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课文”教学之道
——以《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为例

2022-12-26 08:11施良良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2年6期

文|施良良

课文是学生提高阅读素养的主要媒介,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编者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而精挑细选出来的美文佳篇,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也易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随着年级的升高,“难课文”进入了学生的视野。所谓“难课文”,主要是指字数多、篇幅长、意蕴深的文章,虽然初读起来学生可能会有畏难情绪,但是“难课文”的编排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那么,“难课文”应该怎么教?笔者就以三年级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为例谈谈“难课文”的教学之道。

一、聚焦关键词语,概括故事大意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三年级上册中最长的一篇课文,如果放在课堂上大声朗读的话,占用的时间太多,势必会降低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厘清课文脉络,了解故事内容呢?这就需要教师充分运用教学智慧,聚焦关键词语,抓住核心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概括。

在教学这个故事之前,教师先设计了一份预习单,要求学生上网观看动画片《卖火柴的小女孩》,再仔细阅读课文,把课文中的生字词标上拼音,把课文读一读,想一想动画片的内容和课文有哪些相同的情节。实际上学生对这个故事并不陌生,大多数已经看过绘画版本的拼音读物,课前预习时动画片中小女孩的凄惨形象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因而学生都认真阅读了课文内容。课堂上,揭示课题以后,教师采用闯关游戏的方法,检查预习情况。第一关:词语认读。给“蜡”“烛”注上拼音,然后合起来读一读;找出带有火字旁的生字“燃”“焰”“烛”,根据形旁表意的特点了解字义,并出示第5自然段,把含有这三个生字的短句子“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用红色字体显示出来,请学生读一读,在认读句子中加深对生字的印象。第二关:读准多音字。课文中的多音字共有四个“挣”“几”“晃”“喷”,多音字的读音需要放在语境里去理解。闯关中,教师出示词语,让学生进行比较辨读,如“挣”在“挣扎”中读第一声,在“挣钱”“挣脱”中读第四声。第三关:初知大意。找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第1~4自然段中,小女孩在大街上卖火柴,可以圈出表示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等关键词;第5~9自然段可以抓住“擦”这个词找出小女孩在每次擦燃火柴后看到的景象,从而提取关键信息:温暖的大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爱的奶奶、和奶奶一起飞走了。

经过闯关环节的游戏,学生粗知了这篇“难课文”的主要意思,辅以板书,教师可以以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说一说故事大意,为后面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深度对话打好基础。

二、聚焦课文插图,定位想象起点

《卖火柴的小女孩》所在第三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要实现单元语文要素的目标,就要依托课文中的插图,这样想象才有根基。课堂上,教师要聚焦课文中的现实情况引读句子,让学生品悟文中流露出的情感,体会小女孩的可怜之处,从而打开思维通道,为下一环节学生深度触摸“幻想”做好铺垫。

课文中的第一幅插图描写了在大年夜寒冷的晚上,一个小女孩赤着脚走在大街上的悲惨情形,而背景中的高大房屋里,窗户里都是透出柔和的灯光,在对比中就可以体会到小女孩正处于饥寒交迫的处境。首先,通过小女孩的穿着、神态以及周围的环境等,教师提问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此时的小女孩。学生就想出“悲惨”“可怜”“让人同情”等词语。在理解了这幅图的意思以后,教师让学生找一找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反映了这幅图的内容,学生就能很快地找出课文的第1~4自然段。然后教师让学生找一找课文中有哪些语句体现了小女孩的可怜,如“赤着脚在街上走着”“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蜷着腿缩成一团”等。最后,教师让学生画出语句后默读,并思考:小女孩为什么会在寒冷的大年夜孤苦伶仃地流落街头?联系文中的“她没卖掉一根火柴”“爸爸一定会打她的”“家里跟街上一样冷”等句子,学生就很容易想象出小女孩的悲惨处境:家里非常贫穷,大冬天只能穿妈妈的大拖鞋,靠卖火柴维持生活,爸爸打她,周围的人冷漠无情,大街上没有一个关心她的人………

许多作品在开头部分,都会描述一些不重要但又很必要的内容,例如故事的背景。本篇童话在故事的起始部分也花了一定的笔墨将小女孩设置在特定的时空场景中,使学生阅读以后,想象的思维随着故事的发生和发展进入合理的轨道。

三、聚焦主要事件,夯实教学重点

“难课文”的教学重点究竟应该聚焦在何处?课后习题二为本文的教学作了明确的提示:“小女孩擦燃了几次火柴?每次擦燃后看到了什么,表达了她怎样的愿望?”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抓住这一重点,引导学生聚焦课文的主要事件,在小女孩五次擦火柴所产生的幻想中,走进小女孩的内心世界,获得丰富的阅读感受。

小女孩在走投无路的悲惨状况中,只能依靠身上唯一拥有的火柴来取暖,教学时应把品析第一次幻想作为重点来详细领悟。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第5自然段,说说小女孩在第一次擦燃火柴后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这句话把“小小的一根火柴”比作“一支蜡烛”,可以看出小女孩看到这点微弱的火光时,心里是多么的惊喜呀!进而她就想象自己坐在大火炉前面烤火,“暖烘烘的”写出了小女孩愉快的感受。朗读的时候,学生都不由得用高亢激昂的语气来表达小女孩的惊喜之情。教师引导学生边朗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这份幻想的美妙,读出神奇的感觉以及小女孩对大火炉的无限向往之情。根据常情,一根小小的火柴燃烧的时间也只有短短的几秒钟,伴随着一声“唉”,学生朗读的语调陡然下滑,语气变得哀伤失落——火柴灭了,小女孩的幻想破灭了,体会出此时小女孩的心情是多么失落啊!学生通过朗读,真切体会到了小女孩“渴盼—惊奇—兴奋—失望”的心理变化过程。此时,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活动,共同探究小女孩擦燃火柴后为什么第一个会看到温暖的大火炉,这突然出现的幻想表达了小女孩怎样的愿望。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围绕第5自然段中的“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以及前面描述大街上的寒冷等语句,不难理解此时的小女孩极度渴望得到温暖,所以她的眼前才会出现温暖的大火炉,正可谓“有所思,才有所想”。然后师生一起概括小女孩的第一个愿望——得到温暖,并在黑板上进行板书。按照同样的方法,学生学习第6~9自然段就变得顺畅多了,根据学生的阅读体会,教师按台阶式的图示依次列出小女孩的其他愿望:得到食物、感受节日的幸福、得到家人的疼爱、生活在光明和快乐中。接着让学生结合板书,将这五次愿望进行比较,并深度思考:为什么小女孩擦燃火柴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这样可以进一步理解小女孩因为眼前的幻想一次次破灭,希望一次次落空,她迫切地想要抓住一丝希望,所以才擦着了一大把火柴。最后借助课后第三题,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充分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和发现。

课文中的五次幻想直观地体现了童话的特点——丰富的想象。聚焦课文中的主要事件,学生从小女孩的幻想中感受到了小小的火柴给她带来的幸福瞬间,品味出幻想与现实之间的反差,从而明白幻想并不是无来由的空想,而是源于现实的想象。

“难课文”的教学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只要我们在备课的时候深入文本,吃透教材,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引导,遵循“难课文”的教学之道,那么“难课文”也会成为学生最喜爱的阅读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