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创新人才开发路线图的方法与实践
——以“双碳”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绿色低碳产业创新人才开发路线图为例

2022-12-26 07:02
科技管理研究 2022年21期
关键词:路线图双碳人才

刘 敏

(广东省科技图书馆/广东省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070)

1 研究背景

国以才兴,业以才旺。人才资源是第一战略资源,对国家繁荣、经济增长、产业升级都具有重要意义。纵观人类现代社会发展进程,近500年世界经历了数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欧美一些国家抓住了蒸汽机革命、电气革命和信息技术革命等重大机遇,一跃而成为世界大国和世界强国,而那时,我国依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与科技和人才失之交臂。近代以来,世界经济中心几度转移,其中有一条清晰的脉络,就是科技中心、人才中心一直是支撑经济中心地位转移的强大力量。可以说,领先科技和尖端人才流向哪里,发展的制高点和经济的竞争力就转向哪里。这个过程中,人才是能够改变世界格局、影响世界中心交替的关键因素。

当前,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世界各大国都在积极强化战略部署(如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德国工业4.0、英国制造业2050、新工业法国战略等),并实行新的人才战略,策划出台新的政策法规,加大对他国创新创业人才的吸引留置力度。可以预见,在未来全球科技与产业制高点的竞争中,人才战争必将更趋白热化,高端人才将成为大国或区域间角逐的决定性力量。粤港澳大湾区只有真正用好人才第一战略资源,走出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发展路径,才能为更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创新人才开发路线图的提出

目前,相较于世界其他三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高层次人才数量不足,高等教育人口比例(17.47%)[1],远远低于旧金山湾区(46%)、纽约湾区(42%)和东京湾区(36.70%)[2]。从粤港澳大湾区内国际化和开放程度最高的城市几个城市看,香港、广州、深圳的外籍人才占常住人口比例分别为8.30%、0.35%、0.20%[3-5],远远低于硅谷的50%和纽约的36%[6]。近年来,湾区各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但在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尚有进一步提升空间。如粤港澳大湾区PCT 国际专利受理量每万人口为3.18 件,远低于旧金山湾区(21.85 件)、纽约湾区(8.55 件)和东京湾区(7.30 件)[7]。 在R&D 人员分布方面,以广东省内九市为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R&D 人员较多的城市为深圳、广州、东莞和佛山,中山、江门和肇庆则较少。

目前来看,对人才开发方法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文以“人才开发”“人才发掘”“人才发现”“人才挖掘”“人力资源开发”等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搜索,主要文献仍然聚焦于人才政策,包括世界各地和国内政府部门通过制定人才政策吸引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培育本地创新型或技能型人才,相关地域之间人才政策的比较研究,人才政策的演变、趋势与展望,发达地区人才政策的经验借鉴与启示等方面。如郑永彪等[8]对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吸引海外人才的政策进行了比较研究;王磊等[9]和陈媛[10]研究了国际其他三大湾区人才战略高地建设的做法与经验,并加以借鉴;李燕萍等[11]基于文献计量中的共词分析法,梳理了我国1978—2017年的科技人才政策的发展历程及趋势演变;李子建[12]认为吸引海外人要以企业为载体,拓宽引才通道,同时针对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发展愿景,谋划高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思路;黄彬[13]提出面向制造业发展需求,要加大培养高素质工程科技人才力度等。但再往前一步,某个领域能实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人才分布在哪里?主要聚集于哪些机构?如何去发现这些人才?如何系统面对产业发展需求,尤其是能系统性解决产业发展对科技创新人才急难愁盼问题的全方位、体系性方案仍鲜有文献研究。从个别文献中零星找到一些方法,如肖元真等[14]认为在海外设立联络点或必要的工作机构, 建立中国籍海外人才信息网和资源库能更好发现中国籍的海外人才为我所用,刘锋[15]指出通过内部选拔培养、专家和业内人士举荐、猎头公司挖人、广告招聘等方式可以发掘和选拔高质量管理人才,但粤港澳大湾区要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就迫切需要一种产业创新人才开发方法,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可复制推广的产业人才开发的方法论体系,增强人才开发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协同性,统筹人才供给、需求和配置,推动实现靶向引才、按需育才、科学用才。

产业人才开发路线图就是在上述背景下提出的一种人才开发战略规划工具和系统分析工具。在结合科技创新规律、产业发展规律、人才成长规律,运用产业技术路线图方法和科学计量学手段,构建了“产业链-技术链-人才链”的关联关系,沿着“技术需求—人才需求—人才供给—人才配置”的逻辑展开研究,形成引才、育才、用才的全方位、立体式人才作战地图。

3 产业创新人才开发路线图的理论基础与方法

3.1 理论基础

产业创新人才开发路线图制定涉及产业技术路线图、产业生命周期模型、产业技术创新过程模型、科学计量学的相关理论。

3.1.1 产业技术路线图

产业技术路线图于20 世纪70年代在美国汽车行业首次使用,此后在欧洲、亚洲许多国家得到广泛使用。它聚焦特定产业,通过集中行业内产学研各方的集体智慧,对该产业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目标、问题或产品、技术进行系统分析,提出未来技术发展的方向,并拟定达到目标所采取的各项步骤。广东是我国较早开展产业技术路线图的实践探索的省份。

产业技术路线图沿着“产业边界和范围界定→市场需求→产业目标及技术壁垒→研发需求”的过程,对特定产业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科学界定产业链组成结构及产业边界范围,确立在市场需求拉动下的产业发展目标,识别实现产业目标面临的关键技术难点,确定攻克关键技术难点所需开展的产业重点研发项目,形成环环相扣的逻辑关系[16]。

3.1.2 产业生命周期模型

一个产业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需要贯通从基础研究到商业化运作的完整创新链条,面临技术、市场及政策等多重不确定性,是技术和市场交互作用的结果。传统的产业生命周期模型认为,一个产业从出现到完全退出社会经济活动将经历一个完整的周期,主要包括四个发展阶段:起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随着产业生命周期模型的进一步演化,4 个发展阶段进一步细分为6 个阶段,包括先导阶段、萌芽阶段、培育阶段、增长阶段、成熟阶段、衰退/复兴阶段,随着时间的变化,其产业规模的变化将同样呈现出“S”形[17]。起步期可划分为先导阶段和萌芽阶段;成长期可划分为培育阶段和增长阶段;衰退期根据是否有新技术成功植入并改造成熟产业,可能存在衰退阶段或复兴阶段两种情形。

对产业生命周期模型做进一步推演,可以得出不同阶段产业创新人才的差异化需求。在先导阶段,产业需要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的领军科技人才,以及能够准确研判技术和市场趋势的战略科学家。在萌芽阶段,产业重点需要一批从事应用技术开发及工程化研究的专业技术人才,以及懂得知识产权、投融资、法律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在培育阶段,产业重点需要大量从事产品、服务、工艺和商业模式创新的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以及懂得IPO、产权等方面知识的资本运营人才。在增长阶段,产业除继续需要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还需要各层次职业经理人才及高水平的技术、营销、法律、财务、资本运营等方面经营管理人才。在成熟阶段,产业内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经营管理人才需求都保持相对稳定。在衰退/复兴阶段,产业不仅需要对产品和工艺进行局部改进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更需要能带来颠覆性创新的科技领军人才,推动产业进入新一轮的S 型增长。

3.1.3 产业技术创新过程模型

20世纪7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James等[18]在对以产品创新为主的持续创新过程的研究中,提出了著名的描述产业技术创新分布形式的A-U 创新过程模型,该模型较好地揭示了工业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过程,即在产业的成长阶段,技术创新重点是从产品创新过渡到工艺创新,先积累产品创新能力,后形成工艺创新能力。但对后发国家,由于产业的发展很多是从引进、消化和吸收开始,在引进、消化和吸收的基础上通过工艺创新在市场上先站稳脚跟,不断进行技术能力的积累,等到拥有了一定的技术能力和市场份额之后,才开始从事一系列重要的产品创新来奠定和稳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领先地位,因此表现出工艺创新在前面而产品创新在后的逆A-U 模型[19]。该模型将后发追赶国家创新能力提高过程划分为技术引进、大规模生产和模仿创新、自主创新3 个阶段,然后对每个阶段技术创新对应的人才类型和获得人才的方式进行分析。包括:(1)技术引进阶段,本土企业主要从国外引进少数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较多依靠国外技术人员帮助排除故障、启动生产;(2)大规模生产和模仿创新阶段,一部分企业积极探索产品创新以寻求差异化。这个阶段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达到最大,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也稳步增加,获得人才的方式通常是以产学研结合的方式通过干中学培养人才;(3)自主创新阶段,本土企业开始致力于创新链上游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以增强产业长远发展后劲。这个阶段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达到最大,获得人才的方式通常是建立专门的机构或院校培养人才。

3.1.4 科学计量学

科学计量学试图通过定量方法寻找科学活动的内在规律或准规律,并为更有效率地开展科研活动提供指导。典型的科学计量学问题既包括科学研究生产率问题、科研资金投入的最优化、预测学科发展趋势和确定资助重点、为跨学科研究和理性的科技政策制定提供指导、科研绩效评估、描述科学活动规律和准规律的各种数学模型,如洛特卡定律、布拉德福定律、齐普夫-帕雷托分布等,还用于研究科技人才和科技教育问题[20],即通过对专利、论文等科技指标的定量分析确定人才分布。

近年来,国内以专利、论文表征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越来越多。例如,刘辉锋等[21]运用专利和论文指标评价了我国科技产出;魏瑞斌等[22]基于论文和专利,分析了科大讯飞的自主创新能力。由于“人”是科技成果(论文、专利)的最终产出者,对成果的分布状况(包括国别、机构、个人3 个层次)进行研究就可以近似得出人才的分布态势。

作为科学计量学的一个分支,文献计量学对研究者及研究群体(个人、机构、国家等层面)最常用的评价指标主要有3 类:一是生产率指标,以评价对象的发文数量为基础;二是影响力指标,以评价对象所发表论著的被引数量为基础;三是生产率和影响力指标相结合的综合指标,如h 指数。从指标计算过程看,又可分为总量指标(用于表征科技产出总体规模的指标,如发文量、被引量)、相对指标(以总量指标为基础进行符合数理统计理论的计算而成的组合型指标,如皇冠指标)、平均指标(按某个总量的平均标志来评价总体单位一般水平的统计指标,如影响因子)。常用指标包括但不限于发文总数、总被引数、平均引用率、著者(科学家)影响因子、论文平均质量(AEQU)、高被引论文数量、科学贡献指数、h 指数等[23-24]。

3.2 方法概述

产业创新人才开发路线图是一项崭新的方法论研究。我们通过对产业技术创新与人才需求进行关联分析,对人才资源在全球分布状况进行系统考察,针对粤港澳大湾区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和人才供给的瓶颈及薄弱环节,做好人才开发的路径设计与制度安排,为重点产业人才开发工作提供方法论。现将其制定方法概括如下:

3.2.1 引入产业技术路线图的科学原理,建立产业与人才的内在关联

运用产业技术路线图原理,遵循产业发展规律、科技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通过“产业链-技术链-人才链”的关联分析,以产业的发展路径为指引,以实现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和攻克产业关键共性技术为目标,对产业发展不同阶段技术创新重点方向、主要目标与创新人才需求进行关联分析,对创新人才资源在全球分布状况进行系统考察、目标搜索。

3.2.2 在深入开展行业研究基础上,摸清产业人才需求

通过文献资料调研、实地访谈、专家研讨等多种形式进行深入的行业研究,全面了解该产业的市场规模、产业链构成、竞争格局、技术发展趋势和瓶颈等问题,核准产业链各环节的人才状况,根据产业发展现状和目标,预测今后一段时期不同类型人才需求趋势,提出人才开发的量化目标,为培养造就大批产业紧缺急需人才提供定量和定性的依据。

3.2.3 运用科学计量学的方法,探明全球产业核心人才分布据点

以专利和论文为分析工具,以大数据搜索为手段,探明全球产业人才分布态势。专利与论文在科学计量学中被认为是可衡量区域和产业的科技创新成果产出的指标,前者主要衡量应用开发阶段的创新产出,后者主要衡量基础阶段环节的创新产出。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最终源泉,创新成果越丰富表明人才的集聚优势越明显。产业人才开发路线图以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关键技术发展需求为指引,以专利和论文为分析工具,通过设置关键词检索专利与论文数据库,对全球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人才分布状况进行系统分析,摸清名列前茅的领军机构及核心人才团队,形成人才数据库,锁定靶向引才目标。

3.2.4 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数量与质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在开展专利、论文数量分析的基础上,运用H指数、合享价值度等权威统计指标,对人才成果的质量进行评价,形成高产型人才和高质量人才榜单。在一定范围征集粤港澳大湾区内领域知名专家,通过同行评议和专家推荐的方式,提出一批潜力人才。

3.2.5 制定人才开发路线图,为人才科学开发配置提供指引

沿着“技术需求—人才需求—人才供给—人才配置”的逻辑关系开展研究,沿着“产业链—技术模块—关键领域—核心人才(团队)”构建人才开发目录;沿着“产业链—技术链—人才链”绘制“人才开发路线图”;从引才、育才、用才等方面提出产业人才开发的政策设计和路径安排,全面提高人才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3.3 研究边界

根据产业技术路线图原理、产业生命周期模型、产业技术创新过程模型以及对产业创新人才的分类,产业创新人才开发路线图基于“产业链—技术链(技术领域/模块)—人才链”建立研究边界,综合考虑技术链上的人才需求以及产业发展不同阶段的人才需求,将研究范围界定在与产业链关联的技术链上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1)专业技术人才是指通过系统性学习接受某方面知识,有自主创新能力,从事技术研发工作的人才;(2)高技能人才是指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的人员。

在上述研究边界中,“产业链-技术链”的关联关系是借鉴产业技术路线图的工作原理和方法,按照产业链的组成环节,提炼出各环节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领域或细分模块。“技术链-人才链”的关联关系主要来自两个方面:(1)为满足产业创新人才批量引进和培养需要,按照“技术—专业—人才”的思路展开人才专业模块划分,通过确定技术模块(或领域)涉及的相关专业,找出技术模块(或领域)与院校学科的对应关系,进一步分析该学科所对应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在专业模块中引进和培养人才奠定基础。(2)为满足领军人才引进需要,在技术模块(或领域)中提炼关键词,运用科学计量学的方法,基于对论文、专利的数据检索,紧缺锁定专业技术人才中的领军人才,为在全球范围内靶向引进领军人才提供依据。

3.4 研究思路

产业人才开发路线图主要解决3 个问题:一是产业创新人才需求,即产业发展的特定阶段对创新人才提出了什么要求;二是产业创新人才供给,即全球范围内可用的产业创新人才分布在哪里;三是如何解决产业创新人才供需之间的矛盾,即如何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创新体系中有效配置人才。围绕上述三个核心问题,产业创新人才开发路线图按照“人才需求—人才供给—人才配置”的主体思路展开核心工作,并可分解以下三大模块(见表1):产业态势和人才需求研究;人才供给研究;人才配置研究。

表1 产业创新人才开发路线图的研究思路

4 “双碳”背景下绿色低碳产业创新人才开发路线图的实践探索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社会可能造成巨大的威胁和无法挽回的损失,越来越多的国家将碳中和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提出了未来低碳甚至零碳社会的前景预期。在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中,低碳城市逐渐成为低碳经济与低碳社会的空间聚焦点[25]。为更好贯彻落实我国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我们从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入手,制定产业创新人才开发路线图,以期更好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4.1 对绿色低碳产业的界定

尽管国内外对绿色低碳产业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但20 世纪80年代以来,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绿色产业等与绿色低碳产业相关概念不断被提出并付诸实践。

早在20 世纪80年代末,英国人皮尔斯首次在《绿色经济蓝皮书》中提到“绿色经济”的概念,认为绿色经济是指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通过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高效、文明地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活质量持续提高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2002年,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在《2002 中国人类发展报告:绿色发展,必选之路》中首次提出中国应当选择绿色发展之路,这是不同于长期以来实行的以增长优先的传统发展模式。

2003年,英国政府为应对能源危机和气候变暖的威胁,发布《能源白皮书》,率先提出了“低碳经济”概念,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创造实现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并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2011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发布绿色产业工业可持续发展倡议,对“绿色产业”内涵做了比较全面的描述,认为绿色产业是不以牺牲自然体系健康和人类健康为代价的工业生产和发展模式,旨在将环境、气候和社会因素纳入企业活动的考虑范畴,通过采取一系列利用新兴产业和市场力量,为应对全球范围内互为关联的挑战提供平台。绿色产业包括两大要素,即“绿化”现有产业和建设新型绿色产业(见图1)。绿色发展经历了由学术倡议到国际共识的巨大转变[26]。

图1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对绿色产业的界定

我们认为,绿色低碳产业是发展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低碳产业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碳为主要特征,是在生产、消费过程中促进污染物和碳排放减量化、最小化或零排放的产业。综合相关权威研究报告及课题组梳理研究,绿色低碳产业大致涵盖八大领域近20 个细分子领域:

(1)绿色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核能、生物质能、智能电网等。

(2)绿色交通,包括新能源汽车,分为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等。

(3)绿色建筑,包括节能建材、建筑高效照明、节能型暖通空调、建筑节能服务等。

(4)绿色农业,包括节水农业、有机农业等。

(5)绿色制造,包括工业节能改造、再制造、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等。

(6)绿色消费,包括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等。

(7)绿色金融,包括碳金融。

(8)绿色环境,包括环境保护产品生产经营和服务,分为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土壤污染修复等。

4.2 绿色低碳产业创新人才开发路线图的制定

在深入分析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态势、关键共性技术需求和专利论文大数据检索的基础上,结合粤港澳大湾区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基础,我们经对多渠道信息的交叉比对和进一步筛选,重点聚焦于资源循环利用(含再生资源、再制造)、智能电网、污水治理和氢燃料等领域,依据“产业链—技术链—人才链”的内在逻辑,针对粤港澳大湾区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在相关领域中锁定了国内外应用开发和基础研究的重点机构与产业创新人才,形成粤港澳大湾区绿色低碳产业创新人才开发路线图。

路线图的第一列是绿色低碳产业的各个重点领域,第二列是各产业领域凝练出的关键共性技术,为企业、科研院所等用人单位和研发平台进行技术创新攻关提供了指引。第三至十列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个部分,分别列举了国内外相应关键技术领域的领军机构和领军人才,第十一列列举了国内外人才培养院校(见表2)。各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定位和目标,搜索瞄准掌握关键技术的领军人才或领军机构,政府搭台、市场运作、精确制导、一人一策,为靶向引才和按需育才提供了参考依据。

表2 资源循环利用领域(再生资源)示例

5 结论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创新人才开发路线图是紧盯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科技发展前沿、瞄准产业关键迫切需求、做好人才开发的路径设计与制度安排,为湾区更好地引育产业创新人才提供了科学的作战地图。如何充分利用人才开发路线图,实现靶向引才、按需育才、科学用才,推动人才链、技术链、产业链无缝对接,在产业人才战争中打好主动仗、抢占制高点、赢得新优势,同样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根据粤港澳大湾区绿色低碳产业创新人才开发路线图的应用实践,提出如下思考:

5.1 创新方法,推进人才开发路线图应用示范

科技创新,方法先行。产业创新人才开发路线图作为人才开发的战略规划工具和系统分析工具,如同“人才战争”的“作战地图”,为区域紧盯产业科技前沿,瞄准产业技术薄弱环节,有计划、有目标、有步骤地引进和培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高端人才,增强产业创新人才开发的系统性、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和科学性,开创了一种新的工作模式。尤其在国际形势日趋复杂,中美贸易摩擦远未结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规性推进,国内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减弱”的大背景下,我们要选择条件成熟的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产业创新人才开发路线图工作模式的试点示范,因势而谋,构建“技术链—人才链”的关联关系,寻找能够攻克技术壁垒的人才团队,以切实有效的举措进行靶向引才,总结实践经验,加强宣传推介,引导企业等用人主体在产业创新人才开发路线图指导下更加有效地开发产业紧缺急需人才。建议相关区域的政府部门围绕当地重点产业门类及战略性产业发展需要,开展一系列产业创新人才开发路线图的制定工作,不断推动人才工作思路创新、方法创新、模式创新。

5.2 多方联动,构建高效人才开发体系

人才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多层次、多主体有机联动,形成人才开发的协同效应。具体说来,应包括以下几个层面:一是外部资源层面。主要包括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龙头企业,是人才引进的主要来源。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依托这些外部资源,强化人才引进,是地方更好立足新发展阶段,切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保障。二是公共资源层面。主要包括湾区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不仅要发挥自主培养人才、输出人才的重要功能,而且要成为人才集聚地、国际人才交流合作基地。作为聚集国内外创新资源参与全球竞争的主要空间载体,粤港澳大湾区在与京津冀、长三角、成渝地区等重要城市群的共同发展过程中,还需要更多增强人才孵化、育成作用,以更好打造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三是产业层面。针对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努力建设公共技术创新平台、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使之成为产业急需人才的重要载体和实施产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平台。有必要摸清地方产业科技创新人才发展需求,强化需求导向,借助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和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契机,更好推动创新人才引育。四是区域层面。引导各地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产业园区、专业镇以及人才特区、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根据区域产业结构及人才需求特征吸引集聚人才,以“勤栽梧桐树、力引金凤凰”的魄力,努力营造良好的人才创新创业环境,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五是企业层面。企业是高端人才创新创业的主要载体。要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强化企业股份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机制,让人才进入企业后能干事、可干事、干成事。六是统筹协调层面。建议相关区域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科技、发改、工信、教育、人社等相关职能部门具体负责,行业协会、产学研联盟密切配合,组织实施人才引进培养计划,要注意各部门人才引进培养政策的有效叠加效应,及时调整人才开发策略,坚持做政策“加法”,不做无效“减法”或“除法”,引导人才有序流动,加强人才资源共享,使以上5 个层面有机联系,从而构成完整的产业创新人才开发体系。

5.3 靶向引才,延揽全球产业高端创新人才

要充分利用产业创新人才开发路线图这一“作战地图”,从人才专项基金中安排专项资金,实施靶向引才计划,在全球范围内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引进区域内产业紧缺急需的高端创新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一是精准瞄靶。运用人才开发路线图方法,拟定产业关键技术列表,搜索全球产业创新人才资源布局,锁定掌握关键技术的产业领军机构和核心人才团队,建立产业核心人才数据库,瞄准靶向引才计划的对象人选。二是精确打靶。由政府牵线搭台,运用市场化机制,着力发挥“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的双重叠加效应,充分激发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既要利用好各类人才交易会等引才平台,更要拓展海外人才工作站、欧美同学会、华人华侨组织、猎头公司等引才渠道,鼓励用人单位结合自身需求在人才开发路线图指引下精确制导、主动出击,以灵活高效手段上门揽才,有效实现供需对接。三是精心跟靶。“一人一策”,特事特办,建立高层次人才档案,在人才居住、配偶就业、家属医疗、子女教育等多方面实行更加优惠、更加灵活、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为高层次人才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务。进一步完善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专区和绿色通道,有效解决落户、医疗、住房、出入境、子女入学、配偶安置等生活困难,在科研立项、成果转化、企业注册、创业融资等方面提供“一条龙”贴身服务。

5.4 按需育才,培养造就大批产业紧缺人才

产业巨大的人才供需缺口不可能通过外部引进的方式完全解决,必须在引进高端人才的同时加大自主培养的力度,形成产业创新人才成长的内生机制,这既是必要的手段,也是一个区域从外向型驱动走向创新型驱动的重要保障。一是加强需求对接。人才开发路线图的研究对产业创新人才供需缺口进行了测算,并提出了人才需求的具体类型、比例、职位、学历、专业。我们要依据人才开发路线图,制定产业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引导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院以需求为导向,扩大招生规模,调整专业设置,优化学科结构,招引教师队伍,推进院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建立产业相关的职业培训体系,引导社会机构参与,使职业培训向规范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填补产业高技能人才洼地。二是加强校企合作。鼓励院校与龙头企业联合培养工程硕士及在产业集聚地联合共建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研发基地、实训基地,鼓励企业研发人员到院校兼职教学,集教学、科研、实训于一体,为企业“订单式”定向培养所需人才,以产教融合的一体化模式培养毕业即就业的技能人才队伍。三是加强内外合作。设置一批短平快的人才培养项目,邀请高校、科研院所的知名教授和龙头企业技术总工进行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培训,邀请国内外领军机构的核心技术人才针对产业技术动态和学术前沿举办讲座或专题研讨。加强与世界知名大学、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吸引国内外知名机构前来设立分支机构,或以“走出去”的形式建立海外培训基地和“人才飞地”,通过相关政策、机制或资金补助,壮大人才队伍,做强科技成果,并通过良好的转化机制,实现成果落地转化,提升产品附加值或扩大市场规模。

5.5 科学用才,有效配置利用国内外两种人才资源

人才开发,以用为本。我们要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理念,在全球有效配置人才资源,充分发挥人才的引领支撑作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一方面,科学配置,优化环境,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将集群化发展的产业基地打造为人才高地,通过人才、项目、基地相结合,优先支持产业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通过承担重点工程、重大项目落户基地。完善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机制和加速机制,依托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服务中心等扶持高端成果的产业化,力争通过引进一批人才,带回一批技术,造就一批项目,培育一个产业。进一步健全企业特派员制度,引导高层次人才贴近产业需求提供科技创新服务。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符合国情的科研管理体制,对优秀拔尖人才可因人设岗、因人设事,根据专业特长为其建立专门的实验室、工作室。根据贡献、专长和学历等综合因素采用积分制评价,实现“一流人才、一流贡献、一流待遇”。深化政产学研金用合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技术入股、专利入股,引导创业风投支持,大力扶持创新创业和科技成果转化。另一方面,不求所有,但为所用,建立完善柔性引才机制。人才开发路线图瞄准的产业核心技术人才是产业最稀缺的资源,具有较强的属地特性,引进来让其落地生根的终究是少数,让其离开原来单位来本地工作的难度也很大。我们可以打破国界、地域、户籍、身份、档案、人事关系等制约,通过项目合作、成果落地、业余兼职、人才租赁、咨询顾问等多种方式引进智力,使高层次人才在两地工作、跨区服务、双向选择、来去自由的情况下为我所用。也可采取在外地研发、在本地生产的人才飞地模式,深入国内外核心人才集聚地建立分支机构、合资公司和开发平台,就地“招兵买马”,大力拓展编外人才队伍,有效利用海外人才资源。

5.6 跟踪前沿,动态更新人才开发路线图

当前,全球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时期,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唯有变才是真正的不变,产业创新人才开发路线图只有与时俱进、动态更新,才能成为精确制导的产业创新人才作战地图。相关区域政府部门有必要成立人才开发路线图工作领导小组,委托专业机构开展动态更新工作。一是完善核心人才数据库。召开专家座谈会,对人才数据库的内容开展深入研讨,纠正文献计量方法所产生的人才分布偏差。二是绘制全球核心人才地图。紧跟国际产业发展趋势,紧盯世界科技发展前沿,以人才数据库为基础,绘制全球核心人才地图,确定全球核心人才分布态势。三是跟踪产业技术前沿动态。在动态更新人才数据库的基础上,跟踪核心人才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系统和持续不断地跟踪研究与关联分析掌握产业技术前沿动态,纠正文献计量方法所产生的人才分布偏差,不断修正人才开发路线图,引导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使人才工作更加有的放矢、取得成效。

猜你喜欢
路线图双碳人才
人才云
路线图,作用大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描述路线图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