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视阈下深入推进职业学校融合教学的实践研究
——基于教师、教材和教法维度

2022-12-27 04:30◎姜
职教通讯 2022年10期
关键词:教法产教校企

◎姜 子 重

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开篇就明确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密切联系是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重要体现。随着产教融合的深度融合,职业学校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开展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已成了主流和方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底色”。职业学校融合教学是以德知技全面融通为目标,以校企行多主体联通为保障,以学校课堂教学、企业岗位生产和行业能力标准贯通为路径,形成目标、内容、情境、过程和评价“五融合”教学体系[1],促使产教融合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的新型教学方式。由此可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已成为推动职业学校融合教学顺利实施的重要“语境”。教师、教材、教法是系统解决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问题的切入点[2],因此,职业学校融合教学必须将教师、教材、教法作为研究与实践的重要抓手,深入推进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实践,打通产教融合落地课堂的“最后一公里”,从而进一步提高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产教视阈下职业学校融合教学实施的堵点

融合与教学关联在一起,不是职业学校所独有的。而职业学校融合教学的内涵与其它类型教育相比,有着显明的类型特征,更多地是从产教融合的语境下进行探讨。因此,职业学校的融合教学就必须立足产教融合的视阈,从教师、教材、教法三个维度来找到实施过程中的堵点。

(一)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供给短板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职业学校融合教学要实现德知技全面融通,就必须在校企行多主体的联通之下推进,为此,融合教学的推进需要一支来自于学校、企业、行业等多方组成的结构优化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当前,职业学校师资建设政策与教师发展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已然成为职业学校融合教学深入推进和实施的堵点。一方面,职业学校多数教师一般都从普通高校引进,教师来源渠道单一。虽然一些职业学校看到了企业师傅的不可替代作用,但要想从企业直接引进人才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障碍。职业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相互进入单位兼职的制度没有明确,特别是职业学校请企业一些能工巧匠的师傅进入学校,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尚没有相应的配套的制度和政策。另一方面,许多职业学校缺失教师的入职资格标准,缺少优质的师范教育和培训基地。虽然职业学校独立于普通教育之外,但其相关的职称聘任制度和考核评价机制仍需真正地摆脱对普通教育的模仿,形成独立的、能够体现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教师发展机制。

(二)教材内容滞后,且不能反映区域产业特征

教材是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的载体,更是职业学校课堂教学内容的主要支撑与依据。进一步深化职业学校教材改革,跨界整合、更新优化教学内容,是推进职业学校融合教学实施的重要环节。职业学校融合教学要构建学校课堂教学、企业岗位生产和行业能力标准贯通的路径,必须要有基于企业生产和行业能力标准的、可用于课堂教学的教材。目前,职业学校选用的教材尽管都是正式出版且经过多次严格审定过的,但却经常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经济在发展,技术在革新,学生手中的教材却不可能随时变更、出版,其内容也不可能及时融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为此,职业学校融合教学必须结合具体岗位要求,及时对教材内容及编写方式进行整合与更新,编写反应区域经济发展特色的活页式教材或工作手册作为教学的补充。

(三)教学方法多为灌输式、说教式,“做”与“学”分离

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许多职业学校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了创新。在产教融合视阈下,职业学校通过对目标、内容、情境、过程和评价五个方面的融合,确立了以符合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和增值评价为重点的多维立体评价,创生了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教学内容、工作场景为纽带的教学情境和工作逻辑为主线的教学过程,在“做学合一”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但在职业学校实际教学操作中,传统的灌输式、说教式教学方法仍占有很大的比例。一方面,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职业学校的教学资源与实训场地空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导致学生“做”与“学”在职业学校课堂上相对分离;另一方面,介于教师、教材等各种因素,企业生产实际中所特有的不可预测性在教学过程中少有体现,课堂教学内容依旧受限于课程设计框架,教师在教学中的绝对主体地位、学生的被动式学习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二、产教融合视阈下职业学校融合教学实施的动力源

职业学校融合教学的初衷就是希望能够在职业学校课堂上把产教融合真正落地,因此,要想疏通职业学校融合教学堵点,就必须在产教融合视阈下寻找动力源。从教师、教材、教法的维度来看,只有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才会使教师走进企业生产,使教材反映岗位要求,使教法体现生产过程,教师建设、教材整合和教法创新才会更加彰显出类型教育的特质。

(一)企业是职业学校教师发展的重要场所

在教师、教材和教法三者之中,教师是关键,是深入推进教学改革的主体。一方面,职业学校深入推进产教融合,为教师参加生产实践创造了更多的机会,与学校深度合作的企业也就成为了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场所,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供助力;另一方面,通过校企深度合作,许多企业有着丰富生产经验的技术师傅可以走进职业学校,深度参与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通过与职业学校教师的沟通交流,为职校教师的技能提升带来支持。由此可见,产教融合视域下企业真正地演化为促进教师发展的重要基地和动力源。

(二)生产任务是职业学校教材开发的基础

当前,职业学校只有打破原有教材的学科体系,依照生产岗位能力需求模块化地构建专业课程内容体系,以生产任务完成顺序设计、安排学习内容,才能将产教融合推向更深层次。在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的过程中,校企紧密合作,企业的真实产品任务让教师所熟知、所掌握,才会为开发新型教材奠定基础。在校企协同组织实施生产性教学管理全过程中,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及生产标准、生产方案、产品图样等才可以通过真实的产品任务持续、滚动地进入到教学过程中。

(三)生产过程是教法学法变革的重要参照

在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的过程中,企业能够为学校教学提供真实的生产场地,企业也就成为职业学校学场的重要延伸,职业学校学生可以在老师和企业师傅的引导下围绕生产任务进行“做中学”。学生整个学的过程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高度一致,学生可将学生学习、学习内容、学习成果与企业生产、生产技术、生产产品一一对应。在“做学教合一”的过程中,无论是学生的学,还是教师的教都已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三、产教融合视阈下职业学校融合教学实施的策略

为了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职业学校应将融合教学理论更加深入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使产教融合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其根本方法要从师资建设、教材建设和教法创新等方面采取系列措施,以有效推进职业学校融合教学的顺利实施。

(一)寻求师资队伍建设的突破口

近几年,政府各部门密集性地颁布了系列职业教育改革文件,其中关于职业技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性顶层设计就有许多突破。一是明确了具有类型教育特色的教师招聘标准。《方案》明确提出:“从2019年起,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特殊高技能人才(含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人员)可适当放宽学历要求,2020年起基本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由此可见,要有工作经历、降低招聘学历等要求,为职业学校的高技能技术人才师资引进开辟了独有的绿色通道。二是明确了教学团队建设的跨界和协作。《方案》还明确提出,要“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探索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等举措。在具体的实践中,职业学校应严格落实政策文件的要求,明确师资队伍的建设方向,这是确保师资队伍建设水平高质量发展的前提。

(二)制定师资队伍发展系列措施

为了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职业学校在落实师资队伍建设相关政策要求时,可通过增强规划引导、搭建发展平台、提供跨界机会、加强考核评价等方法,有力地推动职业学校师资结构的优化和师资队伍整体质量的提升[3]。一是增强规划引导。职业学校可通过导师引导和激励等制度机制,引导教师对自己的生涯发展规划进行思考与制定。二是搭建发展平台。职业学校应为教师提供国内外专业技能培训的机会,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名师工作室或职教集团等建立的产教融合平台,为教师搭建应用理论研究、实用技术研发的产学研综合实践平台,深入企业实践锻炼,锤炼职业精神,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储备和实际操作能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与职业素养。三是提供跨界机会。在政策与机制的引导下,职业学校可让专业教师不断地进行跨界、磨练,成长为本行业、本专业、本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四是加强考核评价。职业学校应完善教师技能与业绩导向的评聘机制,将教师为行业企业提供各种培训服务或者技术咨询等列入相关考核中,鼓励专业课教师通过开展相关科研活动,为企业提供服务,从而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

(三)校企共建教学团队

校企共建教学团队是在国家提出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战略的指引下,针对高职院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推出的一项新举措,即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共同组建教学团队的合作方式[4]。中职学校也可以采取此种方式来提升自身的师资建设水平。职业学校可以围绕一个典型生产任务融合教学内容,科学地选择企业师傅和学校教师共同组成教学团队,服务和引导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一方面,企业与学校人员共同组建教学团队,有利于优势互补。学校教师与企业人员都有可能对相关领域不太了解,但又是学生所需要掌握的内容和技能,组建教学团队可以实现互通有无。另一方面,在自己熟悉和精通的领域,学校教师与企业人员可以将所在领域最新的技能或反映一定技术技能发展的趋势传递给学生,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各自所长,以此提高教育教学的成效。

(四)从内容和形式上共同推进教材建设

以“工业4.0”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和数字化转型引发经济社会领域的数字化创新,加速了工作世界的结构转型和培训职业的变迁,给职业教育的整体目标、教育理念、学习环境和培养方案带来新挑战[5]。面对新的挑战,职业学校应与经济社会紧密相联,通过各种途径将新变化反映到课堂教学中来[6]。而推进职业学校融合教学的真正落地实施,其根本措施就是通过整合教材、更新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标准、编写或开发教材的逻辑顺序等方式来推进教材的建设。首先,校企双方需合作沟通,共同研制能反映当前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流程的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标准,并结合学生的需求进行整合教学内容,开发反映区域行业发展趋势、体现合作企业生产特色的活页教材。其次,职业学校可根据混合式教学的需求,构建动态化、立体式的教学资源平台,满足学生多种多样的学习需求。具体而言,职业学校可配套开发相应的信息化教学项目、教学案例与教学资源库,使专业教材能紧随产业升级动态与信息技术发展,并及时做出更新调整,以确保教材能够反映本专业最前沿的知识。

(五)在教材建设中融入教法创新

教材不仅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载体,也教法创新的重要表现形式。教材的编写涉及到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的选取与运用。首先,编写教材需要根据区域经济、企业对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对教学内容体系进行重构。其次,教材应通过内容的重构和编写方式的变革,为课堂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并融入新的教法,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教”与“学”的发生。在职业学校融合教学实践中,教法创新应与教材建设有机结合,才能发挥更大的合力作用。一方面,职业学校应对体现岗课赛证一体化、教学做合一教学理念的特色教材给予重点支持,将创新精神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内容融入新型教材开发之中,从而促使学生能科学地、创新地运用知识技术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问题;另一方面,职业学校应确定具有地区特色、校本特色的教材建设标准,使教材开发立足于现实岗位需求与地方行业企业生产实际,紧紧围绕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特色,培养学生养成对接现实岗位的职业思维方式。

总之,职业学校融合教学是符合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教学改革尝试。“纲举”才能“目张”,职业学校融合教学应紧紧抓住教师、教材、教法三大着力点,充分利用职业学校教学与产教融合之间所具有的天然的密切关系,深入推进产教融合,使产教融合能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地落地生根,才能培养出更多区域经济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猜你喜欢
教法产教校企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实战视角下擒敌拳教学教法路径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法的合理整合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