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贝贝
(山东省平度市第二实验小学,山东 青岛)
最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各学科教学要针对学科特点和各学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对小学数学教学进行优化,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养的全面发展,已成为广大小学教师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将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既符合当下教学要求,又能满足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那么,生活化教学理论对小学数学教学有哪些启发,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更好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这正是本文的写作目的所在。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具体来说是所有自然学科的基础,无论是传统的物理、化学、生物学,还是现代的计算机科学、网络科学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的支撑。数学学科与生活有很强的联系,很多知识也都能在生活中得到运用与体现,因此将生活化教学引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是可行的,还有十分广阔的应用空间。首先,生活化教学方法的应用符合当前新课程背景下的要求,能推动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满足当前小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要。[1]其次,生活化教学还能有效拉近数学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打开教学局面,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最后,通过生活化教学还能循循善诱地对学生进行引导,缓解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压力,使学生在更轻松的氛围中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知识视野的拓宽以及数学思维能力的不断形成,实现对生本理念的有效落实。
数学是小学阶段的主要学科之一,但数学知识存在很强的逻辑性、严密性和抽象性,成为小学教育的难点。由于小学生在思维能力、洞察能力方面存在不足,因此在数学学科学习过程中往往存在理解上的困难,所以需要借助生活化的教学方式降低数学知识的理解难度,促进学生思维理解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
生活化教学理念最早源自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强调“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因此在对生活化教学理念进行理解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生活与教育之间的关系,并尝试将这一理论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具体来说就是让小学数学教学从课堂与书本的局限中走出来,实现生活以及社会的充分结合,一方面需要将小学数学知识与生活、社会进行融合,另一方面需要实现小学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关注社会生活的发展,以此更好地促进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与进步[2]。此外,教师还需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引导学生尝试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应用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及时摆脱过去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加强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做到“尊重学生主体,教会学生学习”。具体意思就是说,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需要确立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摒弃过去传统的教师主导教学的局面。但是在过去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中,一直以来学生都处于较被动的地位,创造性思维以及思考探究精神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因此,想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强化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就需要转变过去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将课堂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同时,教师除了需要传授数学知识外,还应向学生传授方法,并给予学生足够的课堂时间自行解决问题,通过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彻底掌握数学问题的解题思路,实现“教学做合一”[3]。
如上文所述,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策略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起着非常关键的教学作用。但是从具体教学实践来看,部分教师在教学时往往缺乏生活化教学应用意识,甚至有教师认为生活化策略只会浪费课堂时间,降低教学效率。尽管有些教师采用了生活化教学方式,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却脱离了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生活素材的选择上也欠缺考虑,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很难与数学教材产生很强的联系,从而导致生活化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而之所以会出现上述问题,并不是因为生活化教学策略不适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而是部分教师在实践过程中缺乏对生活化教学理念的正确理解,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也未能做到与生活化教学相适配,从而导致课堂教学内容难以吸引学生,教学效果也难以得到真正展现。因此,针对这一系列问题,下面详细阐述了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措施与策略。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数学知识,如果在教学时能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不仅能有效拉近数学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还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进行思考,促进学生学科兴趣的培养。对于大多数小学生来说,由于生活经历有限,很多时候对课本上所阐述的知识并不能有效理解,如果教师在这时结合生活中的例子对学生加以引导,那么就能使课本上的知识内容更易于理解。[4]不过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提前进行调查与了解,必须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知的事物加以引导,否则就难以发挥出生活化教学的作用。同时,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还可以创设一些生活情境来开展教学,以引起学生共鸣的方式让学生主动思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的数学知识与能力得到提升,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摸球游戏——可能性”这一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一堆文具、玩具与零食,然后让学生对这些物品进行分类。另外,当学生明确这些物品的种类后,教师再将这些物品分别以不同的数量比例放入盲盒中,然后让学生探讨不同类型物品被摸出的可能性。通过上述这种生活化的教学设计,一方面能借助文具、玩具与零食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还与课本知识相结合,降低了学生理解知识的难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对大多数的小学生来说,由于知识储备与思维能力有限,所以对一些较为抽象与复杂的数学知识往往很难进行理解与运用。对上述这种情况,教师需要更多地采用创设生活情境的方式开展教学,让学生能实现数学知识的学以致用,强化数学学科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通过生活化情境、生活化教学素材的应用带给学生更真实、生动的教学体验。如今很多学生之所以觉得数学课堂无聊与乏味,主要是因为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如果仅仅只是讲授理论知识,由教师带领学生解决数学问题,不仅会造成学生的思维难以跟上进度,还会因为难以理解而产生枯燥感。所以,运用创设生活情境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充分贯彻新课程理念,还能提升小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首先,教师需要营造一种欢快与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将注意力集中在数学课程的学习上,并提高他们上课的积极性;其次,再根据教材内容,引入与教材知识有关的生活教学情境;最后,还需要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又能使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得到提升[5]。在这一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所创设的生活情境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作为辅助,通过一些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从而使学生发挥出主观能动性,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具体来说,在“生活中的多边形——多边形的面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向学生展现实际生活中所常见的多边形物体,同时通过实物展示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其面积进行计算。此外,为了与数学知识进行更好的结合,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通过剪纸的方式裁剪出多边形,然后让学生利用尺子对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形状进行测量,然后结合课本上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得出最终的结论,从而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加深对面积计算公式的记忆,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让学生通过更轻松的方式来获得能力上的提升。
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其实充斥着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而教师可以将这些问题运用到数学教学过程中,从学生所熟悉的事物着手,以此拉近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缓解部分学生的畏难情绪,并提升其自主探究学习的欲望。在探究形式上,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对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探讨,并让小组成员相互交流数学学习心得与体会,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学生通过相互合作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之后,教师可以让其中一些学生主动向大家展示具体的解题思路与策略,并让学生一起交流、探讨,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小组学习与研究的过程中,一部分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方法往往能为其他基础较弱的学生提供参考,逐渐地也能带动整个课堂的学习氛围,使每一名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都得到提升[6]。并且,教师还可以定期安排一些生活探究类的小组任务,让学生通过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尝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对表现优异的小组予以表扬,使学生从数学学习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对“年、月、日”这一知识点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布置一项生活类的小组探究作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记录小组内所有学生的生日,然后通过日历探寻年、月、日所存在的规律,如闰年与平年之间的区别、一年之中有多少月份以及不同月份的日数又有怎样的差异等。从而通过这种生活化实践探索的方式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不断提高。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对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也提出了更加具体和明确的方向。突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特定的情境中,通过具有启发性、实践性、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发现知识和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发展核心素养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数学知识还原于生活实际,既能有效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能拉近枯燥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从而促进他们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在实际教学中,想要通过生活化策略来优化小学数学教学,就需要结合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与生活的联系,强调知识的学以致用以及通过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作用,有效满足新课程改革下的教育教学要求,促进学生思维理解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