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透百会为主治疗失眠验案

2022-12-27 02:01限,杨
中国民间疗法 2022年3期
关键词:督脉情志阴阳

吴 限,杨 怡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6;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6)

失眠,中医称之为“不寐”,是指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症状为睡眠时间或深度不足,轻者入睡困难、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者彻夜不寐[1]。近年来,失眠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以脑力劳动者居多,治疗上西医以镇静、抗焦虑药物为主,容易造成耐药性与成瘾性。研究表明,针灸治疗失眠的毒副作用较小,且疗效颇佳,优于单纯药物治疗[2]。笔者以上星透百会为主治疗失眠,取得满意疗效,现分享2例验案。

(1)患者,女,39岁,2020年8月21日就诊。主诉:失眠3年,加重2周。现病史:患者3年前因家中突发变故致精神受到巨大刺激,此后常感入睡困难,浅眠易醒,心悸,多梦。其间曾多次经中西医结合治疗,症状改善不理想,失眠仍时有发生。2周前因工作繁重,出现精神恍惚,每晚只能睡2~3 h,甚至彻夜不寐,心悸、多梦日益加重,西医诊断为神经衰弱。予心理治疗,效果不显,每日必须服用安眠药。1周前再次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心悸、多梦症状稍有缓解,失眠之症未见减轻,浅眠之际即可惊跳而醒,敏感多疑,情绪不稳,痛楚难耐,遂至我科就诊。刻下症:失眠,记忆力减退,浑身乏力,时有头晕、气短,精神涣散,注意力难以集中,多梦、心悸,饮食欠佳。舌苔薄微黄,脉细微数。西医诊断:神经衰弱。中医诊断:不寐(心脑不足证)。治则:补益心脑。取穴:上星、百会、印堂、神门(双侧)、安眠(双侧)、三阴交(双侧)、心俞(双侧)、内关(双侧)、申脉(双侧)、照海(双侧)。操作:先取上星、百会两穴,准确定位后,医者双手与两穴位常规消毒,选取0.30 mm×0.75 mm一次性毫针,以平刺法由上星刺入一定深度,至帽状腱膜下层,此时再沿皮透刺至百会,施以捻转补法,转速不宜过快,40~50次/分,行手法1 min左右,其间不断询问患者感受,当取得较强针感后,再留针40 min,每隔20 min行针1次。其余穴位选用0.35 mm×0.40 mm一次性毫针,印堂以提捏进针法向下平刺,安眠、神门、三阴交直刺,此四穴行平补平泻手法;心俞斜刺,内关直刺,此二穴行捻转补法;申脉直刺,行泻法;照海直刺,行补法;所有穴位均留针40 min。每日治疗1次,针刺6 d,休息1 d,1周为1个疗程。嘱患者减轻工作量,适当向他人倾诉,听音乐放松心情,调畅情志,清淡饮食。二诊:治疗1周后,患者自诉能入睡,但睡眠时间较短,头晕之症有所缓解,多梦、心悸较前减轻;2 d前因琐事与同事发生争吵后出现心烦、口苦之症,此为情志不畅、火热内炽于心之象,继用以上针刺处方治疗1周,加双侧劳宫、少府,均直刺,并用泻法,以泻心火。三诊:患者诉有时不服安眠药也能入睡,睡眠时间每晚能达4~5 h,精神状态转佳,症状均减轻,其间多梦只发生过1次,唯有劳累后会引发心悸,予以上针刺处方继续治疗1周。四诊:患者睡眠渐趋正常,每晚睡6 h左右,且睡眠质量明显提高,醒后精力充沛,多梦、心悸症状显著改善,情绪较前稳定,余诸症均好转。因前方疗效满意,嘱继续治疗1周,适当进行户外运动,调养身心,畅达情志,以巩固疗效。随访3个月,未再复发。

(2)患者,男,31岁,2021年4月11日就诊。主诉:失眠2年余,加重伴纳差5 d。现病史:患者2年前因工作出现失误从单位离职,此后变得忧思恼怒,虽在1个月后于新单位入职,但常于夜间难以入睡,辗转反侧,即便入睡也易因噩梦惊醒,醒后不能再次入睡,为此常自行服用保健品,症状无明显改善,每日睡眠多维持在3 h左右。5 d前,因与妻子发生争吵,失眠问题进一步加重,甚至整夜难眠,服用柏子仁茶、酸枣仁茶等方法也无法调节,工作无精打采,效率低下,眼睛干涩,头脑昏沉,胡思乱想,易于恼怒,不思饮食,现为求治疗,于我科就诊。刻下症:失眠头昏,烦躁,善太息,胸胁胀满刺痛,食欲不振,心悸焦虑,敏感多疑,视物模糊,头晕乏力,舌质紫暗,有瘀点,舌下络脉青紫,脉象弦涩。西医诊断:神经衰弱;焦虑症。中医诊断:不寐(肝郁血瘀证)。治则:通督解郁,化瘀安神。取穴:上星、百会、太冲(双侧)、血海(双侧)、膈俞(双侧)、印堂、神门(双侧)、安眠(双侧)、三阴交(双侧)、申脉(双侧)、照海(双侧)。操作:先取上星、百会两穴,准确定位后,医者双手与穴位常规消毒,选取0.30 mm×0.75 mm一次性毫针,以平刺法由上星刺入一定深度,至帽状腱膜下层,此时再沿皮透刺至百会,施以捻转补法,转速不宜过快,40~50次/分,行手法1 min左右,其间不断询问患者感受,当取得较强针感后,再留针40 min,每隔20 min行针1次。其余穴位选用0.35 mm×0.40 mm一次性毫针,于印堂以提捏进针法向下平刺,于安眠、神门、三阴交直刺,此四穴行平补平泻手法;于太冲直刺,行捻转泻法;于血海直刺、膈俞斜刺,均行平补平泻手法;于申脉直刺,行泻法;于照海直刺,行补法;所有穴位均留针40 min。每日治疗1次,针刺6 d后休息1 d,1周为1个疗程。嘱患者停服一切保健品,调畅情志,与家人多沟通,补充营养。二诊:1周后复诊,患者头脑昏沉症状减轻,情绪虽易急躁但较前平稳,予以上针刺处方继续治疗。三诊:患者自诉失眠症状明显改善,每晚睡眠时长较前增加2 h以上,焦虑情绪减轻,能够自我控制,食欲也有所增长,继用以上针刺处方治疗。四诊:患者自诉睡眠时长趋于正常,每晚可达6.5 h,乏力、头晕、心悸、焦虑症状基本消失,精神状态良好,余症均显著减轻。嘱患者以原针刺处方继续治疗1周,调畅情志,合理安排工作,放松身心,适当运动。随访至今,未再复发。

按语:失眠病位虽在心、脑,但与肝、胆、脾、肾密不可分。《景岳全书》云:“不寐证虽病有不一,然唯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灵枢·口问》云:“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明确“神”“阴阳平衡”对睡眠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失眠的总病机不外乎两类,其一为神志不安,其二则是阴阳失和,阳不交阴。

针对上述2则病例,针刺主穴以通督健脑、协调阴阳为要,选取上星、百会、印堂、神门、安眠、三阴交、申脉、照海。案例1配穴以宁心安神为辅,选取心俞、内关;案例2配穴以解郁化瘀为辅,选取太冲、血海、膈俞。脑为元神之府,督脉与脑的联系尤为紧密,如《难经·二十八难》云:“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督脉又为阳脉之海,故其不仅可调理脑神,又可调节阴阳。上星、百会乃督脉要穴,选用此二穴进行透刺,是通过对督脉的调理,达到通督健脑的作用,进而宁心安神,交通阴阳,促进睡眠。督脉与肝的关系也同样密切,足厥阴肝经与督脉会于颠顶,督脉的运行可影响肝经的气血,通督可疏理肝经,畅达气血,调畅情志,从而帮助睡眠。上星穴又被称为“鬼堂”,首次见于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属于“十三鬼穴”之一,因其犹如“上行之星”而得名,上星穴为脑部精气汇聚之处,其宁神醒脑的功效突出,故刺之能调畅精神情志,治疗神志病与脑部疾病[3]。有研究证明,刺激上星穴可减轻大鼠的抑郁、焦虑症状,表明上星穴对缓解消极情绪有积极作用[4]。百会首见于《针灸甲乙经》,是五脏六腑精气之所会,《会元针灸学》曰:“百会者,五脏六腑奇经三阳,百脉之所会。”《针灸大成》云:“思虑过多,无心力,忘前失后,灸百会。”表明百会有总督一身正气,统帅全身阳气之用;其又位于颠顶,所谓“从颠入络脑”,其与脑部关系密切,故又可调理元神、通脑络,镇静安神,因此治疗失眠疗效甚佳。透刺作为中医特殊疗法,首载于《黄帝内经》,指用毫针从一穴透达另一穴甚至几穴,从而治疗疾病的方法。其一针透刺两穴或数穴的特点,减少了患者痛苦,既能扩大作用面,又能增大刺激量,相比普通针法而言,其优越性不仅在于能够增强针感,还加强了经络、脏腑、腧穴之间的联系,使经气相通、气血阴阳调和,进而更好地发挥平衡阴阳、调理气血、疏通经络的功效[5]。有研究表明,头穴位于人体顶区、额区神经的分布区,透刺头穴能够直接刺激分布区的神经,通过神经的传导到达脑部的觉醒系统,从而调节睡眠机制[6]。由于大脑皮层与低位脑干同时受到刺激,使脑内5-羟色胺的含量也显著升高,慢波睡眠延长,进而使睡眠质量改善。此外,神经元的能量代谢直接受头部顶区、额区血液循环的影响,并进一步影响神经的睡眠功能,而头穴的透刺能同时发挥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因此针刺上星透百会可使神经元的能量代谢加强,睡眠功能由此激活,失眠得解。印堂、安眠为治疗失眠的经验要穴,二者协同增效,安神益智,醒脑助眠。神门是手少阴心经的原穴和输穴,《灵枢·九针十二原》曰:“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而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说明原穴是脏腑原气灌注、停留之处;又有“所出为井……所注为输……所入为合”之说,表明输穴是脏腑经气逐渐兴盛、气血焕发之处[7]。因此针刺神门,可补益心气,气血旺盛则心神安宁,夜卧得安。三阴交是足三阴经之气必经之处,而阴气对失眠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可助眠安神。《灵枢·寒热病》云:“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灵枢·百病始生》云:“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故针刺三阴交可调理阴经之气,阴平阳秘则神安。申脉、照海属于八脉交会穴,前者通阳跷,后者通阴跷,主要调节眼睑开合,共同管理睡眠,加上补泻手法的运用,补阴泻阳[8],阴阳相交,得以入睡。

案例1患者由于突发变故致精神感受巨大刺激,加之平日工作繁忙,不堪重负,心力交瘁,情志与劳逸失调,长此以往致心气亏损,心神失养,则出现不寐、心悸、多梦等神识之病;气为血之帅,心气亏损,则心血不足,脑窍失养,脑之神明伤,出现头晕、健忘、精神涣散等元神之病[9]。根据其病机,选穴以调神为要,除主穴外,配以宁心安神之腧穴,故选取心俞、内关两穴,心俞为心的背俞穴,背俞穴是体内各脏腑之气聚集传输于背部之处,《难经·六十七难》曰:“阴病行阳……俞在阳。”《素问·长刺节论》云:“迫脏刺背,背俞也。”均证明相应脏腑与背俞穴之间关系密切,背俞穴能针对性治疗脏病,故针刺心俞能治疗心病,起到通达心络、补充心之气血之功,调神助眠;同时心俞位于背部膀胱经,又可调节阴阳开阖及脏腑功能,助阳入阴,改善失眠。内关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又为心包经的络穴,既能调节阴阳,又可通调心脉。诸穴合用,共奏补益心脑之神、平衡阴阳之功,故夜能安寐。

案例2患者因工作及家庭原因导致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气机郁滞,络脉失和,气血运行不畅,日久致瘀血阻络,神失所养,继而出现失眠头昏、烦躁、善太息、胸胁胀满刺痛、食欲不振、心悸焦虑、乏力等症状。根据其病因病机,在通督健脑、协调阴阳基础上,加刺太冲、血海膈俞,以解郁化瘀安神。太冲穴为肝经的原穴和输穴,是肝气输布渐盛的部位,刺之可疏理气机,调畅肝气,解郁泻火,宁心安神,缓解失眠。血海穴位于脾经,能调理气血运行,可治疗各种与血相关的疾病,故针刺血海能发挥活血化瘀、疏通气血的作用,瘀祛神安得眠。膈俞穴为八脉交会穴之血会,其养血、活血、凉血之力颇佳,对多种血分之疾均有较好的疗效,又因其位置特殊,与肝俞、心俞相近,故刺之可宁心疏肝,减轻失眠症状。诸穴合用,神志得安,阴阳平衡,气血畅达,瘀祛郁解,故失眠得除。

猜你喜欢
督脉情志阴阳
脑-肾-督脉轴理论初探及临床应用
基于“肝主筋脉,调畅情志”中医辨治帕金森病抑郁的思路和方法
鲍远程从督脉论治脊柱疼痛经验
中医情志关怀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
情志护理对肾移植术后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对慢性盆腔炎患者实施穴位贴敷+情志护理的效果探析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中正平和是养生的根本
阴阳学说在杨式太极拳中的表现浅探
最方便的健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