基于“气海”理论探讨国医大师石学敏针刺人迎穴降压的临证特点

2022-12-28 02:15岳广晴申鹏飞姜泽飞贾宏彬
针灸临床杂志 2022年3期
关键词:气海卫气灵枢

岳广晴,申鹏飞△,姜泽飞,贾宏彬

(1.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380;2.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 300380)

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升高为特征的慢性疾病,由于血压持续过高,会对全身血管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供应心脑等重要器官的血管,临床发现脑梗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多基于高血压,该疾病对人类的生命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危害。我国高血压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而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虽有所提高,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因此积极防治高血压是我国日益需要重视的公共卫生问题[1]。目前,临床多采用口服降压药物来治疗高血压,但因其常需终身服药且药物带来的副作用较大,从而给患者带来不小的生活及心理上的负担。针灸属中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大量临床及科研试验证实,针刺降压是一种平稳、有效且无副作用的治疗手段[2]。石学敏院士发挥中医学特色,基于《黄帝内经》,经不断深入研究“气海”理论,并结合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经验提出,“气海失司”是导致原发性高血压的基本病机。他结合多年临床实践,形成了“司气海,调血压”的学术思想体系和以人迎为主穴的成熟针刺治疗方案,操作时结合“针刺治神”“针刺手法量学”这两大学术思想来治疗该病,疗效显著,为临床治疗高血压提供了一种可靠且安全的针刺治疗手段。现对石学敏教授“气海”理论的内涵及针刺人迎穴降压的机理及临证特点进行探讨。

1 气海理论的来源

“气海”理论来源于“四海”学说。《灵枢·海论》有云:“人亦有四海,十二经水。经水者,皆注于海……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谷之海,凡此四者,以应(天之)四海也。”石学敏院士结合中医学天人相应的观点,将“四海”理论对应于人体,指出人体的十二经脉就像自然界的水流百川,都汇聚于海,人体全身髓、血、气及水谷之精气汇聚之处,即为人体四海。“四海”是人体经络气血汇聚之处,对于机体的气血、营卫和津液的正常运行与输布具有重要的统摄调控作用,正如《灵枢·官能》曰:“用针之理,必知形气之所在……明通于四海,审其所在”。基于此,石老进一步指出,临床针灸治疗应以“四海”理论为指导,基于人体形与气之间的联系,把握四海与机体脏腑、经络及腧穴在左右、上下、阴阳和表里的对应关系,审查各经气血的盛衰增减、运行顺逆以及出入流注,辨证选穴,才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2 气海的物质基础

构成“气海”的物质基础,包括营气、卫气、宗气和元气(亦称原气)。正如《灵枢·五味》所言:“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别出两行,营卫之道。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灵枢·海论》亦指出:“膻中者,为气之海”,又曰:“膻中,胸中也,肺之所居,诸气者,皆属于肺,是为真气,亦曰宗气”。《难经·六十六难》亦载:“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

营气来源于中焦所化生水谷精微之精专而柔和的部分,行于脉中,而且是“血”的主要组成部分,《灵枢·营卫生会》云:“营出于中焦”,又述“中焦亦并胃中……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又如《灵枢·邪客》所言:“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故营气足,则血液充,血得行。这是维持正常血压不可或缺的部分。

卫气来源于水谷精微之轻浮而滑利的部分,行于脉外,温养全身,调腠护表,与血关系密切。《灵枢·本藏》谓:“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灵枢·营卫生会》载:“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清代医家周学海在《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中言:“卫气者,热气也,凡肌肉之所以能温,水谷之所以能化者,卫气之功用也。”所以卫气固摄血液,维护脉道,具有温煦之作用,保障了血液的生成及在脉道中正常运行,达到全身进而发挥正常功能。

营卫二气,同源异流,相偕流行,相互化生,共同作用于人体。“营行脉中,卫行脉内”,营气从内渗出于脉外,补充卫气,卫气从外进入脉内,充盈营气。清代医家张志聪在《黄帝内经·灵枢集注》中提到:“荣行脉中,卫行脉外;血行脉中,气行脉外。然脉内之血气,从络脉而渗灌于脉外;脉外之气血,从络脉而流注于脉中。外内出入相通也。”民国医家蔡陆仙在《中国医药汇海》中亦载:“卫行脉外者,其气交感于脉中矣,营行脉内者,其气交感于脉外矣。”均可说明此二气互为阴阳、相互转化和互根互用,共同维护血的正常生成与运行,维护人体之阴阳平衡。

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称为“气海”“膻中”,《灵枢·海论》载:“膻中者,为气之海”,又曰:“膻中,胸中也,肺之所居,诸气者,皆属于肺,是为真气,亦曰宗气”以及“此宗气者,当与营卫并称,以见三焦上中下皆此气而为之统宗也”。《灵枢·邪客》言其作用为“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且周学海又在《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中道:“宗气者,动气也。凡呼吸、语言、声音,以及肢体运动,筋力强弱者,宗气之功用也。”可见宗气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上输于胸中与肺所吸入之自然界的清气相结合而成,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发挥着行呼吸、行气血的作用,为人身之“大气”,影响着一身之气的盛衰。所以,宗气贯注于心脉之中,促进心脏推动血液运行,在血液运行,心搏的力量、节律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元气,亦称原气,源于先天之精所化,又需后天水谷精微以养,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难经·六十六难》记载:“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难经·八难》中有言:“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说明元气为人体最根本之气,可推动和调整人体的生长发育及各个经络、脏腑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以三焦为通路,循行机体,遍布全身,无所不到,亦可调控气血的生成与运行。

石老认为,“气海理论”阐述了人体营卫气血脉等重要体系的相互关系,气海的主要功能是调节全身气血的运行,气海调摄正常,则气畅血通,脉道充盈,血压正常[3-4],“气海理论”从中医角度解释了现代医学中血压的形成、维持及调节的机理,丰富了中医学对高血压的理论研究,为该病的诊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3 气海理论与高血压

高血压是西医的疾病名称,中医并无高血压病名的记载,根据高血压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5],现多从“眩晕”“头痛”及“耳鸣”等中医范畴进行辨证论治。眩晕、头痛、耳鸣是高血压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且在疾病的整个发生发展过程中均可出现[6-7]。《灵枢·海论》云:“气海有余者,气满胸中,俛息面赤:气海不足,则少气不足以言。”若气海邪气有余,则会表现为胸中满闷不舒,面赤气促;若气海正气不足,则会表现为少气懒言,表明机体不适与气海的邪正之气盛衰密切相关;《灵枢·口问》提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表明耳鸣、头垂和目眩的出现是上气不足、脑髓不充所致;《素问·方盛衰论》也指出:“气上不下,头痛巅疾。”气海失司导致人体气血失衡,则易引起眩晕、头痛和耳鸣等症状。

石学敏院士认为,气海作为宗气所聚之处,发挥统帅一身气血的作用,劳逸失度、情志影响、邪气外侵和禀赋不足等是引发高血压的重要因素,当机体气血阴阳失衡时,影响气海的调节功能,导致一身气血不和,易导致肝、心、肾及脾等脏功能失调,风、火、痰及瘀等病理产物内生,进一步引起气海失司,气血失衡,血压异常。脏腑功能失调是高血压的病理基础,在此基础上,气海调节一身气血的功能一旦受到影响,就会直接导致气血阴阳失调,如阳气亢盛致血行加快,或气虚痰阻致血液凝滞,或升降反作致气血逆乱,这些病理变化均可致血压升高,从而出现原发性高血压中眩晕、头痛等症状,因此气海失司是高血压的主要病机。

4 人迎穴为气海之门户

人迎穴,首见于《灵枢经》,《灵枢·本输第二》中载:“一次任脉侧之动脉,足阳明也,名曰人迎”,表明了人迎穴属于足阳明胃经之经穴,穴位在颈动脉搏动处。《素问·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言明其具体定位,言:“人迎,谓结喉两傍同身寸之一寸五分,脉动应手者也。”现代书籍《实用针灸学》明确表明了人迎穴位于颈部,喉结旁开1.5寸,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属足阳明胃经,为足阳明、足少阳经交会穴。

立足《黄帝内经》,石老认为人迎穴在气海发挥正常功能中的起到了非常重要之作用。他指出,人迎穴是气海输注于前之所在、气海所出之门户,是调节气海的“运营之输”,正如《灵枢·海论》篇曰:“膻中者,为气之海,其输上在于柱骨之上下,前在于人迎”“气海,运营之输一在颃颡之后……一在颃颡之前,谓足阳明之人迎也”。“人迎”之“人”,民众也,指胸腹部,“迎”,受也;《灵枢·本输》又述:“足阳明挟喉之动脉也,其腧在膺中。”可知足阳明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该经气血由人迎穴输注到头以下的身体各部。同时《灵枢·根结》指出:“足阳明根于历兑,溜于冲阳,注于下陵,入于人迎、丰隆也。”西晋医家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中言:“人迎一名天五会,在颈大脉动应手,侠结喉以候五脏气”,说明五脏六腑之气也经足阳明胃经上的人迎穴而输注濡养于全身。人迎穴通过经络与五脏六腑及冲任二脉直接相连,再结合《灵枢·动输》中“胃气上注于肺,其悍气上冲头者,循咽……合阳明,并下人迎,此胃气别走于阳明者也”的论述可以推断,脏腑经络需要在人迎穴的调控下,完成气血运行及精气输注,正如《黄帝内经·太素》所述:“结喉两箱,足阳明脉迎受五藏六府之气以养于人,故曰人迎”。气街作为经气聚集运行的共同通路,对维持营卫的运行具有关键作用,而人迎穴则是头气街与胸气街的连接处,可见其重要性。《灵枢·卫气》言:“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之无端……然其分别阴阳……六府之气街者。”又有《灵枢·卫气失常》记载:“其气积于胸中者,上取之……积于上,泻人迎……”。由此可见,人迎穴不仅维持着气血的正常运行,还发挥着沟通营卫之气的重要作用。

5 针刺人迎穴的临证特点

石院士针刺治疗高血压,临证以“司气海,调血压”为治疗原则,取手足阳明经、足厥阴经为主,以人迎穴为主穴,配以曲池、合谷、足三里及太冲。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的合穴,两穴同属阳明经且皆为合穴,阳明经多气多血,“合主逆气而泄”,两穴相配疏通阳明经气,平气和血降逆,加强降压作用;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太冲为足厥阴肝经的原穴,原穴为脏腑之原气流经与留止之地,原气起自肾间动气,通过三焦,遍布全身,推动人体经络、脏腑等生理活动,调控人体气血之运行,两穴相配疏肝导滞、调气理血,四穴相互为用,共奏平衡阴阳、调畅气血之功。

嘱患者平卧位,充分暴露颈部,双侧人迎穴垂直进针,缓慢刺入0.5~1.0寸(同身寸),可见针体随动脉搏动而摆动,施以石学敏院士捻转手法,即医者采用面向病人的体位,以任脉为中心,拇指捻转作用力为向心方向,施以小幅度(<90 °)、高频率 (>120 r/min)捻转手法1 min,留针30 min;合谷、太冲穴垂直进针0.8~0.1寸,施以捻转泻法,即医者采用面向病人的体位,以任脉为中心,拇指捻转作用力为离心方向,施以大幅度(>120 °)、低频率 (50~60 r/min)捻转手法1 min,留针30 min;曲池、足三里穴垂直进针1.0寸,施以捻转补法,即医者采用面向病人的体位,以任脉为中心、拇指捻转作用力为向心方向,施以小幅度(<90 °)、高频率(>120 r/min)捻转手法1 min,留针30 min。

施术时,注重针刺“治神”。《素问·宝命全形论》中道:“凡刺之真,必先治神。”此处“治神”包括患者之神与医生之神。一要求患者要情绪平和,意志安定,医生在施术过程中注意患者的精神状态,消除其疑虑。如《灵枢·终始》言:“大惊大恐,必定其气乃刺之”,金元针灸名家窦汉卿在《标幽赋》中道:“凡刺者……,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灵枢·终始》中亦提到:“是故用针者,观察患者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患者神志安,气血和,经气易至,治之效佳。操作过程中医者注意观察患者状态,以便及时助其排除杂念,观察其针刺之反应,来判断是否得气,以及在其不适之时,及时进行处理。二要求医生在治疗过程中,精神内守,专心致志。《灵枢·邪客》有载:“持针之道,欲端以正,安以静”。《灵枢·终始》中述:“专意一神,精气不分,毋闻人声,以收其精,必一其神,令志在针,浅而留之,微而浮之,以移其神,气至乃休。”施术过程中医者聚精会神,心无他物,仔细体会针下经气强弱虚实之变化及得气与否,以便行针手法及补泻手法的对症实施。

操作时,注重手法量学。自古针刺手法无不是口传心授,或是医者本人通过临床经验自行揣摩,从而出现针刺手法不统一,以至不同医生针刺同一组穴位治疗同种疾病的疗效千差万别,对针刺治疗疾病及针刺技术传播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石学敏院士通过深入研究古籍,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支持,以捻转补泻手法为突破点,以针刺作用力方向、作用力大小、施术时间与两次针刺治疗间隔的时间为要素,对多种疾病总结出高疗效的针刺手法量化标准,以人迎穴为主穴针刺治疗高血压就是其中之一,这使得针刺疗法更规范化,更具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针刺人迎穴降压效虽优但需谨慎。人迎穴位于颈动脉搏动处,现代解剖学表明,其穴深部有一特殊压力感受器——颈动脉窦,该解剖结构主要通过感受血压变化来对血压起双向调节作用。长期临床实践及基础实验[8-11]证明人迎穴是治疗高血压确有疗效的经穴,基于“气海”理论,本课题利用神经示踪技术,已经初步追踪到了针刺人迎穴降压作用的神经通路[12]。所以人迎穴具有:①统摄气血运行,维持血脉通畅;②调控气血化生,维持脉道充盈;协调营卫运行,使包括血压节律在内的机体生物节律正常等功能,因此实现了对血压的调控。但因人迎穴特殊的解剖位置,皇甫谧曾在《针灸甲乙经》中言:“刺人迎,入四分,不幸杀人”,古代医家曾将其列为“禁针”“禁灸”之穴,随着针灸针材质的创新及现在解剖技术的发展,该穴虽不再属于禁针禁灸之列,在对该穴进行针刺操作时仍需小心谨慎,注意避开颈动脉,切勿刺伤该动脉。

6 小结

“气海理论”源于《灵枢·海论》中的“四海”学说,石学敏院士通过对《黄帝内经》的深入研读并结合自身多年针刺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经验,指出了气海的物质基础是营气、卫气、宗气及元气四气,气海主要功能是调节全身气血之运行,“气海理论”从中医角度解释了现代医学中血压的形成、维持与调节,并提出了“气海失司”为原发性高血压的基本病机,治疗时应以“司气海,调血压”为治疗原则,以有“气海之门户”之称的人迎穴为主穴,结合“针刺治神”“针刺手法量学”理论,对该疾病展开针刺治疗。

石学敏院士基于“气海理论”,以针刺人迎穴为主治疗高血压,合理配伍选穴,通过具有量学操作规范的针刺技术可以使人体气血调和、血压稳定[13-15],从而保护靶器官,降低高血压对靶器官的损害及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可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其生活及心理负担,且该疗法理论基础详实,针刺手法明确,简便易操作,且疗效确切,不会对人体有副作用,在临床值得学习与推广。

猜你喜欢
气海卫气灵枢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从卫气与经脉关系论“审察卫气,为百病母”*
《黄帝内经》卫气昼夜循行节律及针刺时间研究
基于磁共振成像的气海俞穴针刺深度研究
秋天失眠、嗜睡,《黄帝内经》提醒你注意肠胃保健
防“春困”,这些穴位按起来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自我按摩治疗前列腺病
采采卷耳
谈《灵枢本输》针灸学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