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思颖
(福建工贸学校,福建 福州)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信息化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此同时,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中职职业院校由于其课程特点和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使计算机专业教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因此,文章针对中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的现状,对如何提高计算机应用化的一些策略进行了探讨,希望能为国内中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教育工作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当前,随着对计算机技术人才需求的日益增长,中职院校对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予以高度重视,投入的教育经费也越来越多。中职院校可以通过实践训练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这对中职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需要,计算机学科需要将目光转向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运用的能力,通过实践和理论的结合,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教育。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提出问题,并与教师共同探讨。该教学方法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鼓励学生一起参与到课堂中[1]。
计算机学科需要学生具备很强的实践能力,教师在授课时要以学生为主体,尽量多地让他们自己去做。在学生碰到实际问题时,可以引导他们进行交流,这样也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对提高学生的思考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前,在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还十分普遍[2]。如今计算机科技发展的速度远远超过现有实际教学的步伐。如果中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内容不能得到适当的调节,就不能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新的计算机技术中去。而计算机教学的任重道远,主要体现在计算机课程设置不规范、选择的教科书不完整等方面,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
许多中等职业院校目前仍然沿用着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方式[3]。在实际教学中,一般都是教师通过计算机进行演示,让学生听讲,然后学生重复教师操作的步骤,这种教学方式只是让学生进行重复劳动,往往只会成为做题的机器,也使学生丧失了主动思考、创新的积极性。
中职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教育对提高学生的素养和运用电脑的技能有着特殊的需求[4],但是在平时的课堂上,由于某些因素的制约,导致教师不能把所学到的理论与实际运用有机地联系起来。实践和理论两者之间不能相互配合,导致中职院校的计算机教育实战能力几乎为零。中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在教学内容设置方面存在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不匹配的问题,理论课时间占比偏高,但实训比例偏低,导致学生离开校园,走上社会后没办法快速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计算机专业教师须具备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方可对学生实际操作进行科学的引导。但是就目前的状况而言,许多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师虽然具有极高的理论水平,但实际工作能力和经验却相对薄弱,不知道现在企业需要的计算机人才是怎样的,没有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与技能。
中职学校在办学上存在着资金和硬件设施短缺等问题。中职院校很难为计算机类专业的人才提供先进的电脑设备和技术应用软件,不能为学生创造优良的教学环境,而高配置的电脑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行操作,提高效率。计算机硬件条件不够完善的问题,需要得到解决。
研究型教学正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我国的教育教学中提倡创新、追求创新,就必须提到“研究型”。当前我国中职学校的创造性教育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如过分注重教师的知识的灌输,而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书本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脱节,没有与时俱进,学生很难将其运用到实际中。研究型教学是以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和创造力为基本目标的,将其运用于课堂,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那么,教师应怎样开展研究型教学呢?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加强教学的深度,在强化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在讲解计算机原理的时候,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课程也要结合实际,计算机教学在课堂上是枯燥的,若在课堂上加上实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课堂也会变得更生动有趣。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教师通过采用动画、图片、音频、视频等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此外,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留出一定的时间来安排学习任务,当学生完成的时候,教师的教学也会更加有效率。
再次,在教学内容的评价上,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引导与培养。普通的考试方式并不适用于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并不只是为了懂得电脑的原理,更多的是为了在以后的工作中学会如何利用计算机进行日常的操作。所以,教师应该把运用计算机能力的评估方法放到特定的实际工作中。
最后,开放式教学模式与实践方案。开放的教学模式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所谓的“开放式”,指在一个公开的课堂,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观点或者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不需要按照教科书上的教学模式来学习,教师可以提供不同的解题思路让学生思考。开放式教学模式最大的好处就在于学生不仅可以学会一个问题,还可以在自由讨论中获得更多的信息,能够充分挖掘中职学生的创造潜能。
现今很多的中职院校在计算机课程设置上偏重理论轻实践,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实际技能水平。中职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要以计算机技术和相关产业的人才需要为导向,统筹好实践与理论课程的课时安排,教师要着重于实践教学,这样才能培养出计算机专业的应用型人才[5]。教师可适当增加一些以市场为导向的实践操作课程,这样的设计和安排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为社会发展培养大量的实用型人才。
中职学校的实践基地的建立和实验设备的完善,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同时也有利于为学生积累实际工作经验。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对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在这个基础上,中职学校计算机系应该建立计算机实践场所,如计算机应用实训基地、计算机软件技术实训基地等,这对计算机课程的实践教学有着极大的帮助。
教师在授课时,要正确理解和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在传统课堂中,基本由教师讲授,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性,影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使用“演示性”教学;运用实践、任务驱动等多种教学方法,运用网络,使学生能够通过网络检索获得有关的知识,利用多媒体、投影仪等硬件设施,为学生提供多媒体的展示,让他们能够直观地了解所学的内容,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新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前,可提前安排好任务单,让学生自己先尝试摸索,再做相应的补充说明,使他们有目标地进行练习,并培养他们的开拓精神。
教师要改变对待新信息技术的观念,坚持终身学习,主动跟进计算机专业发展,以确保自己能够持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架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革新,才能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与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新的教学设备、新的计算机技术和新的教学方式。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名师的专业素质和修养与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密切的联系。中职院校应定期举办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培训,邀请专家、学者到学校教学,实现计算机教师的终身发展。
中职院校是我国中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办学宗旨在于培养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和专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中职毕业生进入社会后,必须在不同的行业内熟练地运用各种技术。因此,中职院校应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实际应用技能的训练,尤其是对技术技能要求较高的行业和学科,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学生实际能力的训练,这一点是尤为必要的。在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具有实践能力的计算机人才正是国家现在极为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