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落实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研究

2022-12-27 23:24管秉论山东青岛西海岸新区黄浦江路小学山东省青岛市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2年14期
关键词:爱国爱国主义法治

■ 管秉论(山东青岛西海岸新区黄浦江路小学/山东省青岛市)

一、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现状

(一)教师过于重视教材知识,不能深入挖掘教材

当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课堂中,部分教师并没有及时更新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案,依然选择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单方面灌输课本中的知识,没有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规律因材施教,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主体性无法得到保障,教育内容方面,关于爱国教育的占比依然较低,整体而言,小学生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未关注学生是否对所教内容感兴趣,是否理解其中的要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挫,爱国主义教育也不够深刻,无法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明显偏低,对于教师而言,落后的教学模式与新课改相矛盾,其教学压力加大。虽然部分教师也对学生展开了爱国主义教育,但是没有进行多方素材的搜集整理,只按照课本中的内容展开,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狭窄且不具备时效性,无法显著培养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对于小学生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缺少帮助。

(二)教学的方式单一,不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初中生相比,小学生的自律性较差,且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很多情况下无法自觉遵守课堂纪律,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学习缺乏积极性。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小学生而言属于一项长期性的、复杂的工作,需要教师认真对待。对小学生展开爱国主义教育,是时代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同时也是小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升的重要途径。但是在部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课堂中,教学方式非常单一,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时候,没有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兴趣爱好,单方面的知识灌输很难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固定教学模式下,容易导致小学生定式思维的形成,不利于小学生潜力的挖掘和个性的培养,长此以往会让小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产生厌倦心理,对于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等都极为不利。

二、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

关于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很早便出现,在当下,提升国民综合素质更离不开道德与法治教育。对小学生展开道德与法治教育,有利于对小学生良好思想和行为的引导,促进小学生遵法守纪、热爱祖国、勤俭节约等良好美德的形成,可以为小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小学生的思想观念正处于形成的初始阶段,在该阶段对小学生进行持续性的、科学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尤其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小学生爱国意识的培养。教师要面向小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而民族精神的培养,则要展开爱国主义教育,时代精神的培养,需要进行内容为改革创新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被上升到新的高度,引起广大学校的关注。对于小学阶段而言,爱国主义教育要被作为教育的重中之重展开,根据小学生的发展规律、兴趣爱好等进行针对性的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有利于小学生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树立,小学生在具备浓厚的爱国主义意识之后,才会具备爱国主义价值观,这一观念会指导小学生的成长发展,推动小学生向着高素质人才方向发展。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落实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

(一)在历史题材内容中激发爱国情报国志

小学道德与法治各年段教材中都有关于历史题材的内容。低中年级的历史内容较少,如三年级下册“万里一线牵”一课,让学生在历史故事、现代诗歌、影视节目中体会到时代的发展进步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高年级历史内容逐渐增多,四年级的教材中增加了历史小故事,引领学生感受我国的历史文化。五年级的教材中历史题材占比最大,因为学生思想与心理愈发成熟,易于理解接受教材内容所蕴含的价值观。六年级的历史内容扩展至世界历史,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初步了解中国历史,浸润了爱国情感,六年级教材中的历史内容让学生了解国际局势,拓宽眼界,深化爱国意识,也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全方位人才打牢基础。综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之所以有较多的历史知识,目的在于让学生从古至今,多领域深入了解我国历史,尤其是通过了解我国的屈辱史、抗争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其积蓄爱国力量,从而树立担当意识和民族责任感。

教学时,教师要有别于初高中综合学科的历史教学,注意德育课程中历史教学内容的特点,发挥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价值导向作用。教师可以结合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故事加强学生对爱国精神的感悟和领会,利用课堂主阵地引导学生主动感受其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思想,让他们形成爱国品质,在正确价值观维度中形成对祖国的深沉情感和政治认同,争做时代需要的栋梁。以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为例,本单元包含了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落实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部分。教材向我们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不同时期的革命传统、革命精神和时代精神,最后落位于“做新时代的好少年”,旨在从“责任担当”这一核心素养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激励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进行本单元教学时,教师可结合不同时期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中蕴含的重要革命精神、时代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如推动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他所体现出的百折不挠、至死不渝的奋斗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等等,这些精神都是民族精神在不同时期的体现,也是伟大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历史史实,感受历史人物言行背后的精神内涵和强大的人格力量,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弘扬革命精神和时代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强化国家意识,涵养爱国情感,从而体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价值追求,实现价值引领。

(二)在民族团结教育中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中,民族团结教育属于重要的教育内容,而爱国主义教育则是民族团结教育的核心所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要可以将民族团结相关历史事迹和人物纳入到课堂中,强化小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主题五“我们的国家”第2条指出:要让学生了解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各民族的共同努力下铸就了今天灿烂的、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进一步了解各个民族的生活习惯、社会风俗,且对其予以基本的尊重。以五年级上册第7课“中华民族一家亲”为例,本课目标重在落实课标要求,五年级学生开始对社会现象进行关注,知道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身边也能接触到一些少数民族同学,但仅限于对基本信息的了解,对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我国新型民族关系等方面知之甚少。基于此,教师可以课前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提高学生此方面的认知水平,课上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汇报交流等方式,理解各族人民一律平等的地位与国家对民族交往的政策保障。我们知道,民族团结关乎祖国的发展和统一,而学生对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各民族互相尊重、守望相助等方面了解并不是很多,他们的视野和经验往往局限于自己身边的事。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体现民族文化的实例,如歌曲、服饰、建筑、饮食等,课上通过资料分享、歌曲表演、游戏互动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尊重、接纳各民族的文化,明白各民族之间相互借鉴、相互欣赏、相互促进的意义,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收集体现各民族团结互助的事例,如我国实施的兴边富民行动、精准扶贫的故事等,让学生通过分享交流、情境表演等方式理解祖国的发展离不开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从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树立民族自信心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新时期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发挥思政课的重要作用,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从中汲取精神养分,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础,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增强文化认同,树立民族自信心。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在不同学段关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有所侧重。低年段侧重传统节日、文化习俗等方面的教育,如一年级上册的“快乐过新年”,让学生了解春节的概念和风俗习惯,感受春节这一传统节日的欢乐与祥和,感受生活的美好与快乐。二年级上册“团团圆圆过中秋”让学生了解中秋这一传统节日的内涵,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另外,对于低年段学生,教师在其他主题教育中也可以选取《三字经》等中国传统启蒙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材的高年段则集中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着力完善学生的道德品质,树立民族自信心,在教材中主要体现在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骄人祖先 灿烂文化”中。

以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 9 课“古代科技 耀我中华”为例,本课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上优秀的科技巨匠,感受中国古代科学的独特魅力,体会中华民族的智慧与优秀品质,深化民族认同感。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从学生的原认知出发,引导学生汇报交流“四大发明”对世界发展进程产生的深远影响,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开展寻找古代科技、古代科学、古代技术创造的活动,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树立民族自信。

又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0课“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时,教师要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所了解的传统美德内涵,讲述传统美德故事,并通过教材中的经典故事、格言以及现实中的新闻案例、学生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真实事件,引导学生探究传统美德对个人成长、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使学生懂得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化基因,是中国人的精神气质,是我们不断奋进的精神力量,应该去传承、去弘扬。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情感上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产生认同,并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言行表达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

(四)在提升公民道德素养中培植爱国情怀

1.注重家庭教育,培植爱国情怀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采访、体验感悟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家庭的温馨,懂得了要过安全与健康的家庭生活。在沟通交流、实践互动中,学生主动承担家庭责任,树立主人翁意识。在探讨分享、宣传展示中,学生理解并继承发扬优秀家风,将实现“家庭梦”融入“民族梦”之中。

2.践行文明礼仪,培植爱国情怀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链接生活经验、创设生活情境、进行生活实践,引导学生和同伴友好相处,诚实守信,文明有礼,关爱他人,自觉爱护环境,低碳生活,形成良好品德,懂得做文明少年是爱国。例如,教学六年级上册第 6 课“我参与 我奉献”时,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友善相待、文明有礼不仅体现个人素养,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生活的需要,是践行“公共参与”的核心素养。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现实生活进行案例分析等活动,认识到构建和谐文明的公共生活需要提升文明意识,在生活中做文明少年。

3.链接法治内容,培植爱国情怀

在教学中,教师要按照《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小学阶段目标要求,通过采访、调查、案例分析等活动,建构起法律与生活的关系,以此来搭建法治概念与儿童生活的平台,培养法治意识,培植爱国情怀。例如教学六年级上册第4课“公民的基本权利”这一部分时,教师要通过案例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权力不是绝对的,而是有界限的。公民在行使权力时不能滥用权力,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和他人的自由,使学生明确做守法公民也是爱国的体现。

简而言之,小学生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爱国主义教育理应被广大教师高度关注起来,教师要基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课本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等,将爱国主义灵活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完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更新爱国主义教育方式,提高爱国主义教学质量,促使小学生行为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提供更多优质的人才。

猜你喜欢
爱国爱国主义法治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爱国是心中唱不完的歌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爱国主义教育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
爱国主义教育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