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限制性立意导析导练
——“国与民辩证关系”新材料作文升格指导

2022-12-27 07:01贵州李永建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2年1期
关键词:杨洁篪大国国家

贵州 李永建

【试题展示】

材料一:

有的人说,不要大国崛起,只要小民尊严。

材料二:

2021年3月,中美高层战略对话在美国举行,面对美方的无理要求,外交官杨洁篪说:“美国没有资格在中国面前这样说话,我们必须阐明我们的立场。”

材料三:

翻开中华民族的历史,我们曾有过汉武唐宗的雄风:四方来朝,百族相贺。我们也曾有过近百年的屈辱历史:土地任人肆意践踏,国家贫穷落后,统治者狂妄自大,国民愚昧无知。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②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③题目自拟。

一、思路点拨

这道作文题目具有很强的立意限制性,既考查语文核心素养,又具有很强的思辨性。一道优秀的作文试题既要有写作角度的限制性,又要有便于考生思考的开放性,达到审题立意的限制性与开放性的有机统一。因为思辨性考查考生思维的深刻性,限制性考查考生思维的准确性,将二者有机统一,有利于从分析材料立意、展开写作思路等角度考查考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衡量考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材料一、材料二正反相对,互为表里;材料三是材料一、材料二的背景和事实论据。这三则材料虽角度看似不同,又有不同的内涵,但实则殊途同归,辩证统一于“国强民才会强”这一道理。虽然在逻辑上可以立足于“有的人”和杨洁篪的言论,然后从否定或肯定两人言论的角度立意,但介于“有的人”的言论明显十分荒谬,不合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不宜立论,故只剩一个立论方向。

具体来说,材料一中的“有的人”和材料二中的杨洁篪,两者在国家与个人、整体与局部利益方面的观点和态度截然不同,具有鲜明的对立性,一个强调小我利益,轻视国家发展;一个立足于国家和民族的作用,坚信国家强盛才是个人命运的坚强后盾。材料三则以我国汉唐时期的鼎盛和近百年的苦难屈辱为背景,照应材料一和材料二,间接驳斥“有的人”的言论,也印证了杨洁篪的观点。“四方来朝,百族相贺”证明了国家的强盛;而近代积贫积弱,不仅国土遭到瓜分豆剖,人民也饱受欺凌。因此,材料三只是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注脚、证据、背景,是证明性的事实材料。

在明确了材料主旨和材料之间逻辑关系基础上,有以下立意的角度可供选择:

从否定“有的人”言论的角度:对国与家的辩证关系进行科学的分析,阐明国是民的屏障,辨明唇亡齿寒的道理。即以“有的人”的观点为“箭靶”,以杨洁篪的感言和无数历史事实为“箭矢”进行正反批驳和辨析,树立“只有大国崛起,才有小民尊严”的观点。

从肯定杨洁篪言论的角度:说明国家和民族是个人成就的力量源泉,是个人发展的不竭动力。即站在材料二和材料三及其他历史事实和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认可杨洁篪的观点,把材料一作为反面素材,进一步认识到“有的人”观点的荒谬,从而于灵魂深处达成“家国一体,荣辱与共”的共识,阐述“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国之不存,何以家为”的爱国思想以及“先公后私”“先国家后个人”的牺牲奉献精神。

从国与民的辩证关系角度:分析“家国一体,荣辱与共”的道理,弘扬“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的爱国精神,认清“国强我荣,国弱我辱”的现实。即从辨析材料三入手,阐述“国富民强,国贫民弱,荣辱与共,血肉相连”的道理,明确国与民相互依存,犹如“木离不开本,水离不开源”,把材料二作为事实论据,用来批驳“有的人”荒谬的言论。

特别要注意的是,观点的选择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要选择自己有话可说的角度,通过类比、联想等方式,联系生活实际,在旁征博引中,展现写作的魅力。

二、原文分析

若无大国崛起,何谈小民尊严

印江一中高三(26)班 任丽琼

翻开中华民族的历史,对比汉武唐宗的雄风和近代史上的百年屈辱;看看华为高管孟晚舟和法国阿尔斯通高管皮耶鲁齐被美国蓄意构陷的不同结果,自然会明白“有的人”言语的荒谬,感悟“大国”与“小民”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关系。(开篇要言不烦,短短两句就抓住了作文材料中的关键信息,采用对比和联想的手法把作文材料和类似的事实结合起来,强化材料的内在逻辑,继而在揭穿“有的人”言论的荒谬后,顺势亮出自己后面要阐述的内容:“大国”与“小民”的辩证关系。紧扣主题,娴熟的写作技巧可见一斑。但是以孟晚舟和皮耶鲁齐对比,虽有身份的相似性和结果的差异性,也不能恰当、确切地推导出“背后的原因是国家实力的差异”这个唯一结论,推理逻辑不严密)

国家强盛是人民生存的基础。国之与民,譬如皮之与毛。如果皮都不存在了,那毛还能依附在哪里?国家就是百姓生死存亡的基础和根本,要是没有了国,百姓只会沦为被敌人欺辱的奴隶,变成别人砧板上的鱼肉。抗日名将戴安澜与日寇殊死较量,以身殉国前,他在写给妻子的家书中这样坦露对祖国的忠贞:“余此次奉命固守同古……决心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鸦片战争中,陈化成在吴淞口抗击英军时同样展示出对国家的无限忠诚:“人莫不有死,为国而死,死亦何妨。”我国如此,外国亦然。在英法百年战争中,法国民族英雄贞德,因寡不敌众被英国人俘虏,关在铁笼子里,受尽酷刑,但她始终坚贞不屈,最后被活活烧死!其实,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有无数这样的人,他们深知国家是人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因而每当国家有难,他们都会毫不犹豫挺身而出。(巧用皮和毛的关系类比国与民的关系,释理清晰,继而合理推出舍身为国的例子,意在说明仁人志士“捐躯赴国难”是因为深知国与民血肉相连。但在类比阐释道理后,没有论述分析透彻明白就立即列举史实材料,因此议论不足、道理不明,导致跳跃过大、联系松散,故宜辅以分析过渡)

大国崛起,能赋予人民自强的力量。国之与民,譬如土地与庄稼。庄稼长得好不好,取决于它生长的土地。土地越肥沃,输送给庄稼的营养越充足,庄稼就越茁壮;反之,则营养越少,庄稼越容易枯萎。(此段的长处与上段相似,缺点也类似,故也应在阐述的道理之后,列举热点事件之前,加以推导性分析,以增强道理和事实间的逻辑联系,贯通逻辑事理)在美国制裁伊朗时,孟晚舟身为华为的首席执政官,在加拿大被美国以违反“制裁伊朗法令”的罪名扣留。在接下来与美、加的斗争中,孟女士表现出了十足的勇气和信念,最终胜利回国。无疑,孟晚舟个人并没有可以叫板以美国为首的超级大国的底气和力量,是我们强盛的国家在后面为她撑腰,给她赋能。对比与她遭遇类似的法国人皮耶鲁奇和其公司阿尔斯通我们就会明白:人民的力量来自国家的支撑。

大国崛起,能撑起人民自尊的空间。国之与民,譬如水之与鱼。国就像水一样为他的人民提供了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水质的好坏决定着鱼的生死存亡,国家的强弱同样影响着人民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不要大国崛起,只要小民尊严”的言论就像只要鱼活着却不要水一样荒唐、愚蠢。虽说养鱼的目的在鱼不在水,但是没有水提供的广阔空间鱼就无法生存。国家为人民遮风挡雨,养育着人民,就如养鱼的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劳工死伤无数,我国虽然成为“战胜国”,但因国力衰微,同样受尽欺凌。在巴黎和会上,尽管顾维钧等据理力争,说“东方的孔子就如同西方的耶稣,孔子的出生地山东也就是东方的圣地。中国不能放弃山东,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一样”,还是因列强的霸道和欺辱,把德国在山东攫取的“特权”给了日本。(“巴黎和会”上因国力衰微,无法阻止列强将我国国土权利转让日本,这是一个很好的论据,但引用史实材料后,还缺乏对材料进行“指向弱国无力为国民构筑起自尊的空间”方向的分析,论证不透彻,宜加以相应阐释)2021年3月,在中美高层对话中,面对美国对中国内外政策的无理指责,我国外交官杨洁篪义正词严地指出:“美国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同中国讲话,中国不吃这一套。”这相当于在世界面前扇了美国一耳光,让国人扬眉吐气。相比巴黎和会时,我们今天何来这等勇气和胆魄?不用说,当然是国家的强盛带来的力量。

所以说,国家的崛起,是人民享有一切权利的起点。(本文论据充分,切合观点,可以看出作者深厚的文史功底和较强的论述水平以及较强的批判思维能力。但多次出现阐述道理不充分、不缜密,论证力度不够的情况)

三、升格指津

根据文章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修改:

一是辨清“孟晚舟”和“皮耶鲁齐”关系。两者具有共性,但其间也有无法判断的差异性,故不宜选用。可换成近代史上我国在国际上备受凌辱的例子和如今证明我国国力强盛的例子之间的对比。比如,以如今的外交官杨洁篪和晚清的李鸿章在外交方面的表现和实际结果作对比。

二是论述中要加强对分论点的论证。可以运用比喻、类比等论证方法,但要注意将本体和喻体的关系厘清,将类比事物的相似性说透、说到位,方显论证有理、有力。比如,上文在阐述了“皮和毛”的道理后就列举戴安澜等例,没有论述清楚这些人毫不犹豫挺身而出是因为他们深知国与民的关系就像皮与毛的关系,以及后文的“土地与庄稼”“国与民”之间的论述也是如此,故应加强联系分析,提炼事例中的可证性、理据间的逻辑性,从而提升论证的可信度。

三是做好对引述材料“关键利用点”的提炼总结。一则材料往往可能包含多种道理,要将最适宜论证该论点的那一面阐释清楚。如上文引用顾维钧等在巴黎和会上据理力争的例子,就缺乏对材料作“指向弱国无力为国民构筑起自尊的空间”的阐述,即未将论据与论点紧密结合起来,致使论证不具体、道理不显豁。

四、升格佳作

若无大国崛起,何谈小民尊严

印江一中高三(26)班 任丽琼

翻开中华民族的历史,对比汉武唐宗的雄风和近代史上百年的屈辱,以及2021年3月在中美高层对话中怒怼美国、语惊四座的杨洁篪和辛丑年唯唯诺诺、忍气吞声的李鸿章,你就明白孟晚舟获释回国、在机场演讲时的感受了,也会明白“有的人”言论的荒谬,明白“大国”与“小民”之间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关系了。(以杨洁篪和李鸿章对比替换孟晚舟和皮耶鲁齐的对比,暗示弱国和强国在外交上的不同结果,紧贴论述主旨)

国家是人民生存的基础。国之与民,譬如皮之与毛。如果皮都不存在了,那毛还能依附在哪里?国家就是百姓生死存亡的基础和根本,要是没有了国,百姓只会沦为被敌人欺辱的奴隶,变成别人砧板上的鱼肉。因此,无论中外,在国家民族遭遇外辱,“皮”将不存的时候,都会涌现出无数“苟利国家生死以”,不因祸福而避趋的英雄。(以“因此”点明前后“皮毛”和“国民”间的因果关系,同时为下文列举戴安澜等人的事例做铺垫)抗日名将戴安澜曾与日寇殊死较量,以身殉国前,他在写给妻子的家书中这样坦露对祖国的忠贞:“余此次奉命固守同古……决心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鸦片战争中,陈化成在吴淞口抗击英军时同样展示出对国家的无限忠诚:“人莫不有死,为国而死,死亦何妨。”我国如此,外国亦然。在英法百年战争中,法国民族英雄贞德,因寡不敌众被英国人俘虏,关在铁笼子里,受尽酷刑,但她始终坚贞不屈,最后被活活烧死!其实,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有无数这样的人,他们深知国家是人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因而每当国家有难,他们都会毫不犹豫挺身而出。

大国崛起,能赋予人民自强的力量。国之与民,譬如土地与庄稼。庄稼长得好不好,取决于生长的土地。土地越肥沃,输送给庄稼的营养越充足,庄稼就越茁壮;反之,则营养越少,庄稼越容易枯萎。同样地,一国百姓是否幸福,是否有尊严,也完全取决于他所在的国家是否强大。国家越强大,则越能给他的人民提供丰足的生存发展条件,越能赋予他的人民磅礴的信心和动力,以及战胜一切内外敌人的勇气和力量,仿佛希腊神话中的大地,能给安泰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以“同样地”三字展开分析,既紧连前文,结构严密,又事理通达,符合逻辑,以土地肥沃庄稼茁壮的道理比喻国强民尊,让人信服,顺便引用希腊神话中安泰与大地的关系,使这种类比的可信度倍增)在美国制裁伊朗时,孟晚舟身为华为的首席执政官,在加拿大被美国以违反“制裁伊朗法令”的罪名扣留。在接下来与美、加的斗争中,孟女士表现出了十足的勇气和信念。最终胜利回国。无疑,孟晚舟个人并没有可以叫板以美国为首的超级大国的底气和力量,是我们强盛的国家在后面为她撑腰,给她赋能。对比与她遭遇类似的法国人皮耶鲁奇和其公司阿尔斯通我们就会明白:人民的力量,来自国家的支撑。

大国崛起,能撑起人民自尊的空间。国之与民,譬如水之与鱼。国就像水一样为他的人民提供了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水质的好坏决定着鱼的生死存亡,国家的强弱同样影响着人民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不要大国崛起,只要小民尊严”的言论就像只要鱼活着却不要水一样荒唐、愚蠢。虽说养鱼的目的在鱼不在水,但是没有水提供的广阔空间鱼就无法生存。国家为人民遮风挡雨,养育着人民,就如养鱼的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劳工死伤无数,我国虽然成为“战胜国”,但因国力衰微,同样受尽欺凌。在巴黎和会上,尽管顾维钧等竭尽恭顺卑微之能事据理力争,说“东方的孔子就如同西方的耶稣,孔子的出生地山东也就是东方的圣地。中国不能放弃山东,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一样”,但还是因列强的霸道和欺辱,把德国在山东攫取的“特权”给了日本。弱国无外交,在国力衰微之时,无论多么卑微和恭顺,也无法唤起强盗的慈悲,给人民换来自尊的空间,只能低三下四,任人宰割。(用“弱国无外交”总结前文,形成前后照应的格局,论述严谨;用“无论多么卑微和恭顺,也无法唤起强盗的慈悲,给人民换来自尊的空间”来说明“国力衰微”无法给人民力量,反证“大国崛起,才能赋予人民自强的力量”,增强论证力度和论证效果)2021年3月,在中美高层对话中,面对美国对中国内外政策的无理指责,我国外交官杨洁篪义正词严地指出:美国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同中国说话,中国不吃这一套。这相当于在世界面前扇了美国一耳光,让国人扬眉吐气。相比巴黎和会时,我们今天何来这等勇气和胆魄?不用说,当然是国家的强盛带给我们的自信。

所以说,国家的崛起,是人民享有一切权利的起点。

五、升格简评

升格后的文章,内联材料本身,外联今昔重要事件,叙议结合,对比立论,见解精辟;论述中,从“人民生存的基础、人民自强的力量、人民自尊的空间”三个方面重点阐明国与民的关系,深入地概括了“国家的崛起,是人民享有一切权利的起点”这一观点,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较高的眼界。

猜你喜欢
杨洁篪大国国家
吐槽大国
多想记住你的脸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大国气象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周边大国的海上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