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丽 刘超 宋洁 魏清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 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指存在一种或多种起源于胃及(或)十二指肠区域的消化不良症状。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原因及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或其他细菌感染、饮食因素、胃酸异常分泌、心理因素、胃动力障碍、内脏敏感性增强等因素有关[1]。由于目前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及机制未明确,故其治疗也无针对性,主要以对症处理为主,如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应用促进胃动力药物、抑酸剂及精神药物,根除幽门螺杆菌及其他细菌等。匹维溴铵是对胃肠道具有高度选择性解痉作用的钙离子拮抗剂,对结肠平滑肌具有高度选择作用,通过抑制钙离子进入肠壁平滑肌细胞、防止肌肉过度收缩而发挥解痉作用,能消除平滑肌的高反应性,增加肠道蠕动能力,具有起效快、症状缓解时间短、不良反应少且轻微(安全性)等优势[2,3]。因此,本文选择本院2020 年4 月~2021 年10 月收治的117 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匹维溴铵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具体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20 年4 月~2021 年10 月收治的117 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6 例,女61 例;平均年龄(50.68±12.00)岁;平均症状总积分(5.45±3.32)分;平均GIS 评分(3.41±1.67)分;平均HAD 评分(11.88±3.54)分。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5 例)和对照组(62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
注:两组比较,P>0.05;1 mm Hg=0.133 kPa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4]:①符合功能性消化不良罗马Ⅳ餐后不适综合征或上腹痛综合征诊断标准的患者:餐后不适综合征必须包括以下1 条或2 条:a.餐后饱胀不适,每周至少3 d;b.早饱感,每周至少3 d。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 个月,近3 个月符合以上诊断标准。上腹痛综合征必须包括以下1 条或2 条:a.上腹痛,每周发作≥1 次;b.上腹烧灼感,每周发作≥1 次;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 个月,近3 个月符合以上诊断标准。②患者知情本次研究,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5]:①合并消化性溃疡、糜烂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器质性病变,有腹部手术史、胃黏膜有重度异型增生或病理诊断怀疑有恶变者;②合并胃食管反流病、肠易激综合征等有重叠综合征者;③有结缔组织病、糖尿病等内分泌代谢病;④有严重精神病患者和依从性差的患者;⑤研究前2 周服用过抑酸、促动力药物及非甾体类药物者;⑥3 个月内服用过抗焦虑及抑郁药者。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一般治疗,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忌烟酒,避免服用非甾体类药物。治疗组患者给予匹维溴铵片(北京福元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33036,规格:50 mg/片)治疗,100 mg/次口服,每天早、晚餐时服用,持续治疗4 周;伴有腹痛明显患者每天早、中、晚餐时服用,注意切勿咀嚼或掰碎药片,宜在进餐时用水吞服,不要在卧位时或临睡前服用。对照组患者给予多潘立酮 (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10910003,规格:10 mg/片)治疗,1 片/次,3 次/d 口服。两组均持续治疗4 周。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4.1 治疗2、4 周后的效果 判定标准[6]:治愈:治疗后患者症状总积分降低幅度为90%~100%,且相关症状消失;显效:治疗后患者症状总积分降低幅度为70%~89%,且相关症状改善显著;有效:治疗后患者症状总积分降低幅度为50%~69%,且相关症状有所改善;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甚至有加重等情况。治疗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2 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GIS 评分及HAD 评分根据症状程度将症状积分分为0~6 分,其中,严重:5~6 分;中度3~4 分;轻度1~2 分,无:0 分[7]。采用HAD 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理状态,0~7 分代表无抑郁或焦虑;8~10 分代表可能或“临界”抑郁或焦虑;11~12 分代表明显抑郁或焦虑[8]。采用GIS 评价患者胃肠道消化情况,包括10 个常见的不良消化道症状:恶心、胃部不适感、呕吐、腹胀、痉挛性上腹痛、早饱、反酸/烧心、食欲不振、胸骨后不适、胸骨后或上腹痛,采用Likert5 评分方法,将无、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分别计为0~4 分,分值越高则说明消化不良症状越重[9]。
1.4.3 安全性 统计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此评估药物安全性。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2 周后的效果比较 治疗2 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80.00%与对照组的77.4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2 周后的效果比较[n(%)]
2.2 两组患者治疗4 周后的效果比较 治疗4 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8.18%高于对照组的83.8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4 周后的效果比较[n(%)]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GIS 评分及HAD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症状总积分、GIS 评分及HAD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症状总积分、GIS 评分及HAD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GIS 评分及HAD 评分比较(,分)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GIS 评分及HAD 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2、4 周后,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45%(3/55)、9.09%(5/5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23%(2/62)、6.45%(4/62)。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上腹痛、上腹灼热感、餐后饱胀和早饱感等,可同时存在上腹胀、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该病发病率高,其患病率为20%,属于功能性胃肠病范畴,虽然不危及患者生命,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消耗大量的医疗资源[10,11]。目前,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由于目前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及机制未明确,故其治疗也无针对性,主要以对症处理为主,如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应用促进胃动力药物、抑酸剂及精神药物,根除幽门螺杆菌及其他细菌等[12]。因此,临床治疗以改善患者胃肠动力及胃肠激素水平,维持胃肠道正常吸收功能为主,常用药物有多潘立酮、伊托必利、雷贝拉唑钠肠溶片等,但在临床治疗中效果不理想[13]。匹维溴铵是对胃肠道具有高度选择性解痉作用的钙离子拮抗剂,不仅能发挥解痉作用,还能消除平滑肌的高反应性,增加肠道蠕动能力,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方面效果显著,但目前尚缺乏高质量的研究[14,15]。为此,本文以117 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就匹维溴铵的临床用药效果作系统性、权限的高质量研究,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参考资料。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治疗2 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 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提示匹维溴铵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中疗效显著,这主要是因为[16-18]:①匹维溴铵是一种钙拮抗剂,能够通过对钙离子流入肠道平滑肌细胞的有效抑制,进而实现对患者胃肠道紊乱等的有效改善;②在对钙离子阻滞之下可以有效解除胃肠道痉挛,使胃肠道恢复正常蠕动,对于患者缓解疼痛等病情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匹维溴铵片临床用药过程中,随着药物作用的有效发挥,在用药4 周后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提高,对于病情控制、症状改善等均具有积极的作用。在本文研究中,治疗组治疗2、4 周后,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提示匹维溴铵片用药安全性高。一方面,匹维溴铵低于10%的口服剂量经胃肠道吸收,其中95%~98%与血浆蛋白结合,入血少,代谢快,对心血管系统无影响;另一方面,匹维溴铵无抗胆碱能不良反应,对心血管系统也无不良反应[19,20]。因此,从整体用药安全性而言,匹维溴铵安全性高[13]。
综上所述,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采用匹维溴铵片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胃肠道症状及生活质量,且用药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但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各症状疗效的具体比较、胃肠激素水平的影响观察均未进行系统性研究,将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完善,提高研究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