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云宏,庞 馨
(云南旅游职业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1)
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对教育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要求,《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职业教育应“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面临社会经济大环境转变,职业教育须不断提高自身适应能力。高职院校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标准时,通常基于剖析专业的职业面向、主要岗位(群)和典型技术领域,对标岗位适应性确立培养目标,并通过素质、知识和技能三维体系构建培养规格,进而搭建对应的专业资源和保障体系。以岗位胜任力引领的培养目标与教学体系,强调专业与岗位适配的学以致用原则,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综合培养和平衡发展。
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类型教育的重要特征[1]。目前学界对职业能力的内涵解读和类型划分尚有分歧,一般认为,职业能力包括职业核心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特定能力3个层次。职业核心能力,又称关键能力,包括职业方法能力和职业社会能力两个方面,是指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在职业生涯中可迁移、可携带,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并且伴随人们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2]。职业核心能力具备普遍适用性和广泛迁移性,是承载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特定能力的基础,处于能力模型的核心位置[3]。职业核心能力是真正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创设“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教学场景的底层逻辑。行业通用能力是指面向一群工种或职业,在一个行业内通用的知识和技能[4],标志着现代职教专业群和学生职涯迁移的横向融通能力。职业特定能力是指在行业通用能力的基础上,在某个领域或方向上的专项能力,是表现在每一个具体职业、工种和岗位上的能力[5],体现为专业对口和岗位技能的匹配性。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特定能力逐步聚焦于行业、企业和岗位技能的针对性能力,突出岗位适配和就业导向。对职业能力不同维度、不同层面的考察与研究,构建职业能力评价体系,可有序推进职业教育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到大国工匠的培养路径。
《“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全面进入大众旅游时代,旅游业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人民群众的旅游消费需求从注重观光的低层次需求向兼顾休闲度假的高品质和多样化需求转变,出行场景和消费偏好均发生深刻变化。以文旅融合、科技赋能、生态友好、创新驱动等发展要素为代表的现代旅游业体系将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幸福产业。在中国旅游发展阶段、发展理念、发展格局均发生重大变革的新时代背景下,对应人才紧缺、供需错位等行业人才有效补给难题,旅游教育的培养方向应从传统旅游行业版块向大旅游、大服务业的视角拓展,强调大类培养和人才溢出。同时,旅游职业教育的本质可以被视为一种服务,提升教育教学服务质量本质就是提高教育需求主体显在或潜在的需求[6]。刘俊(2021)认为,旅游教育的核心价值需要从仅仅面向旅游行业的功利性需求转向面向人的全面发展[7]。
王昆欣等(2021)在旅游业人才素质的相关研究中发现,旅游业人才素质特征的重要性排序依次为:专业性知识(0.199)、职业能力(0.187)、实践性知识(0.160)、道德观念(0.138)、法治意识(0.123)、一般能力(0.098)、通识性知识(0.094)。在影响旅游人才素质特征的因素中,各因素的重要性排序依次为旅游职业教育(0.361)、个人(0.247)、工作单位(0.171)、机遇及其他社会因素(0.124)、家庭(0.097)[8]。旅游类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实践知识具有几乎同等重要地位,旅游职业教育对旅游行业人才培养和从业者职业生涯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上所述,旅游职业教育是旅游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调查研究与实践运用,有利于优化专业设置、推动专业升级、完善教学质量标准,促进旅游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在旅游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相关研究现有成果方面,韩一武(2020)针对旅游企业岗位职业能力需求调研的结果显示,旅游从业者的团队协作能力(89.34%)和人际交往能力(88.18%)受到企业更多关注,其次是解决问题能力(78.39%)、学习能力(77.52%)、灵活应变能力(72.33%)被企业基本同等看重,再次为组织协调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领导管理能力等[9]。王昆欣等(2021)通过对职业教育毕业生的研究认为,旅游业人才的职业能力主要包括服务意识、服务技能、岗位操作能力、产品设计与开发、品牌建设与营销等方面[10]。
本研究在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和企业访谈的基础上,针对国内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在校学生和毕业生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旨在洞察旅游职教需求主体的职业能力诉求。本次调研共回收问卷501份,有效问卷493份,有效率为98.4%。在有效问卷中,就读的高职学校位于西南地区的占49.08%,华南地区的占17.65%,华中地区的占8.92%,华东地区的占5.48%,华北地区的占3.25%,其他地区的占15.62%;在就读专业选项中,旅游管理专业为227人(占比46.04%),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原酒店管理专业)、导游、智慧景区开发与管理(原景区开发与管理)等专业依次递减,与旅游大类专业规模大体相当;2020级和2021级在校生共316人(占比64.10%),包含专升本在读和已就业的高职专科毕业生177人(占比35.90%),具体就读专业与入学年级统计见表1。
表1 高职旅游类学生就读专业与入学年级统计
针对专业知识的学习需求和实践运用,本调查向在校生进行了应学知识调查,向毕业生进行了已学到的知识和在工作运用到的知识调查。
根据受访者中在校生“您认为在高职学习期间应该注重以下哪些知识的学习?(应学的知识)”调查显示,8个类别的专业知识都有50%以上的在校受访者认为应当在学校学习期间习得,其中,占比最高的前三个知识类别为专业技术知识(91.77%)、经营管理知识(73.42%)和办公软件操作知识(67.72%);根据受访者中毕业生“您认为在高职学习期间学习到以下哪些知识?(学到的知识)”调查显示,90.96%的已毕业受访者认为在校期间学习到了所属专业的专业技术知识,与学习需求基本吻合,但其他类别的专业技能知识均与学习需求均存在一定的差距。根据受访者对应学的知识和学到的知识选择占比的差距大小排序依次为:外语知识的占比差距为19.66%,经营管理知识的占比差距为19.18%,文案编辑知识的占比差距为18.59%,办公软件操作知识的占比差距为16.9%,营销技巧知识的占比差距为16.83%,人文社科知识的占比差距为12.3%,商务礼仪知识的占比差距为4.85%;根据对毕业生“您认为在您的具体工作中以下哪些知识更为重要(运用的知识)”调查显示,专业技术知识占比与应学的知识、学到的知识基本一致,而营销技巧知识、办公软件操作和文案编辑知识则呈现所学不够所用的可能。
通过选项对比可以发现,高职旅游类专业在专业知识的整体教学设计方面基本符合学生愿望和职业需求,不同院校和专业可根据学情特点和课程结构进行调整,适度增加营销知识、办公软件操作及方案编辑知识的课程内容。
针对职业能力的培养需求与实践运用分析,本调查向在校生进行了应具备的能力调查,针对毕业生进行了已培养的能力和运用到的能力调查。
根据受访者中在校生“您认为在高职学习期间应该注重以下哪些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应具备的能力)”调查显示,问卷所列11项能力均成为大多数在校学生认可的应具备能力,其中受访者中超过80%的在校生认为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在校期间应当注重培养和锻炼的能力;根据对受访者中的毕业生“您认为在高职学习期间培养和锻炼了以下哪些能力?(已培养的能力)”调查显示,有85.88%的毕业生认为在学校中培养到了学习能力,与认为应具备学习能力的占比基本相符。但其他10项职业能力的应具备占比和已培养占比均存在差距,其中针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认为应具备的占比和认为已培养到的占比差距为23.61%,针对领导管理能力,认为应具备的占比和认为已培养到的占比差距为21.98%,针对创新能力,认为应具备的占比和认为已培养到的占比差距为18%;根据毕业生“您认为在您的具体工作中以下哪些能力更为重要?(运用到的能力)”调查显示,创新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灵活应变的能力、领导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6项能力在实践中的运用程度超过在校期间的已培养程度。
图1 高职旅游类专业学生专业知识学习需求与实践运用统计
图2 高职旅游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需求与实践运用统计
通过选项对比可以发现,高职旅游类专业在职业能力的整体培养方面,基本符合学生愿望和职业需求,不同院校和专业可根据学情分析和职业面向在课程体系中增强创新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灵活应变能力、领导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的培养。
针对就业机构类型分析,本调查向在校生进行了就业或实习机构类型倾向调查,向毕业生进行了就业机构类型和现状调查。
在362位包括高职在读和专升本在读的在校生中,对未来实习或就业的机构类型选择中,休闲度假区、旅游景区、旅游综合体名列前三位。在131位已就业的高职毕业生中,期望就业的前三排名机构类型是旅游综合体、旅游景区和酒店;而在他们目前就职的机构类型中,非旅游行业以29.01%排名第一,尚有9.16%未就业。
调查显示,在校生和毕业生均对多功能集成的大型旅游企业更加青睐。这些机构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要求普遍较高。毕业生近三成在非旅游行业就业,既符合大旅游、大服务业态的发展趋势,也体现了旅游类专业学生的职业普适性。较高的未就业比例可能与近两年旅游行业面对疫情造成的整体行业困境有关联。另外,毕业生在一定程度上对就职机构类型有迁移调整的诉求。
针对职业岗位性质分析,本调查向在校生进行了就业或实习工作岗位性质倾向调查,向毕业生进行了就业工作岗位性质倾向和现状调查。
在362位包括高职在读和专升本在读的在校生中,期望未来工作岗位性质属于管理型岗位的占79.56%,技术型岗位(包括规划、策划、设计、营销、计调等)的占68.78%,服务型岗位的占34.25%。在131位已就业的高职毕业生中,期望从事管理型岗位的占68.7%,技术型岗位的占47.33%,服务型岗位占16.03%;而在他们目前从事的工作岗位中,从事管理型岗位的占23.66%,技术型岗位的占21.37%,服务型岗位的占45.8%,从事其他岗位的占9.16%。在毕业生对目前工作(岗位)的满意度调查中,选择很满意的占16.79%,满意的占33.59%,一般的占41.22%,不满意1.53%,很不满意的占6.87%,总体满意度为3.52。
调查显示,多数在校生和毕业生均希望从事对职业能力要求更高的管理或技术岗位,部分高职毕业生存在职业生涯的岗位性质迁移意愿。
针对已就业毕业生“您认为目前就职的岗位需具备哪些综合素质、知识结构、职业能力?”调研显示,虽然管理型、技术型和服务型不同岗位对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要求各有侧重,但主动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高效工作执行力和高效运营管理力6种职业能力运用的占比明显高于其他选项;而岗位专门业务知识、文旅融合发展知识和最新政策法规知识的比例均在30%左右。
图3 高职旅游类专业学生就职机构类型统计
图4 高职旅游类毕业生就职岗位性质与专业知识和能力要求分类统计
通过选项对比可以发现,就业岗位对高职旅游类专业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要求普遍高于专业知识要求。
高质量的现代旅游体系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在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构建上总体契合学生成长诉求和行业发展需求。针对高职旅游类学生的学习意愿、个性发展、成长路径、职涯迁移和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中的旅游发展趋势与不同机构、不同岗位对从业者职业能力要求需要深入研究和实践运用。
在后续教改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可将本研究调研的主动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高效工作执行力和高效运营管理力等6种主要职业能力要素和其他职业能力要素与前辈学者提出的职业能力要素进行对比性分析和提炼,界定高职旅游类学生职业能力要素并进行职业核心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特定能力的层次划分。同时,可参考白凯(2021)针对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建构的学习力、职业力、前瞻力、创新力和综合力的“五力模型”及参照性评估框架[11],建构高职旅游类学生职业能力模型和评价体系。
王昆欣等(2021)在职业能力养成与旅游职业教育因素的内在关联相关研究中发现,实践经历(0.306)、老师引导(0.249)、课程体系(0.232)对职业能力养成的影响较为显著,而社会服务活动(0.115)、学风与校风(0.057)和朋辈影响(0.041)的影响相对有限[12]。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应围绕学生职业能力提升进行课程体系设计,通过“岗课赛证”融通强化课堂实践教学和行业实践活动,也要求专业教师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