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化工职业学院 谷会会,郭旭
2021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单独提到“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着重培育数字经济技术与实体经济相结合,主要解决中小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目前,国家及地方政府都很重视供应链金融模式的创新发展,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从而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助推我国实体经济健康稳定发展。许多规模大、资金实力雄厚、信用资质好的核心企业也与上下游中小企业加入了供应链金融服务,但所隐含的各种风险也日显突出。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尽管与供应链金融相融合能有效解决上下游企业的融资问题,但也面临着诸多风险,有效识别和防范各类风险对于供应链金融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区块链技术属于新型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具有去中心化、可追溯、不可篡改等特点。区块链将链条上各节点企业所产生的数据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组合成为区块链条,通过非对称加密技术加密所有交易信息,利用计算机算法使各节点达成一致,这样中间若修改任何信息必须经过约定比例主体的同意。分布式记账数据存储能够将所有数据集中化,并存储在各个节点,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数据的安全性。链条上各个节点可以共享链条上的数据,从而保障存储数据的一致性。区块链技术为链条上各节点提供安全、透明、一致的数据信息,而非对称加密算法也将进一步保障数据的安全性和合法性。
供应链金融是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一种新型融资模式,此模式以供应链上企业的真实商业交易往来为前提,将核心企业的信用资质作为背书,通过链条上各节点企业所形成的应收、预付账款、存货等产生的现金流、物流、信息流、商流,为链条上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与传统银行信贷服务模式相比,供应链金融的最大特点在于自偿性。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包括以下三种:
(1)预付账款融资模式
预付账款融资模式是供应链下游购货企业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提出贷款申请,用来支付供应链上游的核心企业在后期交付货物的账款,且供应商会回购尚未提取的存货,并将提货权转交给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采用预付账款融资模式,商业交易中卖方往往比较强势,会对买方企业提出提前支付货款的要求。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往来交易数据,将买方企业后期收到存货的营业收入作为还款来源,通过其仓单质押的方式为买方企业提供贷款融资需求。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能够控制买方企业的提取货物的权利,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买方的违约风险加以监控。在整个过程中,买方企业虽在供应链中处于弱势地位,但仍然可以通过此种模式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处筹集到资金,相对较灵活地进行后期的付款及提货,从而缓解交易时全款支付货款的压力。
(2)存货融资模式
存货融资模式是指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以存货作为抵押物,经第三方物流公司的评估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以此进行放贷的融资模式。存货融资模式下,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往往会有一定的库存积压,但出于企业发展的需要又急需运营资金,因此,企业往往会将现有的存货抵押给商业金融等金融机构,从而获取相应的资金。在该过程中,融资企业可以有效降低资金的使用成本,提高货物的流动性。
(3)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是以供应链上核心企业承诺支付货款为前提,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可以将尚未到期的应收账款抵押给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而进行贷款的一种筹资模式。采用此种模式的大多为供应链上的中小型企业,他们将商品销售给链条上的核心企业,但又不能及时获取货款,又急需运营资金,会以买卖双方签订合同中的应收账款为基础,将企业的应收账款单据及相关凭证转让给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从而获得融资服务,同时,买方企业也会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做出付款承诺,到期由买方企业将商品款项支付给商业银行。在这一过程中,卖方企业通过债权债务转移提前获得销售商品的回款,同时也缩短了其生产周期。
随着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业务类型越加频繁,频率也逐渐增加,参与主体也越来越多,导致信息的不对称性,增加了安全风险、违约风险和道德风险,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融资服务时,主要是以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资质信用作为担保,但由于信息不对称,信用担保一般仅能辐射到一级供应商或经销商,而二级及以上的企业则很难获得资金支持。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的特点,将区块链技术与供应链金融相结合,能保证整个链条上的信息共享,避免信息被恶意篡改。区块链技术能实现整个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资源共享,如交易信息/记录、往来资金状况、交易合同等,各参与节点均可查询到相关信息。同时,商业银行或金融机构也可以实时掌握各节点企业的运营状况,特别是有融资需求的中小企业,从而为其进行合理的信用评估。将区块链技术运用于供应链金融能赋予其更多活力,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或者链条上各个企业都颇为有益。中小企业利用区块链技术资源共享可以更好地调整产能,降低交易风险,筹措资金,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利用区块链技术获得更为完善和科学的信息,建立更为完善的数据库,随时监控供应链上企业的经营情况,科学调整贷款额度及范围。供应链上企业资金资金来源更为顺畅,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业务不断发展,都将有利于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供应链金融以核心企业的信用背书,通过链条中企业间的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建立信用机制,从而获取融资服务,而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涉及到的主体较多,业务流程复杂,环环相扣,其中一个节点出现问题,都将可能影响整个供应链的运作。
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在整个链条中处于关键地位,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都将围绕着其产生交易活动的物流、资金流、商流和信息流来开展相关业务。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时,都要依赖于核心企业的信用、资质状况、交易的真实性及在链条上的实力。核心企业一般资产比较雄厚、规模比较大、信用级别较高,具有较强的影响力。核心企业的信用传递,能够减少上下游企业的风险控制成本,提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上下游企业的授信意愿,降低融资门槛。但若核心企业的征信出现问题,或其信用无法传导至上下游企业,则核心企业对供应链上企业融资的担保力度会减弱,进而影响整个供应链业务的开展。如核心企业所面临的市场或宏观环境发生突变,会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经营风险及管理风险,进而影响盈利水平和偿债水平,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将面临资产损失。
供应链金融几种融资模式下,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以链条上企业真实的交易数据为背景,为链条上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应收账款融资模式、预付账款融资模式、存货质押融资模式都是以核心企业为担保,以应收、预付账款或存货质押为背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是否给予资金放贷,主要看抵押物、应收账款的真实性等。由于核心企业规模大、资质完善,金融机构往往会忽略对应收账款、存货等抵押物的调查,可能会出现虚假交易、伪造凭证等问题,或者筹集的资金并非用于生产经营,而是用于风险较高的投机活动等。
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一般为中小型企业,存在规模小,抗风险能力不高,管理制度不健全,财务体系不完善,交易数据不透明,财务报表的可信度不高,信用等级差等问题。
目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用评价体系比较严格,很多中小型企业都无法满足相应条件,因此,为了满足资金需求,有可能会出现道德风险或违约风险。如有可能与第三方物流公司串谋,从而影响商业银行对于融资需求企业的资质、信用评价分析。
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对供应链上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时,对存货仓储业务不熟悉,缺少对抵押物的监控能力,因此,为了降低放贷成本,需要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物流运输是企业间交易的重要环节,通过提供运输及仓储服务获取收入,了解用于抵押担保货物的信息。供应链金融链条上参与的主体越来越多,第三方物流企业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越重要。如果第三方物流企业专业性不足,不能合理判断抵押物或质押物的实际价值,不能预算今后货物的价格走势,或者因为监管不力导致货物损失,将影响货物评估结果和变现能力。同时,第三方物流企业也可能会存在道德风险,与链条上中小企业合谋抬高抵押物价值,私自处理货物、伪造货物出入库单据,骗取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
由于供应链融资过程中所涉及到主体较多,经济业务关系较为复杂,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会影响整体链条上企业经营数据,这也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构建繁琐审核体系的初衷。但若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不高,对业务不熟悉有可能会导致操作风险。因此,对于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综合素养提高要求,也是降低风险的关键点。
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可归结为内在和外在风险,内在风险是由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自身所形成的,可以自我管控,而外在风险则是难以预知和控制的不确定性因素,如所处的政治经济环境、信息技术环境等,因此,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尽管与供应链金融相融合能有效解决上下游企业的融资问题,但也面临着诸多风险,有效识别和防范各类风险对于供应链金融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更好地助推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金融模式的快速发展,应强化行业监管力度,促进行业内形成良好的发展局势,更好地应对风险问题。
首先,国家政府部门应制定合理且有针对性的倾斜政策,对区块链技术给予宏观政策方面的支持。其次,制定相应的法律支撑,强化对区块链技术应用监督力度,完善认证体系和监管框架,强化从业人员诚信监督。最后,构建供应链上参与企业的信息披露机制,提高交易活动的透明力度。
企业的信用水平对于风险防范至关重要,应构建基于企业信用水平的评级体系。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可针对申请资金需求的企业建立信用档案,而非完全依赖于财务数据,动态更新企业的信用档案,为今后信用风险评估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速度较快,可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进行风险鉴别和判断,整合各节点企业信息,实现上下游企业的信用积累。当企业出现信用问题后,可将其共享至信用档案系统中,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有信用风险的企业开展合作时,可以有效避免风险,减少信用风险评估成本,提高信用风险的评估效率。
供应链金融作为新型的融资模式,业务比较复杂,类型繁多,且在不断创新,新技术的融合,增加了供应链金融的技术风险,而往往技术风险所造成的损失比其他的风险影响要大,因此,对于从业人员的要求会更高,需要具备更多的专业技能知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因此,需要对从业的工作人员做好各个方面的培训,如业务技能、风险管控、抵押物管理等方面,同时,从业人员还要对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科技知识有所了解。因此,不管是商业性金融机构,还是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都要强化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从而更好地满足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下的风险管控要求。
区块链作为一项新型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也会存在安全漏洞,如黑客攻击等。因此,技术开发企业需要不断地完善区块链技术,强化对数据加密技术、技术风险的改造升级,强化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融合发展,对技术进行不断创新,从而为供应链金融市场提供一个更安全、更高效的平台。区块链技术的创新发展需要大量的科研经费,耗费很高的人力成本,因此,政府等相关部门可降低平台的使用门槛,降低企业用户的使用成本,并给予技术开发企业更多的政策支持,如财政税收优惠、人才引进等方面,鼓励更多的金融机构融入数字货币市场。
同时,为了从源头上对区块链进行控制,需要对供应链上的上下游企业进行资质审核,明确各种风险的主体责任,督促企业构建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