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钰
(兰州市安宁区长风小学,甘肃 兰州)
良好品格包括诚实守信、忠厚正义、勤劳勇敢的态度,也包括自觉主动、坚忍不拔、做事果断的意志,还包括积极向上的情绪等,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品格。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格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相互配合。情境教学法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深受学生喜爱的一种教学方法。小学语文课文具有较强的趣味性,教师借助音乐、图片和教学工具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内涵,让学生仿佛置身其中。小学阶段的学生身心发育还不完善,更喜欢能歌善舞、语言风趣、思维敏捷的教师,喜欢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从不同角度展现与学科相关的道德知识。一方面能够丰富教师课堂教学的内容,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维;另一方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小学生在情境教学中更容易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体会文章的核心思想,从而实现语文学习和品格教育的目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格。
养成教育主要以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进行德育、培养良好品格为主,是小学生成长过程中完善人格的重要教育内容,有助于引导学生走好人生的第一步。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教导人寻求真理,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会做人。”教师是肩负着立德树人重任的教育工作者,不但要为学生传道授业,更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1]。一个人的良好品格不是先天形成的,需要后天的精心培养,需要教育的不断完善。
小学生正处于品格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主要是由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决定的。俗语讲:“三岁知小,七岁知老。”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必须重视对学生良好品格的培养。这个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尚不成熟、思维还不稳定,容易模仿他人进而形成错误的思想观念。
哈佛大学的教授曾指出:小学生的道德和智慧应该从降生的第一天开始培养,因为小学生善于观察与模仿,很容易学习成人的行为,因此良好的品格远远超过聪颖的智慧。品格对一个人的命运和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为学生的日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而要重视对小学生良好品格的培养。
品格培养并非道德教育,品格教育不等同于道德教育。通常情况下人们认为品格就是道德。实际上,道德是通过善与恶的评价来约束人的行为习惯和思想价值的社会意识。人类在道德的范围内行动,其象征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导向,对人类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德育是提升学生道德品质的主要方式。良好的品格表现在学生的具体行为习惯中,例如,有的学生观察细致,有的学生大大咧咧;有的学生思维缜密,有的学生思维迟钝;有的学生情绪平稳,有的学生情绪极端等。品格是一种较为稳定的价值取向,决定了学生在面对和解决问题时采取怎样的措施。品格对个人价值选择和行为习惯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因此必须引导小学生树立良好的品格[2]。
一个人如果每天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就会显得格局狭隘。内心不坚定没有方向的人在做事时就会显得不稳重、前后矛盾,缺乏风度。品格是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磨练出来的品行、风度和格局。良好的品格是指一个人在为人处世时具有大格局、高品位,能够将眼光放得长远。对小学生良好品格的培养,通常是指对学生品行、素质、道德的培养,使其达到相应的高度。
培养良好的品格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坚持,需要具备坚忍的意志。无论是前瞻性、坚韧性还是广阔的视野和深邃的思考,都离不开实践的磨炼。如果缺乏一定的认知深度,就难以形成价值认同,就很难从内而外地约束自身行为。小学生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努力塑造大格局、大视野、高品质,为未来的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良好品格的培养离不开强大的能力,离不开个性化的创造。此外,在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格时,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引导学生端正态度,不要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引导学生从自主学习开始,规范自身行为,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活动,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地提升小学生的品格素养。
教师在运用情境教学方法时,要提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在情境教学过程中落实德育是有效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途径,能够帮助学生养成高尚的人格品质,进而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教学创建生动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接受德育[3]。比如,教师在讲解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在上课前准备与桂林山水有关的图片或者视频,在课堂上将视频展现给学生,让学生直观地体会到当地的自然美景,感受桂林山水的魅力。与此同时,教师要借助生动的语言,让学生在观赏风景的同时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而使学生对大自然产生情感。除此之外,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任何事情都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要认识到这一点,并借助合理的情境,让学生参与到情境中,使教学内容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鸟的天堂》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依据文章的主要内容提出以下问题,如“世界上有天堂吗?同学们心中的天堂是什么样的?鸟会生活在天堂吗?鸟又是如何在天堂生活的呢?”然后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讨论。经过短时间的讨论,学生会总结出能使自己快乐的地方就是天堂的结论。与此同时,通过思考学生也会深切地认识到人与动物之间要平等相处的道理,这样人们才能拥有更好的大自然。如果人们的行为破坏大自然,那么也将会受到来自大自然的惩罚。总而言之,人在生活中要保护好一草一木,不能随意踩踏小草,这是每一个人应尽的责任。
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加强学生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充当所学课文中出现的角色,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文章的含义,亦能推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从而获得独特的体验,感受课文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如教师在讲解《植物妈妈有办法》这节课时,让学生通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具体内容的基础上,邀请几位学生上台表演课文中出现的人物或者角色。如在这篇课文中出现的角色分别有蒲公英、苍耳、豌豆和其他动物。在学生表演完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点评,使学生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有进一步的认识,从不同的神态、心理活动等方面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表演,巩固记忆,更好地感受课文体现的情绪,继而联想妈妈给予自己的爱。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享父母对自己的管理方式,如在学习、生活以及各个方面,指导学生理解“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句话的内涵。这种教学方式能培养学生的感恩之情,督促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比如,教师在讲解《黄山奇石》这篇课文时,可以请一组学生上台表演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等几组在文中出现的新的词语。台上学生表演完,再让其他学生评价,要求学生从神态、动作等方面抓住这些词语的特点,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更好地理解文中描述山峰的奇特之处。教师在采取教学方法时要尽量激发学生的想象,为设置情境打好基础,以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要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合理的思维方法、高尚的道德品质、积极的审美情趣和乐观的人生态度。这些内容的培养需要融入教师的教学方法中,不应被当作附加任务。要依据语文学科的学科特点,注重文字的熏陶作用,要潜移默化地将上述这些内容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中。
在运用情境教学法时,要着重结合直观手段与语言描写。在设置情境的同时,教师要运用生动的语言阐述内容,这有利于指导学生开展下一步的学习活动。如在讲解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秋天的图画》这篇课文时,文中运用的文字优美,采用的插图所表达出来的意境唯美。那么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深刻感受秋天的美呢?关键要看教师给学生创设的情境。创设情境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秋天到了,大自然有哪些变化?在秋天,大自然会凸显出哪些特点?”在学生互相讨论后,让学生结合课本上展示的图片分享自己的感悟。在此基础上,教师导入新课时可以说:“当秋天来临时,天空是蔚蓝的,白云是美丽的,人们都喜欢秋天,秋天不仅有美丽景色,亦是个丰收的季节。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郊游好不好?”之后在多媒体上展示图片,让学生依据图片上的内容说一段话,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这类活动中。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积累优美的词语,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具体生动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积极研究课文中蕴藏的知识,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将文中出现的优美语句画出来,不断地朗读,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时伴随着学生的记忆,其脑海中出现的不仅仅是大量的优美词语,还有与之相呼应的风景,让学生感受来自大自然浓厚的情愫。在小学课文中,类似主题的文章有很多。教师在讲解时要适当地采取方案,让学生感同身受地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还要注重让学生积累优美的语句,在日后的写作当中运用时得心应手。除此之外,还要注重写作技巧,为学生的写作打好基础。
在语文课标中着重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激发学生努力拼搏的精神为主,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的学习方法。简单来讲,教师要创建真实的情境,指引学生融入课文表达的情境里,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教师对学生的鼓励是十分关键的。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要重点提升小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被认可。所以,对每一次班级活动进行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对学生的活动进行评价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进行归纳和整理。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他们迫切地想要得到肯定,希望得到教师和家长的认可。教师对于学生所做事情的表扬都会使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也可以促使整个班级更加团结。每个学生的性格不同,教师应该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育学生,使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个性学习。如班级当中有外向的学生,也会有内向的学生,外向的学生一般敢于表达,教师可以鼓励外向的学生发挥带头作用,帮助教师组织和协调班级活动。对于内向的学生,教师也应该多鼓励和肯定,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小学阶段,教师对于学生自信的塑造是非常关键的,学生的自信心不足,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小学教学中自信心的培养是未来发展的奠基过程。学生通过在活动中发挥价值得到肯定进而不断增强自信心,能够让学生未来遇到问题时,勇于挑战,不怕困难。因此,教师应该带动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展示舞台,让学生面对一些挑战时不畏惧、不气馁。另外,还要保证活动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仅使学生可以寓教于乐,也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包含深刻的意义,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而中华经典诗文是其中发散光芒的一篇。国学经典以其独有的魅力和韵味影响着每一位中国人。语文课题组通过开展对国学经典的讨论活动,充分认识到国学经典的学习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即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提升学生文化素养。课题组可以组织有关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学习国学活动,在国学经典诗文朗读过程中既能提升学生的朗诵水平,也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还能宣传民族传统文化。课题组可以在国庆来临之际开展朗诵经典诗歌比赛,让学生寻找与爱国相关的诗歌上台演讲,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充满整个校园,以此树立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道德品质。例如,在吟诵《己亥杂诗》这篇古诗时,其目的在于激起学生振兴祖国的愿望,通过吟诵《少年中国说》鼓励学生奋发努力,要具备为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学校要定期开展相关的活动,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净化学生的思想世界,将爱国精神渗透到具体的实践中,借助开展国学经典吟诵活动,提升学生品格与审美能力,用每一首激昂的爱国古诗浇灌每一位学生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