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游戏化课程建设中开展区域活动

2022-12-22 04:19司马霞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课程游戏化区域活动环境

司马霞

[摘 要] 在游戏化课程建设中,幼儿园通过合理改造室内外环境,让幼儿的活动空间最优化,然后结合生活活动与区域活动,将学习性区域活动与社会性区域活动分段开展,逐渐形成科学合理的区域活动实施策略,从而使课程多元化。

[关键词] 课程游戏化;环境;区域活动

为了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精神、深化幼儿园课程改革、提升保教质量,我们始终以游戏的精神为指导,以践行《指南》为背景,聚焦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一方面,对幼儿园现有的室内外环境进行“拉网式”梳理,通过合理运用空间、空间的延展及立体化等方式,让幼儿的活动空间最优化;另一方面,将生活活动与区域活动有机结合,将学习性区域活动与社会性区域活动分段开展,重点关注操作性、标识性、展示性等区域环境及材料的目的性、层次性、连续性和情境性,逐渐形成科学合理的区域活动实施策略,从而使课程教学多元化。

一、合理改造室内外环境

(一)合理运用空间

空间不分主次,每一处空间都应该是同等重要,同样发挥着教育的作用。我们将视角投向废弃的角落、被忽视的花坛等,因地制宜地设置不同的内容,狭长的楼梯角放上架子、箱子成了“资源回收站”;不被光顾的小树林摆上几座小木屋成了幼儿最喜欢的神秘探险区;花坛经过改造成了玩沙区和户外游戏材料区。

(二)空间延展

幼儿园现有的空间面积是不变的,为了在现有的基础上给幼儿更多的游戏机会和探索空间,我们又将视角投向空中,把教学楼楼顶平台改造成了硕大的幼儿户外活动场地,幼儿在这块场地上开心地跑、跳、爬、游戏。除此之外,我们还将内操场设置成了公共户外游戏区域,投放了相应的游戏材料。幼儿在户外场地上,自主确定游戏内容,规划设置游戏场地,商量分配游戏角色,积极开展建构类、运动类、角色类、表演类等各种游戏,自主地选择与建构,自由地创作与想象,愉悦地操作与游戏,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

(三)活动空间立体化

教师从幼儿的角度、以游戏为目的重新审视了班级环境,缩小集体教学区,合理安排游戏区域,改变以往活动区中桌椅、玩具柜平面摆放的格局,灵活地将桌面、地面、椅子和柜子组合设置成立体的游戏区,从而使班级环境真正凸显出班本特色,彰显以幼儿为本的思想。我们还添置了班级区域的个别操作材料,幼儿在与富有层次性、操作性、变通性的材料互动中,通过直接感知体验获取了经验。

二、开展区域活动应注意的三个点

区域活动以其自由、自主、个性化、开放性等特点备受幼儿的喜爱。它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一种有效途径,更是最能表达幼儿自主学习的一种方式。区域活动和传统的集体教学在理念和方法上都截然不同,从面向全体到关注个体差异,从统一安排到自由选择,从追求单一结果到鼓励多样化发展。

(一)一日活动与区域活动的有机结合

一日活动皆课程。带着这样的理念,我们重新审视了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将原来统一安排的生活环节有机地与区域活动相结合,创设了温馨、自主、富有情境性的生活区。调整过后,幼儿一方面可以自己安排吃点心的时间,多种饼干也满足了幼儿自主选择的需要,自主添加豆浆或牛奶还给幼儿提供了自我服务的机会;另一方面,在与多种材料的互动中,幼儿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亲身体验,掌握了各种生活技能。由此,自由、自主、愉悦的游戏精神在生活环节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二)学习性区域活动与社会性区域活动的分段开展

为了保证幼儿充足的游戏活动时间,我们将学习性区域活动与社会性区域活动分时段进行,上午主要以学习性区域活动为主,幼儿自由选择进行语言类、建构类、科学类、美工类、益智类等游戏,并且在与含有隐性教育目标的多种材料互动中获取各种经验。下午以社会性区域活动为主,幼儿自由选择角色类、建构类、表演类、美工类等游戏,在自己确定主题、选择同伴、分配角色、解决问题等过程中不断提高各种能力。

(三)关注区域活动的环境建设和材料投放

在构建区域环境和投放区域材料时,教师应将眼光更多地聚焦在儿童的需要和发展上,将关注的目光凝聚在环境和材料的隐性支持上。为此,教师构建的环境是多样的。操作性环境:在每一次活动中,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桌面、地面、墙面、柜面等空间构建生动、有趣的操作环境,让幼儿通过与环境、材料、同伴的各种互动,激发兴趣,锻炼技能,增强体验。标志性环境:包括活动公约(操作规则)、行动标识、收纳暗示等。教师让儿童通过自己规划、提出规则,呈现了富有儿童味与同理心的区域公约,在保证区域有序开展的同时,更拉近了幼儿与区域的距离。展示性环境: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随处可见自己的作品,从而让满足感和兴趣得到进一步提高。

教师提供的材料应关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目的性。幼儿是不断发展的,教师应根据阶段培养目标、主题要求,对幼儿有针对性地提供材料。第二,层次性。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学习方式的差异,提供有层次的材料,以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動中既积累横向经验,又获得纵向经验。第三,连续性。教师要根据幼儿的活动状况不断更换材料,而这种调整与更换的前提必须是建立在关注幼儿连续经验获得的基础上。第四,情境性。让幼儿在情境中进行操作,从而增添情感的色彩。

三、区域活动实施的策略

区域活动是一个“活动规划—观察指导—调整实施—后续追踪—再调整再实践”的动态循环往上的过程。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逐渐明确了实施的流程,形成了实施的策略。

(一)活动规划是区域活动实施的重要前提

区域活动的规划包括内容的选择和材料的准备。在选择内容之前首先要处理好区域活动与集体教学的关系,区域活动不是集体教学的简单重复,它们相辅相成,有机联系,有时是延伸,有时是前置,有时又是独立的。区域活动中的材料必须是师幼共同参与收集和准备的。

(二)观察指导是区域活动实施的基本要点

对幼儿区域行为的观察、分析与指导是促进幼儿发展的有效依据,也是教师调整区域活动的唯一标准。区域活动中的观察解读,我们基本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幼儿,我们把每个幼儿的行为、体验、成长作为观察解读的根本核心,结合《指南》分析幼儿行为背后隐藏的学习方式、行为习惯、思维品质、个性心理等,在观察解读的过程中,尊重与理解幼儿得到了充分的诠释。二是环境,当环境成为隐性的支撑起到指导的作用时,我们要把眼光进一步放在幼儿区域活动的微观世界,比如,材料的摆放是否适合幼儿的取放?幼儿是怎么操作的?有没有遇到问题?怎么解决的?结果怎样?游戏的规则幼儿是否能掌握?教师通过这些信息的获得及时发现问题,积极采取平行式、合作式、垂直式等介入方式展开指导活动。

(三)调整实施是区域活动实施的必备基础

幼儿是区域活动的主体。一般情况下,在开展区域活动时,我们会根据当天对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观察与解读,及时调整第二天区域活动的材料及教师的指导,一定程度上确保顺应幼儿的游戏需求,适宜调整,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区域活动的目的最终指向幼儿的长远发展,因此教师在调整区域活动时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关注幼儿的个体需要。

(四)后续追踪是区域活动实施的有效保障

后续追踪主要是验证调整的成效及为新一轮调整做准备的,它与前面所提到的“观察解读”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因此它在区域活动中也有较为重要的意义。教师对区域活动的调整都是基于深入的观察与分析,但调整的合理性与适宜性如何,需要教师进行后续的追踪,才能使得调整真正发挥作用。幼儿每天在区域活动中呈现的情况都是不同的,他们的兴趣和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或递进,因此,区域活动会出现两次、三次甚至四次调整,这也是区域活动不断拓展、深入的过程。

猜你喜欢
课程游戏化区域活动环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关于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思考
一日活动中课程游戏化的探索与反思
简谈幼儿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
浅谈幼儿区域活动的指导与评价
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与幼儿的主动发展研究
品三口而知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