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家堃
单簧管之所以被称为单簧管因为发音主要依靠两个簧片振动产生声音。由于单簧管管体的颜色基本以黑色为主,也被形象地称之为黑管。单簧管属于木管类乐器,其材质主要以木质和塑胶居多,当前,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单簧管的材质也多有混合性材质制成,甚至也有一些单簧管材料以玻璃和陶瓷材料为主。从外形上来看,单簧管的管体呈现圆柱形。在类型众多的管乐器中,单簧管的音域跨度最广,接近4 个8 度。要研究单簧管的革新对音乐及其学派的发展影响,首先要对单簧管的种类进行分析,才能依据单簧管种类的不同分别对其变革进行探讨。
单簧管的种类主要有号角单簧管、抒情单簧管、塔罗高托管、古巴赛特单簧管、现代巴赛特单簧管、海克尔单簧管、沙吕莫管、单簧管以及低音单簧管等等。一般认为近代单簧管乐器的前身是德国乐器制造家约翰克里斯托夫对古代欧洲一种叫“芦笛”乐器改造而来,被称为沙吕莫管。这种古代乐器本身只有7 个音孔,约翰克里斯托夫在管体上加了两个键,一个在左手食指处用来控制A 音,另一个则在左手拇指触控十二度泛音,底端加上喇叭,用来扩大声音,通过这样的改良单簧管的音域变得更加宽广,自此,单簧管开始了革新之路。
巴洛克时期,西洋乐器由传统材质逐渐被黑檀木或者黄杨木代替,外形也有所变化分为2-3 节,演奏方式与现代相反,在演奏过程中通常会将单簧管的笛头进行旋转、簧片向上与嘴唇接触,用这样的方法吹奏,能够进一步扩大单簧管的声音,但在声音的质感上略有欠缺,这一时期单簧管在乐队中通常是为了吹出为强劲的节奏而使用。
到了18 世纪,维也纳·保尔了三键单簧管,由于制作水准较低,这种三键单簧管的音质粗糙。
随着演奏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仅乐器制造家对传统乐器进行改良,一些演奏家也自发地进行乐器改造。到了18 世纪中期,德国单簧管乐瑟夫·比尔在单簧管上增加了第4 个和第5 个键,由于键的增加,单簧管也随之增加了4 个音,能够吹出半音阶。在这一时期,单簧管的结构逐渐完善,在进行乐队演奏的过程中更容易驾驭。
到了18 世纪末19 世纪初,单簧管改良出现了重要转机,法国巴黎音乐学院的教授勒费尔夫,为这一乐器增添了第6 个键,由此,单簧管的革新已经一个多世纪,单簧管的结构日渐完善,并且相应的演奏技术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对单簧管发展影响最大的音乐家——莫扎特。莫扎特谱写了最早的单簧管协奏曲《A 大调单簧管协奏曲》,直至今天,《A 大调单簧管协奏曲》依然被公认为最好的单簧管协奏曲之一,单簧管也从乐队中的附属乐器转为独奏乐器。
在1812 年,德国著名单簧管演奏家穆勒通过精心研究,对单簧管再一次革新,将单簧管键增至13 个,这种新颖的结构对单簧管的运动性和音孔的气密度进行了其他的调整,使之在各方面都有了性能上的提高。
此外,穆勒还在单簧管上安装了左手拇指固定的环,这一创新的举动彻底改变了单簧管乐器不够牢固而带来的忧虑,对单簧管的这一改造也使得单簧管乐器,发展出了穆勒体系,同一时期的单簧管演奏者,开始用簧片与下嘴唇接触的方法进行演奏,逐渐形成了现代的单簧管演奏方式。
19 世纪中上叶单簧管演奏家克洛泽与法国乐器制造商布菲对单簧管进行了又一次改造,最终在1839 年推出了勃姆式单簧管,这种类型的单簧管构造复杂,使用两种按键系统。到了1870 年这种单簧管乐器已经成为法学系的标准,并且流行于美国、英国、比利时和意大利。
1900 年欧洲各国对米勒式单簧管和勃姆式单簧管进行了针对性的革新,保持传统音色的基础上,解决了操作上的不便利性,1920 年,研发出了欧德式系统,这一系统使得单簧管有27 个按键和5 个环键,在音色上勃姆单簧管更优,在指法上也更加便利。
单簧管吹奏过程中,只有把握好气息才能更好地演奏音乐作品。首先要学会用鼻子吸气的同时,借助舌根抵住软腭后,将发出来的气流向前推并且保持气沉丹田,然后从嘴唇处给出均匀的压力,这样才能使吹出来的声音不会留下痕迹,使声音更加均匀。
大多数人在练习的过程中,会采用可吹气导管插入盛水的杯子进行练习,这种练习方法较为有效,在吹气的过程中,一旦吹出的气泡循环换气均匀,就说明练习者已经掌握了初步技巧,掌握了这样的技巧才能更好地驾驭单簧管。另一种辅助练习用上舌根后软腭向前推挤,同时用鼻子吸气,与此同时循环不断地往手背均匀吹气,这样能够察觉自己吹出来的气流是否均匀,从而帮助自己更好地掌握呼吸技巧。
做好基础训练之后,进行单簧管演奏练习的过程中,首先可以进行单簧管的6 音和7 音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关注自己的声音是否忽高忽低,气息是否均匀,直至练习到调控自如。同时练习者还可以做其他耗气较大的音的练习,这样才能循序渐进地掌握单簧管的吹奏技巧。
单簧管在西洋音乐管乐器中有着重要地位,随着管乐器同步发展的还有单簧管的音乐和其流派的发展,单簧管的每一次革新都对其音乐和流派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在18 世纪中期,单簧管开始在交响乐中广泛应用,这一时期,莫扎特在《第39 交响曲》中的小步舞曲、贝多芬《第8 交响曲》都有单簧管的应用,并且发挥出了美妙的音色效果,在浪漫主义时期,管弦乐队中单簧管的数量越来越多,在这一时期著名的有施特劳斯的《莎乐美》以及《艾雷拉特》。音乐家在创作音乐作品的过程中,不仅得益于本身所具有的高超音乐素养,更得益于同时期的高水平音乐演奏家,两者之间的碰撞产生出来灵感的火花,使得音乐家在作曲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广阔的想象,更得益于演奏家使用革新的单簧管乐器,为作曲家谱写乐曲注入了思维火花。
著名的音乐家莫扎特谱写出了《A 大调单簧管协奏曲》以及《单簧管五重奏》之后,越来越多的作曲家开始以单簧管为主创作出了大量的音乐作品,由此出现了著名的单簧管乐曲作品,如德国的作曲家韦伯写出了许多著名的单簧管音乐作品,勃拉姆斯创作的单簧管音乐作品也广为流传。斯波尔的4 首《单簧管协奏曲》,亨德米特的《单簧管奏鸣曲》,斯特劳斯的《为单簧管与低音管的复协奏曲》以及法国作曲家浦朗克的《单簧管演奏曲》都是著名的单簧管演奏作品。
划分不同演奏学派的过程中主要依据是民族音乐作品,从单簧管发展以及单簧管的乐曲创作形式来看,单簧管的流派包括英、法、德、美、意大利等各个流派,而其中以德法两大派系为主。
对于德国学派来说,单簧管的演奏风格最好以细腻见长,在演奏过程中通过单簧管表现出柔美的音色,并且展现出了演奏家的精湛技术。法国学派则受到约瑟夫·比尔演奏风格的深刻影响,在音色表现上更加沉稳有力,能够在演奏过程中展现出一种辉煌感。
意大利学派则受意大利歌剧和意大利抒情音乐影视曲的深刻影响,在音色表现方面具有人声质地,演奏技巧也相对完善,音色表现出了圆润流畅的特点。在意大利学派中单簧管的材质主要以水晶玻璃为主,这种材质做出来的单簧管发音平稳且圆滑,能够更好地处理歌唱性的乐句。
相对于其他流派来说,英国学派则没有固定的模式,在表现过程中一些演奏者趋向于使用法国派的方式,也有一些人更习惯于德国乐派的方式。总体上来说,勃姆体系是主流,随着单簧管乐器的不断革新,一些学者和演奏者在创新的过程中利用颤音表现出音乐中包含的激情。
而美国学派则表现出了较强的民族性特点,表现出了独特的个性,并且具有别具一格的风格。早期美国的单簧管乐器主要来自于法、德和意大利,至今在美国越来越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在演奏特点上音色宽厚而有力,展现出了高超的演奏技巧。而美国本土则掀起了单簧管爵士音乐,这种特点更加明显。美国的著名大师本尼·古得曼便是著名的代表之一,在20 世纪30 年代,本尼·古得曼在美国获得“摇滚之王”的美称。
单簧管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在西方管乐器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长期革新与发展,使得单簧管不断完善,并且在单簧管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发展出了各种以单簧管乐器演奏为主的流派,这些不同的流派各具特色,为发展单簧管音乐起到了重要作用。单簧管在管弦乐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由于单簧管音色特点,加之演奏者高超的演奏技术,赋予了单簧管极强的表现力,使得单簧管逐渐由管弦乐队中的“配角”变为“主角”。促进单簧管革新的过程中,每一次的发展与改革,都使单簧管功能不断完善,演奏技巧更加成熟,在单簧管发展到今天,正是由于不同演奏者和不同乐器制造者的共同努力,各学派之间相互学习,共同促进了单簧管音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