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颖
(江苏省昆山市周庄中心小学校,江苏 昆山)
今年的高考数学卷,大家都在喊难,这是“双减”后的第一次高考,我看了试题,虽然不是单纯的考计算,但是在解题过程中计算量很大,计算量大,耗费的时间较多,会让学生烦躁。由此我想到小学数学中计算占的比重很大,而且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果,尤其是在低年级,计算知识是数学中的重要内容,计算能力是数学中的基本技能,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的计算准确率和速度。在数学教学中有时会使用计算引入概念,用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用计算推导公式,用计算解简易方程……所以要认真严格地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帮助学生提高计算能力,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这样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从事了将近两轮的一、二年级教学后,我发现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对学生整体的数学成绩有很大的影响。那如何在平常教学中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做题,体验到计算的乐趣。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良好的坏境,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并教会学生用口算和笔算进行计算,掌握计算方法,从而使学生算得又对又快。在练习中选择合适的练习形式,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如开火车、小组竞赛、推箱子、夺红旗、卡片、多媒体、限时口算、同桌出题练习等。学生在练习中不仅提高了口算能力,还培养了对计算的兴趣。
低年级学生对故事有很大的兴趣,教师利用这一特点可以在教学中插入学生喜欢的动画改编的故事,或者是数学发现和发展史,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课堂的教学效果,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计算的爱好和兴趣。还有在教学时可以加入一些动手操作活动,学生也是非常喜欢的。低年级计算教学时,学具盒里的小棒和计数器经常会出现在我的课堂上,学生从一开始的不会摆小棒和拨计数器,到后来可以根据小棒和计数器熟练地探索计算方法,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和喜欢学习。
根据我在学生时代的学习经验和现在的教学经验发现,任何一个复杂的问题都是由简单问题组合而成的。不管以后学习多少位数的加减乘除,它们的基础都是“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和“九九乘法口诀”。如果这些基础知识在低年级不能熟练掌握,不能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那对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有很大的影响。在我的班上有一个学生,他在一年级的时候就不能熟练地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加减法”,现在二年级了还在用手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速度很慢,作业稍微多一点他就不耐烦,要花很多时间来完成,从而导致恶性循环:计算速度慢—做作业慢—不愿做作业—不做作业得不到计算练习—计算速度更慢。所以在低年级就要加强计算的基础,从而在中、高年级才能算得快,算得准。
在平时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打好计算基础。比如,在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之前要让学生学会一一对应、有序地数数,之后让学生根据实物进行“10以内数的分与合”,再让学生脱离实物能直接说出“10以内数的分与合”。我会让学生在预备铃声响之后2分钟熟记“10以内的分与合”,虽然只有2分钟,但是每节课2分钟,每天就有12分钟,这样学生能快速掌握和理解“10以内的加减法”。我记得刚工作的第一年教一年级时以为这些学生都会,教得就比较粗糙,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相对较慢和较低,之后第三年又教一年级,有了之前的经验,教得细致,计算速度和正确率就相对较快和较高。再比如教“九九乘法口诀表”,不是单纯地教学生口诀就好了,还要让学生体验推导口诀的过程。“乘法口诀表”学完之后,我会让学生横着背、竖着背、斜着背,主要是希望学生熟记“乘法口诀表”。
在计算中还有一种重要的形式———竖式计算,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也要打好基础。竖式计算有加、减、乘、除四种形式,每一种在低年级刚教学时就要把竖式计算方法、每一步代表的含义、竖式计算的注意点给学生讲清楚,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更快地掌握更复杂的竖式计算。比如,在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提问: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计算45+31呢?学生交流,集体反馈。
引导:我们可以用摆小棒或者计数器来计算得数,我们一起来试试看。
1.摆小棒
学生摆小棒探究得数,教师巡视、指导。
集体交流,提问:你是怎么摆小棒算出得数的?
根据学生摆小棒的情况教师用小棒演示(4捆对齐3捆,5根对齐1根),摆好后引导学生看得数是多少(7个十和6个一合起来是76)。
提问:为什么4捆要对齐3捆,5根要对齐1根?(4个十要和3个十加,5个一要和1个一加)这样摆算出的得数是多少?(76)
2.拨计数器
学生拨计数器探究得数,教师巡视、指导。
集体交流,提问:你是怎么拨计数器算出得数的?
根据学生拨计数器的情况教师用计数器演示(先拨出45,再依次加上3个十和1个一),拨好后引导学生看得数是多少(7个十和6个一合起来是76)。
提问:31里面的3个十和1个一是加在45的哪一位上的?(3个十加在十位上,1个一加在个位上)
总结:比较两种方法发现,几个一要和几个一加,几个十要和几个十加,也就是个位上的数要和个位上的数相加,十位上的数要和十位上的数相加。
谈话:按照上面两种方法的算理,我们可以用竖式计算。看黑板,(1)写45(板书45),4和5之间稍微空开一点,(2)在它下面的左边一点写“+”,(3)再在它的下面写31,写的时候3应该对齐谁?(4)为什么?(因为十位上的数要对齐十位上的数)1应该对齐谁?(5)为什么?(因为个位上的数要对齐个位上的数)接着用直尺画一条横线(板书)。
学生按照教师的演示,在自己的本子上列出这样的竖式。
提问:你能在横线下面算出得数吗?学生试一试。指名学生分享是怎样在竖式中算出得数的。
总结:用竖式计算得数时,直接把个位上的5和1相加,得数6写在个位上,表示6个一;把十位上的4和3相加,得数7写在十位上,表示7个十,合起来就是76。一般从个位算起,先算个位再算十位。在竖式上算出得数后,要把这个得数写到横式上面。(板书横式的得数和单位名称)
谈话:小朋友们真聪明,已经学会用竖式计算加法了。那你们能用同样的方法计算减法吗?我们来试一试。出示:67-34
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名学生板演。
指名学生分享是怎样在竖式中算出得数的。
总结:用竖式计算得数时,直接用个位上的7减去4,得数3写在个位上,表示3个一;用十位上的6减去3,得数3写在十位上,表示3个十,合起来就是33。一般从个位算起,先算个位再算十位。在竖式上算出得数后,要把这个得数写到横式上面。
谈话:小朋友们回想一下刚刚的计算过程,想一想,在用竖式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集体交流。
小结:在竖式计算时,个位对齐个位,十位对齐十位,从个位算起。
在教案里我先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和拨计算器明白算理,再把竖式计算方法讲清楚,特别强调要从个位算起,因为在之后学习进位加和退位减时,如果不从个位算起,很多学生容易忘记进位或退位。本课的教学是为之后的学习打基础。
培养计算能力离不开计算练习,计算练习不是单纯大量做题,还要加强练习计算方法、计算顺序、判断结果,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提高准确率和计算速度。
在低年级的时候要掌握加法的计算方法,知道通过怎样的方法获得得数,到了中、高年级要学会运用定律、性质和规律等,每一种计算都有一定的方法,掌握计算方法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比如,在一年级的时候计算6+9=?要让学生学会凑十法,就是把6分成5和1,先算1+9=10,再算5+10=15,得到6+9=15;在二年级的时候计算69+18=?要让学生学会先算69+10=79,再算79+8=87,得到69+18=87。要让学生在计算的时候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以此提高学生计算知识的掌握水平,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在低年级的时候要让学生掌握简单的计算顺序,如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连乘、连除、乘除混合、乘加、乘减的计算顺序,再往后就要让学生掌握有括号的计算顺序。在平时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思维定式和不认真审题容易产生运算顺序的错误,所以要求学生在练习中遇到烦琐的题目时,要冷静、仔细地看清计算中的数字和运算符号,确定运算顺序再计算。
学生在计算以后要学会判断自己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一般在低年级用到的方法是估算和验算。估算可以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数感,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计算。运用估算的方法可以快速地确定计算结果的取值范围,通过计算前的估算和计算后的检查,可以避免计算中出现错误。例如,在计算45+47时,学生估计得数为90多,所以得数十位上的数应该是9,从而减少学生忘记进位而出现的错误。验算是学生在二年级学习的方法,主要是竖式计算的验算,学生对加法的验算掌握得较好,在减法的验算中,一开始会有学生出现交换被减数和减数的位置进行验算,需要巩固学生对验算方法的理解。用估算判断结果是一种简便方法,能看出明显的错误,验算可以直接明确地发现计算是否错误,所以估算不能代替验算,需要学生将估算和验算相结合用来判断结果,从而提高检查效率。
在新课教学中,教师的计算方法、笔算的计算过程一定要规范、正确,而且字迹要整洁、清楚,学生会模仿教师,教师一旦在新课教授中讲解得不清楚,想要在学生以后的学习中纠正会变得很困难,所以教师在新课中就要把计算方法和过程示范正确。除了在课堂上的教授,在作业批改中教师也要规范、整洁,以便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在一年级下册的“加减法竖式计算”教学中,在第一年刚工作教授竖式计算时,需要在黑板上板书一道加法竖式计算和一道减法竖式计算。由于经验不足、考虑欠佳,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两道竖式计算横着并列板书,导致在“数学本”上做练习时大部分学生横着写练习。在教学计算过程并板书时,将竖式计算的每个注意点都仔细地讲清楚,把“进位1”和“退位点”等都标注清楚,教师在黑板上怎么演示的,学生在今后的作业中就怎么反馈,教师讲解得越清楚、板书得越规范,学生在作业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就越少。
在低年级就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使学生终身受益,学生在低年级是否有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中、高年级的计算能力。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及练习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读题习惯、书写习惯、笔算习惯、检查习惯,并让学生感受到良好计算习惯的重要性。
良好的读题习惯是提升计算能力的关键,而且计算的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题的正确与否。读题是计算过程中关键的第一步,一旦读题错误就会导致结果的错误。例如,在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中,题中的要求是“三、四、五年级一共植树160棵,三年级植树42课,四年级植树48棵,五年级植树多少棵?”有一个学生能清楚、流利地将解题思路口述出来,等到真正动笔写的时候,他写了算式106-42=64(棵),64-48=16(棵),把“160”看成了“106”。本来是可以做对的,就因为读题不仔细,导致全错了。在刚开始独立读题的时候,学生可以读出声音来,并用笔点着,这样一个星期之后,肯定会有明显改变。还有学生在做计算练习时,可以让学生一边计算一边有声地说出计算过程。思维过程和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开始需要说出来帮助学生整理思绪,到后来学生就可以在心里“自言自语”完成思考。
书写不规范是计算出现错误的一个常见原因,良好的书写习惯可以帮助学生减少不必要的失误。学生在计算时,有的会因为自己的字迹潦草而分辨不清,如:0看成6、3看成8;有的因为擦得不干净,又在原处写字,导致字迹模糊不清;有的因为竖式书写不规范,数位不对齐、没进位、退位等,都可能使计算出现错误。因此,在教学和练习中,要严格要求学生把数字写端正、写清楚,计算格式要规范,要养成标注的习惯。
良好的笔算习惯有助于学生减少在计算中的错误。一年级有些学生对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能力较差,遇到口算题时怕麻烦,喜欢直接口算,但是会忘记进位或者退位,导致计算错误。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和练习中要使学生养成笔算习惯,遇到口算不出的题目,要学会在草稿纸上进行笔算练习。在低年级就养成笔算习惯的学生,在中、高年级的学习中一般也会愿意去笔算,这在学习中有一个相对的优势,因为中、高年级的计算数字较大、较复杂,一般学生不容易口算出结果,笔算就成了提高计算正确率和速度的有效方法。
检查是保障计算正确的有效措施,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计算过程。但是小学生的意志力薄弱,做好练习之后一般不能自觉地检查,而对低年级学生来讲,不知道应该如何检查。因此,在计算教学中应注意教会学生检查的方法,我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过某位教师要求学生“做到‘四查’:一查数字是否抄对了;二查符号是否准确;三查运算顺序是否正确,四查结果是否算对和写上”,我认为还应该有“五查:数位是否对齐”。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需要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学生的合作与坚持,这是有益于学生终身的好习惯,作为教师应该好好培养学生。
总之,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应该贯彻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特别是在低年级刚刚开始培养计算能力的时候,要有耐心,既要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又要注重对学生的针对性训练。在平时教学中要不断总结经验、找对方法,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