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 佳
预学是学生课前的自学、思考的过程,通过预学可以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思维能力。通过预学,学生或多或少掌握了一些基本知识,有了自主探索和独立思考的体验与感悟,学习起点明显高于原起点。对课前进行了相应的预学的学生来说,他们对教师要讲解的新知识会有印象,在听课过程中更轻松些,可以跟上教师讲解的思路,抓住重点,还可以重点听讲自己在预学过程中没有弄清楚的问题,自己有其他的问题或想法也会跟着教师的讲解而进行思考,从而轻松学会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激发其学习兴趣,获得成功感。
要使学生积极投入到预学活动中,必须激活学生积极的数学学习兴趣,预学素材要提前准备给每个学生,内容一定不能过多,不能增加学生的负担,所以教师在准备时一定要精心研究教材,预学的素材要有趣味性,要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比如,布置学生预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发给学生4 根长短不一样的小棒,分别是3 厘米、4 厘米、5 厘米和8 厘米,让学生搭一搭,根据搭一搭的情况,思考发现了什么?这样的预学素材学生比较感兴趣,也会收到较好的预学效果。又比如,布置预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如果让学生看书自学,他们往往兴趣不浓,但如果让学生用小棒搭建长方体和正方体框架,并用学具纸片贴成长方体和正方体,他们就会迫不及待地拿起学具袋中的小棒饶有兴趣地进行操作。有了搭、剪、拼等动手操作活动,就为进一步探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预学是学生个体自主学习的开始,可提前解决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产生的思考与疑问则可成为进一步学习的宝贵资源。来自学生的思考与问题容易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与热情。预学的内容要有新颖性,不能是直接的课本内容,要进行变式设计,特别是考查对定义和公式的理解的内容。单一的定义和公式如果只是按照课本上的内容呈现,会让学生觉得没有新鲜感,所以在设计的时候应尽量改编创新,适合学生当下的心理特征。比如在布置预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可以布置学生量一量你喜欢的一本课外书的长和宽。又比如布置预学循环小数时,如果选择像1÷3 这样的简单算式,就没有什么创新,如果用夸张的词语和诙谐的语调布置:说说算式2 除以7 得数小数点右边的第100 位数是多少?2÷7 的得数是包含6位循环节的循环小数,当学生算出两三位后发现没有循环往往喜欢借助计算器,但计算器上往往只显示四舍五入近似值,所以迫使好胜心强的小学生会去查看教科书、查阅资料,进而体会到数学知识的有趣有用,进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又如,学习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解决例题铺地砖问题:储藏室地面长16 分米、宽12 分米,如果用边长是整厘米的整块的正方形地砖铺满地面,地砖的边长最大可以是几分米?用列举法得出边长最大是4 分米,也就是16 和12 的最大公因数后,有学生提问: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就是这两个数相减的差吗?也有学生提出反驳这只是凑巧,比如16 和6 的最大公因数是2,它们的差是10。受此启发,有的学生就提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一定是这两个数的差的因数吗?这是课堂预设外的生成,可以让学生记录下来,作为预学的内容。可见,布置这样的预学内容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学生就能把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激发了他们自主学习的欲望。
教师精心设计预学方案,有效地进行引领,不仅决定了学生是否会主动思考、积极参与预学活动,而且直接影响到学生预学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效果。通过课前预学,学生对书本上要新授的内容基本熟悉,每个学生或多或少会对问题形成一些自己的想法,所以课堂上就不必在独立思考上花更多的时间,交流进度自然就快了,交流的深度与广度,自然也会得到保证。课堂上教师可让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更广阔的空间去探究既有思考价值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提升教学素养。
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探索经历,应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大胆地站出来表现自己,提出自己的发现和疑惑。通过交流,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如果没有预学给他们“底气”,就不可能呈现出学生争着发言、人人积极参与的场景,预学也是学生自主的认知过程,学习过程中会遇到来自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很容易造成预学的终止,特别是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跨越性不宜太大,要细密、有梯度,一定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让学生的思维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的起点。学生进行预学活动时,教师要精心设计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发现,为提升预学效果做好铺垫,在预学《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时,有了搭、剪、拼等动手操作活动后,如果没有有效的问题及时引领,那么就会停留在操作层面,为了实现操作活动与数学思维有机融合,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边搭边思考:
(1)一个接口上的三根小棒有什么特点?
(2)怎样搭建一个特殊的长方体?
(3)能用12 根小棒和8 个接口搭建成几个既不是长方体又不是正方体的立体图形吗?
这样通过拼搭操作与数学思考相融的过程,从直观形象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学生理解深刻,判断准确,从而实现预学活动与数学思维的有效链接。同时也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数学知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知识点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某个知识学不会就会影响后面的学习。因此,每节课都应给与足够的重视,认真做好每节课课前的预学指导工作。通过“预学———学习——再预学”这样一个完整的教学环节,使各知识点很快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网络,这样,对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一定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比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这课时,提前安排预学:了解什么叫做商不变的性质,怎样用实例说明什么叫做商不变的性质。通过预学,上课时学生就能准确地用实例说明什么叫做商不变的性质,并完成相应的练习,提高教学效率。更可喜的是,学生又探讨出,商不变的性质不仅仅应用在整倍数范围内,还应用在更广泛的数学领域,为后面学习小数商不变的性质及分数约分等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的教学才算准确地将商不变的性质分析透彻。课后又安排一个预学内容:想一想商不变的性质有什么应用,举例说明。这样就为下节课学习商不变性质的应用打下基础;这样设计,有助于数学知识学习的连贯性,学生很容易体验到数学学习的连续性和逻辑性。
重视预学方法的指导,针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预学方法,这样预学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让学生掌握预学的方法,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未雨绸缪、运筹帷幄的策略。
在第一学段,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内进行预学。此时必须有具体的指导,向学生传授预习的方法,细致地安排预习步骤。比如可以通过读一读、圈一圈重点,然后再想一想这样简单的方法进行预学,对学生较好的表现及时肯定,加以鼓励;发现学生在预习中暴露的问题,及时纠正,认真小结。
在第二学段,此时学生已经初步掌握预习方法,预习可以采用“课内外相结合,以课外为主”的方式。根据学生实际,通过《预学导单》等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预学,在课堂上留出一定的时空,进行预习的指导和检查。
在学生形成较好的预习习惯后,预习就可以安排在课外进行。比如《小数的意义》一课,布置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要求学生通过阅读例题,搜集一些含有小数的信息资料,在阅读和搜集中思考,自己先想想、说说,尝试进行填空和练习。通过自主式预学,多数学生在课前的自主探索中学会了小数的读、写,对小数的意义有了初步的认知和理解,部分学生还将预学中未能弄明白的内容及时记录下来,如有的学生对抽象性较强的两位小数和三位小数的意义理解困难,有的学生在将毫米写成用米作单位的小数时疑惑不解,有的学生对几角几分写成用元作单位的小数思维出现障碍,他们的预学让思维盲点预先显露,为课堂中针对性的学习做好准备,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预学一般是由学生在课外以个体的方式独自进行学习,该种形式的预学依靠的是个人力量,给人一种势单力孤的感觉,尤其对于自学能力较差的学生,由于得不到他人的帮助,往往使得预学效果不太理想。在课前开展小组合作预学,就会弥补以上缺陷,小组合作预学给学生互助互补的机会,借助同伴力量提高预学成效。如预学《容积和容积单位》一课时,可以给学生布置如下预学任务:
(1)收集各种饮料瓶或罐子,观察它们的容量各是多少。
(2)了解生活中哪些物品是用升和毫升作单位的。
(3)通过观察和了解,和小组同学交流描述一下1 升和1 毫升的容量分别有多少。
有了这样清晰的预学问题,且提供了预学的具体活动,通过观察和了解,再结合小组同学一起讨论研究,学生对容积单位都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从中体会到了预学的快乐,也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
总之,课前预学是学好数学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 做好课前预学,精心设计预学方案,不仅可以明确新课的重点和难点,发现不懂的问题,使学生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学习,而且有益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创新意识。数学学习重在发现、探索、创新和应用,要学好数学就要养成良好的课前预学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