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玉 珍,肖 怀 秋,肖 英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双高计划”)等文件对教学团队提出了建设目标并明确提出了“分专业建设一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探索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是“双高计划”重要的改革发展任务和建设任务,能否建设一支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教学团队是“双高”职业院校区别于一般高职院校的重要标志。打造教学团队和实施教师专业化发展不仅符合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适应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还能增强“双高”职业院校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对确保“双高计划”的有效实施和实现“双高”职业院校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湖南“双高”职业院校为调研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研究了“双高”职业院校教学团队与团队中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构建了协同培育对策,以期为“双高”职业院校教学团队与教师专业化成长协同培育提供理论参考。
教学团队建设与“双高”职业院校“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的改革发展任务具有统一性和同步性,其相互依存且相互促进,是关系“双高”院校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能否达成和教育教学质量能否有效提升的关键。教师作为教学团队的组成成员,其专业素质、技能水平影响着教学团队的发展质量。因此,“双高计划”背景下分析教学团队与团队内教师专业化发展背景极为必要。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的通知》《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等职教新政策对教师专业化发展及其教学团队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提出要集中精力构建高水平、结构化的,能发挥示范引领效应的国家级高素质教师教学团队,催使教师培育由个体培育向教学团队培育方向转变。教学团队是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是“双高”职业院校提升师资整体水平最有效的路径。因此,在“双高计划”背景下实施教学团队与教师专业化协同发展极为必要[1]。
《教育部 财政部 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明确提出要“着力培养一批产业急需、技艺高超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双高”院校肩负着培养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责任,这一天然属性也要求“双高”职业院校必需要有数量充足的高水平教师和高质量的教学团队,唯有此,才能培养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因此,从“双高”院校育人本质与教育属性来看,也需要教学团队与团队中教师专业发展协同培育。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指出的“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提升服务发展水平”等重大发展改革任务需要高水平的教师以及高质量的教学团队来完成。“双高计划”重点改革发展任务和高职教育“跨界”属性对教师专业化发展内涵及路径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校企共育模式培养的“能教学、会研发”的教师团队,能够为行(企)业培养亟需的技术技能型复合人才提供有力的师资团队保障[2-3]。
在上述背景下,为更好地了解教学团队以及团队中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本研究对湖南铁道职院、湖南化工职院等湖南省“双高”职业院校的教学团队进行了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20份,回收调查问卷113份,回收率94.16%,有效调查问卷106份,有效率93.81%。调研对象均参与了至少一个教学团队,调研数据有较好代表性。调查问卷分为团队中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教学团队发展现状两部分。
1.教师专业化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团队中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意愿不足问题特别突出,在调查中发现,54.72%的教师对自身专业化发展现状不满意,27.36%的教师没有考虑过专业化发展,24.53%的教师不知如何提升专业化发展水平,仅15.09%的教师建立了个人专业化发展规划。86.79%的教师能正确认识专业化发展内涵,但因教学工作任务过重无暇顾及个人专业化发展。
2.考核与评价激励机制缺失或不健全。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要求组建结构化教学团队,而教学团队考核与评价激励机制对“双高”院校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非常重要,有86.79%的教师认为需要建立与之适配的专业化评价激励机制,96.23%的教师认为要从学校层面建立教学团队与教师专业化发展激励机制,但目前学校教学团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评价体系的有效性、评价手段及评价结果应用等评价激励机制是缺失或不健全的。
3.教师专业化发展缺少外部支持。调研发现,在教学团队中,有近90%的教师来源于普通高校,缺乏企业背景和企业实践经验,对新工艺、新理论、新规范、新技术等前沿了解甚浅,专业核心素养与高水平教师与高质量教学团队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虽然国家层面颁发了相应的宏观指导文件,但实施过程中的外部支持体系建设明显不足。目前,高职教师培养以学历(位)提升、校内职业技能培训、教学或技能大赛为主,短期研修、访问学者等培养方式存在系统性缺乏、行(企)业参与不深、培养措施缺乏针对性等问题。国(省)培项目虽包含专业技能培训和企业实践,但覆盖面较窄,无法满足教师专业化全面发展需求。外部激励评价体系、“双师”教师来源体系、经费支持体系、实践技能提升体系、团队文化建设体系等外部支持体系建设还存在较大差距。
1.团队师资来源结构多元化不足。调研发现,团队教师主要来源于普通高校,企业兼职教师明显不足,且兼职教师发挥作用较弱,团队师资来源结构单一。访谈中发现,目前“双师”素质认定主要以职称证书加职业资格证书认定标准为主,教师实践能力与企业发展要求脱节,团队教师来源缺乏多元化是造成了专任教师“双师”素质先天不足的重要原因。
2.教学团队协作意识淡薄,缺乏向心力和稳定性。调研发现,多数教学团队是某一专业(群)教师的简单组合,未经有效遴选,存在团队成员临时拼凑,职称年龄学历结构不合理等情况,即便是国家(省)级精品课程教学团队,也仅仅是为申报而临时组建的,没有形成真正的教学团队。92.45%的教师认为教学团队协作意识淡薄,凝聚力较差,“单打独斗”现象普遍,且科研团队和社会服务团队偏少。82.07%的教师认为“双高”职业院校应分类构建教学团队,如科研教学团队、课程教学团队和社会服务教学团队等,且要有企业兼职教师参与。
3.校企共建教学团队意愿不强,命运共同体尚未形成。调研和访谈发现,目前校企共建教学团队意愿不强,校企命运共同体尚未形成。96.23%的教师认为,为满足“双高”职业院校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应基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方式校企共建教学团队,并充分发挥兼职教师作用和提供更优质的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平台,以促进高水平专业群与高质量教学团队和高水平教师的协同发展。
4.考核评价激励机制缺失或不健全,导向不明。95.28%的教师认为,应在学校层面建立教学团队考核评价激励机制,特别要建立师德师风评价指标,并完善教学质量考核、科研考核及社会服务能力考核等多元评价指标体系。调研还发现,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评价常以科研成果作为衡量标准并引入教师岗位聘任、职称评聘、绩效分配等过程,对实践教学成果、发明(实用新型)专利转化、决策咨询成果、参与社会服务项目等还不够重视,没有形成有效的多元考核评价激励机制,且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导向性明显不足。
5.团队领衔人能力“缺位”,评价体系不健全。调研发现,大部分学校对专业领衔人培养措施相对比较完善,对课程团队与科研团队等教学团队领衔人培养略显不足,团队领衔人能力“缺位”现象普遍。团队发展评价体系建设也存在明显不足,如仅以获奖、职称晋升等静态评价指标为主,职业素养、创新能力等发展性指标考量缺乏跟踪和分析,评价手段单一,缺乏动态过程图形化呈现,教学团队成长与教师专业化成长、成员间的数据比对等动态数据呈现不够直观,数据采集和应用明显落后。
“双高”建设背景下,《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的通知》《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等职教文件的出台虽为教学团队与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宏观指导,但教学团队及教师专业化发展需学校、教学团队及教师个人等多主体、多维度协同推进。为此,我们认为可以从学校、教学团队及教师个人等三个维度对“双高”职业院校教学团队进行培育。
1.分类构建教学团队和开展教师专业化发展。“双高”院校可以优化专业设置,着力打造优势品牌专业,形成实践教学优势,增强专业竞争力。基于重点改革发展任务建设需要,“双高”院校还要分类构建教学团队及教师发展标准,创新教师专业化发展评价体系,培育行业有权威、国际有影响的专业群领衔人,能改进企业产品工艺、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骨干教师以及有绝技绝艺的技术技能大师。在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双高”院校可推行教师分类评价机制,从师德师风、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等多维度构建差异化评价指标体系和多元化评价方式,突出绩效评价导向,增强教学团队和教师专业化发展协同培育实效[4-5]。
2.基于职业岗位逻辑共建结构化教学团队。基于专业群职业岗位发展逻辑,依托校企共建高水平、结构化的教学团队是促进教学团队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逻辑起点。“双高”院校要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主线逻辑构建教学团队,将技能大师、大国工匠等兼职教师纳入进来,依托校企共建主体优势促进教学团队与教师专业发展协同培育,围绕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共同体、教师职业能力发展共同体、校企命运共同体目标,构建教学团队内部事业矩阵。教学团队建设也要契合“提质培优”思路和行动,深化产教融合,实现校企双方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机整合,建立完善的校企联动机制以实现岗位联通和校企互利共赢,全面提升教学团队和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此外,“双高”院校还要营造教学团队氛围,增强团队向心力和相对稳定性,提升团队成员归属感和主动发展意愿,形成教学团队与教师专业化发展共同体[6]。
3.构建完备的权益保障和评价激励机制。“双高”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技术服务等收入可按一定比例纳入教师的绩效工资,构建教学团队和教师专业化权益保障和评价激励制度,助推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成效。“双高”职业院校可设立教学团队与教师专业化发展专项预算作为经费保障,确保教师培养(训)、交流学习等实践能力培育。在评先评优、评奖和职称(务)晋升方面,将是否是“双师”素质教师作为一项特殊加分项,对外交流、外派学习等方面优先考虑“双师”教师,畅通教学团队和教师专业化发展渠道[7]。
4.不断完善教学团队与教师专业化发展协同培育机制。目前,教学团队与教师专业化发展协同培育方面尚无成功经验可借鉴,但在“双高”职业院校教学团队和教师专业化发展实践过程中会逐步积累成功经验,通过归纳和总结成功经验,结合“双高”院校教学团队与教师专业化发展实际,构建符合“双高”建设项目发展需要的协同培育策略。在教学团队与教师专业化发展逻辑、推进策略和有效途径方面开展系列研究,形成“可复制”的培育经验,不断完善教学团队与教师专业化发展协同培育机制[8-9]。
1.实施首席制度,分类开展团队领衔人培育。甄选能力强、水平高的教学团队领衔人是建设高质量教学团队的关键所在。《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的通知》指出,应合理优化团队专业结构、组成人员年龄结构。教学团队应选择具备卓越领导才能的工作者作为团队领衔人,并建立相应的选拔与培训体系,如构建院(系)主任领导下的专业群领衔人负责制、兼职专业领衔人管理与选拔办法、骨干教师选拔、管理和培育机制、专业群教学团队的评价与管理机制等,助推高质量教学团队和高水平教师专业化的稳健发展[10]。
2.加强教学团队领衔人能力培养,弥补能力“缺位”。教学团队虽然是由专任教师有机组合,但团队领衔人的专业化发展水平和领导能力是发挥高水平教学团队在“双高”建设中作用的关键。从教学团队发展来说,多举措、多途径提升教学团队领衔人的综合素养,弥补能力“缺位”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分类构建领衔人培养体系后,团队领衔人要结合团队发展和学校“双高”建设需要,着力培育自身能力,发挥领衔人的引领作用,使教学团队形成较强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3.构建动静结合的可视化评价体系。教学团队获奖及教师职称晋升等静态评价体系虽然操作性强,但职业素养、创新能力等动态性指标评价缺乏跟踪和分析,评价手段过于单一。因此,在教学团队发展过程中,要构建教师专业化和教学团队成员成长绩效的动态评价机制,通过构建图形化、直观化的评价体系,实现教学团队与教学团队成员的协同培育和能力的整体提升。
在教学团队中,教师主观发展意愿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关键影响因素,也是教学团队推进的逻辑基础,对于教师个人层面来说,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对策构建。
1.增强团队教师个人专业化发展的主观能动性。要增强教学团队教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及团队发展命运共同体意识,就要在教学团队构建之初,基于教学团队发展目标,对教学团队成员进行有效遴选,而非“拼凑”。在教学团队发展各阶段,要对团队成员进行有效的考核和激励,给教学团队成员的专业化发展提供发展机会和平台,充分调动团队成员的主动发展能动性。
2.加强团队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培育。调研中发现,76.42%的教师认为缺少有效提升专业化发展的机会,92.45%的教师认为实现专业化发展途径单一,85.85%的教师认为缺乏高水平专业化发展指导,团队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不足是较为普遍的问题,特别是实践能力“欠缺”,与“双高”建设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可基于校企合作组建产学研联盟,搭建校企协同创新平台,让教学团队教师有更多机会参与到企业实践过程中,从而培养和提升团队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此外,在团队成员发展过程中,可适当减轻团队成员的教学任务,让团队成员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开展个人专业化发展[11-12]。
在我国深化职业教育改革过程中,特别是在“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要基于“双高”发展目标开展高质量教学团队和高水平教师协同培育,努力建设一支符合改革发展需要、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的教师队伍是重中之重。高职教师专业发展作为高职教育内涵的关键内容,必将在“双高计划”建设的机遇与挑战中得到重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职院校要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为高质量教学团队和高水平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平台与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