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媛媛
直觉思维,是指对一个问题未经逐步分析,仅依据内在的感知迅速作出判断、猜想与设想,或者在对疑难百思不得其解之中,突然对问题有“灵感”和“顿悟”,甚至对未来事物的结果有“预感”“预言”等。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可以帮助学生对阅读内容形成初步认知,培养学生语感,为学生的深入阅读奠定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文本语言、文本内容、文本结构三个维度入手,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阅读时最先关注到的就是文本语言。培养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直觉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学生的语言直觉一般是向善向美的,当他们的语言直觉得到肯定时就会产生一种满足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去积累语言,从而形成直觉思维,并在多次训练中得到提升。如三年级下册《荷花》一文语言优美,想象丰富,可以唤醒学生直觉体验的内容有许多。教师可以让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想象,把自己喜欢的词句多读几遍。有学生喜欢第2自然段中关于描写白荷花的句子,认为白荷花太漂亮了。有学生喜欢第4自然段中作者的想象,认为课文中的语言优美,想象丰富。教师要肯定学生通过阅读发现的美,让学生把自己认为美的句子读一读,记一记。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无须过多对学生的发现进行点评,更不要纠结学生画出的句子美在哪里,当学生对语言直觉获得教师的肯定之后,他们会不自觉地去积累更多的好词好句,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养成了看到优美句子自觉积累的习惯,并在自己的表达中运用,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教材中选编了许多文质兼美的课文,蕴含着许多好词好句,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品味和积累优美的词句,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直觉,形成直觉思维,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载体。在阅读教学中,当文中的语言表达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的时候,他们就会自然借助这种情感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关注情感直觉,有利于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如教学四年级上册《一只窝囊的大老虎》一文时,许多学生虽然没有作者那样上台表演的经历,但是对于课文中作者对角色的期盼心理,对表演的不自信、紧张、不明白等心理变化会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是学生凭着自己对文本语言情感的直觉产生的。有了这样的情感体验作为基础,学生体会文本语言形式之美以及对表达作用的感知就已经初步形成。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对文本中情感的直觉来自于文本语言,教师无须进行过多的引导与讲授,更不要带领学生对文本中隐含的情感去进行一一分析,要作为与学生平等的阅读者,与学生、与作者对文本的情感体验产生共鸣,为学生的深入阅读奠定基础。
对文本内容的直觉体验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把握,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恰当的问题,让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受更加深刻,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由于受阅读经验所限,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直觉体验往往是零碎的、片面的。教师从关键问题入手,引导学生连点成线,串线成面,可以把学生对文本内容的零散感知化为完整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直觉感知与体验,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如教学一年级下册《棉花姑娘》一课,教师可以让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让学生不要着急,想好以后再回答。读完课文之后,有学生说课文讲了棉花姑娘生病的事情,有学生说课文讲了棉花姑娘请燕子帮忙治病的事情,有学生说课文讲了棉花姑娘请啄木鸟帮她治病的事情,还有学生说最后是七星瓢虫帮助棉花姑娘治好了病……在你一言我一语中,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把握逐步由零散走向完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保护了学生自主表达的积极性,在自由表达的基础上,学生明白了整个故事内容,这样教学充分尊重了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使学生的语言直觉由碎片走向了完整,避免了学生对课文的片面理解。
学生在阅读文本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字词。词语积累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对于课文中的某些字词,即使学生不会写,但当他们把这些字词准确无误朗读出来之后,自然会获得对词语的感知。教师注重指导学生理解词句,可以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如教学三年级上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文第7自然段的时候,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虽然形成了“法国梧桐树的树叶给水泥道增添了别样美”的认知,但仍很难通过阅读体会到其背后的深意,即不明白“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的样子,只有当学生理解了“熨帖”“规则”“凌乱”这些词语的意思之后,才能明白法国梧桐树的落叶落在水泥道上那别样的美。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词句的意思,促进学生对这段话主要内容的直觉体验。教师从理解字词入手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直觉,促进学生对阅读内容的整体感知,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课文结构凝聚着作者的创作意图与独特的思考。教师关注文章的谋篇布局或文体特征等方面的内容,并依据阅读内容的特点引导学生厘清文章结构,可以引导学生形成对文本结构的直觉体验,使学生的直觉思维得到培养与提升。
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是编者精心选编的,在谋篇布局和文体选择上蕴含着作者的独特思考。教师关注作者的谋篇布局,培养学生对文本结构的直觉,有利于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教师可布置任务:“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又是一个巨大的宝库?”教学中,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去阅读,感知课文第2~5自然段的描写,了解到课文中关于小兴安岭美丽景色的描写以及小兴安岭那丰富的宝藏,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和第6自然段的内容,明确课文是“总分总”的结构,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缺一不可,这样才能保证课文的完整性。这样教学,培养了学生对文本结构的直觉体验,学生的直觉思维自然得到了培养。
对于学生来说,课文中的每一个故事都是他们直觉感知文本的动力,但是教材选文类型丰富,不是每一篇文章都有有趣的人物、生动的故事情节。教师要从文体特征出发,帮助学生发现文本中蕴含的不一样的美,以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如教学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游记的时候,教师可以从课后“练习1”入手,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厘清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再把路线图补充完整。即路上→( )→( )→( )→( )→( )→出洞。这样教学,可以使学生自然形成对文本结构的直觉认知。教学五年级上册《松鼠》这篇说明文的时候,教师可以紧扣课后练习“默读课文,把从课文中获得的有关松鼠的信息分条写下来”,引导学生把握说明文结构与内容之间的关系。不同文体的文章结构特点不同,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不同文体的结构特点,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不同于故事类文本的结构之美,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应唤醒学生对文本的直觉体验,尊重学生的直觉体验,不能让教师对课文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感受,而应让学生真正去品味、感悟,继而获得对文本的认知,深刻理解文本含义,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