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主题型”新材料作文审题难点突破

2022-12-27 07:01重庆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2年1期
关键词:限制性审题命题

重庆 徐 宁

2020年和2021年的高考语文“任务驱动型”作文试题增加了“以×××为主题”的命题形式,而许多考生在审题立意时仍然按照“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的模式,忽略了“主题”对写作指向的限制,导致失分。

一、“主题型”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分析

1.围绕“主题”读懂材料

读懂材料先要审清材料涉及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找准“主题”的视角。审读材料时要抓住材料涉及什么人,做什么事,“主题”是什么。这是审题立意的关键。如2020年全国卷Ⅱ“‘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请完成一篇演讲稿”。该材料涉及的人是“中国青年代表”;事件为“发表中文演讲”;主题为“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在审读材料时,如果没有抓住材料涉及的这些内容就容易偏题。

2.“主题先行”,材料服务于“主题”

(2021年全国甲卷)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在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我们过的节日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我们唱的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读的作品如《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雪》《荷花淀》《红岩》,我们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钊、夏明翰、方志敏、杨靖宇,我们学习的榜样如雷锋、焦裕禄、钱学森、黄大年,等等,都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我们心中有阳光,我们脚下有力量。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

请结合材料,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1)审题时要“主题先行”

“可为与有为”这一主题,实际上隐含了对当代青年“大有可为”和“应该有为”的潜在价值引领,考查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考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精准立意。行文时要围绕“可为与有为”的主题,文字中要体现感恩之心、奋进之志,把个体成长与时代发展融为一体,意气风发,情致高昂,展示出“少年心事当拿云”的大气魄、正能量。

(2)审读“主题”折射在命题材料中的潜台词

命题材料中涉及的人物言行有哪些符合“主题”?反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材料中能反映“主题”的关键词语是什么?

2021年全国甲卷作文的命题材料开篇提到,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融入每个人的血脉和灵魂,接着从节日、歌曲、文学作品、革命烈士、学习榜样等角度来具体阐述这些文化。最后以“我们心中有阳光,我们脚下有力量”收束,意在表明文化培养家国情怀,指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时代。

由此可以精准把握该作文命题的核心词是“可为”与“有为”,二者缺一不可;关键是怎样把“可为”与“有为”之间的关系说清楚;重点是明确“我们”如何“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3)把握材料服务“主题”的具体写作要求

材料涉及的问题往往是二元对立的,即命题材料中涉及甲、乙等不同人物的不同言行、思想,这些言行、思想往往是相互对立的,考生必须根据“主题”去选择、权衡,去思考谁对谁错,为什么,应该怎么办。

要根据材料涉及的问题和“主题”确定立意的角度,选择材料的某一角度切入,紧扣材料分析其内涵。围绕作文材料涉及的对象,即材料中甲或乙的行为所反映的思想品质,以及审题立意思辨的重点——对甲、乙等人的行为和思想进行比较,再围绕“主题”来确立自己的观点,精准立意。

二、“主题限制型”作文的三大类型

1.限制性权衡类

所谓限制性权衡,就是命题者在命题材料后面,对作文审题立意“主题”有明确的限制性要求,考生需要严格按照这些限制性要求完成写作任务。这样就可以很好地避免以往新材料作文套作抄袭等弊端。如果在写作中脱离了材料本身和写作任务,作文就容易偏题。

2021年全国甲卷作文“可为与有为”属于二元命题,考生要运用哲学思维思辨论证。“可为”的是事,“有为”的是人;“可为”源自客观,“有为”源自主观;“可为”是前提和条件,“有为”是结果。“可为”而“无为”,必被时代淘汰,徒留遗憾;“可为”而“有为”,乃新时代青年之担当,是时代所需,民心所望。在分析时若没有阐述二者的辩证关系,只谈某一方均属于偏题。

2.限制性比较类

限制性比较就是在命题材料中出现若干人和事或类似的言论、现象等,要求在写作中进行比较、鉴别,考查较高思维层级的写作能力。在作文中进行比较要注意三个重点:一是选好参照物,如要突出“甲”,先要选好“乙”作为参照物;二是内容上详略得当,作为参照物的“乙”要略写,需要突出的“甲”要详写;三是结构上要有鲜明的语言标志来突出比较的内容及侧重点。

(2020年新高考Ⅰ卷)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国家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果断采取防控措施,全国人民紧急行动。

人们居家隔离,取消出访和聚会;娱乐、体育场所关闭;政务服务网上办理;学校开学有序推迟;公共服务场所设置安全“一米线”。防疫拉开了人们的距离。

城乡社区干部、志愿者站岗值守,防疫消杀,送菜购药,缓解燃眉之急;医学专家实时在线,科学指导,增强抗疫信心;快递员顶风冒雨,在城市乡村奔波;司机夜以继日,保障物资运输;教师坚守岗位,网上传道授业;新闻工作者深入一线,传递温情和力量。抗疫密切了人们的联系。

请综合以上材料,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作文材料的主题是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因防疫拉开的距离和因抗疫密切的联系进行比较。材料中的第一段写国家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果断采取防控措施,体现了我国的制度优势。材料二、三段从两个方面展开,第二段阐述为了防疫,需要距离:大众居家隔离;娱乐场所关闭;政务网上办理;学校推迟开学;安全线“一米”。第三段阐述各行各业因为疫情而密切的联系:城乡社区干部、志愿者为了大众站岗值守;医学专家在线指导防疫;快递员顶风冒雨坚持配送。距离是爱,联系也是爱;距离是责任,联系也是责任;距离是面对疫情的顽强斗争,联系亦然。通过比较分析可以得出距离彰显能力,联系体现力量;众志成城,用距离和联系书写人间大爱的主题。

3.限制性社会生活新闻评价类

高考作文虽然命题材料来源广泛,但要求与考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紧密相关,所以社会生活中的许多现象、新闻事件、文学作品等都可以作为作文的命题材料。考生平时要多观察、多体验、多关注,要对这些内容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见解,写作时才能有理有据、有话可说。

(2020年天津卷)“中国面孔”是全球热播纪录片里充满家国情怀的杜甫,是用中医药造福人类荣获诺贝尔奖的屠呦呦,是医务工作者厚重防护服下疲惫的笑脸,是快递小哥在寂静街巷里传送温暖的双手……也是用各种方式共同形塑“中国面孔”的你和我。

走过2020年的春天,你对“中国面孔”又有什么新的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作文材料以“中国面孔”为关键词,选择了杜甫、屠呦呦、医务工作者、快递小哥四种“中国面孔”,兼顾人文与科学、伟大与平凡、国家成就与世界影响。同时,作文材料寓宏大于细微,包含传统文化的家国情怀、中国科技对世界的贡献、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守望相助的个人担当等丰富内涵。“走过2020年的春天,你对‘中国面孔’又有什么新的思考和感悟”的“主题”提示语,紧密贴合现实背景,引导考生结合抗疫经历,聚焦中国抗疫精神,探究个人与社会、与国家、与世界的关系,进一步关注个人责任、文化认知、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问题,在开放视野中,再次审视个人在新时代的责任与担当,表达自己的新感悟。

三、提升“主题型”新材料作文精准审题方略

1.命题材料中明确提出“主题”,限制写作指向

明确提出“主题”是“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模式的升级版。虽然表现形式变化很大,但只要抓住其“主题”限制性要求,审题立意就能做到精准。

如2019年全国卷Ⅰ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2020年全国卷Ⅲ提到:毕业前,学校请你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这些“主题”的要求对作文立意做出明确的限制,必须要紧扣材料内容、整体把握材料内涵来突出“主题”,如果脱离了材料内容,立意就容易偏离题旨。

2.命题材料以“限制性比较”突出“主题”,彰显审题思维

通过“比较”来突出“主题”,是新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另一种重点题型。

(2021年浙江卷)有人把得与失看成终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起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过程。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材料中列举了三种对得与失认识的比较。这三句话具有内在联系,可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得与失,是相互的,无论将它们看成终点、起点,还是过程,都无法改变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生活中,很多人在面对得与失的选择时矛盾、犹豫,在做出选择后懊悔、无奈,但也有很多人能够正确权衡两者的关系:应采取积极的态度,从得中看到失,从失中捕捉得。这样才能让自己收获从容、美好的人生。

本题的“主题”是如何对待“得与失”;重点是在材料中提及的对待得与失的三种态度:终点、起点和过程。写作内容的关键就是对这三种态度的比较分析。

3.没有明确提出“主题”,但命题材料中暗示“主题”

(1)命题材料后的关键语句暗示写作“主题”

通过关键语句暗示写作“主题”的“非限制性任务”是新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另一种重点题型。这是一种偏重于理性思辨的文体,命题模式一般为“情景材料—议论性的关键语句—写作任务”;命题材料多为社会热点新闻、古今人物事迹、名人名言等,适合写一事一议的议论文。

(2021年新高考Ⅰ卷)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综观全篇材料,需要关注的是暗示了“主题”的关键语句。“体育之效”只是引出后文观点的一个提示词。人的身体每天都在发生变化,强弱只是暂时的,后天人为的努力可以改变先天的条件不足,滥用其强者会变弱,勤自锻炼者会变强,由此蕴含“主题”的第一层含义:后天努力可以改变先天不足,这是人定胜天的自信。“生而强者不必自喜,生而弱者不必自悲”,蕴含“主题”的第二层含义:不认命、不服输是自尊。“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蕴含“主题”的第三层含义:我生来就弱,也许这是上天在暗示我要多加锻炼(即后天的努力作为)让我变强。这是于逆境中不甘沉沦、在强者面前不怕失败的自强。三个层面综合起来的“主题”即自尊、自信、自强,是面对强者不怕挑战、面对困境敢于破局的志气和勇气。

(2)命题材料中的关键词暗示写作的“主题”

通过材料中的关键词暗示写作“主题”,是新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常见题型之一,即以在命题材料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来暗示本次作文的写作“主题”。其命题模式为“情景材料—关键词—写作任务”;命题材料非常广泛,在写作时要紧扣关键词的内涵来审题立意。

(2021年全国乙卷)古人常以比喻说明对理想的追求,涉及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等。如汉代扬雄就曾以射箭为喻,他说:“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大意是,只要不断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并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再付诸行动,就能实现理想。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猜你喜欢
限制性审题命题
精审题,明立意,读懂童话
几何概型审题技巧
七分审题三分做
再三审题,由表及里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
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常见易错题例析
定语从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