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波,黄 静,王顺梅,王 斌
(大理大学临床医学院,云南大理 671000)
气海俞穴(BL24),位于第3 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 寸处,为足太阳膀胱经经穴,在临床上主要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腰扭伤等腰部疾病,以及肾绞痛、盆腔炎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对气海俞穴解剖结构的认识,既往主要运用形态学方法,认为气海俞穴的解剖层次是: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腱膜和胸腰筋膜浅层、竖脊肌〔1〕。形态学方法使用尸体标本作为研究对象,与活体存在差异。气海俞穴的针刺操作一般界定为直刺0.8~1.0寸〔2〕,该深度值主要依据古代文献,需要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一步加以验证。本研究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从活体采集气海俞穴的断面图像,探讨气海俞穴的解剖结构,提升对气海俞穴解剖结构的认识,同时测量针刺深度,为临床针刺提供较为可靠精准的深度依据,有利于临床针刺时更准确地把握进针深度,达到“针至病所”的目的,避免针刺过深刺入腹腔导致危险,也有利于推进针刺深度的规范化及标准化。
1.1 一般资料选择36 位无器质性病变健康成年志愿者作为测试对象,男18 例,女18 例。年龄20~49 岁,体质量43~72 kg,身高150~183 cm,体质指数(BMI)16.71~30.40 kg∕m2。志愿者签署知情同意书,项目研究通过大理大学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
1.2 磁共振扫描使用GE1.5T磁共振扫描仪,预扫描腰椎矢状面,厚度4 mm,层间距1 mm,FOV350 mm×350 mm,翻转90∕T10,NEX2.0,TR3 000 ms∕TE112 ms。通过矢状面确定第3 腰椎棘突,在棘突下进行水平断面扫描,厚度4 mm,层间距1 mm,FOV300 mm×300mm,翻转90∕T10,NEX2.0,TR3000ms∕TE126 ms。
1.3 取穴穴位位于第3 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 寸处。穴位的确定直接使用影像图像测量定位。用磁共振采集第3 腰椎棘突下的水平断面影像,然后使用磁共振测量工具确定后正中线旁开1.5 寸。1.5 寸数值的确定:在磁共振仪上测量志愿者两肩胛骨脊柱缘最近点的距离,该距离的四分之一为后正中线旁开1.5 寸(膀胱经第一侧线)。志愿者的两肩胛骨脊柱缘距离为14.8 cm,则后正中线旁开1.5寸的实际数值为3.7 cm。见图1。在第3腰椎棘突下的水平断面影像上,使用测量工具,从后中线向左、右旁开3.7 cm,即为左、右气海俞穴。
1.4 磁共振扫描断面的解剖层次分析及深度测量在采集到的气海俞穴水平断面图像上,对左、右两侧邻近穴位的解剖结构进行分析。使用磁共振仪的测量工具,测量气海俞穴直刺时危险深度,危险深度为皮肤至腹膜腔的距离,即测量皮肤到腰大肌前缘,相当于壁腹膜的直线距离。
1.5 数据统计分析用SPSS 20.0 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xˉ±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两变量间的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表示,检验水准定义为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气海俞穴磁共振影像的断面解剖结构由图1可见,左、右气海俞穴直刺时的解剖层次依次为:皮肤→皮下组织→胸腰筋膜浅层→竖脊肌→胸腰筋膜中层→腰方肌→胸腰筋膜深层→腰大肌→腹膜腔。
2.2 气海俞穴直刺时的危险深度在气海俞穴水平断面图像上,测量左、右气海俞穴直刺时皮肤至腰大肌前缘接近腹膜腔的深度,即危险深度。36例(男18例、女18例)危险深度值测量结果见表1。
男性的左、右气海俞穴危险深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95,P>0.05),女性的左、右气海俞穴危险深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75,P>0.05)。
男女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80,P>0.05),男女BMI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94,P>0.05)。左气海俞穴危险深度值,男性大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86,P<0.05),右气海俞穴危险深度值,男性大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83,P<0.05)。
2.3 气海俞穴危险深度与体型的关系BMI作为衡量体型胖瘦程度的依据〔3〕,BMI<18.5 为体质量过轻,18.5 ≤BMI<24.0 为体重正常,24.0 ≤BMI<28.0为超重,BMI ≥28.0 为肥胖。不同体型气海俞穴危险深度测量结果见表2。
左、右气海俞穴危险深度值,体型正常组大于过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体型超重组及肥胖组大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左、右气海俞穴危险深度与BMI 相关性散点图见图2。BMI与左、右气海俞穴危险深度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61、0.834,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随着BMI 增加气海俞穴危险深度值也在增加。
图2 左、右气海俞穴危险深度与BMI相关性
3.1 应用磁共振成像可以进一步明晰气海俞穴的解剖结构既往所认为的气海俞穴解剖层次为: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腱膜和胸腰筋膜浅层、竖脊肌〔1〕。通过磁共振影像分析,气海俞穴直刺时的解剖层次为:皮肤、皮下组织、胸腰筋膜浅层、竖脊肌、胸腰筋膜中层、腰方肌、胸腰筋膜深层、腰大肌、腹膜腔。差异主要是竖脊肌之后的解剖层次描述,当临床采用深刺治疗时,需要了解更深的解剖层次状况。磁共振影像采自活体,对软组织有较高的分辨率,能清晰地显示皮肤、皮下组织、肌、肌腱、韧带、血管等,能真实地反映断面的解剖结构及各结构间的毗邻关系〔4〕。因而,所反映的气海俞穴解剖结构更为准确客观。
3.2 气海俞穴的危险深度和安全深度危险深度是针刺过深时,会刺伤重要脏器组织,引起针刺意外事故的深度;安全深度是指保障针刺安全的可进针深度,针刺深度是安全深度范围内的进针深度,针刺深度的最大值即为针刺安全深度。《内经》十分重视针刺安全深度问题,如《素问·刺禁论》:“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刺伤人五脏必死”。按邵水金等〔5〕提出的针刺安全深度的计算公式:安全深度=危险深度×70%。左、右气海俞穴的针刺安全深度,体型过轻者分别为5.82、5.88 cm,体型正常者分别为6.97、6.87 cm ,体型过重者分别为7.90、7.78 cm,肥胖者分别为8.40、8.37 cm。
3.3 气海俞穴针刺深度的分析现行的《经络腧穴学》《针灸学》本科教材中,气海俞穴的操作一般界定为直刺0.8~1.0 寸,约2.0~2.5 cm。从36 例测试者的测量结果看,该深度取值偏低,不到体型过轻者平均安全深度的一半,显得过于保守,可能会影响针感的产生,影响疗效。黄建军等〔6〕认为,实施针刺时,应考虑患者体质的强弱、胖瘦、男女等等,综合诸多因素而界定针刺的深浅,太过或不及都会影响疗效。
因此,气海俞穴针刺深度在直刺0.8~1.0寸的基础上,为达到更好的针感,可以依据体型及性别适度调整。BMI 适中的体型正常者,可直刺1.5~2.0寸,约4~6 cm。BMI 超标的过重或肥胖者,可直刺2.0~2.5 寸,约6~7 cm,BMI 偏低、体型瘦小者,可直刺0.8~1.5寸。相同体型情况下,男性的针刺深度可适当大于女性。
许银珊等〔7〕认为,古今医籍中所载穴位的针刺深度和角度很不统一,为了保证针灸临床操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提高针灸临床疗效,在针灸经穴已有国家标准定位的基础上,针刺安全深度和角度也亟待国家制定相关标准。本研究利用现代影像技术对气海俞穴解剖结构和针刺深度进行探讨,可以更加明确地认识气海俞穴的解剖结构,更加精准地测量针刺深度,对针刺临床实践有积极意义,也是对针刺深度标准的积极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