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娜 蓝绍航 周祖亮*
1.广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广西 南宁 530200;2.广西中医药大学壮医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性疾病[1],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弱甚至丧失、有自杀倾向和自杀行为等[2]。近年来,抑郁症发病率逐年增高,严重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并给患者带来极大经济负担。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指出,2030年后抑郁症将成为人类最大的健康挑战[3]。目前临床中使用抗抑郁药物虽然能缓解抑郁症患者部分症状,但因药物副作用大、依赖性强及患者依从性差等诸多缺陷,使治疗过程受到较大限制[4]。抑郁症具有发病普遍、病程长、易复发等特点,防治相对困难。抑郁症的临床治疗不可忽视日常生活的养生调摄,否则难以获得长期疗效。
壮医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壮医养生理念是壮族医学智慧的结晶,是保健身体、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5]。抑郁症属于壮医学“巧坞病”范畴,其发病机理与身体道路不畅、气血失衡、毒虚致病、天地人三气不能同步等密切相关。壮医养生思想的“内外调和,三气同步”“祛毒补虚,平衡阴阳”“均衡气血,形与神俱”“中正平和,怡神悦情”是防治抑郁症的有效方法。
壮医三气同步理论反映了壮族先民朴素的宇宙观念[6],主要是指人禀天地之气而生,人的生长壮老死生命周期受天地之气的涵养和制约,天地之气为人体造就了生存和健康的一定“常度”[7]。一般而言,天气在上主降,地气在下主升,人气在中主和,若升降相宜,中和涵养,则共同维持人体与自然界的一定“常度”[8]。古语有云:“养生之诀,当以睡眠居先。”壮族长寿老人的生活作息遵循天地自然的变化规律,黎明即起,既昏便息,一直保持着顺应天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良好习惯[9],从而使机体气血充盛调和,阴平阳秘,情绪稳定,神清志明,精力充沛,神采奕奕。但随着今天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压力也不断增大,起居无常、昼夜颠倒已成为常态。昼夜节律紊乱是导致“昼不精,夜不瞑”恶性循环的主因。《素问遗篇·本病论》载:“又或遇戊申戊寅……久而化郁,即白埃翳雾,清生杀气,民病胁满,悲伤。阳明不迁正……甚则喘嗽息高,悲伤不乐。”着重强调了自然乖变与人体相应生理病理改变的对应关系。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其变化规律直接影响万物的荣枯生死,人顺之则延年益寿,逆之则多病短寿[9]。研究[10]表明,在建立大鼠抑郁模型的造模方法中,昼夜颠倒是一个重要的刺激方法。陈紫莹等[11]把调整人体昼夜节律作为抑郁症临床治疗的出发点,对抑郁症患者采用昼夜分时治疗策略,从而达到缓解或减轻临床症状的效果。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防治抑郁症的首要方法,必须顺应天地昼夜晨昏,寤寐有序,因时制宜,保持内外调和、天地人三气同步,使机体阴阳趋于平衡的健康常态。
壮医重视毒病,形成了“毒虚致病论”等医学理论[12]。由于壮族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毒物丰富多样,可分为有形之毒和无形之毒[13],有形之毒诸如毒草、毒树、毒药、毒虫、毒蛇、毒水、毒矿等;无形之毒诸如寒毒、火毒、痧毒、瘴毒、燥毒、蛊毒、湿毒等。毒虚致病论是壮医重要的病因病机理论。一方面,当邪毒入侵人体,正邪相争,气血逆乱,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三道两路受阻,天地人三气不能同步运行,从而导致疾病丛生;另一方面,当人体正虚,脏腑气血骨肉失于濡养,三道两路功能减退,从而内生水毒、痰毒、食毒及瘀毒等诸毒,导致天地人三气不能同步而致病。因此,壮族人民在日常的养生保健中,十分重视防范邪毒内侵及扶正补虚。陈攀[14]根据壮医毒虚致病学说,提出抑郁症的主要病因为毒、虚或毒虚夹杂。在祛毒解毒方面,壮医有许多独特而有效的方法。壮族人民的服饰以青蓝色为主,为蓝靛所染,其具有“避邪”、解毒的作用。当清晨瘴气雾露弥漫时,外出赶路则必口含生姜以辟秽。此外,壮族人民历来就有逛药市、佩药囊、睡垫药等防毒祛毒的习惯[15]。其中,逛药市是壮乡特色民俗之一[16],尤其是在端午节这天,男女老少相约上山采药或逛药市,除了能饱吸百药之气,还能活动筋骨、振奋阳气、愉悦心情、增强信心、克服抑郁,可有效预防疾病,健康长寿。壮医佩药疗法是在壮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针对抑郁症患者,选用古贝、苍术、细辛、勾芒、红蕉、琼枝、藿香、樟脑、佩兰等舒畅气机、芳香解郁之品,佩挂于人体一定部位,利用药物的特殊气味,通过皮肤吸收或鼻腔吸入,祛毒外出,畅通三道两路,平衡气血阴阳,使天地人三气同步运行,从而达到疾病好转或痊愈的目的。
壮医强调在临床治病时,祛毒和扶正补虚同时进行,以提高人体抗病能力。在养正补虚方面,壮医重视壮药道地药材和血肉有情之品相结合,除使用蛤蚧、首乌、黄精、土党参、土当归等补养之品外,多配用血肉有情之品,药食结合是壮医防病治病的一大特色。壮医以壮药道地药材配合血肉有情之品养正补虚,配合五谷和酒健运谷道,畅通两路,通过合理摄入饮食、药膳和酒等来达到补益气血、调理阴阳的目的,内养正气,外避邪气,自然可以有效防范抑郁症。
壮医病机学说强调“疾患并非无中生,乃系气血不均衡”[17]。气血失衡是疾病产生的主因,气血失调与抑郁症的发病、发展密不可分。《素问·八正神明论》载:“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可见,机体形神与气血涵养息息相关,气血是人体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血为基,精神为用,气血调和则神志得以濡养,思维敏捷,精神充沛,情绪稳定;气血失衡则心神失养,神机受累,萎靡不振,心神不静,形体不和,五志七情失常。壮医学的“龙路”是人体内血液的通道,其主要功能是为内脏骨肉输送营养,“火路”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指挥部,具有主宰精神活动和统筹、思考的功能[18]。壮医强调“两路”宜畅不宜滞,人体气血在“两路”的调控下运行输布,外达皮肉肌肤,内至脏腑筋骨,为人体的正常功能活动输送营养和排泄糟粕[9]。壮医热敏探穴针刺、药线点灸、刮痧、经筋、熏洗、拔罐、热熨、滚蛋、药锤、药浴等外治疗法均具有良好的调和气血作用。其中,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壮医药线点灸,其作用机制是通过灸灼体表网结,产生温热及药效刺激,畅通三道两路,调整气血平衡,鼓舞正气,祛邪外出,从而恢复人体身心健康[19]。《素问·至真要大论》载:“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调理气血法则贯穿于抑郁症治疗的始终。潘海珍等[20]研究发现,通过运用壮医药线点灸治疗抑郁症能够有效改善抑郁症患者血浆的SP含量及临床症状,临床疗效显著。
抑郁症为形神俱病,其发生发展与形神失调密切相关[21],重视形神一体观是从根本上改善抑郁症患者的低动力症状[22]。《素问·上古天真论》载:“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形以载神,神以养形,密不可分,形神统一是生命形体与精神高度和谐平衡的状态,是生命功能正常的基本特征,也是延年益寿的重要保证。壮医养生重视运动与静养相结合,强调形神并调,形神合一,形神相守。在壮族民间,保留了一些沿袭至今的传统健身活动,如抛绣球、赛龙舟、拾天灯、板鞋舞、板凳龙、踩高跷、舞狮子等,一般在农闲或者节假日时开展,并在运动劳作之余亦注意休息静养,动中求静、静中有动、动静相宜,形与神俱,畅通“两路”气机,调节脏腑气血平衡,恢复天地人三气同步协调,保持心神安定,从而有效改善或预防抑郁症患者的低动力症状。
壮族人民重视情志养生,在生活中践行“中庸”之道,保障了人体道路的通畅。《礼记·中庸》载:“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是天下万物存在的最佳状态。如果人的精神情感中正无偏,合乎节度,始终保持趋于一种“中和”的常态,就能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寿蔽天地,无有终时,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素问·上古天真论》载:“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壮族长寿老人的生活一般比较简单规律,性格豁达开朗,喜怒调节有度,民风淳朴,关系融洽,因而少有情志方面的病症。
壮族人民自古以来能歌善舞,生活充满欢歌笑语,少有忧愁苦闷。壮族民间素有“歌海”之称[23],农历三月初三是壮族地区最为隆重的民族传统节日和歌圩日,每逢此佳节,人们身着盛装汇集于“歌圩”,用对唱山歌的方式进行社交活动,到处可听到嘹亮悦耳的歌声。《儒门事亲》卷三载:“喜者少病,百脉舒和故也。”《临证指南医案》卷六载:“医家不察……不知情志之郁,由于隐情曲意不伸……盖郁症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壮族人民多以欢悦的歌唱形式来排除内心杂念和不良情绪,调畅情志,颐养心神,令“火路”气机舒畅,使“巧坞”发挥正常功能,气血调达,天地人三气同步,机体始终保持“中正平和”的状态,自然可以有效预防由心理因素导致的抑郁症。
壮族人民在医疗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传承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医药文化。壮医养生思想作为壮医养生实践的指导思想,强调顺应自然,注重调畅情志,为壮族民众的身心健康需要提供了具体遵循的法则。壮族民众在养生调摄过程中对情志病的防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壮医养生思想对抑郁症的防治具有独特优势,形式多样的养生方法为防治抑郁症提供了有效途径,值得深入挖掘并应用于具体的医疗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