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静
半个世纪以来,传统媒体与技术结盟,走过声音与画面的二维平面信息传播阶段,也走过数字化技术下杜比全景声、360°画面的三维高清影像传播阶段,如今在智能技术支撑下现实增强技术(AR)、虚拟现实技术(VR)、混合现实技术(MR)也在助力主流媒体多维度发展。当前,中央、省两级为主力军的主流媒体不断开创数智技术的媒介应用,不仅促进了媒体深度融合,还为主流媒体赢得了新的生态,重塑了主流媒体的影响力。以下,笔者将结合主流媒体技术、内容所呈现出的新生态,来探讨数智技术下主流媒体内涵提升、价值增效的具体路径。
互联网发展起来后,新媒体轻装上阵,在网络上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场景,短时间内新媒体借助互联网优势快速实现了粉丝聚集、意识强化、行为引导的巨大成效。然而,传统媒体却出现了受众大规模流失、舆论影响力逐年减弱、平台引导力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在沉寂与落寞之后,传统媒体看到了数智技术发展的新契机,以创则必胜的决心和意志,不断寻求传媒领域数智技术的转化与突破,视图打破当前的尴尬境遇,将媒体融合推向纵深发展。
数智技术支持下主流媒体的新生态表征。一、主流媒体生产实现“数智化”,制作播出效率大幅提高。传统媒体节目制作的流程为现场拍摄——回台上传——制作——导出——播出,每一个步骤都会消耗大量时间。如何更方便地调用素材,更便捷地进行传播,是主流媒体一直想要打破的技术壁垒。当前,数智技术发展越发成熟,主流媒体积极探索数字技术叠加AI智能技术创造可对视频素材进行筛选、剪辑、调色的工具,一方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减少技术性错误。例如,《人民日报》智慧媒体研究院推出的智能平台iMedia、i-Monitor、iNews,可以第一时间对素材进行处理,大大提升了内容收集、视频制作、和新闻分发的效率,该智能平台多次参与国内重大新闻报道。
人工智能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各大主流媒体与研发机构合作,推出自己的虚拟主播。通常情况下,记者只需将稿件输入给虚拟主播,虚拟主播就能清晰、准确地对新闻进行语音播报,24小时不间断的工作,大大地提升了媒体内容生产的效率。广西卫视AI虚拟主播“小晴”、新华社AI合成主播“新小浩”“新小萌”、央视新闻“AI手语主播”都获得了好评。
二、数智技术推动视听升级,受众体验感不断增强。加拿大著名媒介环境学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认为,“一切技术都是媒介,一切媒介都是我们自己的外化和延伸”。技术的更新必定能够带来媒介传播能力的改善,笔者发现,从当前国内主流媒体对数智技术的应用上不仅实现了外部空间的拓展,也实现了对内部空间的维度升级。
2020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等多家单位合作,在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实现了载人潜水器中潜航员与总台演播室主持人的实时视频通话,实现了4K信号的远海直播。2022年5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全程跟踪中科院青藏科考登顶队员,在珠峰北坡的第二台阶、“鬼门关”横切路线、8830米气象站等多个关键点设立传输基站,实现了海拔8300米以上实时行进式直播。
国内数智技术迅速发展,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有关单位开展的一系列的5G技术研发取得了传输手段与传输标准上的重大突破,实现了采访空间的极大扩容,上至珠穆朗玛峰,下到达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拓展了观众的认知领域,提升了主流媒体的传播力。
麦克卢汉认为“电视影像要求我们时时刻刻通过主动的感官参与来‘闭合’光点中的空隙;这一过程不但极富动感,而且与人的触觉非常相似”。麦克卢汉多次探讨电视影像给观众带来的“触觉”,在他看来,这种“触觉”有别于其他媒介。而他论述的这种“触觉”是多种感官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不仅仅是皮肤与其他物体的接触,换言之,是一切感官、一切知觉互动与交缠形成的体验。如今,主流媒体积极探索“4K+5G+AI+XR”技术的融合,是在增强电视媒介的特有功能,打造让观众能够沉浸的电视图像,增强了观众“触觉”。
2022年,央视春晚搭建了一个720度LED屏幕穹顶,利用VR/AR虚拟视觉,全息扫描和8K裸眼3D呈现等技术,通过渲染引擎制作了一个虚实共容“沉浸式”场景。舞蹈节目《只此青绿》运用XR/CG等前沿特技手段将观众由演播室带入江南,舞者与江南融为一体,节目一出火速“出圈”……
随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升级版的《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艺览吾“遗”》等节目加大对舞台LED屏的投入,融合多种虚拟技术打破演播室空间的局限、虚实共融,对舞台实现了空间升维;同时主流媒体在影像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最大限度地释放了电视影像的表意能量,提高了观众的体验感(触觉)。
数智技术给主流媒题带来的现实问题。数智技术不仅提升了主流媒体制作、播出效率,还帮助主流媒体拓展了画面内涵。然而技术是把双刃剑,它在协助主流媒体重塑影响力的同时,也给传统媒体行业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一、媒介技术开发不充分,媒体影响力两极分化严重。2016年,国内媒体掀起了“写稿机器人”的浪潮,例如腾讯名为Dream writer的写稿机器人,它能自主搜索关键数据,在短时间内完成财经类新闻、体育赛事新闻、天气预报等资讯类稿件撰写;今日头条“张小明Xiaomingbot”、新华社“快笔小新”、《南方都市报》“小南”等写稿机器人也能完成民生、科技、娱乐、消费等资讯的撰写。
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国内智能写稿机器人在初步亮相过后,大部分写稿机器人并未投入“正常的报道工作”,使用频率并不高。同时,很多媒体也没有持续开发写稿机器人的功能,导致写稿机器人还是停留在信息核实、数据整合的资讯类新闻水平,根本无法完成更加复杂、完整的深度稿件。媒体对写稿机器人缺乏技术投入,使写稿机器人缺乏升级动力,当前还不具备完全替代人工写稿的可能性。
技术研发不充分导致项目没有持续下去的现象还有很多。同时,媒介技术发展水平两极分化,使得国内主流媒体影响力呈现出马太效应。中央级媒体的技术研发能力始终在国内属于领先水平,技术融合类作品屡登热搜榜,影响力逐步加深。但媒介环境一般的地市级媒体,并未充分开发利用数智技术导致节目内容表现形式与时代审美脱节,节目质量越来越差,受众大规模流失。
二、信息茧房问题出现,数据文化霸权现象突出。用户精准画像、算法推荐是当前主流媒体最中意的数智技术之一,该项技术可以为用户准确投放其喜欢的内容。这项技术看似为受众开启了“个性化”的推送,却把受众圈到自己的“信息茧房”之中,用户无法获得其他更多信息,这也增加了负面价值观增强的风险。同时,用户喜好决定了流量所在,众多媒体也在创作过程中被流量绑架,只创作符合大多数受众喜好的作品。
意大利著名的新闻工作者、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葛兰西指出,未来社会更多的是通过新闻宣传等手段让广大人民接受法律制度或者世界观,以达到接受政府统治的目的。葛兰西所讲的是一种文化霸权,在5G时代,主流媒体融合技术发展过程中数据文化霸权现象屡见不鲜。
当前,众多媒体过分强调流量数据,10万+的阅读量,上千万的粉丝量成为了影响力的标志。这种流量逻辑强势倒逼主流媒体迎合网络,但以主流媒体有限的新媒体流量是无法与各种新媒体平台进行抗衡。数智技术为主流媒体提供了进入新媒体的方式,但很难让主流媒体免于被数据绑架的劫难,数据崇拜直接影响主流媒体的创意表达,过分迎合网络价值观的新媒体产品,消解了主流媒体的权威性。
主流媒体技术发展路径探索。数智技术已经渗透到主流媒体生产、发布等多个环节,催生出新的传媒业态,并且正在从根本上改变受众的获取信息的渠道,影响着受众的体验。中国主流媒体向着数智时代大跨步,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不是某一家媒体就能解决的。以下,笔者从宏观角度给主流媒体技术发展提供三点可行性建议。
一、顶层设计,统一建设,区域内共享技术成果。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央新闻单位调研时强调“必须紧跟时代,大胆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加快融合发展步伐,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主流媒体如何实现可持续的数智技术研发,将其投入到作品创作中来,是一个十分关键的课题。然而,技术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每一级媒体都具备技术升级的能力。
在此,就需要媒体内部做好顶层设计。中央级媒体及具有媒介环境优势的省市级媒体可以整合资源,统一建设、统一开发,例如新华社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科研团队合作,开展一系列的5G技术在超高清视频领域的核心技术研究,推进5G媒体实验室、“5G+4K/8K”超高清制作示范平台等重大项目建设,取得了重大成效。同时为避免资源浪费,有能力的媒体可以分领域进行技术研发,理清任务内容,推动成果转化。技术成熟后共享给媒介环境一般的媒体,以点带面推动技术下沉,以面带全推动行业发展。
二、合理吸纳社会资本,减轻负担,寻求跨界发展。技术发展需要更多的经费投入,媒介环境一般的媒体特别是地市级媒体,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广告业务拦腰砍半,工作人员工资发放都岌岌可危,想要做好技术研发更是难上加难。为此,地市级媒体在确保媒介属性不变的前提下,可考虑社会资本的准入条件,合理吸纳社会资本,将部分制作内容市场化,积极融入技术发展,提高自创节目质量,寻求收视新的增长点。
同时,地市级媒体掌握着大量城市资源。在数智技术的加持下,可以谋求跨界发展,与当地文旅部门、医疗部门、公安部门合作,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嵌入社会管理职能,实现影响力重塑。例如“区块链技术”可以进行信息溯源,区块链作为一个共享数据库,它的数据或信息具有不可伪造、全程留痕、可以追溯、公开透明、集体维护等特征,主流媒体可以与公安部门通力合力,在网络谣言传播过程中,利用该技术进行信息溯源,打击网络谣言,澄清事实,及时传播正能量。
三、加大算法监管力度,创新评估体系。当前,新媒体流行的算法推荐种类有很多,不同平台拥有不同的算法模型,这些模型的服务内容、对象的差距很大,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算法黑箱”等问题还在持续上演。这类问题的解决,还有赖于制定更合理的监管体系,约束程序员的写入行为,提高编审人员的把关责任,让程序编写有迹可循,让信息传播权责明晰,进而确保算法推荐技术在日常应用中的价值导向正确和正能量氛围充沛,持续提高正能量信息传播广度和精度,引领算法应用产品的向上、向善发展。
同时,为了避免数据霸权现象,可以创新主流媒体评估体系,破除“唯数据论”。例如北京卫视的节目《向前一步》在新媒体平台的数据一般,但是截至2022年6月,该节目累积调解时长1500多小时,推动121条街巷完成整治,让815处违法建筑得以拆除,推动1891名未签约居民完成签约,帮助1890人坐上崭新的电梯,让近50万户居民的社区物业问题有了实质性的解决,因节目而直接受益的市民超过150万人次。
该节目正面碰触城市治理中难啃的“硬骨头”,成为媒体深度服务政府工作、直接参与城市治理的样板,也为全国提供了一个探索城市治理与基层工作的新样板。这样的节目理应突破“信息茧房”获得更多的推广,拥有更多的社会关注。
技术的创新和运用是推动主流媒体改革的发展动力,但内容建设是主流媒体改革发展的归宿。在数智技术发展背景下,“唯数据论”“技术至上”都会让主流媒体迷失方向,难以开发优质资源,甚至面临核心竞争力被削弱的困境,因而主流媒体还是要坚持以技术为支撑,推进内容建设。为此,笔者在观察当前主流媒体内容建设的新生态的基础上,来探析内容建设的新途径。
数智时代主流媒体内容新生态表征。从内容竞争层面而言,电视剧、新闻、综艺节目依然是拉动包括省级卫视在内的全国电视收视的三大节目类型。数字化技术与智能化技术在节目生产和传播过程中的深度融合,使节目的内涵与价值发生着重要的变化。以下,笔者以新闻节目和综艺节目来探讨他们表现出来的新生态。
一、新闻节目形式多元发展,主流媒体重塑影响力。当前,新闻依旧是增强主流媒体影响力的主要抓手,利用好数字技术与智能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新闻内容的真实性与客观性。笔者发现,近些年来,主流媒体在数智技术的支持下,开创性的创作出VR新闻、H5新闻等。笔者认为,当前能够真正提升主流媒体公信力的方法,还是需要主流媒体结合新技术探索新闻报道的新形式,关注与报道好民生与社会问题。
VR新闻能够丰富视觉信息,增强受众的“沉浸感”。这种新闻注重打造场景,特别适合文化旅游、体育竞技等题材的新闻,360度全景能够使受众“沉浸其中”,给受众带来“身临现场”的真实感。2016年,VR技术在国内媒体领域取得新进展,新华社《“小新”带你走进万人礼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VR带你看总书记关心的大美青海生态“蝶变”》等VR新闻让受众获得360度无死角视觉体验,丰富了视觉信息,提高新闻的互动性。
二、综艺舞台视觉效果升级,元宇宙内容成风口。舞台是综艺节目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舞台是创造者表达思想内涵、向观众传达信息的形象化手段,也是观众感知、理解作品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在数智技术的支持下,舞台美术在理念、形式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舞台的感染力、表现力大幅提升。
以《中国诗词大会》为例,第一季节目在2016年播出时舞台主要利用灯光来组织整场的效果,随着数智技术逐渐成熟,《中国诗词大会》开创性地引入大量虚拟技术,主要营造千人团和现场意境。在2022年《中国诗词大会》第七季的舞台上,千人团的影像犹如一阵飓风出现在舞台中央,十分震撼;同时,在营造意境效果这方面,虚拟技术(XR)、现实增强技术(AR)也展现出无与伦比的魅力。与以往色彩饱和度较高、画面丰富的背景相比,第七季的舞台更加注重虚实结合,提倡中国绘画中的“留白”,春天发芽的树、宫殿背后的月、鸟语花香的远山,都在极力营造一种诗情画意的氛围。
近些年,国内综艺发展如火如荼,这一方面是技术给予了更多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有媒体人寻求突破的决心势不可挡。从全国的综艺节目来看,大部分节目利用技术改变舞台的呈现,技术还是作为了节目的配角,但进入2021年元宇宙元年之后,主流媒体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等技术打造了虚实共容的“沉浸式”空间,催生元宇宙形成,以数智技术为核心的节目已开始崭露头角。
2021年江苏卫视率先推出元宇宙探索类节目《2060》,这档节目采用全息投影、线上AR直播等最新技术,创造了不同主题的虚拟舞台,带领观众感受了一场具有“未来感”的视听新方式,也让观众看到了虚拟生命与未来生活接轨的可能。随后,江苏卫视在《2060》的基础上打造《2060博物馆奇妙夜》,这档节目借助AR等最前沿的现代信息技术赋能国风文化,采用“实景搭建+现代科技+谜案剧本”相融合的方式,为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沉浸式国风推理体验。
主流媒体内容架构的问题表征。当前媒介技术开发的主体十分有限,能够进行节目创新的团队也少之又少,技术升级迭代加速,主流媒体的创新发展也遇到了一定的困境。以下,笔者从内容的角度具体来谈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同质化现象凸显,传播影响力受限。进入数智时代,多元创作主体有机会参与到视听作品的生产、发布,并不受太多的约束与限制,在网络社交平台,多元内容显得格外有活力。反观部分主流媒体,这些年主抓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内容创作一边倒地转向传统文化,特别是在涉及国家重大活动与重要人物的报道上,报道思路沿袭以往的老套路,久而久之,影响力还是不能与某些自媒体人抗衡,导致陷入“话语独白”的境地。
主流媒体对全社会依然有着较强的权威性,是老百姓期待的官方发声渠道,但就目前而言,针对某些社会热点内容报道,主流媒体未能及时给出回应,严重损害了主流媒体传播力、影响力。
二、智能识别内容出错现象频发,智能模式人机互动有风险。数智技术提升了主流媒体的工作效率,但需要指出的是,当前,我国媒体智能化的水平还处于发展阶段,AI识别功能并不能完全输出“零差错”的节目。以AI识别字幕为例,众多媒体在使用该功能的时候并未进行最后的校对,导致错别字频出。错误的文字一方面会降低受众的体验感,另一方面会存在误导受众的风险。
同时,AI主播在开发互动功能过程中被植入的底层逻辑编码,并未通过权威官方认证,AI主播带有很强的程序员逻辑。例如,微软“小冰”用词粗鄙,韩国网红AI聊天机器人“伊达鲁”语言偏激,并且有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这些国外AI主播现在要解决的问题都有可能成为我们未来要面对的风险。
此外,在人类的沟通交流过程,信息、经验、情感社会关系能够让人与人之间更加紧密,但国内AI主播的智能化处于初级阶段,AI主播只能接受信息到信息的处理,这就导致AI主播在情感、知识、经验方面的与人之间的沟通并不顺畅,因而其与受众的情感共鸣度非常低,人机交流过程中会产生割裂感。
数智时代主流媒体内容建设路径探索。当前,主流媒体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节目“奇观化”视觉场景的打造,没有深入挖掘数智技术在具体内容上的创新。复杂技术的开发确实需要实力雄厚的主流媒体引路,但各级主流媒体也应该看到已经发展成熟的数智技术,合理嵌入节目也能创作出更优质、更有影响力的作品。以下,笔者从四个方面具体探讨主流媒体的内容建设可行性路径。
一、培养“技术+人文+艺术”复合型人才,发挥全媒体创造力。数智技术推动主流媒体转型,传媒行业生态格局也发生着重大的改变。在数智技术的开发与运用背景下,媒体从业者需要有清晰的职业定位。纵观主流媒体内容的新生态,笔者认为,培养“技术+人文+艺术”复合型人才是传媒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在大数据、云计算、AI、VR/AR等技术逐渐成熟的背景下,媒体人如何利用它们开发节目内容,是主流媒体的当务之急。理解技术的优势,了解技术与媒体场景的融合,是一件极其专业的工作。以《中国诗词大会》为例,工作人员在2400平米的演播室里搭建了4000平米的LED屏幕,在保障跟踪信号不间断的情况下,虚拟信号实现360度旋转、全方位移动是一件十分复杂的工作,这其中要突破非常多的技术壁垒才能实现,因而懂得技术能将技术有效地进行成果转化十分必要。
大数据时代信息泛滥,如何从众多信息里挑选有价值的信息,结合数智技术平衡好受众的“个体性”与主流媒体的“公共性”进行传播,是对媒体人价值观的考验。算法推荐会代替传统编辑“新闻把关人”的角色,将娱乐化、低俗化的内容无底线推向受众。当前,我国智能化媒体处于“弱智能化”或“低智能化”阶段,人工参与度还是非常高,如何高效筛选、编辑、分发更有意义的信息,需要媒体人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利用技术做好事实核查、价值观引导,在纷繁复杂的局势当中及时发声,这样才能坚守好主流媒体的宣传阵地。
单纯地解决好技术和内容的问题并不能完全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要求。在数智技术发展过程中,观众的视听审美被不断提高,媒体工作者的艺术审美能力也在不断地被要求提高。艺术审美的提高可以帮助技术与内容进行充分的融合,让主流媒体的内容输出向着兼具向善、向美包容性方向发展,增强文化输出的多样性,真正激活主流媒体的生命力。
二、开发新型新闻监督型、评论性节目,提高主流媒体权威性。VR新闻和H5新闻致力于拓展新闻的“视觉场景”,但主流媒体想要掌握舆论战场主导权,做大做强主流舆论,还是需要在新闻监督型节目与评论性节目上下功夫。笔者认为,卫星图像新闻与大数据行为可以作为突破口。
空间数字信息技术能够提供诸如卫星图像数据、地理位置信息、建筑图像等信息,这一技术能被媒体开发利用。2019年,新华社利用无人机拍摄技术发布了《福建豪华活人墓乱象调查》,视频画面中树木被大肆砍伐,青山被挖得满目疮痍,一级水源保护区受到严重破坏……绿水青山成为坟墓乱建的重灾区,有的地方环境破坏程度令人触目惊心,新闻一出便引得全网关注。卫星图像新闻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解读了社会,能够提高新闻的客观性,增强主流媒体的可信度。
大数据能够给主流媒体提供丰富的数据资料,大数据新闻集纳社会信息,对关键信息的进行深度思考,能够增强主流媒体“公信力”。2020年《纽约时报》发布了一篇名为《数据库:美国近三分之一的新冠病毒死亡病例出现在疗养院》的新闻,文章一出引起全球哗然,最终该报道获得了2021年普利策新闻奖。同样,新华社江西分社开创了“深度访谈+科学调查”的新闻模式,为了能够得到更加客观的数据支撑新闻,记者会做一份详尽的社会调查问卷分发给受众,最后以定性和量性两项相结合方式给出最中肯的新闻报道。
大量的数据资料,可以增强新闻的客观性,可靠的数据分析能够得到一份更加科学的认定,技术提高了媒体的专业度,同样也提高了观众对信息的辨别能力,媒体人只有运用开发更多的技术手段才能获得受众的认可。
三、结合当地特色进行开发,提供更全面的信息服务。技术开发应当因地制宜,各级主流媒体不能以“等、靠、要”的思想面对这场技术革命,同时也不能完全复刻中央级主流媒体的“中央厨房”来解决自己的问题。笔者认为,各级主流媒体可以结合当地特色进行技术开发,融合更多本地特色打造内容,为受众提供专业、精准的信息服务。
以河南卫视为例,该卫视广告资源一般,多年以来深耕文化领域,2021年以河南春晚“唐宫夜宴小姐姐”“出圈”为契机,开发《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河南卫视创造性地深挖“VR、AR、XR”技术在舞蹈、文化领域的融合,打造出《龙门金刚》《水下洛神》《纸面书生》等节目,获得了较高的认可,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耿爽等多次在YouTube上转发节目,向全世界推介中国文化。
黑龙江卫视在全国“两会”黑龙江代表团北京驻地搭建了一个5G远程交互式虚拟演播室,在推介优质黑龙江粮食的时候,运用“5G+MR”技术,实现了现实与虚拟的无缝对接。黑龙江卫视深挖当地黑土地优势,为全国观众提供了更多黑龙江粮食的信息,特别是在节目中,演播室通过“5G+MR”技术变成超市,主持人从虚拟的货架上拿下一包精装大米,“递给”千里之外的代表,这种相隔千里的远程交流让节目变得更具真实感。
同时,用大数据、AI、知识图谱、区块链等技术在个人信息保护、娱乐信息、版权治理等治理方面都有着特别强的运用,各级主流媒体可以用成熟的技术开发当地特色内容,以实现技术、内容双进步。
新一代数智技术群不仅在技术上助力主流媒体获得全新的传播速度和带宽,同时也在传播内容与传播平台提供了升级空间,造就了主流媒体的新生态。中央级主流媒体凭借着媒体技术开发经验及成效,全方位赋能媒体创作流程、提升内容价值,重塑媒体影响力。省、市、县级媒体亟需根据自身情况,迅速调整发展路径,掌握数智技术主动权,拓展媒体运用空间,实现主流媒体在优化信息服务、主流价值引领上的价值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