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肯特州立大学世界音乐公选课多元化教学特点解析

2022-12-25 22:34
轻音乐 2022年11期
关键词:肯特州立大学乐器

柯 黎

一、关于肯特州立大学世界音乐公选课程

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康州卫斯理大学一样,美国肯特州立大学的民族音乐学专业在全美影响较大,其中世界音乐的教学更是成为该校音乐学院办学的特色。它不仅是音乐学院该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必修课程,而且是全校任何专业本科生可选的一门公共选修课,其它专业的本科生甚至因此可以获得艺术硕士学位。

从教学内容来看,肯特州立大学世界音乐公选课程分为亚洲、非洲及加勒比等地区的音乐与舞蹈文化类型;从教学形式来看,则可分为理论与实践两种类型,其中理论类型主要面向音乐学院的专业学生开设,教学方式与手段主要以文化讲授、作品欣赏为主,它与当下我国高校音乐欣赏等通选课,以及中外音乐史及名作赏析、民族民间音乐、世界音乐等专业课程的教学方式与手段基本一致。而实践类课程则向全校任何专业学生开设,旨在通过课堂乐器的演奏或奏唱技巧的传授,以及每学期的世界音乐合奏音乐会的形式实施教学。

在实践类课程里面,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选择合适的课程,并通过课程的学习与训练组成不同区域的音乐文化乐团,如中国音乐乐团、泰国音乐乐团、日本音乐乐团、非洲音乐乐团、加勒比音乐乐团等,每个学期末,各乐团组织节目参加世界音乐合奏音乐会的表演。这种课程类型与教学形式在我国普通高校甚至专业院校都是很少见到的,笔者2016年10月至2018年2月在肯特州立大学的访学期间特别关注了这些实践类公选课程的教学,并参与了其中泰国和中国音乐的学习、训练及合奏表演,其实践性及多元化教学特点给人印象深刻,也给我国高校音乐公选课教学以有益的启示。

(一)课程介绍

肯特州立大学世界音乐公选课程是一个包含有多个子课程的系列公选课类型。目前该实践类课程开设有泰国音乐合奏、中国音乐合奏、非洲音乐合奏、非洲歌舞》,以及拉丁美洲的钢鼓音乐等。学校对世界音乐文化的教学非常重视,透过该校对世界乐器的收藏可见一斑。近百件各具特色的乐器按地域分放于定制的橱柜里,供学生在课程中学习、课下借练、合奏音乐会中演奏。这些乐器大多来自教授的捐赠,少量为学校购置。

1.泰国音乐合奏

该课程由肯特州立大学音乐学院Terry Miller博士于1978年创立,最早由泰国的Kovit Kantasiri老师授课(任教时间1977—1979年),随后,另一位泰国老师Javernchai Chonpairot继续授课(任教时间1979—1982年)。1977年到1982年的五年间,Terry Miller博士在泰国音乐合奏课中潜心学习演奏,随着他演奏水平的提升,1982年后的十年里,Terry Miller博士一直担任这门课程的教学。其后泰国的Panya Roongruang(任教时间1991—1998年)、Priwan Nanongkham(1998年任教至今)两位老师也相继接力,使得这门课程发展为肯特州立大学具有传统特色的公选课程,并建成美国学术体系中为数不多且颇有名气的泰国音乐合奏乐团。

笔者访学期间参与了这门课程的学习及乐团演出等系列活动。课堂教学每周两次、一次一个半小时,由于教学内容充实,常常让我们感受到时间的飞快流逝。在笔者的学习期间,泰国教授主要介绍皮法特(Piphat)音乐,这是一种具有泰国古典风格的音乐体裁,融合了木琴、环锣、簧管以及各种类型的打击乐器。这些泰国乐器与中国乐器从外形上看差别很大,在合奏乐器中主要以打击类乐器占多数,只有少数一两件吹管乐器,可见打击乐器在泰国传统音乐中的重要地位。

课堂上,老师会给学生简单介绍曲目内容,然后分乐器种类、分声部来教授如何演奏。由于教学秉承泰国口传身授的传统,没有曲谱,全靠眼观耳听来记忆,因此,每次课堂演练的进度非常有限,也正是基于此,那些没有音乐学习背景的学生只要勤奋一点也能完成学习任务。学习了几首曲目后,笔者发现这些传统的泰国曲目虽然长大,但都类似西方的回旋曲式,或者说更像中国的加花重复,基本乐句的旋律并不长大,但会用频繁的装饰变化来拓展音乐。也就是说,演奏难度虽然不大,但需要更多的练习时间来保证并完成这个学习过程。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学生们通常会在课堂上录音、录像,课后还会多多练习。老师也给课外需要练习的学生提供方便,将部分乐器存放在办公室,学生可以凭证拿钥匙去取乐器练习,当然,方便携带的乐器,学生还可以外借。这些措施不仅保证了课堂教学进度、提高了学生的演奏水平,而且让这些选修学生没有购置乐器的负担,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学习,笔者发现老师对学生始终持鼓励态度,不论他们演奏效果如何,只要能坚持上课、坚持参加演奏就能得到表扬,也正是因为对学生艺术水平要求不高,往往在公开演出即将来临之时,合奏的曲目还会存在各种问题,即使一些问题在正式表演时仍然没有被解决好,老师和同学们表现得还是泰然自若。可见,开设课程更多的是为了让学生享受泰国音乐文化,通过合奏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以及心理素质,换句话说,课程更注重唤起学生的审美认同。

泰国音乐合奏团不仅每学期在学院音乐厅内举办汇报音乐会、参加学校的各种演出活动,还会走出校门甚至参加全美的音乐交流活动。2017年3月,笔者与泰国音乐合奏团的成员一同前往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参加了在那里举行的全美泰国乐团交流演出活动。为了鼓励学生参加,肯特州立大学还给每位乐团成员补助一定数额的交通费、住宿费,使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大大增加。在几天的交流活动中,有高水准的泰国音乐研究学生讲座,还有一流的泰国皇家音乐团体表演,肯特州立大学泰国合奏乐团也展示了两首课堂排练作品,赢得全场的起立喝彩。活动结束后,随乐团同行的肯特州立大学音乐学院民族音乐学系主任Andrew Shahriari博士由衷感叹:“我们的学生看到了他们所学的是最高层次的音乐。”

2.中国音乐合奏

该课程开设于1987年,据肯特州立大学音乐系的Terry Miller博士介绍,最开始的授课老师是来自中国台湾的褚查仲,其后的18年间,在褚查仲之后,陆光、洛秦、王明等几位从国内过来攻读博士学位的中国学者相继担负起该课程的教学。2005年开始,正在肯特州立大学音乐系攻读博士学位的美籍华人黎华赵接任这一课程的教学。

课程的现任老师就是教授泰国音乐合奏的Priwan Nanongkham博士,从1998年开始他在肯特州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随后留校工作,其间一直通过中国音乐合奏课学习中国乐器的演奏。由于该老师能够传授的相关知识有限,所以中国音乐合奏成员主要依赖有中国乐器学习背景的中国留学生,因而参加的学生人数比泰国音乐合奏少一些,集中上课的时间也只是一周一次,共一个多小时。课程的学习内容主要是民间器乐合奏曲的排练,由老师提供曲目和乐谱。一般学习的曲目都较短小,曲目种类和数量不多,一般取自较为流行的几首民间器乐合奏曲,如广东音乐《步步高》《雨打芭蕉》、江南丝竹《紫竹调》《行街》等。

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老师主要对合奏中整体的节奏、速度、力度等作一些要求,较少分声部、分乐器组来细排,也就是说,课程更为注重曲目的整体结构和风格的把握。即便有些乐器配制不全,他们也会将就演奏,或采用音色相近的其它乐器代替演奏。对演奏者和观众来说,这些丝毫没有影响他们对中国音乐的兴致。当然,参加课程学习的学生同样可以申请乐器外借或直接到老师办公室练习。

3.非洲音乐合奏、非洲歌舞

非洲音乐公选课由Halime Ildabh教授20世纪80年代创立。1989年,Kazadi wa Mukuna教授成为该课程的管理者。Kazadi wa Mukuna教授是土生土长的非洲刚果民主共和国(扎伊尔)人,曾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得民族音乐学博士学位及巴西圣保罗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如今,非洲音乐公选课由非洲音乐合奏和非洲歌舞两门课程组成。课程所教授的曲目包括传统和现代的击鼓乐、非洲各种类型的歌舞,以及许多形式的特立尼达和美国非裔音乐。在诸如民间节日、国家节日、非洲之夜、五月纪念庆典、艺术类会议和肯特州立大学非洲研究项目会议上,师生们常常能观赏到非洲合奏乐团表演。另外,乐团还积极参加各种校外活动,近年来曾参加了芝加哥艺术节非洲艺术、俄亥俄州音乐教育协会会议,以及苏格兰格拉斯哥音乐教育协会会议等演出活动。

非洲音乐合奏教学主要由Kazadi wa Mukuna教授担任。该课程通常一次有七、八个人参加,师生围坐成圈。除了Kazadi wa Mukuna教授弹奏的乐器为吉他外,其他人均被分配一样非洲打击乐器。为了使音色更加丰富、增强表现力,大家学习的打击乐器大致有三种,一种是鼓类的膜鸣打击乐,一种是金属敲击的体鸣打击乐,还有一种是类似沙锤的摇动发音打击乐。

课程开始时,老师通常会每人发一个小册子,上面是课堂要学唱、排练的非洲歌曲的歌词。在教会学生掌握各自的基本演奏方法后,老师会按乐器种类和声部现场分配各自的固定节奏型,让大家按指定次序进入歌曲作品形成合奏。老师担负演奏主旋律和主唱的任务,在他的带动下,不同的打击乐节奏和音响在作品进行中穿梭,时而并行时而交替。随着学生演奏水平的提高,老师还会逐渐增加难度,将演唱形式从独唱转变为唱和,这种音乐形式更贴近非洲音乐的原型,能让学生真切感受到非洲音乐的热情奔放和自由洒脱。

早在1998年,肯特州立大学非洲合奏乐团就出版过专辑《Mchanganyiko wa Muziki wa ki Afrika》(非洲音乐组曲),其中包括来自非洲几个国家的传统器乐作品、无伴奏音乐、多语种演唱的歌曲,以及使用吉他、小号、低音提琴、长笛和萨克斯管演奏的作品。

非洲歌舞课程的教学由Janine Tiffe博士担任。她是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民族音乐学博士,在肯特州立大学音乐学院担任助理教授,在教授非洲歌舞课程后,她成为了肯特州立大学非洲合奏乐团的联合指导教授。

与其他世界音乐系列公选课相比,非洲歌舞课程的选修学生数量是最多的,达到数十人。其中,一部分学生担任舞者,另一部分则担任乐器演奏,大家都要学唱歌曲,老师则是在唱的同时,时而舞蹈时而演奏、穿梭其间。笔者观察到,那些舞蹈的学习者清一色是身体健壮、黑皮肤的非洲血统,她们的动作粗犷有力,在强烈感人的旋律带动下,常常剧烈地甩动头部、屈伸腰部、摆动胯部、扭动臂部、晃动手脚、转动眼珠等,几乎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在快速地运动。尽管舞蹈动作的设计和编排出自老师,然而与这些非洲学生相比,地道的美国老师的舞姿有时还会略显逊色,非洲血统的确拥有着不同凡响的歌舞基因。

非洲歌舞课也教授学生演奏非洲打击乐器,乐器类型与非洲音乐合奏基本一致,由于学习的人数更多,所以乐器数量增加、音效增强。通常,老师会在课程开始时带领全体学生跳上一段热身舞,使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随后,舞蹈学生和打击乐学生各自聚在一起练习,老师分别指导。当分部练习完成后,老师就组织大家进行合练,歌、舞、乐交织,现场气氛甚是热烈。

与泰国音乐合奏、中国音乐合奏相比,教授非洲音乐的两位老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要求更严格,对作品表现的艺术水准要求较高。因此,在每学期的音乐会上,他们的节目总能激越人的情感、撞击人的心灵,观众会身不由己地跟随他们舞动起来,享受其中。

4.拉美钢鼓音乐

拉美钢鼓音乐公选课以及基于该课程建立的“肯特州立大学钢鼓乐队”(KSU Steel Band)是由Ted Rounds教授和他夫人Tyler Round教授于2016年创立。Ted Rounds教授曾担任音乐系打击乐主任,在他去世后,音乐系的Janine Tiffe博士加入了教学团队,Janine Tiffe博士成为拉美钢鼓音乐及钢鼓乐队的唯一指导教师。

钢鼓,是一种用汽油桶加工而成的具有低、中、高不同音高的新型敲击乐器,用橡皮包头的木锤击奏,它可以巧妙地模仿管风琴、木管、钢管及弦乐器的音响效果,主要流行在中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和南美洲圭亚那、苏里南、委内瑞拉等国家。由于乐器演奏方法简单、音乐风格活跃富有动感,所以选修的学生人数通常很多。

由于钢鼓演奏的主要技巧是木锤的使用,所以从第一节课开始,老师就会仔细介绍如何用木锤敲击和控制木锤力度。钢鼓音乐通常是多声部的,老师会让学生在开课前两周,在自主选择的基础上分配声部。一般作品都是由五个声部组成,三个旋律声部,两个和声声部。当然,为了增强音乐感染力、突出拉丁美洲音乐独特的节奏性,老师也会安排一个爵士鼓、几件节奏乐器(如沙锤、铃等)加入。

面对几十个没有音乐专业背景的学生,老师在每件钢鼓内相应的敲击部位标记唱名的首写字母,这样只要对照乐谱敲准位置就能得到正确的音,方便学生更快掌握钢鼓的演奏方法。此外,与泰国音乐合奏、非洲音乐合奏课程不同的是,老师都会提供完整的五线乐谱形式的作品供学生练习,学生出错的概率明显下降。在教学内容方面,老师多选择著名的美国摇滚歌曲,容易博得学生的喜爱,从而增强演奏的兴趣和信心。当然,老师也会通过介绍歌词、欣赏原版等手段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品,以保障作品阐释时的审美方向和艺术水准。

教学过程中,老师通常会给大家独自练习的时间,熟悉三四个小节的旋律后就会将主要精力放在合奏中的速度、音色及衔接处理等方面,反复练习磨合。尽管每次课的教学进度较慢,但学生掌握得牢固、学习得扎实,这样一学期下来也能完成五、六首作品。

(二)多元化教学特点分析

由上,我们可以看到美国肯特州立大学音乐公选课三十多年的发展成果。从20世纪70年代开设的泰国音乐合奏到20世纪80年代的非洲音乐合奏、中国音乐合奏,再到21世纪加入的非洲歌舞、钢鼓音乐,世界音乐实践系列公选课及乐团合奏,其音乐内容覆盖了亚、非、拉各区域的主要音乐文化。

由于笔者在综合性大学教授了十多年的音乐公选课,所以访学过程中特别关注美国综合性大学的这类课程,经过一年多的亲身学习和体会,笔者发现,美国肯特州立大学世界音乐系列公选课能蓬勃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它始终坚持走多元化的发展道路。

1.教学形式百般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台下与台上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是肯特州立大学世界音乐课程教学在形式上表现出来的特点。

音乐艺术作为实践性十分突出、专业性很强的学科门类,将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形成教学互动、学练相融的动态教学模式,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力保证。学生将课堂上看到和听到的对各国音乐形态的认识融合到演奏、演唱等表演实践活动中,不仅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这些音乐文化的感性认识,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自身的能动性,激发他们更大的学习兴趣。

在肯特州立大学的民族音乐表演中,有一位黑人女孩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她叫Sandia,是一名非音乐专业的教育学方向本科生,她会拉中国的二胡,会敲拉美的钢鼓,会击泰国的木琴,会打非洲的大鼓,她参加了所有的世界音乐系列课程和所有的乐队演奏。想到学习这些乐器要占用大量的业余时间,笔者曾好奇地问她为什么愿意这么忙碌,她非常随意地说:“I like it,just like.”(因为喜欢)想来,这种注重实践的音乐学习方式对她很有吸引力。

不仅仅是Sandia,世界音乐各个乐团对于参加的成员都很有吸引力,他们参加活动时都很守时,且热情、认真,爱惜乐器、尊重老师,公演前会积极配合反复走台演练。这些学生让我们切实感受到实践类课程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锻炼了他们的心理素质、提升了他们的个人能力。

可见,注重音乐实践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校园艺术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展示学生艺术风采的音乐艺术平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会发现许多规律性的东西,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在能力上、智力上、专业上及情感上弥补和完善课堂教学的缺陷,从而巩固和发展音乐技能和理论知识,全面地锻炼和提升素质。因此,校园艺术实践活动又成了学生十分重要的学习、锻炼和自我完善的形式。

音乐合奏虽然是实践性极强的课程,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只关注实践,而是理论与实践双管齐下。例如我们在泰国音乐合奏课程学习中,老师不时嵌入有关泰国传统音乐的来源、技术理论特点,以及音乐生存的人文历史等知识理论的传授。当然,老师也会鼓励非专业学生到与之相关的理论课程的课堂参加旁听,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其审美认识、丰富其音乐素养、开阔其文化视野的同时,提高他们的演奏水平及合奏能力。

肯特州立大学的世界音乐合奏课除了正常的课堂教学外,舞台的艺术表演是必不可少的,每个学期至少要举办一场“世界音乐合奏”专场音乐会,有时还会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庆祝活动,不管你学了多长时间,哪怕才接触不久,都可以上台参加合奏表演。此外,教学形式的多样性还表现在不拘泥于校园的学习和锻炼,他们从校园走向社会参加各级各类的音乐表演或学术交流活动,实现学以致用。笔者前面谈到了我们参加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举办的全美泰国音乐的汇演及学术交流活动,其实,这类活动很多,学生们参加此类活动也成了常态。参加活动降低了课堂学习的枯燥感,激励学生的求知欲,满足学生们自我表现的愿望,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2.教学内容丰富

肯特州立大学世界音乐公选课各系列课程内容丰富多彩,绝不拘泥于单一内容的教学,总是在不同时空呈现出多样的教学内容。

例如,在泰国音乐合奏课程的教学中,有来源于泰国宫廷的传统吹打乐合奏,如由高低音木琴、大小围锣、双头鼓、对鼓、双簧管、小铜钹等乐器组成的皮帕特(pipat)乐队表演的“康”“拉坤”,大鼓、铜锣、唢呐、大钹等乐器伴奏的手指舞,也有来自泰国东北民间,以所谓“肯”(khen)的笙类乐器伴奏的南旺舞的教学和表演。另外,泰国一种非常重要的音乐典礼仪式——瓦伊赫鲁音乐仪式(Wai Khru Dontree),即泰国每年必须举办的尊师节也是学生们学习的重要内容。当然这些内容的学习是在课堂的基本训练及各类观摩和实践活动中得以完成的。在非洲音乐合奏课程的教学中,Kazadi wa Mukuna博士教授大家非洲地区各种风格的民谣,既有幽婉抒情的,也有热情欢快的,由他弹吉他领唱,学生击鼓伴唱。另外,各种节奏类型的非洲鼓乐合奏也是Kazadi wa Mukuna博士教授学生的重要内容。中国音乐合奏课中的内容同样丰富,根据地域不同可分为广东音乐、江南丝竹、华中八音等音乐合奏类型。地域的不同会带来生活习性、语言、审美等一系列文化现象的不同,地域性文化的多样会呈现出多样化的音乐形式。如果更深入地探讨这种“多样化”,那么在不同地域的文化必然会孕育出不同的音乐表达形式的前提之下,必然会产生音乐作品题材、体裁的多样化,以至于音乐表演形式的多样化。因而,世界音乐系列公选课必然会在教学内容上表现出如曲目风格、表演形式等各方面的多样化。

教学内容的多样化,极大满足了学生多元化的审美需求,拓宽了学生的艺术视野,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及课程的学习效率。

3.教学对象多样

众所周知,美国的高等教育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习者,他们在求学的过程中也会输出自己本国的文化,从而使美国高校演变为世界文化交流的小舞台,肯特州立大学当然也不例外。在世界音乐系列公选课的课堂上,不同肤色的同学、老师齐聚一堂,“学高为师”的一幕常常上演,非洲裔学生会将自己擅长的舞蹈教给老师,老师也能从中国留学生那里学到乐器的演奏手法和曲目。所以,具有多样化文化背景的学生们为公选课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来源。

此外,教学对象的多样化还体现在选修学生不被限制是否音乐专业和学历层次,只要你是在校学生、哪怕是我们访问学者,只要你喜欢该门课程都可以选修。学校在读的大学生正处于向往社会生活、喜爱社交的年龄,他们中的大多数希望有机会展现自己,也希望认识更多的朋友。由此,世界音乐系列公选课也成为大学生们拓展校园交流圈的一个平台,尽管日常的学业繁重、来去匆匆,但并没有减弱他们对世界音乐学习的热情。

世界音乐系列公选课通过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多元化教学的实施,现已成为肯特州立大学学生选课率非常高的课程,这样的教学设置不仅能开阔学生音乐视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而且丰富了校园乃至社区、地区的文化生活,让人们领略不同地域文化的特色与魅力,同时也提高学校及其相关专业的社会影响力。

二、江西师范大学古琴赏析与演奏公选课多元化教学经验交流

笔者于2007年在江西师范大学开讲古琴文化赏析与演奏公选课,由于此类课程不仅是江西高校首开,就是在全国高校范围也是凤毛麟角,因此没有什么教学方面可供借鉴和参考的信息,只能在教学中去摸索规律、积累经验、找到方法。笔者立足于该课程完成省级教改课题一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项、校级教学成果奖两项,还获得全国通选课评比优秀奖一项,发表相关论文数篇,经过十多年的打磨,积淀出一些经验。在与美国肯特州立大学世界音乐系列课程教学比较之后,笔者认为古琴赏析与演奏公选课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心突出与主次相辅以及德育、智育、美育相兼顾等教学设计的要求,[1]凸显出不拘对象、以生为本、内容丰富多样、理论结合实践的多元教学特色。

(一)不拘对象、以生为本

注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启发心智。教学过程中针对通选课教学对象为不同学科专业背景、音乐底子薄的特点,老师首先介绍音乐基本入门知识,让学生看得懂乐谱,知道音乐的基本规则以及欣赏的基本要领,从而方便学生逐步学会欣赏古琴音乐。其次,老师会将教学内容的重点放在古琴文化上,如品评琴诗、琴史源流、古琴美学探讨、古琴哲学思潮等,与纯粹从音乐角度学习相比,这些知识可以方便地与学生自身知识结构拉通,不仅可以打通学科限制,还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学得更有兴趣。

当然,老师除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各种音像资料,运用PPT课件来开展教学,还常常现场演奏古琴,教学实践表明学生更愿意直观地接触古琴文化的各种信息,比起“听”课,“观”课乃至现场视听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很好途径。此外,为了改变学生学习琴史时被动、枯燥的学习状态,老师有时会设计说课环节,让学生分组收集资料、准备课件和课堂模拟教学,现场点评、打分。此举使学生由被动听转变为主动讲,既锻炼了互相协作能力,又培养了口才和胆量,感受到教与学的不易,从而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和启发心智。学生对这一环节感觉很有挑战、收获很大。学生在学习古琴演奏时,每个人的理解能力和手指表达能力都有所不同,需要老师逐个指导,由于缺乏音乐学习,读谱、节奏、音准等方面都需要教与学双方付出极大努力,在耐心引导下,这些在音乐上几乎是零基础的学生通常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就能边弹边唱一两首琴歌和两三首入门曲,不能不说这是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以启发心智的教学成果。

(二)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多样

教学内容丰富多样,提倡阅读经典、深度讨论、思辨分析、拓展视野,训练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及思维方式。在开学之初,主讲人就给学生布置自主阅读和必读内容书目,其中自主阅读书目包括古代和现代的经典文献,如(汉)蔡邕《琴赋》、(晋)嵇康《琴赋》、(明)徐青山《溪山琴况》、易存国《中国古琴艺术》,等等。而必读书目中既有基础知识的补充,也有学术前沿的触探,如(宋)朱长文《琴史》、许健《琴史初编》等书目以及《中国音乐》等指定中文核心期刊的相关研究论文,要求学生就必读内容撰写琴文概论并提交以作为期末考核的一部分内容。在主讲人的指导下,学生可以就其中关心的论题展开小组讨论、课堂讨论,或作为说课内容,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可以就一个话题运用本学科研究方法及思维模式论证交流,如琴歌《关山月》,文学专业同学从诗人李白和诗词结构、内涵角度,美术专业同学从诗词描绘的画面层次、逻辑,历史专业同学从诗人及作品的时代背景,哲学专业同学剖析李白的创作理念及意识形态,等等。这样一节课的学习气氛是活泼而有趣的,知识的学习也是全面而充实的,大家在交流讨论中不仅增强了思辨分析能力、拓展了文化视野,而且学习了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及思维方式,还增进了不同学科专业同学间的了解和友谊。当然,带领学生走出去参加学术研讨会、观摩音乐会也是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训练学生思辨分析、拓展文化视野的良好教学手段。在最近举行的一次全国性的古琴音乐会暨学术研讨会活动中,在学生自愿的前提下,主讲人带队参加。学生在活动中与当今著名的古琴家、音乐学家们对话、探讨、合影,增进了对古琴文化的了解,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活动对他们的触动很大,都表示令他们终生难忘。

(三)理论深研化与实践多元化相结合

将课堂理论学习与课外教学实践相结合,努力创设多个渠道传播优秀文化,实现多方面锻炼学生能力和提升素养。本课程的主体教学在课堂完成,主要包括古琴文化的理论学习和学唱琴歌、学奏琴曲的实践学习两个部分。此外还定期举办面向全校的古琴文化学术讲座以作补充教学,增加学术深度,进一步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14年来,为了鼓励和推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笔者组建古琴社辅导学生演奏,利用课余定期开展古琴雅集、古琴音乐会等一系列教学实践活动,这不仅促进了学生更好的掌握本领,锻炼了学生在活动中的组织能力、协作能力、表现能力和心理素质,增强了自信,还扩大了影响面,使更多的大学生有机会走近优秀传统文化。课堂教学、学术讲座、琴社活动是本课程形成的三个教学渠道,其中课堂教学是主要平台,学术讲座和琴社活动是它的两翼。经过多年的教学研究,主讲人深刻感受到只有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做到“知行合一”才能真正将提升学生素质落在实处,真正让素质教育深入人心。

三、多元化教学对我国高校音乐公选课教学的启示

1988年4月27日国家教委C88D教办字025号文件印发的《在普通高等学校中普及艺术教育的意见》中提出“普通高等学校必须把艺术选修课逐步纳入教学计划中”。国家教委的很多文件如《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也都明确指出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要求高等学校开设艺术选修课。这犹如和煦的春风给高校这座百花园送来更多的生机与活力,我国许多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一些著名的大学如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同济大学、沈阳航空工业学院、武汉大学等先后成立了音乐教研室并开设了音乐选修课,三十多年来,音乐公选课对丰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等方面不无裨益。

但作为艺术类公选课,时至今日,高校音乐公共课的发展仍然步履维艰,绝大多数学校主要以乐理与音乐欣赏结合的欣赏课类型来实施教学,其中教学内容陈旧、教学形式单一,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随意设课的现象随处可见。可以说,目前我国高校音乐公选课教学的内容主要是对中小学音乐知识的重复,同时也是对来自落后地区或音乐零起点学生的初始教育。

笔者十多年公选课的教学经验和常年的观察发现,高校音乐公选课教学中问题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学生中小学时期“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一段时间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我国许多中小学校(尤其是中学)的音乐课大都只排不上,教材只发不用,教学大纲束之高阁而不顾。由于升学、考试等压力,以及竞赛、补习等活动多而繁重,学生的大部分业余时间都被占用,远离民族音乐、高雅音乐,甚至连选择欣赏优秀的通俗音乐的时间都没有了。面对这样的学生,高校的音乐公共教学当然是无法达标。恰巧流行音乐艺术的功利性促使其广泛传播,正好填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加上社会媒体的音乐导向,更促使他们远离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教育。进入高校后,学习压力减小,但由于审美能力和学习内容的差距,最终使学生产生了对音乐学科的轻视与逆反心理,甚至远离音乐课堂。

综上所述,与美国肯特州立大学相比,我们的音乐公选课还存在不少客观问题,例如软件方面的不足,表现在学生音乐基础普遍很低,不能准确认识音乐、理解音乐乃至表达音乐等。此外也存在明显的硬件方面的不足,由于学校不能提供设施完备的音乐教室和可供学生练习的各种乐器,往往成为学生学习音乐的瓶颈,从而成为学生不能更好、更快地融入音乐文化进而提升艺术素养的硬伤。

另一方面,作为音乐公选课的主导者,老师应当拥有更开阔的眼界和更渊博的学识,只有打破纯音乐的纵向性封闭的教学模式,立足于音乐文化,将音乐学与文学、历史学、美学、文献学等学科相融通,结合基本的音乐演奏实践,向学生展示出一个多层面、立体的音乐文化发展脉络,才能更接近综合性高校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切合他们音乐学习的实际需求,才能满足学生多方面音乐审美的需求,激发学生对音乐文化的兴趣,使他们学习、掌握并热爱音乐,从而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乃至综合素养。

综合笔者古琴赏析与演奏公选课和肯特州立大学世界音乐公共课程的发展经验,综合性大学音乐公共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只有遵循传统文化理念,灵活组建知识结构,针对非音乐专业学生特点取长补短,不以音乐技能为学习目标和评价标准,注重教学内容与形式多样化,尽可能地扩大课程内容空间,不拘泥于纯音乐的范畴,以感性学习为主理性学习为辅的教学模式,才能使非音乐专业大学生在学习、理解并掌握音乐知识上不逊色于音乐专业学生,找到一个与他们知识结构更为接近的学习音乐知识的新视角。此外,要注重实践性、学以致用,只有让学生真切感受音乐的魅力,享受到音乐的快乐,才能有效实现公共音乐课程的教学目标,才能真正体现公共音乐课程开设的意义。

注释:

[1]柯 黎,张 维.综合性大学音乐公选课教学改革断想[J].教育学术月刊,2011(07):111.

猜你喜欢
肯特州立大学乐器
学乐器
变成什么好
耐心才能办成事
变成什么好
乐器
艰难的历程:弗吉尼亚大学的建校史(1803~1819)
奇妙乐器
奇妙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