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漏引重要参考文献稿件的学术不端审查

2022-12-27 12:37朱银周
云南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不端同类重合

唐 虹,朱银周

(昆明理工大学 学报编辑部,云南 昆明 650500)

参考文献是学术论文重要内容之一。其作用,一方面简要综述论文的研究背景,以此指出同类研究文献中存在的不足、错误、缺陷、研究空白等问题,借此提出作者将要在稿件中解决的创新性问题;另一方面,出于对文献作者和版权的尊重,对所引用文献的观点、数据、公式、图表等,在文中要引用,文后按照参考文献著录规范著录对应参考文献。阅读整篇稿件后,可以通过引文了解同类研究的大体状况,以及作者稿件的创新性和原创性。稿件中清晰地体现了与同类研究文献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特别是稿件的引言部分,往往要引用到很多同类研究文献,是引文最集中的部分。

在学术论文背后利益的驱使下,存在深度学术不端稿件的引文变得十分异常,刻意漏引重要参考文献变得很常见。对此,部分学者对学术论文中的漏引行为进行了研究。朱大明[1]认为引用他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内容要在文中明确标注并在文后参考文献表中列出,要明确区分自己的成果与他人的成果。王志标[2]指出“遗漏引用”是指在论文中引用他人的观点、表述、数据、图表、方法、公式等核心要素却未注明来源,导致了学术不端。许雪梅[3]、彭桃英[4]、王华菊[5]提出了作者对参考文献的漏引行为,但并未深入分析。杨克魁等[6]依据是否存在主观故意,把漏标参考文献行为分为无主观故意漏标和主观故意漏标。主观故意漏标成为了大家讨论的重点,也是本文作者将要阐述的主要内容。邱阳[7]也提出了“引而不注”的行为;赵贤瑶[8]、郭玲[9]提出了“引而不著”。两者均为引用了参考文献而不在文后参考文献列表中对应著录参考文献。刘应竹[10]提出了“引而不注”,认为很多作者出于论文自创的目的,有意略去或掩盖论文中引文的来源和出处。李锋[11]认为“故意漏引”是“引”而“不著”,这种行为很多是由于抄袭剽窃他人成果害怕被发现而故意不引用的。苏广利等[12]指出社科论著参考文献引用中“做贼心虚,引而不标”的不良行为,并分析了其原因。郑美莺[13]指出作者为了突出表现自己的独立创造能力,或有抄袭行为而怕暴露,故意漏引了主要参考过的文献。马兰等[14]对科技论文中参考文献的故意漏引的原因、后果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杜绝漏引的建议。

这些学者虽然对有意或无意漏标参考文献提出了“遗漏引用”[2]“漏标”[6]“引而不注”[7,10]“引而不著”[9]“引而不标”[12]的观点,部分作者还简单分析了其原因,但都仅仅停留在提出问题的层面,并未对如何识别刻意漏引重要参考文献的行为进行深入分析。

本文作者根据从业经验,利用学术不端检测软件、学术论文数据库检索与稿件高度相关的文献及其节点文献,以及智能论文选题辅助参考文献法,对稿件中刻意漏引重要参考文献的行为进行识别,进一步挖掘该类稿件中的深度学术不端。

一、参考文献的国家意见和标准

稿件中刻意漏引重要参考文献的行为,其中可能存在深度学术不端,学术不端往往和刻意漏引重要参考文献关联在一起。2002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严以律己,依照学术规范,按照有关规定引用和应用他人的研究成果,不得剽窃、抄袭他人成果,不得在未参与工作的研究成果中署名,反对以任何不正当手段谋取利益的行为[15]。2015年,国家发布了《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15)》国家标准[16],进一步规范了参考文献著录规范。2019年,国家出台了行业标准《学术出版规范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CY/T174—2019)》,指出不加引注或说明使用他人文献中的观点、数据、图片、音频、视频、独创性的研究(实验)方法、完整语义的文字表述、过度引用等行为已经明确作为学术不端行为处理[17]。论文写作时,需要按照要求进一步规范参考文献的引用与著录行为,明确稿件与文献之间的继承性与创新性。特别是作者刻意漏引重要参考文献的行为,其中可能隐匿着深度的学术不端,需要重点挖掘。

二、漏引重要参考文献的行为分析

作者在写作学术论文时,一般都要先查询同类研究文献,使用与将要撰写的论文学科相近的不同关键词,尽量找出同类研究的最大文献集合,并详细遍阅该文献集合中的每篇文献,确保将要撰写的论文具有明确的创新性。对该文献集合,要求最大程度地覆盖作者将要撰写的论文的学科领域,不遗漏与作者自己将要写作论文相关性较大的文献,这样才能保证作者撰写的论文具有独创性和创新性。

作者在写作学术论文时,与自己的创新性内容高度相关的文献一般都必须要在论文中引用,并且在文后参考文献列表中按照参考文献著录规范完整著录。这是对参考文献作者和版权的尊重,符合参考文献的著录规范。从作者稿件中的参考文献可以看出稿件的创新性及其学术价值,在合理继承同类研究文献成果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稿件的创新点。但是,正因为作者认为自己的稿件中的创新内容无法超越同类研究文献,为了达到刊发论文的目的,就刻意漏引重要参考文献。

根据作者的主观意图,漏引重要参考文献可分为无意漏引重要参考文献和有意漏引重要参考文献两类。无论是无意漏引还是有意漏引重要参考文献的行为,其结果往往是学术论文的创新性不足,或者根本没有创新性。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无意漏引行为是因为与论文内容关联性较大的参考文献没有查询到位,论文创新性不足或者没有创新性,或者有局部创新,但无法厘清与同类重要文献的继承关系,不属于学术不端;而刻意漏引行为则属于典型的学术不端行为。

(一)无意漏引重要参考文献

稿件中无意漏引同类研究文献的情况经常发生,这是由于作者在查询文献时,由于某些原因,漏掉了重要的同类研究文献,导致自己的稿件没有创新性,或者有局部创新,无法交代清楚与同类重要文献的继承关系。这种情况只要论文是作者严格按照学术论文规范撰写,通过学术不端检测软件检测也根本无法发现,复制比较低。但通过专业的审稿专家审稿时,一般因为稿件的创新性不足而退稿;局部内容有创新,编辑也会在稿件修改过程中,提醒其引用无意漏引的重要参考文献,并厘清与漏引文献的继承关系。另外,编辑也可以通过稿件的主要关键词在论文数据库中查询,通过相关性较大的同类研究文献加以比对,可以判断稿件是否具有创新性。在无法判断的情况下,可以将同类文献与稿件一并发送给审稿专家,由审稿专家进一步判断。

(二)有意漏引重要参考文献

有意漏引重要参考文献是指作者参考了与稿件内容关联性较大的同类研究文献,在正文中采纳并吸收了其中重要的观点、表述、数据、图表、方法、公式等一项或多项核心要素,却不注明文献来源的失范行为。其特点是严重侵犯了原作者的版权,刻意隐匿论文中的学术不端行为。编辑在初审稿件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现作者刻意漏引重要参考文献,通读全篇稿件后,发现稿件的核心内容与故意漏引重要同类研究文献的主要内容几乎完全一样,区别在于文字表述不一样,但在文后参考文献列表中并未著录该文献,很明显是作者刻意漏引了该文献。

最典型的例子是毕业后的研究生,为了评职称、结题和评优等需要,经常会对自己或他人的学位论文进行改写、拼凑和拆分,将一篇学位论文变为多篇学术论文,且在新改写的学术论文中并不标引自己或他人的学位论文。编辑在初审稿件时,还发现有的稿件套用同类研究文献的框架,对框架仅仅作了顺序上的简单调整,然后植入拼凑起来的内容,但并未引用所套用或拼凑内容的文献。阅读这类稿件时,都能感受到每篇刻意漏引文献的“影子”,但文字复制比都在编辑部规定的上限之内。

研究者将有意漏引重要参考文献的行为归纳为“遗漏引用”[2]“漏引”[3-5]“漏标”[6]“引而不注”[7,10]“引而不著”[9]“引而不标”[15],虽然提法不一样,但其本质都一样,都有主观故意的成分在其中。作者在正文中有引用同类研究文献的行为,但并不在文中引用的地方标引,也不在文后参考文献列表中著录,故意隐匿与稿件有重要关联的同类研究文献,隐匿稿件中学术不端行为的“踪迹”,标榜论文具有独立的原创性、创新性和较高的学术价值,逃避学术不端审查。有学者将这类问题归入到引文失范[6-8,10],也有学者将其归入学术道德缺失[9]或学术不端[2]。

有意漏引重要参考文献的行为,已经属于学术不端的范畴。根据我国《学术出版规范: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CY/T174—2019)》相关条款,有意漏引重要参考文献的稿件中可能包含剽窃、篡改等学术不端行为。作者可能剽窃了刻意漏引重要文献的观点、数据、图表、研究(实验)方法、文字表述等。一般情况下,在学术不端行为检测软件未投入使用之前,抄袭和拼凑行为较为严重,成为学术不端的主要表现形式;学术不端行为检测软件投入使用之后,原始的抄袭和拼凑演变为意思改写,在参考文献列表中根本见不到源文献,力图隐匿其踪迹。更有甚者是对重要文献进行改写,对原图表进行篡改,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拼凑”,力图将稿件“包装”为一篇全新的具有独立的原创性和创新性的论文;或者对外文文献进行翻译,对文字进行润色,改变原文献的结构及其表达方式,逃过编辑的初审、专家的学术审查和编辑部的终审,达到顺利发表的目的。实际上,刻意漏引同类重要研究文献,其本质就是隐匿深度学术不端。

有意漏引重要参考文献的行为,作者的主要目的可能在于:1.体现稿件具有独立的原创性和创新性假象;2.博取编辑和审稿专家的满意度,能够通过初审或同行评议,达到论文能够顺利发表;3.逃过编辑初审、专家学术审查和编辑部终审;4.斩断与同类文献之间的联系,隐匿重要参考文献的任何踪迹,逃避学术不端软件检测。

故意漏引重要参考文献的稿件,由于缺乏创新性和包含深度学术不端,因此,作者只有对论文进行过度“包装”,试图转移编辑、审稿专家和编辑部的视线和注意力。其主要特征表现为:一是论文从表面上感觉写得很好,有创新,是一篇完美的论文;二是只引用高级别期刊看似有一定关联,实则关联性不大的文献,或者文献全为高级别英文文献;三是引用的文献数量众多,感觉是一篇建立在众多前人研究基础上的创新性论文,价值巨大;四是此类论文一般为专业人员改写、翻译,在原文献的基础上进行了润色和结构调整,甚至篡改的数据、图表也符合原文献呈现的规律,表面上感觉比原文献更完美;五是将自己和自己学术团队在其他一定级别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全部列于参考文献列表中,表明作者或团队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六是有的稿件会在作者中加入“学术大咖”,显示论文的学术实力;七是有的会在论文中加入关联性不大的高级别基金项目,力图表明这是高级别基金项目支撑下的高级别研究成果。

正因为此类论文通过完美“包装”,往往会欺骗编辑、审稿专家,顺利通过层层学术关卡,顺利刊发。因此,对稿件的审查,不能只看“华丽的外表”,更要看内在的质量,特别对文献的审查,需要建立合理、科学的流程,把刻意漏引重要参考文献的论文挡在编辑部的大门之外。

三、判别刻意漏引重要参考文献的方法

编辑对投来的稿件进行学术不端审查时,不但要关注复制比这一重要指标,还要对文献失范行为进行审查,特别是对刻意漏引重要参考文献的行为进行重点关注,因为即使复制比较低,也不见得论文不含有学术不端行为。根据笔者的工作经验,认为还是有方法可以发现刻意漏引重要参考文献行为的,可以通过稿件的主要关键词,逆向寻找与稿件存在内容高度交集的文献集合(文献集合中就可能有一篇或多篇文献与稿件内容存在交集),就可评判稿件是否存在学术不端,是否具有创新性,是否具有刻意漏引重要参考文献的行为。通常使用的主要方法就是通过学术不端检测软件和论文数据库寻找刻意漏引文献的“蛛丝马迹”。常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通过学术不端检测软件寻踪法;二是检索同类研究文献及其节点文献对比法;三是智能论文选题辅助参考文献法。前两种方法可以配合使用。编辑、审稿专家和主编(执行主编)承担起各自的责任,进一步寻找稿件中是否存在可能刻意漏引的同类重要参考文献,判断稿件是否具有真正的原创性和创新性。

(一)学术不端检测软件寻踪法

学术不端检测软件能够为我们检测稿件中的原始复制比,但对于经过改写、不同语种互译的稿件是无能为力的。如今稿件中的复制比大多比较低,一般低于10%,即使存在深度学术不端行为,很难通过学术不端检测软件来发现,人工判断和比对成为了一道不可或缺的工序。编辑初审稿件往往流于形式,看看复制比不超限就不会深究稿件中是否还存在深度学术不端,把判别深度学术不端的任务留给审稿专家。但审稿专家由于各种原因,往往仅从专业角度对稿件的创新性进行评判,很难全面掌握与稿件关联性较大的同类研究文献的详细状况,容易让刻意漏引重要参考文献且存在深度学术不端的稿件顺利刊发。

稿件中作者刻意漏引重要参考文献的行为,属于典型的深度学术不端,就有必要逆向还原稿件的来源文献,方法之一就是使用学术不端检测软件,其大多时候能够寻找到稿件来源文献的“蛛丝马迹”。用学术不端检测软件虽然不能直接发现改写、不同语种互译论文中的学术不端,但两者往往会存在少量的重合文字,重合文字来源的文献为我们指出了稿件中可能存在学术不端的方向。重合文字来源的文献大多为同类文献,我们首先看复制比相对较高的重合文字来源的文献是否在稿件正文中引用,以及是否在参考文献列表中正确著录;其次,还要重点关注稿件题目与重合文字来源文献的题目雷同的文献。如果在正文中正确引用并在文后参考文献列表中正确著录,就可以判断稿件中一般存在刻意漏重合文字来源的文献的意图较小;相反,稿件中可能存在刻意漏重合文字来源的文献,就需要编辑对同类重要重合文字来源的文献内容与稿件进行简单对比,排除稿件中是否存在深度学术不端,是否存在刻意漏引重要参考文献的行为,具体流程见图1。

本文作者在处理一篇同行评议通过的稿件并再次进行学术不端检测时,发现该文复制比低于10%,但同时发现该文参考文献并未引用一篇重要的重合文字来源文献。进一步与该来源文献进行人工比对时发现该稿件改写于通讯作者的学位论文。后经进一步查证和落实,原来是导师为了让研究生顺利毕业,同意该研究生改写了自己学位论文中的部分内容使其成为一篇新的学术论文,且并未在新稿件中引用并著录该学位论文。

如果稿件与来源文献不存在重合文字单元,就无法通过重合文字来源的文献发现稿件中是否存在刻意漏引重要参考文献行为,也就无法用该方法完全排除稿件中刻意漏引重要参考文献的行为,还需要查询学术论文数据库同类文献的方法进一步排除。

(二)查询同类研究文献及其节点文献比对法

学术不端检测软件所提供的重合文字来源的文献中不一定包含作者刻意漏引的重要参考文献。一方面若作者在写作论文前没有查询到与自己论文相关性较大的文献;另一方面若对刻意漏引的文献进行了严格的意思改写,或者不同语种互译,学术不端检测软件没有办法找到最小文字重复单元,就不存在重合文字,也就不存在重合文字来源的文献,也就无法发现刻意漏引的重要文献。这种情况下,就只有通过查询学术论文数据库中同类文献进一步比对,评判稿件中是否包含刻意漏引重要参考文献的行为。

稿件内容与刻意漏引的重要参考文献不存在重合文字,但论文的中英文关键词和中英文标题为我们提供了搜索的方向。在中国知网的论文数据库中,通过论文中英文关键词、中英文标题分别搜索论文数据库中的同类文献,我们可以将查询到的同类研究文献形成一个一次文献集合。如果同类文献集合中文献数量过多,不便于阅读比对,可以在一次文献集合进行二次检索,或者通过高级检索,同时匹配两个关键词,或者同时满足多个搜索条件,进一步缩小同类文献集合中论文的数量,形成与稿件内容匹配度更高的一次文献集合。

由于各种原因,有时并不能查询到刻意漏引的重要参考文献,此时,可以点开一次文献集合中可能与稿件关联度最高的文献。CNKI会为我们提供研究起点、研究来源、研究分支和研究去脉几个维度的关键词及其相关的文献,我们可以将一次文献没有收录的文献补充到文献集合中。

同时,CNKI的节点文献又从打开文献的引用文献、引证文献、共引文献、同被引文献、二级参考文献和二级引证文献几个维度提供同类相关的文献。我们可以通过文献题目将与稿件内容关联性较大的文献补充到一次文献集合,形成二次文献集合,供我们比对使用。

在二次文献集合中打开匹配度较高的文献,进行简单的阅读和人工对比,经常会发现稿件与某些文献内容相似度较大,但在文中并未标引,在文后也未著录。如笔者多次发现稿件作者通过改写自己或别人的学位论文的部分章节,形成新的论文,但文中并未著录该学位论文,属于刻意漏引重要参考文献行为。若能判断稿件存在刻意漏引重要参考文献的行为,也即存在严重的学术不端,可以立即退稿;若在无法判断的前提下,一并打包发送给审稿专家定夺,对审稿专家也有提醒作用,审稿专家可以通过稿件是否具有创新性做出正确选择,具体流程见图1。

图1 刻意漏引重要参考文献稿件审查流程

(三)在线智能论文选题辅助参考文献法

维普提供了一个在线智能论文选题辅助参考文献工具——论文选题。该工具能够通过大数据智能计算,根据论文选题和关键词生成、选取参考文献,生成参考文献目录,并可打包下载参考文献,生成论文模板。

该工具对期刊编辑部的编辑而言,在判别刻意漏引重要参考文献的稿件方面能够发挥重要的价值。

编辑可以将作者稿件中的一个或多个主要关键词输入关键词框中,并选择论文类型;将作者的文题粘贴到题目框中。此时,会生成与文题和关键词相关的参考文献推荐列表。编辑可以根据工具软件推荐的文献的文题、作者、摘要等简要信息勾选与稿件可能高度相关的文献,生成参考文献目录列表,也可以打包下载参考文献。

编辑可以进一步比对稿件与每篇文献的异同,确认是否存在作者刻意漏引重要参考文献的学术不端行为。该方法比前两种方法更为简单实用,十分快捷,可以用于判别作者刻意漏引重要参考文献的主要方法。

四、结语

编辑对稿件进行学术不端检测时,不能只看复制比,还要对稿件的引文合理性进行分析,特别要对作者刻意漏引重要同类参考文献的行为进行分析,这类稿件往往包含剽窃、篡改等深度学术不端。通过学术不端检测软件提供的重合文字来源文献进行溯源,以及通过稿件的中英文文题和中英文关键词搜索同类相关性较大的同类研究文献进行比对,能够最大程度地剔除刻意漏引重要参考文献的隐患,保证刊发稿件的原创性、创新性和学术价值。

猜你喜欢
不端同类重合
关于采用《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的声明
论文作者学术不端行为类型
七种吃同类的动物
电力系统单回线自适应重合闸的研究
同类(共4则)
多思多想收获多
浅析重合闸
眼镜蛇咬了同类会怎么样?
表针重合
正方体平面展开图中重合点的判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