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式的语文阅读教学研究的逻辑前提和逻辑基础的探究性实践

2022-12-24 02:28方忠荣
新课程 2022年38期
关键词:亲情意象文章

方忠荣

(甘肃省庆阳市宁县早胜学区,甘肃 庆阳)

感悟式教学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感悟”这个新词语,顾名思义,就是“从感觉、感触中得到领悟”,这显然与高中新课程大纲中要求的“关注学生发展”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具体地说,感悟是指人在自然与社会中对发生的某件事的顿悟。将其应用于教学中,则是指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一个转变。

一、感悟式教学法的含义

所谓的感悟式教学,难以准确用定性描述或定量分析的方式去解释它的含义。可以将其与佛教中的顿悟进行类比,佛教中的顿悟模式给人带来的感觉是:从痛苦中解脱,获得自身的救赎。去掉宗教色彩之后,“顿悟”就有了心灵感悟的意思。宋代理学家朱熹在《大学章句》中有过一句话:“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这里所指的“豁然贯通”便包含着“顿悟”。因此,可以将感悟式教学看作对一个知识点或某个现象的突然领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必须反复去读书,熟读,才能慢慢领会到书籍中深刻的道理,与“顿悟”的意思相同。简而言之,“顿悟”是学生学习思维方向上新的一个改变,因此我们将这种感悟式作文教学形式应用于高中语文写作教学工作中,有助于充分锻炼学生独特的语言创造性思维,培养了学生扎实的中学语文知识综合技能素养。

二、感悟式教学法的基本规律

(一)感知

人类认识这个世界,是从对事物的感知开始的。如作家在遭受过一系列的生活磨难后,经过自己的生活感悟,写出了优秀的作品,具有代表性的著作便是李白的《蜀道难》,对于蜀道的难以攀登,李白有感而发,留下了这样的千古佳作。作文不仅要写出作者对当代生活现状的独特感知,还要写出读者对现当代文学作品独特的感知。而这种感知用一句话来简单形容就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即看见山的时候,脑海中会有无数对山的感情,对山势险峻的惊叹,对秀丽风景的赞美等;看见海的时候,头脑中又冒出来许多与海有关的情感,有对海纳百川的理解,有对大海无边的自由向往等。学生将文学作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能使感知活动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二)凝思

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思考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正确的思考有助于学生理解学习内容,掌握知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古代优秀的一位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指的就是学习过程中对学习内容没有思考,就不能很好地理解书中的意思,就会陷入迷茫。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讲了赵括的故事,赵括从小就表现出对军事的极大兴趣,并且热爱读书,对行军打仗非常向往,结果到了真正上战场以后,只会生搬硬套兵书上的条文,结果导致失败。这个故事表明,读书却不思考,相当于没有读书。由此可见日常学习中思考的重要性。

(三)过程

学生学习时,感悟的过程也很重要。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第一遍并不能完全理解它的深意,就需要进行反复阅读,在阅读中逐渐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感受到作者的情感,理解文章内容,最后吸收文章中的知识。以《荷塘月色》的学习为例,文章中有大量的景色描写,如“朦胧的月光”“树影婆娑”,学生第一遍阅读可能只是想象到画面,第二遍阅读时,就会对作者在文中写的“颇不宁静”有所体会,第三遍阅读时,就能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孤独之美”的意思,每一次的阅读都给学生带来了不一样的阅读感受。所以,感悟要重视过程,要在过程中领会文中深意。

三、感悟式语文教学的应用方法

教师在课堂上真正运用感悟式的教学,就是要做到在师生不知不觉交流中完成学生知识理念的有效传授、对每位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以及教师情感意识的有效传递。具体来说,开展感悟式教学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创设情境

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教学效率。创设情境的目的在于切入主题,为学生创造一个文章中所描写的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受文章内容。创设情境时内容和形式不受限制,内容可以是自然景色、人文风光等,形式可以是诗词大会、即兴表演等,只要是能调动学生感官,让学生集中精神,并且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情境,都可以引入课堂中。以课文《白杨礼赞》为例,教师完全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为每个学生充分展示雪域高原中苍韧而挺拔多姿的白杨树,让所有学生切身感受到白杨树的生存以及环境改造的巨大艰难,白杨树那顽强坚韧的旺盛生命力以及白杨树能带给人们生活的新希望,学生只有在仔细观看学习了一幅幅图片、视频等之后再深入去分析学习该课文,才会更容易理解文章内容,进而感悟、体会到作者要写好这篇文章,不只是为了歌颂一棵白杨树,更是为了歌颂一群朴实、坚强、善良的老北方的农民。

(二)语言品悟

语言品悟就是指通过多种方式、方法去感受和体会语言,从而理解文章的思想和情感。字、词、句、段作为语文学习中的几个重要因素,在不同的情况下,有着不同的意思。以“通”字为例造句,分别有“这篇文章写得不通顺”“他兢兢业业,通宵未眠”“施工队马上就要把山洞打通了”,这三句话中的“通”分别是通顺、从始至终、没有堵塞的意思。以文学作品《社戏》为例,社戏中的“偷豆”一词就值得细细推敲。“偷”指用不法的手段将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而文章中的“偷豆”片段,则是几个小孩在不让家长知道的情况下去摘豆子吃,“偷”字不仅没有丝毫的贬义成分,还充满了童趣,让人读后沉醉其中。

(三)意象感悟

意象感悟是通过对文章中的人物形象、特征、行为或具有重要意义的事物的分析,来感受文章的表达情感,从而达到对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以李白的《越中览古》为例,作为一篇怀古之作,这首诗借助意象很好地传递了作者的思想,“春殿”和“鹧鸪”两个最明显的意象对比,就能够反映出昔日的繁华与眼前的凄凉,表达出作者对时移世易、人事变化的感慨。现代诗人艾青的一首诗《我爱这土地》也很好地运用意象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作者用到了鸟、暴风雨、河流、风、羽毛、土地,作者用鸟儿的形象代表自己,用鸟儿魂归大地的说法表达了自己炽热的爱国之心。意象描写是我国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一种描写形式,学会寻找意象,有助于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情感。

(四)联想创悟

联想创悟是学生在阅读中进行大量的联想,并在联想中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大胆的创新,然后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内涵。在联想中运用多种感官,从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角度,使人产生深刻的感悟。如《登鹳雀楼》作品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旅夜书怀》作品中结尾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等,如《狱中题壁》作品中结束的句子“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等,这些小作品开始气势磅礴,结尾更是耐人寻味,教师还可以从中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结合时代背景去感悟诗歌的主题。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开展课文续写活动,以《麦琪的礼物》为例,学生展开富有新意的联想后,会续写出不同的结局,出发点不同,结局也有好有坏。在学生联想学习的理论基础上,学生写出对一篇文学作品的理解感悟,有助于全面开发学生多角度的创造性思维,帮助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五)情感领悟

所谓情感领悟,指的是读者在阅读文章时,根据自己的生活实践切身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产生更深刻的感悟。对于很多作者而言,文章是抒发他们细腻情感的载体,而优秀的文章往往来源于生活,其中包含的情感也与作者的生活实践息息相关。所以要想真正感悟作者情感,就必须依赖现实生活。对于学生而言,他们从小与父母一起生活,始终沐浴在父母亲情之中,或许因为天天如此,很多学生就不会特意去感悟亲情,距离太近,反而难以体会其中之美。而当学生进入课堂,语文教师就应该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时,逐步启发学生去感悟亲情之美。以《背影》为例,这是一篇家喻户晓、人尽皆知的优秀亲情类文章,教师可以通过情感领悟让学生品味文章中字里行间所透出的亲情之美。作为儿子的“我”已经20岁了,父亲仍然不放心,即使身体不舒服,也要坚持送儿子,到车站时还要专门给儿子找座位,嘱托茶房照应儿子,还坚持艰难地爬上月台给儿子买橘子。作者通过语言描写与动作描写表现父亲当时的言行,如穿过铁路时,年老体弱的父亲“跳下去又爬上来”。这样的句子能够表现出父亲怎样的情感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此展开讨论,体会其中所表现出来的亲情之美,并启发学生回忆父母的日常言行,分享在家庭生活中的亲情事迹,真实感受父母对自己的关心与爱护。如此一来,学生就很容易体会到情感领悟的妙处与意义,从而更加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涵,理解作者想要借此表现的情感。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广泛运用感悟式探究教学法,有助于探索创新作文教学活动形式,培养学生更好的阅读注意力,使青少年学生自觉在日常语文学习中主动投入更多精力。同时,学生在感悟中学习,有助于增强自身的理解能力,开阔眼界,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内化。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感悟式教学法,让学生学会感悟生活和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猜你喜欢
亲情意象文章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亲情密码
意象、形神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最是亲情“回娘家”
增进亲情的项目推荐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