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晓琪 安徽省淮北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课程指导思想中,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德育为先”“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等涉及道德教育的内容,这说明道德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的前提和核心。
作业是课堂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作业设计需要以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将道德教育引入其中,促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有效接受道德教育。另外,信息科技作业设计需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培养学生信息科技学科核心素养为方向,促进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提升。如何在作业中将信息科技学科核心素养与德育元素自然融合,需要教师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多花心思、多想办法,通过创设情境将德育元素融入到单元作业设计中去。
信息科技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学科的开放性、创新性和实践性,这使得信息科技作业的情境内容涉及面非常广泛,给德育元素的融入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把德育元素与学生感兴趣的、当下关注度高的、容易引起学生共鸣的内容作为情境一起设计到作业中去,既提升了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也在无形中渗透了道德教育。以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信息科技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获取信息”为例(如下页图1),本单元基于获取信息内容,以“分析—获取—处理—评价—管理信息”为主线,层层递进,涵盖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在本单元的作业设计中,总共42个题目,有33个题目都创设了德育情境,这些正能量的情境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了道德教育。
图1
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在作业设计中,注入德育元素,让学生在贴近学习、生活的情境中,逐步提升对信息感知、辨别、处理、应用等方面的能力,形成信息意识。
本单元的四个活动作业均设计了含有德育元素的用于培养学生信息意识的题目。例如,活动3的背景案例为“2021年郑州特大洪灾中一个‘教科书级的救援’”(如图2)。
图2
题目中的“祖孙三人”因为有较强的信息意识,他们发出的求救信息才能被有效地接收和利用,这是信息意识的综合应用。在临危不惧、舍己为人这些隐含的德育元素的烘托下,题目有了人情的温暖,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和参与。题目的最后让学生举出一个利用收集到的信息做好人好事的例子,间接地鼓励学生利用自己的信息意识做一些对社会有益的事情,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德育元素自然地推动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
计算思维和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为信息科技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创新是一种生产力,在众多领域拥有自主可控技术,才能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这也是国家安全的保障。但很多学生是第一次听说自主可控技术,因此,教师在作业设计中要重视“自主可控技术指的是什么”这一问题,让学生了解在“高、精、尖”领域国家拥有自主可控技术的重要性。在本单元的作业设计中,5G智能无人车、北斗导航系统、扫码与识别技术、嫦娥五号等作业素材都涉及自主可控技术,但只注重技术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设计此类题目时要把家国情怀这个德育元素融入其中。以设计北斗导航系统的题目为例,教师可以介绍国家下决心开发北斗导航系统的背景和北斗导航系统研发团队30多年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在这些人和事的激励下,让学生把自己和国家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把家国情怀深植心中,让学生树立“强国有我、为国而学”的远大志向。
在课程标准对信息社会责任的内容要求中,对学生道德教育的很多内容在信息社会责任素养的培养目标中都能找到,可以说信息社会责任的落实本身就是道德教育的一部分,这也是信息科技学科道德教育的重点。
信息社会的信息海量、驳杂、难辨,如果学生没有信息社会责任意识,可能会在信息的获取和利用过程中出现失误,甚至犯错。因此,在信息获取的单元作业设计中,应把培养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当成重点,在创设此类情境时,可围绕学生在信息社会中的文化修养、道德规范、行为自律等方面应承担的责任来展开。在单元检测作业中,笔者设计了一个综合活动(如下页图3),以初三学生学习压力过大可能会产生焦虑这一话题,激发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感。
图3
空洞的说教和生硬的灌输,不仅不能让德育深入学生内心,可能还会降低德育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作业设计中的道德教育,一定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年龄、心理等实际情况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当前关注度高的、能引起学生共鸣的各种情境入手,运用丰富的教具或形式,融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传统文化等多方面的德育元素,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接受道德教育。
作业形式如果不能吸引学生,那其中蕴含的德育元素也发挥不了育人的功能,因此在作业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敢于创新,利用选择题、判断题、简述题、讨论题、综合活动等多种题型,在传统答题方式里可加入游戏、演讲、角色扮演、表演等方式,丰富作业形式,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作业,从而让作业中的德育元素更好地发挥作用。例如,涉及信息甄别的作业题目: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偏差,如何避免这种现象?如果把这个题目设计成小游戏,如让学生6~8人一组,每人间隔一米,用最小的声音去传递听到的信息,然后对比最后一个学生听到的信息和原始信息内容是否一致,小组讨论这个游戏说明了什么,如何避免这种现象。很显然,这种形式的作业趣味性、实践性更强,也更能吸引学生去参与,让学生在游戏中真实体验了信息传播过程中存在失真的现象,不仅使学生明白了面对不知真伪的信息要保持理性,不随意传播,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
在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要利用作业评价环节继续开展道德教育。例如,寻找学生作业答案中的闪光点、对比学生多次答题情况找到学生的进步点等,用多种方式去肯定和鼓励学生,让学生在感受教师对自己关爱的同时,增加自信,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作业设计折射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和专业能力。把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合理地设计到包含德育元素的情境中,再通过形式多样的题型激发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这就需要教师准确理解课程标准,把握内容要求,精心地构思和设计,并在作业实施过程中根据学生反馈不断改进。因此,只有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才能让作业环节高效开展,让道德教育落到实处。
润物无声是道德教育的一种境界,信息科技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科优势,以作业为载体,精心设计,把德育元素自然地融入到各种形式、各种场景的作业中去,使道德教育的效果发挥到最佳,不断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