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北华中清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杨方洲
“十四五”会议中明确指出,需始终将大气污染防治放置于重要位置,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导向,积极做好增量和存量污染防控并重。大气污染特指受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中部分物质进入大气内部,并持有相应的浓度,且处于规范时间内,以此危害人们的健康或环境,其形成包含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大气污染实际类型较多,按照不同分类标准可划分为多种类型,为保证其防治成效,需精准掌握其污染类型,有的放矢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确保大气污染防治和修复成效,进一步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从现下实际城市是空气质量数据库显示,处于全球范围内多个监测空气质量城市中,其中超过80%以上的城市空气颗粒物和细颗粒物污染水平显著超过我国相关规范和要求,我国空气污染现状不容乐观。随着我国对环境保护意识持续性增强,各地对环保政策的快速响应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逐步推进,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市场规模保持着平稳向上的增长态势,2016至2020年,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市场规模由1575亿元增长至309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8.4%,中国大气污染实际排放量呈下降态势,部分污染较为严重的城市空气质量有所好转,环境质量不佳的三级城市实际占比逐步下降,但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城市数量逐步减少,污染仍十分严重。中国大气污染最为关键的来源是生活和生产煤,其实际污染物为颗粒物、SO2,前者是影响我国城市空气质量的关键污染物。随着汽车保有量逐年递增,部分城市大气污染特征逐步从原有烟煤型逐步向尾气型转变,以及NOX、CO呈加重态势,部分城市产生光化学烟雾现象,造成华中、西南、华东等区域内产生雾霾、沙尘暴天气。大气环境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大气环境的破坏属于一种不可逆的过程,所以,环境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
随着当下大气污染愈发加剧,其对多方面产生危害,明晰其引发的危害,方可提出相应的治理途径,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对人体的危害。人们对大气污染物形成的重要危害基本机理、分布等相关状况缺少更深层次的分析,为进一步控制和防治大气污染工作,大气遭受污染后,污染物自身呈现的性质、来源及浓度不尽相同,污染区域内气象条件、地理条件等不尽相同,对人体产生不同的危害,大致可划分为急性中毒、慢性中毒和致癌。②对工农业的危害。大气污染对工农业生产危害愈发加剧,此类危害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造成较大人力、物力损伤,大气污染对工业危害主要是增加实际生产成本,缩短整个产品实际应用寿命;大气污染对整个农业生产产生较大的损伤和危害,酸雨可直接影响植物正常生长,通过大气持续性渗透于水体内,造成大气和水体酸化、有毒物质溶出,对周围动植物产生严重的损伤和影响。③对气候的危害。大气污染物对气候、天气造成影响,颗粒物导致大气内部实际可见度降低,减少处于地面太阳光辐射量,特别是处于大工业城市区域内,日光相较正常状况下减少40%。
大气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作为一项综合性、长期性工作,应正确梳理实际防治大气污染中的难点,有的放矢提出解决措施,以保证获取较佳的成效。从当下实际状况进行汇总分析,大气污染防治难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大气监测水平滞后。大气监测是完整、精准掌握各区域内大气实际污染状况的重要举措,应以此为基础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我国当前大气监测方面缺少先进的仪器设备和专业监测人员,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个监测水平。我国大气环境监测工作起步较晚、技术滞后,并未形成完善的监测体系,部分区域内能力有限,无法精准地掌握各区域内大气污染实际状况。我国大气污染监测重视度不足,并未投入足够的资金和设备,无法获取精准的监测数据信息。
(2)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出台相对滞后。我国高度重视大气污染和环境保护,并发布了多个文件和政策,大气污染防治具备完善的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大气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大气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等,但由于此类相关法律条款出台较晚,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理论与实践衔接缺乏完善性,导致实践中管理水平较低,无法使得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实现精细化,难以提高实际防治成效。
(3)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力量薄弱。我国大气防治先进技术不足,当下使用频次较高的技术包含工程措施、优化施肥。工程措施主要是以物理、化学等手段为核心,开展大气污染修复工作,包含翻土法、换土法、隔离法、热处理法等,不同方法使用基本原理不尽相同;优化施肥方法主要是合理选用有机、无机肥料,改善和缓解大气自身pH值,降解重金属自身活性,有助于提高大气有机质,保证耕地实现最佳经济和生态效益。
(4)环境监管执法力度不足,监管重心难以下沉。大气污染物实际来源广泛,包含社会生产、生活各方面,污染治理需多部门做好共同协调管控。受体制等影响,部分乡镇层面并没有专项环保工作人员,难以集中精力,且人员流动性较大,队伍缺乏稳定性,以致干扰属地环境监管作用的发挥。
(5)大气污染防治资金不足。为从本质层面防治大气污染,需充足的资金提供支撑,我国当下大气治理资金实际来源主要依靠财政拨款,资金来源较为单一,并未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入驻,导致资金基础保障较为薄弱,无法推进大气污染防治。资金投入力度不足以及实际来源缺少稳定性,一定程度约束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成效,即便为有效提升大气污染防治水平,我国设置专项资金,但其实际额度、应用范围受限。结合当下实际调研来看,我国大气受重金属污染高达2000万公顷,即便选用最具经济性的生物防治技术,因其污染实际面积较大,也需耗损大量资金。
“十四五”时期全方位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应不断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遵循以环境保护为核心,以预防为主进行风险管控,并结合当下国家出台的文件,以此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资源安全,循序渐进优化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不断借力多个有效行动,积极实现大气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目标。
一方面,强化问责,狠抓执行。各地区内出台的相关大气政策,用全面进行落实和贯彻,其最终结果应始终以目标为中心做好精准性考核,对相关主要负责人做好追责工作。针对大气污染防治方面执行不力等现象,仍及时进行谈话,应充分以相关规范和要求为核心准则,全方位追究领导责任,对受问责工作人员应及时取消当年实际评优资格,应结合实际状况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实现区县各级统一规划、监测和动态化评估,充分结合属地实际管理原则,掌握各区域内污染减排主体目标,为后续工作实施奠定基础。以区、县为主体对城区内环境空气质量采取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并持续性向社会公开相应的环境质量信息,接收社会广大群体的实际监督,显著强化全社会参与大气环境保护意识。另一方面,注重部门间协同沟通。政府作为大气污染治理的重要领导部门,主要承担整个实际统领工作,应制定相应的总治理目标,下放治理自主权,并对下级单位进行指导。有治理责任相关部门应积极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及时更新治理实际状况,共同投入治理大气污染的技术、人才。大气污染治理应明晰不同部门的具体职责,编制明晰的责任清单,助力各部门间梳理相关职责关系,解决部门间管理散乱、职能重叠问题,充分落实实际监管职责。
动态化对大气污染状况做好追踪,全方位掌握大气污染实际状况,有的放矢做好污染防治工作,保证污染防治成效较佳。我国当下市场上出售的相关大气监测仪器设备种类多种多样,并具备较佳的集成化,随着我国大气防治监测持续性贯彻,以及大气自身性质处于动态化变更,进一步加速了监测手段的创新改革,传统的监测手段无法适应现代化发展要求,应积极选用先进技术应用,如微生物技术等,加大新技术研发力度,以满足多元化大气污染治理要求。环境保护涵盖内容较多,如治理大气污染、水污染等,均需相关部门进行解决,当下积极应用环境监测技术,可保证环境监测内容更完整、科学,动态化对区域内水资源、大气等做好监测,精准呈现不同区域内环境污染实际状况,构建完善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各区域内环境保护相关部门应基于该网络层面精准性开展环境保护工作,显著提升环境保护质量。
随着当下机动车数量持续性增长,其污染程度愈发加剧,为实现大气污染治理有效化,应从源头做好把控,需充分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第一,严格控制机动车实际排放量。汽车尾气排放的大量污染物加剧大气污染程度,治理大气污染时应加强对汽车排放污染的治理,积极加强新车登记注册管理,严格执行我国相关规范和要求,严把新车入户审查关口,对于不达标车辆禁止办理入户手续。政府应鼓励支持新能源、小排量环保型汽车,并推行完善的应用计划,增加新能源汽车实际推广力度,加速充电站、充电桩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区域内环境空气质量实际状况,划定老旧车禁行和限行区域,缓解局部车辆较为密集区域内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减少城区道路实际承载力。第二,加强城市绿色交通建设。积极优化区域内公交车线路,对住宅区集中区域、商业中心等人流量较大的区域、旅游景点等实现全方位覆盖,为人们出行提供便捷服务。加速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积极分析自行车系统一期推行成效,为后续公共自行车投放和规划提供参考。
应充分结合当下大气污染和环境保护现状,完善其相关法律条款,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供相应的导向,为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奠定基础,严格依照我国相关法律条款,逐一贯彻和落实污染防治举措,显著提升大气防治效率,短周期内恢复大气各项性能。同时,法律中需精准明晰大气防治各方主体实际权责,积极推行责任追究制,保证产生相应的问题可及时确定相关责任人,建立完善的实施监管制度。现阶段,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立法逐步完善,其中将不同主体目标权责予以明确,以此作为限制人员各类行为,进一步达成从本质层面做好大气污染管控工作。此外,应始终按照土地实际应用途径、大气污染源,将其做好精准性划分,明确大气污染防治控制规程,以及相关监管基本准则,确保大气防治更具专项性、合理性。
大气污染防治和修复作为一项复杂性工作,其内部涵盖多个学科,需各学科做好协同发展,由于大气污染防治自身特性,促使大气污染及系统性开展修复工作难以实施,为使原有实际防治技术得以突破,应给予其资金和政策支持。鼓励支持广大科研机构加大大气防治和环境保护技术研发,从而发挥出新技术优势。结合全国区域内实际状况,选取典型的大气污染区,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研发,持续性探索尝试执行有效的防治模式。
首先,应充分结合当下实际状况,深层次注重大气污染和防治基础性知识科普工作。应充分加强应用微博、微信等大众易接受的方式,正确引导广大公众正确理性对待大气污染,以多类型的活动循序渐进向广大群众将相关环保知识普及,促使其精准掌握大气污染实际来源、成因,以及引发的危害,更有利于广大公众高效化认识和掌握大气污染,并意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开展的紧迫性,自觉成为环境保护中的一员。通过多种路径,如广播、电视和网络开展多形式的环保理念宣传,加大对环境先进人物、事迹等充分做好奖励和宣传工作,处于此类较大信息围攻下,循序渐进增强和提高广大公众全方位参与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积极性。其次,发展专业环保组织。应全方位鼓励支持环保组织的发展,持续性扩展其实际活动范围,促使其全方位参与至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这样不仅可引领更多市民参与,而且能显著提升环保组织实际治理能力。最后,环境信息应及时公开,提高信息质量。提升公开信息质量,可争取广大公众对大气污染防治的支持,对政府行为做好监督,进一步提高政府计划和措施公开的及时性。政府和相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应及时在相关网站发布,对新思想应动态化更新,及时传递给各级部门,同时也可促使公众及时掌握相关状况。
大气污染正式防治过程中,应具备充足的资金提供支持,资金来源、用途等具有一定的明晰化,应结合实际状况落实相应的基本原则,动态化拓展资金来源途径,确保资金应用合理化,做好全方位管控。首先,农用地资金源于财政拨款,场地基金源于企业、环境损害赔偿等,《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将土地划分为两种类型,即农用地、建设用地,因其实际相适应的基本准则、防治技术等不尽相同,当下结合不同区域内大气污染调研状况,城市内部修复核心污染物重点应放置于工矿场地。应将其大气防治资金划分为两类,即农用地大气污染防治资金、场地大气防治资金,设定专项资金,结合实际大气污染防治启动相应的资金。农用大气污染防治资金,可源于政府、资金以及一定比例出让金,应及时吸收社会组织捐赠。吸收社会资金可依附多个途径实现,如增设大气污染防治彩票收益;场地大气污染防治资金,可充分联合公共资金与社会资金模式。其次,资金用途。大气污染防治资金,应落实于关键环节,特别是急需领域及其细分领域,包含场地调查、污染风险防控、污染大气修复、大气污染修复技术研发等方面。最后,大气污染防治资金高效化管控。农用地资金主要用于政府监管,场地基金主要是政府、企业充分做好联合监管,达成基金管理科学化,最大限度发挥其本质价值。
大气污染防治作为一项持续性工作,大气内部污染物程度加剧使得防治难度较大,且会耗损大量资源,对人类发展会带来严重影响。所以应积极采用以预防为核心,防治结合的基本方法,从多层次采取相应的措施,进一步从源头防治大气污染,保证环境生态平衡,实现区域内环境空气质量控制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