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杨明月
为了提高《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考前复习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教师可以积极尝试在课堂中渗透地方文化因素,如安徽省含山县域形式多样的文化资源有利于教师开展《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课堂教学。基于此,本文针对《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含山地方文化资源进行探讨。
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故事,蕴藏着宝贵的文化资源,含山也是如此,如吴楚文化、玉龙文化等,且含山地处皖中东部,“一县望五市”,距离合肥、南京、芜湖、马鞍山、滁州均不足100 公里,是南京、合肥两大都市圈的核心城市。京福高铁、商杭高铁以及合芜、合马、北沿江高速穿境而过,裕溪河水运发达,通江达海。与金陵文化、江淮文化有所交集,地方文化资源尤为丰富。在含山基础教育中,教师完全可以将本地文化资源作为教学素材,激发学生研究家乡历史文化的兴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接下来,本文将着重阐述如何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考前复习教学中渗透含山地方文化资源。
首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往往会富有积极性。地方文化资源能够以图片、视频等直观方式呈现,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相比于枯燥的理论教学,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并且,地方文化资源的引入,能够增强师生共鸣,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其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已搜集的关于含山的地方文化资源素材,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讨论,在此期间,每一位学生都可以自由发表意见,共同探究、相互启发,教师可以在学生发言后进行最后的补充和归纳总结。通过这种渗透含山文化资源的教学方式,学生的素材搜集能力、交流能力和思维能力等都得到了有效锻炼,有利于其全面发展。最后,唤醒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认同。通过渗透含山文化资源的教学方式,增进学生对于家乡人文习俗、文化景观等的了解,学生看待家乡的眼光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热爱家乡、认同家乡,为家乡的美好明天而努力奋斗。
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取文化知识的一种重要途径,然而,由于书本知识较为枯燥,学生往往很难真正投入到学习当中,所以教师应当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呈现含山地方文化资源,如可以播放含弓戏、含山扎彩、运酒传统酿造技艺、含山封鳊鱼制作技艺等。在引导学生认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余,还可以直观地了解含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风貌和保护成果,感受含山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学生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提升教学目标,适当向学生介绍辉煌的中华文化,如古代科技、文学艺术、传统建筑、中医针灸等。引导学生将对地方文化的热爱之情升华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烈认同,让每一个学生清醒地认识到:作为中华儿女,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永恒使命。
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课堂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有着重要意义,学生可以在情境中快速理解相关知识,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例如,在讲授文化多样性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有关含山文化资源的教学情境,如展示运漕早点、林头花生酥制作技艺、清溪龙舟、仙踪狮子舞、昭关封鳊鱼制作技艺等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源,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县域虽小而文化多样。接着,教师可以展示我国其他城市的物质文化遗产,如成都的武侯祠、都江堰、杜甫草堂,重庆的洪崖洞、长江三峡、大足石刻,武汉的黄鹤楼、归元寺、汉口江滩等等。还可以展示闻名世界的国外物质文化遗产,如巴黎圣母院、埃菲尔铁塔、神农庙等。由此,教师可以让学生意识到文化的多样性,正如含山存在多种文化资源一样。
在思想政治课程中,教师应通过情感素材引领,让学生乐学并学有所思、学有所悟。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多挖掘、选取既切合所教课程内容又有利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素材,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历和实践对这些素材进行多方位解读,让他们的情感在教师的引领下升华。比如在讲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中民族精神的形成和重要性时,可以充分挖掘含山地域流传的革命英雄事迹等革命文化资源,如选取讲解以马鞍山市第一位共产党员王再生为代表的含山县早期革命先烈的先进事迹:1927 年4 月,上海的白色恐怖更加严重,每天都有革命者失踪、被捕、牺牲。但王再生仍以革命为重,继续留在上海斗争。由于叛徒告密,同年6 月底,王再生在吴淞被秘密逮捕。在监狱中,他面对老虎凳、辣椒水、红烙铁等酷刑毫不畏惧。敌人经过两个多月审讯用刑,搞不到一言半语,于8 月底在龙华将年仅24 岁的王再生秘密杀害。通过对王再生的革命事迹宣讲,引导学生明白正是这些革命先烈的牺牲才换来今天的安宁生活,正是因为这种民族精神的支撑,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能挺起脊梁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让学生深刻感悟到唯有发扬民族精神,民族才能真正进步,引领学生升华尊重革命先烈、爱国、爱家乡的深厚情感。强化教育和引导学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并在前人事迹的鼓励下努力奋斗,为家乡建设、祖国发展贡献应有力量。
含山文化历史悠久,这一特点刚好契合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点,教师在课堂上首先可以展示含山凌家滩文化的象征“玉龙”,其次向学生详细介绍凌家滩文化遗址:凌家滩文化遗址于1985 年在安徽省含山县铜闸镇凌家滩村被发现,遗址总面积约160 万平方米,经测定距今约5 300 年至5 600 年,是长江下游巢湖流域迄今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自1987 年以来,由安徽省文物考古所主持的5 次考古发掘发现,聚落遗址内包括居址、墓地、祭坛、作坊以及近3 000平方米的红陶块建筑遗迹。同时,发掘出土大批精美玉礼器、石器、陶器等。反映出同时期其他遗址中所罕见的精美程度和工艺水平。凌家滩遗址所表现出的文化都证明它具有深厚的城市内涵,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城市。这一惊人的发现意味着中国城市文明的起源远远早于人们过去所作的估计。凌家滩古城展现出的失落久远的灿烂文明,将使中华民族文明史由“上下五千年”延伸到七八千年,甚至上万年。进而切入教学环节:以《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课堂教学为例,我们引以为傲的凌家滩文化为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是中华文明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充分佐证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不仅体现在可追溯历史的久远,还体现在从未间断的文化延续性,在经历近代的衰微过后,需要的是赓续辉煌,实现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近年来含山地方政府与时俱进,积极推动“文旅含山”玩转“旅游+”工程,极力促进将地方丰富的文化资源融入旅游经济,使含山文化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含山文化的蓬勃发展可以让学生非常直观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出路在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历史悠久而辉煌、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独特而鲜明,教材中把它作为中华文化横向特点——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体现。文学艺术中的戏剧种类繁多,绝大多数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展现了当地人民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含山也有自己特色的“含弓戏”,本知识点的教学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含弓戏剧目《刘二姑吵嫁》,视频中诙谐幽默的表演以及地道的含山方言,易调动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视频播放后再着重介绍含弓戏的历史、丰富的剧目,这些都与教材的文学艺术知识相契合。
总之,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临考复习课堂教学中,渗透含山地方文化资源能够有效实现知识性与生活性、趣味性的统一,让思想政治课真正 “活”起来。教师对教学中渗透地方文化资源的重要性要加以重视,并利用教研组的力量将之开发成校本课程,为思想政治课堂增添多样色彩和时代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