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 王亚蕊
学科任务导向型思想政治课教学通过富有挑战性的任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与参与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任务依托一定的情境呈现,因此任务型情境的创设就成了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科任务型情境的设计应注重逆向设计,实现情境脉络化;建构问题链,发展高阶思维;呈现活动化,增强学习体验。
学科素养是学习者在正确价值观念的指导下,把所学知识和技能迁移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顺利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和品质,它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培育学生成为真正的探究者和思考者而非记忆者。任务导向型思想政治课教学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立意与旨归,是提高学生应对情境能力的有效教学手段,它通过设置描述与分类、解释与论证、预测与选择、辨析与评价等学科任务,激励学生主动挑战,在完成任务中提高关键能力,最终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但学生的学习绝不是简单地输入——记忆——输出的机械过程,而是在人与情境的持续互动中实现有意义的学习建构,通过教师的学科教学帮助学生建立学科思维、整合学科知识、培养学科能力,并运用相关能力分析和解决真实问题。所以教学设计要求因应境脉、重构知识,思想政治课任务型情境的创设成为落实教学目标、达成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与平台。
笔者这里所讲的学科任务型情境创设不侧重对情境进行分类,而重在论述教师如何对搜集到的情境素材进行深加工使其更好地为任务导向型教学服务。学科任务型情境创设应遵循三个策略,下面笔者以统编版新教材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第二课“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教学为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展开探讨。
“情境是运用学科知识执行任务,展现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平台”,在创设学科任务型情境时要注意体现学科任务、锻炼关键能力。教师作为总设计师,须具备逆向设计理念,更加聚焦“学生的学习”,先在头脑中想好目标,即从学习结果开始进行逆向总体考量,在把握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的基础上,有目的地选择适切情境素材,并通过取舍、编辑、整合等对素材进行深度加工,注重情境之间的联系,保持情境连贯性,关注预设与生成,在把握情境脉络发展的基础上做好课堂预设,及时在真实的课堂上做动态调整。
例如,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借用主旋律热播剧《山海情》中的“种蘑菇”剧情巧设了学科任务型教学情境。本节课教学意在引导学生通过探究,理解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机制来调节资源配置,但市场调节需要市场体系、市场规则的建设,市场调节有局限性,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从而坚定学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认同,树立科学精神,培养法治意识,提升公共参与能力。
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教师要考虑如何有效达成这些目标,用哪些材料和资源最合适,这就需要教师胸中有全局,在学科任务导向下设计课堂,对情境素材进行整体、系统化的设计与考量,建构起一个更大的思考情境,将知识学习寓于真实性的境脉中,使学生能够与生活经验顺利连接,在直面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实现有意义的学习,达到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在本节课教学中,围绕“种蘑菇”这一主题情境,笔者选择了描述与分类、解释与论证、预测与选择、辨析与评价等学科任务,设计了“初尝蘑之甜”——“甜蘑变甜‘魔’”——“‘魔’菇变天使”——“为水花解难纾困”——“送别凌教授”这一串系列化、脉络化的种蘑菇情境,整个课堂连贯有序,也有助于课堂教学按照自己的预设目标行进。
真正的学习不是从传递教科书知识开始,而应该是从问题开始。教师要明确教学目的是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作为学生学习的设计者与引导者,教师要考量通过教学想要学生理解什么,明确学生目前所达到的位置,他们已经理解了什么,通过学习要去到哪里,为了顺利到达还要进一步发展哪些能力。但必备学科知识的理解、学科思维能力的提高最终要靠学生自己体悟,所以教师需要以学科任务为引领,引导学生在任务指引下主动探究、发展学科能力,而学科任务又是借助于一定的任务型情境、以问题的形式展示出来,这就需要教师根据理解框架构建问题链,借助一串可以探究、解答、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自主辨析、论证、分析、解决情境中的问题,通过问题探究理解学科知识、提高能力,促成深入的、可迁移的、真正的理解。
例如,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优化情境设计的基础上,围绕问题来架构学习,通过设置一个个有意义的问题,在问题链中提问、回答、追问、再回答,不断打开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比如在“初尝蘑之甜”情境中让学生分析得宝的蘑菇卖大价钱的原因,通过分析经济现象,学生深入理解供求影响价格,从而提高解释论证能力。在“甜蘑变甜‘魔’”情境中,让学生思考,一是蘑菇为什么卖不出去了?二是面对恶意低价收购村民蘑菇、不讲理的小贩,凌教授急了,最后与小贩打了起来。你怎么看待凌教授打架这件事?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同时思考面对忽高忽低的蘑菇价格,永远都“赶不上趟”的村民应如何破解这个怪圈?这旨在引导学生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说明市场机制如何发挥作用,同时能够以实际案例培养他们的法治思维,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魔’菇变天使”情境中,杨县长说:“机关干部要带头卖菇吃菇,成立专业的销售帮扶小组,让菇民放心大胆、无后顾之忧地建棚种菇。”让学生说明杨县长成立专业销售帮扶小组的理由,同时比较得宝卖蘑菇和杨县长成立专业销售帮扶小组销售蘑菇的行为主体、手段、成效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对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的不同达成深刻认知,锻炼了辩证思维能力。在“为水花解难纾困”情境中,让学生为想种蘑菇却拿不出钱建大棚的水花出点子,帮助她脱贫致富。这个开放性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在“送别凌教授”情境中,让学生对村民自觉赶来为凌教授送行的行为进行评价,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先进人物的敬佩之情,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提高行动力。
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了深刻的理解,思维不断走向高阶,培养了自主分析说明经济学现象的能力,提高了辨析评价能力,提高了解决实际经济难题的能力。
学生才是学习真正的主人,“我们是培养学生用表现展示理解的能力的指导者,而不是将自己的理解告知学生的讲述者。”所以教师要发挥好“协助者”的作用,为学生提供积极参与、并能激发他们学习兴趣与体验的“学习场”。学生的学习想要达成某个目标,需要教师考虑哪种活动、方法最有助于达到教学效果,又可以运用什么证明学生获得了这种能力,《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指出:“执行任务是将内在的核心素养水平外显为可观测行为表现的媒介”,所以教师应关注学生完成学科任务的情况,密切关注学生在课堂中是否一直“在场”,并及时回应学生完成学科任务的反应及表现。在学科任务型情境的创设中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设置适合活动探究的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亲历真实学习过程,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促成深度学习。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创设学科任务型情境时,应注重用任务活动来增强思想政治课对学生的吸引力,让学生置身于真实鲜活的“种蘑菇”扶贫教学情境,设置了破解得宝赚钱背后的经济学密码活动;分析蘑菇卖不出去的原因、说明杨县长成立专业销售帮扶小组的理由;制作表格,比较得宝卖蘑菇和杨县长成立专业销售帮扶小组销售蘑菇的行为主体、手段、成效的不同;运用经济学知识为水花解困并提供可行性建议方案,教师结合剧情与学生互动,菇棚的发展得到了自治区政府的支持,政府对那些想要盖大棚种菇的村民们每人每户补贴三千元免息贷款,理论联系实际,现实中免息助农贷款确实帮助更多的农户走上产业脱贫、乡村振兴之路。由此激发课堂活力,助力动态教学生成。还设置“假如你是凌教授,你会怎样应对?请设计一个方案,切实帮助村民脱贫攻坚”等一系列课堂活动,让学生真正动脑、动手、动口,实现了与情境对话、与他者(教师和同学)对话和与自我对话相结合。在完整连环的“种蘑菇”学科任务型情境下的整个课堂充满思维的碰撞,充满了活力与张力。
正是围绕一个个高质量的思维探究活动,引发学生的不同思考,教师通过研判学生给出的解决方法了解他们目前的能力与水平,从而继续展开一系列旨在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活动,让学习者学得更主动、更透彻。
学科任务型教学是在素养引领下的一种活动型课堂实践,合理、适切的学科任务型情境的创设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证学生思考的连贯性,在问题链的探究中提升学生的思维力,在各种课堂活动中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