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宝木
(福建经贸学校,福建 泉州)
自2020年年初全球经济增长陷入缓慢态势,国际形势愈发严峻,国际关系变得更加复杂,但危机中孕育着新局。世界各国的联系更紧密,贸易全球化的主导形式向区域经济一体化转变。面对新的经济形势,我国政府加快贸易发展步伐,2020年出台《关于做好跨周期调节进一步稳外贸的意见》,2021年新增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商品清单和27个跨境电商综试区……种种举措助力我国贸易业务在逆境中实现增长。据我国商务部官网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39.1万亿元,增长21.4%。以美元计,进出口规模连续跨了两个大台阶,达到6.05万亿美元,增速达30%,创出2010年以来的增速新高。经济增长主要受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两大要素影响,贡献率达到20.9%;2021年,我国“一带一路”经贸合作货物贸易额达11.6万亿元,创八年来新高,同比增长23.6%,占我国外贸总额的29.7%,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力军。然而,在国内外贸易发展有提升空间的条件下,在全国国际商务专业不断扩招的基础上,国内相配套的外贸业务员、跟单员、物流操作员、单证员等初中级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却出现缺口。
“十三五”期间,我国贸易实务的增速已由快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但企业对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数量仍表现出增长态势。“十四五”的开端受到影响,不过国内外贸易发展的模式与渠道已经形成并日趋稳定。受到不同规模、性质的外贸企业与公司并存的多元化趋势影响,企业对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表现出层次和规格多的特征。大型国企、外商投资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层次较高,但需求数量少;民营、私营企业对人才需求较为灵活,所需要的人才数量也较多,这也是中职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的主阵地。后者所需的人才类型更广泛,除了外贸跟单员、业务员、单证员等常见岗位外,运营专员、推广专员、销售员、订舱员、货代员、物流操作员、海运跟单员等岗位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特别是随着电子商务尤其是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业务员、营销员、客服等岗位也受到不少学生的青睐。
然而,现实的就业情境中,企业的岗位需求数却与企业实际招聘情况不符。究其原因,企业对人才综合素养要求的提升是我国国际商务专业初中级人才出现缺口的重要因素。据国际商务人才市场的调查分析,80%的企业招聘时关注职业道德,76%的企业强调团队精神,70%的企业优先招聘有工作经验的人员,64%的企业青睐专业技术扎实的员工,有各类证书的更受欢迎。此外,员工的创新意识、交流能力(外语口语)、上进心同样受企业重视。从企业角度来看,综合素养高、能够胜任多个岗位需求的外贸人才能够降低企业的培训和岗位成本,这就导致传统单一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热度下降。从学生角度看,尽管可选择的岗位较多,但相关岗位所需的知识与技能覆盖面广,学校所学不能完全胜任岗位需求。上述情况迫使开设相关专业的中职学校必须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寻求变革,改变学校教师、教法、教材上的滞后性,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养以应对企业、市场对人才的筛选与需求。
首先,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跨专业的学科,国际商务专业对人才培养要求较高。培养的学生不仅应具备开阔的国际视野,还应掌握扎实的国际商务理论、实务、政策、法规,更需要具备外语应用、跨文化交流、市场调研分析、预测等能力。但众所周知,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与习惯普遍较差,课堂的专注度、学习的自律和自觉性不足。尽管他们在创造性思维方面比较活跃,喜欢跳出固有的框架思考问题与实践,但传统的理论授课方式和理论多实践少的授课内容却制约了学生的成长。
其次,从教师层面来看,由于国际商务专业涵盖了贸易实务、市场营销、英语、外贸函电等众多互相关联的课程,这需要任课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覆盖面要大要广、综合素养要高,这样才能胜任教学工作。然而大部分中职国际商务专业老师任教的课程单一,且缺乏企业实践经历,无法将专业知识和实际岗位工作相融合;甚至由于师资匮乏的原因,某些学校可能出现“专业”教师不是“科班”出身,对外贸业务、跟单流程等岗位基本常识不熟的现象,进而在教学中无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专业知识。同时,多数校企合作只停留在签约仪式上,缺乏教师、员工互派和学生顶岗实习。教师综合素养不足,无法“对症下药”,教学目标就达不到预期,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岗位上就只能如“无头苍蝇”,得不到企业的认可。校企合作缺乏反馈,教学效果得不到改善,形成人才培养的恶性循环。
再者,从教材层面来看,一方面国际贸易发展迅速,形势错综复杂,不同地区的国际贸易态势不同,不同企业的岗位设置也有差异,而中职国际商务专业教材内容更新慢,无法紧跟时代步伐。教材版本虽多,但缺少权威性教材;另一方面教材主要由高校教师和中职学校的一线教师编写,这些教师虽然理论知识丰富,但同样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对实操要求、岗位需求定位不清,在教材编写上难免出现“轻实践,重理论”的情况,这也导致学校在人才培养中容易陷入“纸上谈兵”的困境。教材编写所依据的人才培养方案定位不清晰,课程体系未能及时根据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进行调整和更新,这些也都成了中职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瓶颈。
最后,从教法层面来看,纵观国内大多数中职学校,除少数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外,大部分开设国际商务专业的学校专业教师均存在教学上讲授多实训少的现象,甚至实训内容“不切实际”。加上国际金融、国际商务、外贸概论等理论课程内容又偏抽象,传统的讲授法吸引力不足,形式单一,缺乏应用性,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也就可想而知。学生的综合素养无法在教学中得到培养,毕业后也就无法快速胜任工作岗位,就业率低下,甚至不得不转岗。
基于中职学生整体素质将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保持现状的情况下,以“三教”改革为抓手,提升中职国际商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适应时代发展和行企需求的国际商务初中级人才就成了当务之急。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三教”改革的任务。在改革中,起根本作用的是教师,串联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打下基础的是教材,这是传递专业知识的阵地;实现改革的途径是教法,教法活,学生的学习才有动力与兴趣。三者构成一个闭环的整体,解决“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其根本目标就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帮助学生在毕业后能迅速适应企业岗位需求,为行业企业培养创新型、复合型的人才提供“即战力”的人才支撑。
2020年《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和2021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都将提升教师“双师”素质、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作为职教改革的重要支点。“双师型”教师指的是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掌握企业娴熟实操技能的教师。
那么,中职学校如何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呢?笔者认为应以“校企双向融通”为主要途径。一是有条件的学校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当地政府、主管部门调配,发挥区域职业学校和企业的资源优势,实现校企师资互兼互聘,建立教学业绩考核机制,落实企业讲师入校讲学与教师赴企业实践时数。二是加大学校培训师资力度。校企合作条件不足的学校,由当地政府、主管部门调控,与当地或外地优质兄弟学校建立结对帮扶机制,引进优秀师资帮扶,选派潜力师资学习,提升本校教师的专业和实践能力。三是组建结构化师资团队。以财经商贸类专业教师为基础,建立教师协同发展理念,开展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强调新老教师的传承,鼓励专业大类的教师互通,打造“功能整合、结构合理、任务明确”的结构化师资队伍。四是强化产教融合力度,引导企业真实项目入校,按照真实工作场景设置工作岗位,如跟单员、报关员、物流操作员等,全程按照正规流程完成项目。项目结束后对团队成员进行贡献值考核,打造企业导师、专业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工作团队。
教材的改革应结合企业最新的用工需求和实操技术,要和最新的实训设备相匹配,内容要由浅入深的分级设置,要全力推广新式教学资源、更新教学理念等。
当然,要做好中职国际商务专业的教材改革,完善课程标准和重教学内容应放在首位。一是加强校本教材建设。基于企业行业人才和岗位需求,校企共同编写教学大纲,制订专业课程标准,开发校本教材。教材内容应强化实践性,突出应用性,关注国际贸易发展带来的各方面的变化,摆脱知识本位、学科体系的束缚。如在营销类课程中,微信、抖音、快手、淘宝等时下较火热的营销模式与成功的主播案例都可以出现在教材上。二是完善教材形态。包括依托互联网,发挥结构化师资团队作用,建设颗粒化可组合的专业教学资源库,打造纸质教材与网络课程结合的复合式教材;实时更新国际贸易态势、数据,收集最新发布的与国际贸易相关的政策法规,形成活页式教材;以工作岗位需求和工作流程、步骤为核心,打造工作手册式教材等。教材有针对性,教学就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关于“教法”的改革,“知识+能力+素养”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是关键。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设国际商务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开设跨境电商实验、国际商务模拟实验、国际商务谈判等实验课;参加各级双创大赛;购买跨境电商教学、外贸单证练习、国际贸易模拟实习等软件和Simtrade外贸实务实习平台,尽可能让学生在仿真甚至真实的环境中提升综合素养,实现“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边学边做”。条件不足的学校,教师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可尽量创设情境,丰富教学方法,如案例式教学法:在企业管理、金融保险等课程中,教师引入真实案例,师生互动讨论,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模拟场景教学法:在涉外保险和金融业务的操作中以模拟业务场景进行教学。走访式教学法:校企联动,让师生赴企业参观,了解企业最新的业务操作要求和岗位需求。项目教学法:以真实或模拟的岗位工作任务为项目开展教学,并由校企双方师资共同对项目进行考核。此外,专业教师应用好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先进的教学模式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训设备与教学内容的协调,鼓励学生分组合作完成模块任务;在任务中设置答辩、总结环节等,培养学生的组织、规划、思辨、交流、表达等非专业能力,在任务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为他们毕业后迅速适应工作内容、强度与环境奠定基础。当然,教无定法,贵在学法。虽然国际贸易的形势在不断变化,国际商务专业的知识体系也在不断更新,但教师只要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目标,就能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效果。
当前,国际贸易形势较好,人才缺口较大,以“三教”改革推动中职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势在必行。这个过程需要提升师资强度,改善教学方法,传授学生最新的、能满足企业所需的知识和能力,进而助推学生从“就业导向”迈向“产业需求导向”。其中,企业起到了关键作用。企业为职业学校和师生提供实践平台,职业学校为企业培养人才,二者应是相互成就的关系。然而,现实中,中职学校与高职、本科学校相比,在建设发展资金、师资力量以及政策倾斜上都有差距,校企合作的程度与范围更是有限。所以,无论是中职的国际商务专业还是其他专业,要打破人才培养的瓶颈,需要真正构建政、校、企、行四方协作的办学模式。政府实施宏观调控,为企业与学校牵线搭桥,学校与企业加强联动,共同培养人才,人才反哺企业与社会,为学校带来优秀师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