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视域下电视新闻报道的重塑与进路

2022-12-26 19:40肖叶飞羊开元
声屏世界 2022年18期
关键词:电视新闻宇宙数字

□肖叶飞 羊开元

元宇宙是通过5G、VR、AR、MR、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集成,构建与现实世界映射、交互的虚拟世界,是互联网发展的终局。元宇宙将深刻改变电视新闻报道的生态,人工智能与虚拟仿真技术使新闻报道主体包括真实自然人与虚拟数字人;VR、AR、MR技术将构造虚拟新闻现场与报道场景,创建数字孪生世界;脑机接口技术、传感器技术等为受众提供沉浸式体验。元宇宙在电视新闻领域的应用充满无限想象,电视采访与报道、电视新闻的叙事与用户感知将不断重构与再造。

元宇宙视域下电视新闻采访的重构与想象

新闻采访是记者为了获取新闻素材对采访对象进行询问、观察、倾听和互动的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在元宇宙视域下,采访过程将会重构,采访主体与客体可能是真人或虚拟数字人,采访场景可能是现实空间或虚拟空间,采访方式可能是面对面采访或虚拟数字人之间的对话。

采访主体:现实人与虚拟数字人同台竞技。在元宇宙视域下,人的存在形式包括实体人与虚拟数字人,具体到电视新闻的采访中,采访者与采访对象两类主体均可数字化与虚拟化。虚拟数字人分为真人(中之人)驱动的虚拟数字人与AI驱动的虚拟数字人。其中,真人驱动的虚拟数字人通过脑机接口和传感器技术与真人相连接,是真人的“技术之身”,即通过计算机图形学、脑机接口、动态捕捉、语音合成、语义理解等技术呈现虚拟数字之身,具有真人的部分意识与主体性。AI驱动的虚拟数字人是智能化的数字人,具有深度学习的能力,能够进行能动思考,是元宇宙“人—物—场”连接的新介质。新华社推出“新小微”AI合成主播,以记者赵琬微为原型,是人工智能数字人,是真人的仿真与投射,通过对真人进行多模态识别、建模、渲染和生成,有利于提升记者的知名度。真人对应的虚拟数字人是真实记者的符号化与品牌化,不是记者真人的技术之身。科大讯飞联合央视新闻打造虚拟记者“通通”,以记者的声音和形象为原型,是能说会走的AI智能记者,可以实现和真实记者的互动对话,在系列视频中带领观众游历“一带一路”。

真人驱动的“数字化身”将来会更加普遍,如果真人无法具身前往,采访者与采访对象可以通过脑机接口连接的数字身体“具身在场”。目前已实现普通用户的全栈式3D虚拟化,一键生成其专属虚拟形象,实现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的实时捕捉与还原。如果将该应用延伸至电视新闻采访中,能够实现跨越空间位置的虚拟具身与新闻记者之间的交往活动。身体本身也将成为信息,其动作变化、位移都可作为数据在云端得到记录,并作为采访内容的重要参考。[1]

采访空间: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相互融通。元宇宙中人、物、媒体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5G、VR/AR/MR、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使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交叉融合,实现了场景的重组,环境、场景、智能设备都成为新闻报道的要素和维度。[2]采访是新闻记者的职责与使命,在采访中记者不仅要善于运用口头语言、肢体语言,也要注重运用时间语言和空间语言。空间语言主要表现为采访地点的选择、采访空间的布局等。作为全真互联网,元宇宙打造出的镜像世界能够为记者选择、设计采访空间提供新的思路。

记者通常根据不同的报道主题选择不同的采访空间,可以在演播室面对面采访,对于突发事件往往亲临事件现场采访。但是总有一些现场记者无法具身前往,如突发灾难、宇宙太空、战争前线等现场。在元宇宙中,以游戏中虚拟世界的VR/AR等技术为基础,复刻现实场景,并且借助虚拟数字人技术,记者与采访对象的虚拟化身“共处一室”,记者无须亲临事件现场也可以进行采访报道,并且能够跨越物理空间的限制与阻碍,自如控制身体距离的远近和布局采访空间,无需拘泥于现实时空的束缚,在比较舒适的场景下对话交流、追问印证。

采访方式:在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中的交互与对话。新闻采访方式包括面对面采访、书面采访、电话采访、网络采访等。元宇宙通过虚拟场景带来全新的交互体验,新闻采访可借鉴基于虚拟办公室的远程办公,在这个办公室内,成员通过手势辅助、动态捕捉、白板应用等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实现在虚拟空间内的办公交流。将这种构想应用于新闻采访,真人驱动的数字记者与数字用户在VR/AR/MR等技术搭建的模拟场景中进行虚拟交往,颠覆原本的点对点、面对面采访,充分利用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实现跨时空交流。

在物理世界中,人的眼睛是观察的主要窗口。在元宇宙框架内,借助传感器系统代替人的眼睛去感知。在采访记录上,人工智能实时记录采访内容并转化或翻译为文字,减少新闻记者为进行转译文字所产生的时间损耗,提高采写新闻的效率。在采访的核实上,作为元宇宙的底层技术,区块链以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的性质,决定了采访的每个环节都有迹可循,能核实新闻来源和采访素材。

元宇宙视域下电视新闻报道的形态重塑

新闻报道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报道讲究用事实说话。在元宇宙视域下,报道主体不仅包括新闻记者,也包括高度智能的虚拟数字人。报道场景不仅包括真实的现实场景,也包括虚拟场景,它是现实场景的数字孪生与延伸拓展。新闻记者与受众以真人身份或数字化身参与到新闻报道中,形塑了报道形态。

报道主体:自然人与虚拟数字人协同创作与智能推送。在元宇宙视域下,电视新闻的写作与报道双主体化。采写者将由实体的人逐步升级为实体人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可生产定制化新闻产品。虚拟数字人可以在采访报道、文本校对、画面剪辑、智能配音等方面成为新闻人的得力助手,实现人机协同生产。虚拟数字人在深度学习后,能够完成新闻报道的智能编写,实现电视新闻的报道智能化。一名微软的研究员在1990年首次提出依附在智能设备中、通过模拟人类与用户进行对话的聊天机器人的设想,这种聊天机器人在智能设备普及的21世纪得到广泛应用。2016年前后新闻对话机器人出现在新闻业的视野里,AI技术使电脑以人机互动对话的形式向用户推送新闻。这种新闻推送是一对一的,而不是一对多的,在对话中增加用户的亲密感与归属感,产生交流感;用户甚至还可以与机器人建立亲密关系,借助算法培养、学习用户的新闻偏好,以此增强新闻推送的定制感。对话式、定制式的新闻机器人仅是电视新闻报道智能化的初级阶段,未来用户可以定制专属虚拟主播,为自己推送新闻。

报道方式:强化人机交互、人媒互动与主体在场。传统电视新闻的报道,多采用“主持人播报+新闻记者现场采访”的方式,这种方式使得报道内容更加客观,报道角度更加中立。元宇宙时代是用户深度介入新闻生产的时代,数字孪生技术营造虚拟数字环境,在环境中实现人媒互动。用户从内容的体验者变为内容的生产者,不再是分散的个体,也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用户参与到新闻画面的摄制、新闻文本的写作等过程中,成为新闻报道的重要一环。

从元宇宙的发端——游戏中人们可以管窥到主体在场与人媒互动的存在可能性。在游戏“模拟人生”中,用户可以建构自己的数字化身,利用数字化身在虚拟社区中进行社交、参与社会生产,也在虚拟景观下进行叙事,体验主体与主体之间、主体与环境之间、主体与媒介之间的互动关系。迁移到新闻生产中,用户主动进入报道过程并参与互动,与记者共同来构建新闻产品,此时媒介的作用更加凸显本体论所强调的中介性与物质性,通过各种技术实现主体之间的交流沟通、互动传播。这样的报道方式以主体在场为前提,以平等对话为基本形式,将碎片化的信息加以合成,是一种更高级别的用户生产内容(UGC),更加趋近于对话新闻学,新闻文本具有开放性,在传者与受众对话中完成。

报道场景:第一度空间与第二度空间融合的多重空间。在虚拟环境中,存在着客观现实的“第一度空间”所对应的“第二度空间”。所谓“第一度空间”指现实世界空间,具有唯一性与不可修改性。“第二度空间”是指虚拟社区空间,可以是唯一的也可以多重的,可以是“第一度空间”的等比复制也可以是它的扭曲。[3]借助扩展现实技术手段,新闻报道场景分为“第一现场”与“第二现场”。扩展现实技术,是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技术的糅合与统称,旨在通过数字技术将真实与虚拟相结合来建构环境。客观现实中的现场作为“第一现场”,具有真实性、客观性且不可篡改,是通常意义下电视新闻报道中所呈现出的画面,“第二现场”则指向虚拟环境中的新闻现场。

在沉浸式新闻中,用户独自进入虚拟场景,见证甚至亲历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在相对独立和封闭的场景空间中获取新闻内容。诺妮·德拉佩纳于2010年提出沉浸式新闻(Immersive Journalism)的概念,新闻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以第一人称视角进行报道。由于高度沉浸化与临场感,这种沉浸式新闻更适用于解释性新闻报道或调查新闻,与“第一现场”相呼应,通过调动用户的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嗅觉,以展示“第一现场”的二维视角无法呈现的细节,用户完全融入新闻现场,激发其心灵体验,这便是报道场景多重性的魅力。

元宇宙视域下电视新闻的呈现与用户体验

元宇宙是数字虚拟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平行世界,是对现实时空的重构。元宇宙视域下的新闻叙事时空将跨越现实时空与虚拟时空,时间可以加速或延缓,空间可以叠加或再造,受众可以戴上VR虚拟设备全息体验新闻事件。

新闻叙事时间的流动、加速与穿梭。时间是持续的、顺序的、周期性的和有价值的。不同于以往的单一线性叙事,在元宇宙中用户的参与构建了新闻叙事的多重结构,时间的同步性以及空间的延展性使专业媒体与普通用户共处于同一个传播空间,二者之间的互动形成新闻的互文关系,也改写新闻叙事的时间线。新闻叙事时间不仅是持续的,更是流动的,它持续流淌在用户与叙事者之间,使新闻叙事变得饱满多元。

时间既是持续性的,也是有限的。新闻报道对于时效性的要求不言而喻,但模拟、重塑新闻场景需要在素材采集与制作方面耗费大量时间,通过技术的进步实现虚拟空间内新闻的实时呈现,是新闻叙事时间价值性的重大突破点。2016年,央视网在体坛风云人物颁奖典礼上首次采用“VR+AR”技术进行全景直播,在现场全景视频基础上增加实时图文数据互动及动态舞美效果。2021年,沈阳广播电视台对暴雪天气里的交警、民航、铁路等进行VR全景直播,观众足不出户即可感受到冰天雪地里基层人员的工作状态。从录播到直播,VR新闻叙事的时间语言实现了超越性的变革。元宇宙时代电视新闻能够实现时间的跳转、回溯与加速,打破了以往新闻叙事的顺序结构,创造新的时间感知体验。

新闻叙事空间的跨越、叠加与再造。在元宇宙中可以搭建新闻叙事的“平行空间”,实现叙事空间的叠加,包括以人物为线索的空间叠加和以场景为线索的空间叠加。以人物为线索的空间叠加,是指以人物的行动为主轴,通过合成技术完善、还原、添加人物活动的综合场景。[4]在深度报道中,以主要人物为主轴,实现所处空间环境、次要人物的变换,由此还原事件发展的全貌。以场景为线索的空间叠加,将未能自身呈现或尚未出现的画面呈现出来,对于还原拍摄难度较高的新闻现场具有实践意义。

传统电视新闻叙事空间往往是独立的、单一的,但互动式的建构、多端化的呈现能使叙事空间实现跨越。2020年中国新闻奖融合创新一等奖作品《2019对话1949:时代变了初心未变》采用“单双机”互动方式实现两个时代的空间叠加,在双机模式中,来自2019年和1949年的两位主人公在两个终端屏幕中互相穿越,分屏互动,创造强烈的冲击感与沉浸感。两个时代背后是两个独立的叙事空间,但能够在技术的加成下实现以时间为线索的空间跨越。未来,元宇宙可以通过物联网、扩展现实等技术逐步实现对真实世界的想象与延伸。[5]通过技术渲染还原场景,VR技术制作具有高度“第一现场”感的体验式新闻。2013年美国《得梅因纪事报》推出VR新闻《丰收的变化》(Harvest of Change),2015年《纽约时报》与谷歌合作制作VR纪录片《流离失所》(The Displaced)等,新闻媒体能够在三维技术、虚拟成像技术等加持下,使新闻的呈现超越单一的二维图像,以三维立体的架构展现现场中的每一处细节。

用户新闻体验的模拟、全息与全态。随着技术变迁与媒介迭代,人类对于新闻的接收与感知经受跨时代的变革。在前文字时代,人类仅以声音与听觉对信息进行传播与感知;文字时代,从莎草纸到新闻纸,人们惯以利用视觉阅读新闻;在电视时代与网络时代,随着声音与画面的同步传送,视觉听觉双重感官被用于感受新闻现场、感知新闻内容。在未来,通过脑机接口、穿戴设备,用户能够直接介入现场,身临其境感受新闻。其感受方式将由原本单调的视觉、听觉体验延伸至视、听、触、嗅等全感官体验,最大化调动、延伸人的全部感官,新闻呈现的可视化趋向逐渐发展为沉浸式体验。在元宇宙的传播格局中,用户是否共情将成为衡量传播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6]

用户不仅是新闻接收者,更是新闻参与者,将自己的身份由“他者”转化为“自我”,通过模拟第一视角感受新闻的真实现场,呈现内视角叙事。2016年,Google新闻实验室与英国《卫报》制作的“6×9:单独监禁的虚拟体验”,该报道真实复刻了封闭的牢房,用户佩戴上VR眼镜即能够以“囚犯”的第一视角和身份体验单独监禁的状态及囚犯心理变化的过程。目前,VR新闻也仅仅以视觉的延伸呈现沉浸式新闻,在元宇宙的想象中,虚拟现实可以把人的整个身体都作为“感觉节点”来使用。[7]用户的所见、所触、所感既是虚拟的又是实在的,这种幻觉式的体验带来强烈的沉浸感与参与感。

元宇宙视域下电视新闻的发展进路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最终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元宇宙是新的媒介,借助元宇宙可以丰富报道手段,再现报道场景,增强传受交互,强化感官体验。与此同时,电视新闻采访必须坚守基本的底层逻辑,新闻的真实性、权威性与公信力,新闻的舆论引导,满足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

从服务用户的基本逻辑出发,尊重受众的主体地位,满足用户全感知的信息需求。元宇宙使新闻传播学从以媒介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进行转向,身份系统、价值系统和沉浸式体验系统是元宇宙的三大应用要素。[8]人们更多触及虚拟身份和沉浸式体验,但用户的价值实现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技术的发展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元宇宙以实现最大化的人类价值为终极目标。在现有的想象中,元宇宙能够实现去框架、去中心化的传播,提供以人为中心、以场景为单位的更及时、更精准的连接体验。[9]因此,元宇宙的价值在于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尊重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主体地位。作为服务主体的电视媒体,最大的优势在于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为用户提供有组织、有针对性的服务,生产定制化新闻。

从权威专业的内容优势出发,保证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上,打造更具有沉浸感、交互感的视听体验。元宇宙虚实相生的特性为电视新闻采访报道带来极大突破,用户话语嵌入对话式新闻生产之中,两者在无形中挑战新闻的真实性与客观性,因此坚持新闻客观真实尤为重要。尽管新闻呈现方式是虚拟化的,但其内容必须取材于真实新闻事件,保证数字孪生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同构性,并且做到多源取材、多角度论证。坚持以区块链作为底层技术,保证无论是在哪个层面对新闻内容进行编辑、修改都有迹可循。专业媒体机构应当利用组织优势、技术优势与人才优势,在坚守新闻真实性基础之上,综合利用区块链、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VR/AR/MR等技术,打造更具有沉浸感、临场的、交互感的视听体验。

从价值引导的社会定位出发,塑造社会主流价值,引领主流舆论。元宇宙视域下的感知再造意味着虚实边界的模糊,用户极易在元宇宙中迷失,出现虚实时空认知错乱、身份迷思、隐私泄露等问题。专业电视媒体应思考如何在追求工具理性的同时坚守价值理性,履行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明确电视新闻的社会定位。即使在元宇宙中,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对于引导和规范人们的言行仍具有不可比拟的积极作用。在新兴技术的洪流席卷之时,主流媒体要走在时代前沿,充分运用新技术以优化传播效果,同时善于利用技术塑造主流价值观。

在叙事内容层面,仍要坚持以经典故事为主线,围绕国内国际的时事政治凸显家国情怀,彰显主流媒体的格局;也要关注小人物,故事化讲述、细节化呈现,以增强舆论的引导力。虚拟现实技术延伸并最大化调动人的感官,催生共情传播以增强媒体的影响力。在叙事策略层面,内视角叙事增强传受双方接近性,对话新闻增强用户的参与感,以提高新闻的传播力。最后,在提供拟真场景与虚拟体验的同时坚持真实客观的新闻叙事原则,坚守公信力。

元宇宙并非乌托邦式的幻想,而是未来媒介的发展趋向与人类的数字化生存方式。在元宇宙时代,电视新闻能够借助虚拟数字人重新定义新闻主体,通过扩展现实技术重新构建叙事时空,通过感官延伸重新创造用户感知,实现“新闻+元宇宙”的有机结合,为未来的电视新闻发展提供动力支持。抓住元宇宙的风口与机遇,电视新闻行业仍要坚守品牌力量与价值向度,坚持生产专业权威的内容,并且树立服务用户的底层意识,方能在新时代创造新的价值。

猜你喜欢
电视新闻宇宙数字
宇宙第一群
电视新闻中的图片应用
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之路
答数字
这宇宙
数字看G20
同期声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电视新闻后期制作技术初探
成双成对
宇宙最初的大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