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豪
第二钢协和第三钢协均成曲于俄罗斯,成曲年代分别为1901和1909 年,在曲式、旋律和动机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从宏观上看,两首钢协第一乐章开始都是晦暗和较为沉重的小调,展开部是婉转、动情的“拉赫玛尼诺夫”式的抒情旋律。
首先是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这部钢协的重要性不用赘述 ——无论是其作为20 世纪开篇,即完成时间作为世纪开始的节点,还是100 多年后仍然具有的强大魔力以及广泛的听众群,亦或是通过拉二这个窗口,打开了自己从未找到的精神世界 ——这部作品,无论对于拉赫玛尼诺夫本身,还是作为听众的我们,都具有非凡的意义。
C 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Moderato)中板 2/2 拍 奏鸣曲式。乐曲的引子部分,拉赫玛尼诺夫以钟声作为素材,由钢琴独奏出倍弱至倍强的八小节深沉和弦。每个和弦都暗含着小二度的级进,使得似钟鸣的和弦进行得紧凑和紧张。渐强的演奏过程中应充满张力,做到速度和力量上的均匀。达到缓慢凝重,声声响彻心扉的感觉。左手低音区的f 音好似回应。虽然跨度较大,每组和弦却不应弹成琶音。每小节要收尾利落且注意手指和踏板与下一组的衔接。第八小节奏出三个渐慢的八度音程后,进入乐曲呈示部的第一主题(11-62 小节)。这段旋律以钢琴作为伴奏声部,大部分主旋律由乐队奏出,悠长沉郁,显示出俄罗斯民族音乐典型的特点。钢琴演奏要做好陪衬的作用,强化每组琶音的第一个低音,在钢琴与乐队在主旋律的交接上应注意强弱对比,做好衔接。乐队声部:这一部分的主旋律在钢琴上,需要演奏的轻快灵敏,同时要注意颗粒性与清晰度。借助于放松的手腕使旋律流动且充满光彩。飞快的华彩过后(71-82 小节)由乐队和钢琴同时奏出渐强同时渐快的第一主题和弦。此时应表现出的是坚定而激动。然后,乐曲转向附属大调降E 调上,开始了副部并回到原速(83-140 小节)由钢琴奏出第二主题。这一段的旋律婉转动人,甜美而又伤感,与沉重的第一主题产生明显的对比,后人评价这是最能体现拉赫玛尼诺夫式狂想的旋律,让人联想起俄罗斯美丽的风光和对祖国的怀念。副部主题分三次推进,演奏时踏板和连音线一定要做好,每次向前推进时,要分别在力度和情感上做出深化。在感情上不需要太多的矫揉造作,应尽量显得自然。在121-132 小节的演奏上,更要显得深沉和抒情。在133-140 中,分解和弦表现出丰富的色彩,每一组分解和弦的变幻都应突出四分音符上声部的音,演奏时运用手腕和手臂带动起伏,使声音逐渐梦幻和缥缈。
紧接着是副部的结束(141-160 小节)。速度稍微更快点(Un poco piu mosso),这一段指法稍微别扭,因此更应注意演奏时的颗粒度和连贯性。情绪上要逐渐欢快并激动起来。(161-244小节)展开部,是乐曲前面各部的展开与扩展。在这一段中钢琴和乐队的配合此起彼伏,形成一个整体,在气势上更加磅礴浩瀚,内容上则更加生动与饱满。速度(piu vivo)更活跃和生动。一开始由木管和弦乐奏出该段的动机,钢琴在高音部奏出的短促旋律作为衔接,也是展开部的核心。贯穿在乐曲发展中并起到重要作用。其中从193 小节开始,速度变得更为活跃,突出八度的高音,要做到快速、强烈和短促。十六音符的衔接要敏锐,注意双手的配合要连贯与默契,让高声部的八度音与乐队形成呼应。(217-244小节)速度再次加快,展开部的动机再次以强有力的和弦形式出现,要坚定、有力、激烈。演奏出热情强劲的旋律。其中七和弦的连接要短促、清晰,对指法和手指协调能力有较高的要求。237 小节后,钢琴声部的左右手交替和弦使音响效果一浪高过一浪,产生强大的推动力。第245-352 小节是乐曲的再现部。其中第一主题(245-261)以肃穆庄严的进行曲风格由钢琴八度和弦奏出,并与弦乐声部交相呼应。钢琴声部一定要强有力,阵势不输给乐队。演奏难点还是八度和弦的连接一定要清晰,指法安排要合理,避免错音和不清楚,每个和弦都要饱满,每个乐句都要产生推动力。然后,第二段抒情部分以另一种节奏形式出现(261-296)。旋律的左右手衔接和多达四个声部的交替以及乐句之间的呼吸是这段旋律的技术难点。从294 小节开始,声音逐渐减弱直至极弱,节奏也趋缓。(297-352 小节)副部主题再现,这段旋律由圆号在降a 大调上演奏,钢琴声部停歇。旋律柔美且充满遐想。钢琴从313 小节进入,以琶音的形式给乐队伴奏,轻柔而又均匀流动。演奏时手腕要放松流畅。339 小节后,速度有所放慢,钢琴声部的模进仿佛在诉说一段往事,柔美而又神秘。这段段尾节奏上出现了五对三和五对四的复节奏,和弦的跨度也极大。演奏时一定要均匀流畅,柔顺地完成每一次起伏。
最后是第一乐章的尾声。逐渐加速,钢琴与乐队以坚定的旋律由弱渐强地奏起。旋律紧促地向前发展,情绪变得刚毅和果敢。最后强有力地结束在c 小调的主和弦上。
我们再看看拉三。该曲作于1908-1909 年。1910 年11 月28 日由拉赫玛尼诺夫自己主奏钢琴首演,呈献给钢琴家约瑟夫·霍夫曼(Josef Hofman,1876—1957)。而我们大多数人今天对这部协奏曲的认识大概源自于电影《Shine》。作曲家以卓越的技巧,将朴素动人的俄罗斯旋律发展为规模庞大的乐章。我们要分析的第一乐章,这一乐章规模庞大,演奏难度也更为艰辛,为什么说她是第二钢琴协奏曲的扩大与延伸?分析后我们就能找到答案。
由于乐章过于庞大且复杂,我们先讲解它的曲式与和声结构。第一乐章是自然的奏鸣曲式,全曲充满着深刻的戏剧性变化。音乐情绪时而婉转时而激情澎湃,时而清晰明朗时而如泣如诉。(1-2小节)是乐曲的引子部分,d 小调,由弦乐组奏出。(3-27 小节)是呈示部分题,钢琴八度为主旋律和乐队齐奏。第二乐句模进和扩展,最后终止在d 小调上。(27-52 小节)呈示部主题的重复出现,速度加快(piu mosso)。钢琴声部转为伴奏,主旋律几乎由弦乐组奏出,个别小节与钢琴形成交替。钢琴演奏应注意明晰轻快,左右手配合一定要好,符干朝下的由左手弹,反之右手。适当时候突出自己的旋律声部。(52-106 小节)主部和副部的连接部,情绪和乐句更为活跃(piu vivo),开始部分是d 小调,93 小节转为降B 大调,最后转为附属大调F 大调,副主题由此而出现。钢琴演奏时因为音符较为密集,指法较为别扭,所以要格外注意清晰与连贯,以及对高声部的突出。乐段中间是一连串的华彩,由低声部到高声部再转低声部,并出现了四对三的复节奏。紧接的两个乐句钢琴应低沉、坚定地奏出。(107-158 小节)是副部主题呈示,速度回到原速。曲式结构为三段式,调性为降B大调。这段旋律和拉二一乐章的副部一样,是一段极为抒情优美的旋律,主旋律由钢琴奏出,经过不断的转调又回到降B 大调上。演奏时尽量柔美,突出上方声部。乐段中间有明显的推进,此时的感情处理要更加深沉。而后,乐曲进入展开部(167 小节开始),材料与主部主题相似,只是调性为大调式,并向下模进。紧接着,乐队与钢琴产生激烈对峙,一段由钢琴为主旋律的不和谐向上半音模进的乐段结束后,一个悲剧色彩的高潮以乐队和钢琴相互配合的和弦形式出现(与拉二一乐章217 小节类似)。这是不和谐模进的解决,也是一个悲剧的高潮。在一连串扑朔迷离的旋律后,短暂地缓慢、休止后,是一个钢琴声部的长时间solo。这段有两个版本,一个是拉赫本人演奏的轻快的托塔卡跑动版本,另一个是拉赫后来写的沉重的和弦版。以现在的钢琴家为例,霍洛维茨和王羽佳选择了前者,而郎朗和基辛选择了后者。相比较后者更为低沉而悲剧,难度也更大。这个presto 和弦的跑动,是通篇的一个难点。然后,是本乐章的大高潮。由钢琴独自奏出跨度和声势极大,震撼人心的和弦。该段旋律由主部动机发展而来,带有强烈的悲剧性(该段常被作为电影配乐,用来烘托大型悲剧的场面)。由于跨度很大,演奏时要更加熟练才能保证不会碰错和弦。在最后的七和弦连接、扩充与跑动上对手指之间的独立协调能力要求很高,对体力上的要求更是不言而喻。这一句上指法要运用合理,才能避免不清晰地出现。而后,钢琴一连串的分解和弦跑动,乐队加入并成为主旋律,先长笛,再单簧管,再双簧管……(这一点和拉二第二乐章的开始部分乐队的进入顺序相似)第二动机再次出现。扑朔迷离和神秘的气氛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后,副部的抒情部分再现。速度减慢到中板。轻柔的钢琴旋律几乎又是独揽大局。节奏上则出现了五对四、五对三甚至八对五。在演奏复节奏时均匀是首要。而后又是一连串的高音华彩,华彩结束后钢琴抒情旋律由左右手交替出现,最后结束在d 小调主和弦上。复节奏一定要均匀,华彩既要快速又要清晰。(411-455 小节)是全乐章的再现部分,呈示部主题重复,而后乐句突然明快地转为大调,九度双音在高声部翩翩起舞,然后回落到低声部。又是一个向下的三段模进,然后黯然、低调地结束在d 小调上,这个结尾很弱很低调。
拉三第一乐章的分析到此为止。通过两首曲子的曲式结构我们能看出一个大致,拉二和拉三的主部呈示部均为暗淡的小调,在一连串的华彩后进入副部的抒情部分,将拉赫的俄罗斯情怀发挥到极致。高潮均出现在展开部,也都有抒情部分的再现。而后者更像是回旋奏鸣曲,呈示部的主题出现了三次之多,隐晦的第二主题动机则贯穿了全部三个乐章。拉三的篇章显然更为庞大,技巧也更为艰深,悲剧性也显得更加突出。两首曲子的主体部分都很有拉氏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