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燕
传统美术作品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和艺术成果的展示,传统的美术题材是小学美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作用。然而,这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距较远,导致学生难以直接认识和理解这些作品,课堂上呈现出参与度不够、学习积极性低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可围绕情境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身临其境,由此激发其学习兴趣,发展其学习思维,达到教学目标。以浙美版《美术》五年级上册《传统门饰》一课为例,教师借助美术课堂中的情境设置,达到以“境”入情、由“境”生情的效果。即创设适合教材内容并有助于教学的场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形成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文化理解。
教学中,针对学生不熟悉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构建与他们生活认知相通的学习场景,使他们获得对学习内容的初步认识和感知。
在传统题材的美术教学中,利用环境模拟,创设实物情境可以拉近学生与知识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如在《传统门饰》的导入环节,教师设置了一个生活情境:“老师这里也有一扇传统大门,想像古人那样对它进行装饰。老师买了许多装饰物件,谁想和老师一起装饰呢?”学生积极参与,初步认识了门钹、门当、门神以及门簪等物件。且学生对门文化的了解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他们在学习中融入自己的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些物件?”“它们代表了什么含义?”为后续的探究打下了基础。
传统门饰的内容来源于生活。教师也可以用屏幕呈现木门、年画、门钹等图案,营造恰当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知识与生活经验产生互动,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课堂上融入游戏可以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改变课堂单一、缺乏互动体验的情况,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学习活动。《传统门饰》一课中,教师设计了“猜一猜”“演一演”“评一评”等游戏环节,鼓励学生将自己收集到的门钹作品进行展示,让其他同学“猜一猜”不同纹样所代表的不同含义,而后开展“门钹展”,对作品进行评价。学生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加深了对中国传统门钹艺术价值的理解,产生了学习传统美术的热情。可以说,这样的游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在游戏中掌握了知识要点,感受到了传统题材的魅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媒体技术不断被运用到美术教学中。一段符合主题的音乐可以烘托课堂的学习氛围,一段精彩的视频可以辅助教师的讲解。在多媒体情境中对传统题材的内容进行教学,效果显著,学生的感官能被充分调动起来。
在《传统门饰》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先以多媒体播放敲门声,创设课堂情境,引发学生思考:“这是什么声音?是谁在敲门?这是一扇怎样的门?”“这是一扇木门,敲门的可能是一个儒雅的书生。”“应该是一扇朱红色的大门。”……无形中,学生已经把对现代门的认识带入了课堂。他们融入情境,激活感官体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完整的学习体验对于学生而言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带领学生经历了解和实践的过程,帮助其挖掘传统美术的艺术特征。
学生对传统艺术的认知是匮乏的,对传统艺术创作的了解也不多。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呈现制作的流程或者创作的步骤,向学生传授传统文化的知识与技能。
教授《传统门饰》中的门神年画部分时,教师让学生现场进行漏印的制作,体验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学生分组活动,不同小组领取不同的体验任务,尝试了画、刻、上色、拓印等不同的制作流程。各个小组围绕“福禄寿”等主题完成了年画作品,最后将印好的作品进行张贴。这一环节加深了学生对年画的理解,也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了传统艺术的创作过程及特征,加深了他们对传统美术和传统文化的理解。
对于传统文化内容的教学,教师除了通过欣赏等手段满足学生的感官体验之外,更要增强学生对传统作品和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呈现实物作品,设置场景,让学生近距离观察和识读作品,感悟传统美术的创作语言。
《传统门饰》一课中,教师从门钹的造型发展到门钹题材的分类,引导学生结合学习单上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对门钹进行观察和识读。学生对多边形、花卉、动物等不同题材的门钹造型进行了研究分析,提出了“古人为何将门钹设计成不同的造型”“为什么要选择花卉作为门钹题材”等问题。只有深入挖掘这些艺术创作语言,才能发挥传统文化题材的作用,激发学生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感,提升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增强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和判断能力。
课堂上,教师不能一味地灌输自己的想法,而要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主动产生对作品的感悟和理解。《传统门饰》一课中,教师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称之为钹?传统的大门装饰由哪些部分组成?你知道与门有关的故事和成语吗?”教师设置了“小小研究员”的角色情境,引导学生寻找问题的答案。各个学习小组借助学习单,观察实物门钹,深入研究门钹的历史发展过程、门钹的造型手法和寓意。学生从图像识读转向深度学习。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定义问题、解决问题,了解作品本身的表现语言和艺术特征,并在思考和探究的过程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继而促进美术素养的形成。
课堂中,教师应带领学生聚焦相关作品,促使其表达对相关美术题材和美术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奠定基础。
文化需要传承,学生学习掌握了艺术表现形式和技法,能够将其融入自己的创作中,体现传统美术的精神内涵。
《传统门饰》一课中,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到门钹在不同时期的造型特点以及不同造型所表达的不同寓意,体会到这一物件蕴含着古代人民追求真善美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学生用超轻黏土制作门钹,自然地将自己对美的向往融入其中。如有的学生通过花卉题材表达美好的祝福,有的学生通过动物题材表达吉祥的寓意……教师要特别关注这些个性化的审美呈现与表达,及时鼓励和肯定学生的创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传统的美术作品中有许多极具代表性的作品,有的是因为作品造型特点独树一帜,有的是因为制作过程独一无二,还有的是因为其中蕴含的精神内涵令人印象深刻。教师要利用美术语言进行引导,让学生透过画面构图、色彩、线条、肌理等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传统门饰》一课中,教师通过最早出现的汉代门钹(造型简单)和明清时期的门钹(繁复精致)的对比,让学生感受门钹的多元化,体会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创造力,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本课的末尾,学生赏析和评价自己创作的门钹作品。教师适时提问:“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门饰正在退出我们的视野,我们该如何面对这种现状?我们可以怎么做呢?”同时以一段视频呈现家乡古城改建前后的巨大变化,像门钹这样的老物件洗去风尘,重现芳华,再次引发学生对文化传承的思考。
在传统题材的美术课堂中创设情境,能够引导学生学习与思考,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学生经历从感悟体验到形成自己的审美判断和理解的过程,利用造型表现完成学习活动,抒发内心情感,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