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话语主体引领:以主流价值引领智能技术的发展。坚持主流价值引领、打造素质过硬的专业人才队伍是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内在要求,从话语主体引领的维度出发,用主流价值驾驭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用素质过硬的专业人才队伍支撑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建,才能牢牢占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传播高地。二、话语内容创新:以优质供给助力平台信息的传递。创造优质供给、优化话语表达方式是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关键环节。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发展,亟须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注入“原动力”。三、话语受众培育:以媒介素养教育强化用户的辨识。提升媒介素养、培养辩证思维是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根本前提。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的交互方式更加便捷高效,但与此同时也造成了用户利用技术处理信息差异的扩大,使得数字鸿沟进一步扩大。鉴于此,亟须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筑牢“基础桩”:即从话语受众培育的维度出发,培养用户对于新技术的辨识能力和对于不良信息的抵制能力。四、话语把关甄别:以法律来约束工具理性的缺陷。明确技术的法律行为边界、构建科学高效的话语管控机制是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重要保障。人工智能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因此建议从话语把关甄别的维度出发,依靠行业内部的自律,依托外部的法律法规和智能管控机制进行他律,从而构建一套“内外兼修”的话语把关监管体系,为用户营造清朗的媒介生态环境。(据汪青李明于《电视研究》2022年第8期)
当前,广播电视不断深化与新一代技术的融合创新,促进传统广电行业转型升级,技术驱动下传统广电内容进行的数字化和技术化改造成为转型发展的一大方向。网络视听内容的原生化创作也离不开新技术优化升级的赋能,头部网络视听平台则在不断加大对优秀创作主体的扶持力度。其中,利用数字化的技术手段和先进的创作理念,让网络视听内容创作者回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本身,深入挖掘多元文化,通过歌舞等新形式和XR、AI等新技术,实现年轻化的表达,深刻影响着网络视听内容的创作生产。目前,我国视频流媒体平台呈现长视频平台和短视频平台分庭抗礼的局面。虽然内容、用户各有侧重,但新技术对各平台传播内容都产生了影响,生产主体由PGC为主转变为PGC与UGC相结合,长视频和短视频正在深度融合重构各大平台的内容生态,交互影像、弹幕、直播等基于新技术“再创造”产品,让视听内容的呈现方式更加多元,互动式视频、沉浸式视频、虚拟现实视频等带给用户不一样的视听体验,“元宇宙”热潮更让虚拟偶像又有了无限可能。(据牛梦笛于《青年记者》2022年8月下)
短视频是一个全新的舆论场域,有一套全新的游戏规则。对于主流媒体而言,在探索短视频转型过程中要妥善应对三大挑战。一、警惕“唯流量论”,别让主流媒体“小报化”。短视频是抢占受众注意力的重要平台,平台上的账号每天都要面临各种“同题竞争”。在算法推荐机制之下,媒体内容要获得更高的完播率、更大的互动量,就必须深入研究平台规则、受众心理等。从这几年的实践来看,一个值得警惕的趋势是,有些媒体账号因被流量牵着鼻子走而“小报化”,即便短期内赚了流量,长远来说其实是饮鸩止渴,显然是跑偏了。二、甄别信息,避免“反转新闻”损伤媒体公信力。短视频进一步降低了信息内容生产的门槛,也提高了普通公众参与公共事件、分享即时信息、点评新闻事件的积极性。在短视频平台,有不少媒体为获取更大的流量,依据热搜榜或个人博主发布的爆款内容制作新闻,或为抢“首发”而疏于核实,这其中的假新闻、“反转新闻”风险值得警惕。在短视频这种模糊了专业与业余边界的信息场,个人博主发布不实信息的成本比较低,甚至有些人会为博眼球铤而走险自编自演、移花接木。如果主流媒体不能严格把关、认真甄别,草率跟进报道,就会严重损伤自身形象和公信力。三、警惕舆情风险,要做社会情绪的疏通器。短视频能在极短时间里成为全民应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能给用户提供情绪价值、社交价值。在人员构成复杂、思想观念多元的网络舆论场,同一条新闻完全可能有迥然不同的解读。对于主流媒体而言,在探索短视频业务时要充分预估网民对新闻议题的反应,做好引导,倡导理性。(据方立新易艳刚张博令于《中国记者》2022年第8期)
短视频侵权问题表面上是版权之争,本质是长短视频平台之间的利益冲突。因此解决的核心在于形成一个各方利益有效分配的机制。需要主要利益方特别是长短视频平台,改变抢蛋糕思路,放弃对立,建立一个基于合作的商业模式,除了打击侵权行为,长视频可以建设性地积极作为,加强授权,比如形成售卖、分账等多种形式的授权机制。对于短视频平台而言,除了下架侵权作品外,更需要通过技术系统建设,构建完善的授权、结算系统,像推进商业化一样,主动承担起有序规范创作生态的建设责任。只有当短视频创作者、作品权利人、长短视频平台之间形成一个平衡、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在共生共赢的模式下分好蛋糕,才能彻底解决短视频的侵权顽疾。(据于烜于《视听界》2022年第4期)
近日,经广电总局组织评选,确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香江兄弟》、北京广播电视台《追光吧,青春!》等7个广播节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从延安出发》、山东广播电视台《中国礼中国乐》等12个电视节目为“2022年第二季度广播电视创新创优节目”,辽宁、江西、重庆等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的《思想的田野(第五季)》为“2022年第二季度广播电视创新创优特别节目”。2022年第二季度,广播电视紧紧围绕迎接党的二十大主线,推出一批优秀节目,在艺术形式和传播方式上深入拓展、推陈出新,着力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提振精气神,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氛围。(消息来源: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发布《关于公布超高清视频典型应用案例名单的通知》,确定了104项超高清视频典型应用案例。其中,广播电视领域35项,包括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牵头的北京冬奥会4K/8K公共信号制作,北京广播电视台牵头的8K超高清融合传播平台,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牵头的IPTV4K超高清视频制播应用,河南广播电视台牵头的基于超高清视频技术的中国节日作品制作——《洛神水赋》《元夕之约》《龙门金刚》《五星出东方》,湖北广播电视台牵头的超高清XR在异地融合节目制作中的应用,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牵头的8K+VR的视频制作解决方案——以《舞蹈风暴》为例,广东广播电视台牵头的4K超高清电视制作全流程系统等。(消息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
在2022中国新媒体大会开幕式暨主论坛上,中国记协新媒体专业委员会《中国新媒体研究报告》主编、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党委书记曾祥敏发布了《我国媒体融合发展的十大创新探索》报告,回顾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媒体融合发展之路。报告分别从战略战术、体制机制、内容生产、技术应用、队伍建设、用户连接、服务模式、运营方式、网络治理等方面进行了总结。报告认为,主流媒体融合发展需要持续抓住人才、平台建设和盈利模式创新这三大重点。新型主流媒体要努力实现自身公信力的柔性强化和用户注意力的刚性影响,通过做强多元化、分层级、跨地域的新型主流媒体,进而渗入网上网下各领域。(消息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四部门日前印发《数字乡村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指南》提出,至2025年,初步建成数字乡村标准体系。其中,乡村文化数字化标准值得关注。乡村文化数字化标准主要包括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乡村文化资源数字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等标准。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标准,主要规范县级广播电视、报刊、新媒体等媒体资源的整合,以及涵盖媒体服务、公共服务、增值服务等业务的融合媒体平台建设,促进融媒体中心建设成果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对接。(消息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公安部日前举办新闻发布会,通报全国公安机关重拳打击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网络违法犯罪取得的成效情况。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局长王瑛玮介绍,“百日行动”开展以来,全国公安机关集中侦破“网络水军”案件147起,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1285人,依法关停“网络水军”账号21万余个、非法网站185个,清理网上违法有害信息12.7万条,解散涉案网络群组6.3万个,有效净化了网络环境。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政委孙劲峰介绍,“网络水军”违法犯罪活动突出表现形式包括造谣引流、舆情敲诈、刷量控评、有偿删帖等,公安部对此高度重视,组织开展打击整治“网络水军”专项工作,今年已累计侦办相关案件339起,超过历年的全年侦办案件总数。孙劲峰表示,下一步,公安机关将聚焦“网络水军”突出问题,按照“以打开路、以打促治”的思路,依法严厉对“网络水军”违法犯罪活动持续实施集群打击,全力挤压“网络水军”违法犯罪活动空间,切实维护网络公共秩序。(消息来源:新华网)
近日,国家版权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四部门联合启动打击网络侵权盗版“剑网2022”专项行动,这是全国连续开展的第18次打击网络侵权盗版专项行动。本次专项行动于9月至11月开展,聚焦广大创新主体版权领域急难愁盼问题,推动规范发展与打击惩治并举,开展4个方面的重点整治:一是开展文献数据库、短视频和网络文学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二是加强对网络平台版权监管;三是强化NFT数字藏品、“剧本杀”等网络新业态版权监管;四是持续加强对院线电影、网络直播、体育赛事、在线教育、新闻作品版权保护。(消息来源:国家版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