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单簧管教学中学生审美感知力的培养

2022-12-25 22:34
轻音乐 2022年11期
关键词:感知力单簧管音乐

郑 弘

一、单簧管教学中审美感知力的三个指向

音乐审美感知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但是落到各类教学的实处,即某个单一学科审美感知力的培养问题,还有许多值得深思和探索的地方。例如,在单簧管教学中,什么是审美感知力,感知力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什么关系,如何培养等。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有必要对审美感知力的内涵进行梳理。

《音乐审美心理结构的建立》一文中提到“音乐审美心理结构建构包括对音乐审美感知、音乐审美想象、音乐审美理解和音乐审美情感的培养。这些能力是帮助审美个体形成审美经验的动力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内容,具体表现为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以及对它们的情绪体验活动。这是实现个体在其审美需要的趋力作用下,具体实现审美需要的手段和工具。当然,审美活动的最后升华和理想形式的实现,还需要包括审美观念、理想、趣味等审美意识和价值标准的参与与调控。”[1]由此可知,音乐审美心理包括四个层面的内容,音乐本体的审美感知、由次而发的审美想象、理性出发的审美理解和最终综合形成的审美情感。笔者以为,这里所提到的审美感知是一个比较狭义的概念,与本文的审美感知力之间有关联亦有差异。

在单簧管教学中,审美感知力作为一种能力培养时,同时兼具了对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和审美情感的关注培养,可以说在实际的教学和演奏中,这些能力是不可分割的一种综合能力。所以,单簧管教学中审美感知力的内涵是多层面的。综合起来,可以分为三个指向:其一是以理性思维为基础,结合曲式、和声等知识体系,对音乐的本体之美进行立体多维的分析,找到音乐从宏观到微观的联系与脉络,从理性层面建立个体对作品审美认知的“地基”和“骨架”。其二是从感性体验出发,通过联觉效应,化听觉的音效为触动人心的“机关”(或者称为刺激),以此打开个体对于“喜悦”“悲伤”“幸福”“激昂”等多种不同情绪的体验历程,从而投射到个体的生活经验中,身临其境般感受音乐所蕴含、所表达、所构想的情思之美,这一指向构成了审美感知的“血肉”和“外貌”。其三是从音乐整体感知力培养的角度出发,以育人化人为目的,通过对作品全方位的解构,对创作者意图的体味,对音乐实际效果的感知,全面剖析作品的文化之美、气韵之美和所建构的意境之美,这一指向是促成个体审美感知力培养的点睛之笔。因此,三个指向可以在某一个阶段独立培养和发展,但是最终必定是全面的培育才能造就在审美感知上真正有造诣的人才。

二、单簧管教学中培养审美感知力的重要性

(一)美是单簧管艺术的本质与核心

“美是一切艺术的本质和核心。”[2]单簧管艺术无外乎此理。无论是单簧管演奏还是教学,理性认知的层面和技术训练的层面是远远不够的,知识和技能只是构成演奏的最底层要求,使演奏或教学真正成为艺术的是理性与感性的双向互通,是知识、技能、审美的全面统一,是对美的无限向往和极致追求。因此,教师不注重学生审美感知力的培养,学生不具备审美感知力,再好的作品也会变得枯燥无味,再高超的技艺也会失去艺术的生命力,无法带给听众强有力的审美体验。因此,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是帮助学生抓住单簧管音乐的本质与核心的有效方法。

(二)审美感知的三个向度与单簧管教学的关系

据刘元平在文章《论音乐审美感知的三维向度》中所指出的:“审美是音乐感知活动的核心,贯穿于音乐行为活动的始终和各个向度。基于此,本文认为,音乐审美感知的三维向度为:音声之美、情思之美和文化之美。”[3]由此可知,音乐审美感知存在不同向度、不同层面的内涵。而单簧管教学过程中,三个向度对学生的审美感知力提出了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对学生演奏综合素养的提升也就各有助益。其中音声之美提示我们的教学注重音乐本体的感知与审美,将感性体验和理性分析合二为一;情思之美需注重学生感性感知和表现力的培养,一方面能够跨越表面的音符来理解音乐,另一方面也能够促使学生不过分拘束于谱面,能够获得与作品情感上的共鸣;最后文化之美则是从整体出发的考量,帮助学生树立从文化的角度整体把握作品的学习和演奏思维。正如前文所述,当审美感知作为一种必须达成的目标时,三个向度的指引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引导学生从三个侧面领略美感,也是从三个方向走出“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旅程,同时,也是从三个方面出发,并最终在自身审美感知力培养上得到统一,即由三个向度合三为一。

(三)审美感知力的培养过程是教学相长的互利过程

教学相长是数千年前人类智慧的总结,也是经历了数千年实践检验后真正的至理名言。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一种动态互动的关系,而非一成不变的自上而下的灌输和接受的关系,相信这是当代每一位教师的基本心得。在单簧管教学中也是如此,当一位教师不仅从知识和技能的层面对学生提出要求时,他对学生审美感知力的培养也将回馈到自身审美感知力的提升上来。换句话说,一方面是要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另一方面最佳的状态是师生的共同成长。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于学生而言是一件有益事,于教师而言更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影响最为深远,而教学是一个师生共进、相辅相成的过程。因此,教师有意识、有计划、有针对地对学生审美感知力的培养也是对自身的一种提升,是一个相互推进的良性过程。

综合而言,审美感知力的培养,是单簧管教学中以“美”为指向的具体追求,是促成师生从音声之美、情思之美和文化之美三向发展的一种有力手段,是达成师生共同成长、互利共赢、教学相长的合理要求。

三、审美感知力的培养策略

对单簧管教学中审美感知力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性有一定了解之后,我们再来探讨具体培养策略的问题。首先,我们应该明确,“音乐音乐审美是一个双向反应过程,形成的是一个动态结构”[4]。这也就意味着,学生审美感知力的培养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在形成的过程中既要坚持“目标导向”,把育人放在第一要务上,又要不断反思、不断更新和不断调整,才能最终达成培养目标。

(一)审美意识的培养是根基所在

意识是个体发展的内在动力。从以往的教学中可以看到,许多学生尽管掌握了一定的演奏技术,对作品也十分熟练,但演奏出的作品却缺乏美感,或者说其审美表现力不够稳定,对审美的追求处于一种不均衡状态。究其根本,问题出在了学生审美感知力不足上。要解决这个问题,应首先从根本上下手,解决学生意识层面的问题。所以,单簧管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层次和感知能力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审美要求,例如学习初期,除了对呼吸、嘴型、指法等具体的技巧做准确性要求外,还要让学生主动通过内心听觉进行分辨,对同一个音的不同音响效果进行审视。但是,教师不宜过早的对声音的美丑进行主观定义,而只是引导学生去听、去分辨、去思考,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和思考获得直接经验。到作品演奏阶段,就要更进一步地明确学生对音乐审美感知的要求,具体到每一个音符、每一个乐句、每一次换气等,都要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求美”意识,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加专注、有的放矢地表现作品的艺术性。

(二)从审美感知力的三维向度出发培养音乐审美感知力

审美感知力的培养绝非一蹴而就,而要借助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切实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从单簧管教学的特殊性来看,可以分三个层次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1.从音乐本身出发,理性感知音乐本体的美

抓住一个特定的作品,从谱面出发,以理性的思维来分析作品的音高、节奏、旋律走向、记号术语等,而后从“求美”的立场出发思考作曲家的创作意图:为什么是这样的节奏(或音高)?能够带来怎样的音乐美感?这一个记号背后能够带给音乐怎样的势能,等等,诸如此类。在一系列的思索之后,就能对作品有一个系统的、理性的认识,对谱面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初期要以较大的耐心引导学生去进行分析,并以潜移默化地方式帮助其明白其中的缘由;在后期,则要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性,对同一个作品的不同可能性进行尝试,使其在作品本体分析的基础上,找到规则内的自由,而不是将其培养成读谱机器。

2.从感性体验出发,体味音乐的情思之美

过于理性往往也会误导学生,致使其对作品产生疏离感,因此,有了一定的理性分析之后,一定要回归到情绪情感的体验过程。此时,脱离开谱面的内容,学生可以从不同版本的演奏中体味各种情绪情感的表达,并融合进自己的感悟,逐步把自己的真实体验融合到演奏当中。而情思之美的感知,是对音乐本体初步感知的一种推进和升华。

3.从音乐整体性感知力培养的角度出发,感受作品的文化之美

审美感知力培养是一个动态综合的过程,音乐本体的理性感知和音乐情思的感性体验都还不能全面综合作品的全部美学特点。因此,正如文章《音乐审美心理结构的建立》所述:“对音乐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应在培养个体对音乐基本要素,如音高、节奏、力度、音色的听辨力和对音乐音响的综合感受力的基础上,着重对个体的音乐审美的整体性感知能力的培养……音乐音响实际上不是单一、孤立的乐音组成,而主要是由于乐音之间的联系形成了多因素的乐音结构体。且各音乐表现因素在这个结构体中相互作用,形成了具有表情意义的表现力。而音乐审美感知正是个体情绪体验与音乐音响表现力形成了同时同一性的同构感应。而不是依靠所谓的音乐听觉去对单一音响或单一要素进行物理式反映和训练”[5]。

(三)以个别作品为突破点,针对性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作品是单簧管教学的基本单位,是提升学生审美感知力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只有抓住了作品的特性和审美特点,才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力。例如单簧管作品《茶花女幻想曲》是一首以威尔第歌剧《茶花女》为基础进行改编的作品,这首作品风格独特,内涵丰富,以此为教学蓝本可以极大的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力。最开始是从音乐本身出发的知识性普及和技巧性学习,在完成了对谱面的基本训练之后,则必须深入到两个层面的审美体验,其一是对《茶花女》人物形象的艺术审美,其二是对歌剧《茶花女》音乐的审美深化,其三是对单簧管作品《茶花女幻想曲》的审美感知与表现,如此三步才能基本完成对作品的美学感知。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对作品的音声之美、情思之美和文化之美也就有了相应的体验。

综合来说,单簧管作品的选择还应该把握民族性、时代性、个性化、情感化的特征,对不同风格、不同内容的作品进行分类,而后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审美感知方面的难题。

(四)加强实践训练,在舞台表演情境中培养审美感知力

无论是如何教学,最终的目的都要服务于学生的演奏实践和舞台表现。除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意识、作品、技术上提出审美感知力培养的要求外,还应该通过各级各类的舞台表演和专业赛事来强化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和表现力,如此,学生才能把课堂所学运用于实践,也才能真正达到课堂教学的目标追求。

结 语

总之,意识培养需先行,学生必须树立两种意识:第一,美是单簧管艺术的本质与核心;第二,审美感知力的培养对自身的提升意义深远。在树立明确的意识之后,教师在作品选择上因材施教,辅之以切实有效的训练手段,才能逐步实现学生审美感知力的培养要求。综合而言,单簧管教学过程中学生审美感知力的培养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亟待各专业院校和授课教师的重视,其具体策略也需要更多同仁不断的深思和研究。

注释:

[1]尹爱青.音乐审美心理结构的建立[J].中国音乐教育,2004(11):9—13.

[2]刘元平.音乐审美感知中的场域建构、人乐关系和文本意向[J].艺术研究,2016(05):92—94.

[3]刘元平.论音乐审美感知的三维向度[J].美育学刊,2015(11):111—117.

[4]王 岩.论音乐审美感知中的理性因素[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8(11):21—22.

[5]尹爱青.音乐审美心理结构的建立[J].中国音乐教育,2004(11):9—13.

猜你喜欢
感知力单簧管音乐
高音单簧管的发展历史及在管弦乐作品中的运用
单簧管的革新对其音乐及学派发展的影响
20世纪末单簧管艺术在中国的发展进程
美术活动中幼儿色彩感知力和表现力的培养
音乐
关于小学美术教学感知力的提升策略
奏响音乐教学的和谐之音
鉴赏形象,语文教学中培养审美感知力的途径
单簧管浅说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