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 吴凤珍
在当前各种思想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时代背景下,青年学生树立什么理想、走什么道路,方向上的指引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弘扬革命文化和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有利于引领时代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新时代教育和议题式教学的特点,把红色资源、红色故事、革命英雄人物等融入议题线、情景线和活动线,并贯穿于教学各环节,有利于促进革命文化的传播、革命精神的弘扬、红色基因的传承、红色血脉的庚续。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的革命精神和光荣传统,它既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追求,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或缺的精神素养,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近代中国仁人志士在救国拯民、反对内外强权压迫过程中形成的革命基因和革命精神,也包括新中国建设以来形成的顽强拼搏、无私奉献、敢为人先、脚踏实地等伟大精神。
弘扬革命文化和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中华民族的命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传播革命文化、弘扬革命精神和传承红色基因有利于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培养正确的价值取向,为党和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厚植崇高的道德情操,引导当代青年树立正确的“三观”。因此,必须弘扬革命文化和革命精神,让红色基因深深融入到青年一代血脉和灵魂之中,实现思想政治课“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教学目标,凝聚强国的磅礴力量。
传承红色基因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而教育是传承红色基因的主渠道,思想政治课堂则是传承红色基因的主阵地,它承担着育人和传承红色基因的双重任务,因此,教师必须担当起传承好红色基因的光荣使命。在议题式教学中,依托红色资源设置教学情境,诠释议题主旨和中心思想;通过开展议学活动,把红色基因渗透到教学各环节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优秀革命传统的熏陶,提升传承红色基因的实效性。
议题线是议题式教学的灵魂线,所有的教学情境、议学活动和环节的设置都要服务于它。为了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在思想政治学科议题式教学中,以革命文化为议题主线,通过利用和挖掘各种红色资源,传播与弘扬革命文化和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
如在讲统编版新教材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二框题“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时,设定“中国共产党何以走过了百年历程”总议题,再设置“先进思想照亮党前行路”“求实创新加快党前行路”“英雄楷模引领党前行路”三个子议题,此议题线以中国共产党长征之路为情境依托,阐述了中国共产党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原因及要求。在总议题主旨的牵引下,通过设定一系列子议题,帮助学生理解正确指导思想的引领、保持党的先进性、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选取中国红军长征途中部分历程作为教学情境,有助于弘扬“吃苦耐劳、不怕牺牲、团结一致、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长征精神,激励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以长征精神为引领,坚定和筑牢自己的理想信念之基,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大任。
红色资源是红色基因的物质载体,不同的红色资源蕴含着不同的革命文化,起不同的教育与激励作用。在思想政治学科议题式教学中,立足于当地红色资源优势,引用以红色故事、历史人物、著名战役等红色资源为题材的短视频、歌曲、小品等具有可视化、互动化、个性化特色的红色作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专注力,增强课堂实效。课堂活动中还可通过扮演历史人物,再现历史情节,帮助学生在入景入情的再现过程中深挖革命文化内涵,让革命精神产出最大流量,让红色声音成为最强音,推动革命文化的传播和红色基因的传承。
1.以历史事件托景。在创设教学情境中,通过历史事件诠释革命文化,植入红色基因,以生动的革命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与探知,在探知过程中完成知识的识记、革命精神的领悟、革命情怀的培养,真正彰显思想政治课的育人功能。同时,提高学生的活动参与率,让课堂充满趣味性,让枯燥和抽象的理论变得鲜活与生动,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吸引力及亲和力,增强思想政治课传播革命文化的效果。
如在讲述“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知识点时,以红军长征湘江战役到遵义会议的历程来阐述党的指导思想不能固化,更不能照搬照抄,要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否则将给革命带来惨重的代价,湘江战役血的教训就是最好的诠释。在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来分析湘江战役惨烈的主客观原因,学生通过自我探究和思考的议学活动,领会到正确思想在革命道路上的重要指导作用。同时也帮助学生拓展延伸到其他方面的理解,如:当前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与时俱进,才能促进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从毛泽东思想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体现,而这一思想体系既是一脉相承又是不断丰富发展的。
如在讲述“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知识点时,以中国红军在长征路上一系列历史事件为教学情境,通过讲述三大阻击战中脚山铺阻击战来说明党走在时代前列的要求。此阻击战共有2 000 多名指战员牺牲,指战员以血肉之躯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筑起了军委纵队和后续部队抢渡湘江的生命通道。在课堂中通过播放阻击战片段的视频,有利于增强感观刺激,使学生在目睹惨烈的战斗情节的同时深刻体会红军战士们脚踏实地、奋勇争先、吃苦耐劳的精神,领会打好仗、打胜仗是红军务实精神的真正诠释,是对党忠诚、对人民负责的体现,是交给党和人民最满意的答卷。
2.以历史人物托景。中国共产党气壮山河的壮阔历程,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呈现历史人物故事、展现历史人物形象,发挥英雄人物的榜样力量,使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认知,增强历史厚重感,在生活与学习中以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鞭策自己,学会感恩和珍惜,真正把革命精神和红色基因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革命精神传播者和传承人,争当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如在讲“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知识点时,引用陈树湘“断肠明志”的故事来说明。陈树湘是湘江战役中的英雄师长,在1934 年10 月率领红34 师掩护主力长征,在惨烈的湘江战役中,他率领全师与十几倍于自己的敌人殊死激战四天五夜后,不幸腹部中弹被俘。在被敌人押送前往长沙途中,他忍着剧痛,从伤口处掏出肠子用力绞断,壮烈牺牲,年仅29 岁。陈树湘的“断肠明志”体现了“心中有忠诚,脚下有力量”的可贵精神,是我们当代人学习的楷模,为我们的前行点亮了明灯。他只是红军指战员中的一位,但在红军长征中还有千千万万不负党、不负人民、不负时代的各类英雄人物,正是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点燃了红军长征路上的一盏盏明灯,照亮了中国共产党的前行之路。红军长征中涌现出的各类英雄人物是深厚革命情怀的有力诠释,彰显了信仰的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力量源泉之一。
3.以著名战役托景。为了更好地烘托革命精神和培养革命情怀,增强红色基因的植入效果,可通过讲述著名战役增强革命精神的渗透力,增强传承的说服力。
如在讲“党的指导思想”知识点时,通过讲述湘江战役加以说明。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路上的十大经典战役中最惨烈的,1934 年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中央红军与国民党军苦战5 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成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湘江战役血的教训,使广大红军指战员逐渐认识到党内“左”倾错误的危害性,并在党内高级干部中达成共识:革命要获得成功必须纠正博古、李德“左”倾错误思想的领导,确立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思想路线。战役中的惨烈情景,极大地触碰了学生心弦,它以强大的感观效应增强震撼力,让学生真正理解正确指导思想在革命事业中的重要地位,是革命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
1.讲好历史故事。历史是由各种真实的故事组成的,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学习革命文化,领会革命精神,增强教育效果。讲好党的历史和革命故事,就像为学生打开一扇心灵之窗,让他们铭记历史,形成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情感认同,传承革命精神,赓续红色基因,让优秀的革命文化代代相传。
在“红色故事我来讲”议学活动环节,通过讲历史故事的方式,将革命文化生活化、红色基因内涵具体化。如在讲述“党的先进性”知识点时,以“朱德的扁担”故事来说明困难面前中国共产党人带头走在前列,体现党的先进性。当年部队吃粮需要往返宁冈五六十里的山路,1928 年秋天,国民党反动派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实行了残酷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妄图把井冈山根据地军民困死、饿死。为了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朱德军长和战士们一起,脚上穿着草鞋,头上戴着斗笠,翻山越岭,亲自参加挑粮。战士们生怕朱德军长累坏了身体,都劝说:“朱军长,您那么忙,就不要挑了。”然而战士们的劝说不起作用,于是他们就商量将朱德的扁担藏起来,以为这样朱德军长挑不成粮了。谁知朱德军长又用竹子削了一根扁担,第二天又照样和战士们一起挑粮,战士们见他又有了扁担,晚上又把它藏起来,没有想到,第三天他又照样出现在挑粮的队伍里,而且还在新削的扁担上特意刻上了“朱德记”三个字。朱德军长笑着对战士们说:“你们以后谁再‘偷’我的扁担,我可要批评。”这样的选材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英雄人物崇高的革命精神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更能直接、真切地体会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红色基因传承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提高革命教育的实效。
2.再现历史情节。在议学活动中,设置“扮演历史人物、重演历史情节、再现历史情景”等活动环节。活动中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以小品、相声、舞台剧、歌词串烧等多种形式呈现历史情节,让久远的历史故事和沉寂的历史人物再次以鲜活的形象出现,使历史故事形象化和生动化,使场景和活动的效果得到增强,助力学生从声像、图像、动作中探寻历史轨迹,领会革命精神。
如在讲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知识点时,设置“重走长征路”的议学活动。首先,课前指定两位学生去体验“勇者之路”和“攀岩”等周末拓展活动;其次,课中展示在“勇者之路”中手握辅助铁丝,脚踏木板、铁链、铁环的图片,播放在“攀岩”中双脚发抖、胳膊无力、高空悬挂的视频,摇晃飘悠、步步惊险的“勇者之路”场景映入学生眼帘;一步一个脚印,步步为营的“攀岩”视频印入学生脑海。在活动体验及解读图片、视频中,让学生领会到只有以坚定毅力、决心和恒心才能达到既定的目标。通过此项议学活动让学生明白长征中红军正是因为严格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要求去做,才能在艰苦条件下创造了“飞夺泸定桥、四渡赤水河、爬雪山、过草地”等奇迹,这些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永葆生机活力的法宝。设置这样的议学活动有利于培养当代青年学生勇于挑战、勇于担当、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精神;有利于坚定信心和增强奋发图强之力;有利于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践行爱国、爱人民、爱党的深厚情怀。
开展讲述历史故事、再现历史情节等议学活动,除了能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学习和掌握课本知识,从中汲取精神养料,厚植革命情怀,传承红色基因;还能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始终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积蓄前进力量,走好走稳新时代长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