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教学策略探析

2022-12-22 12:10肖建红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思维能力教学策略

肖建红

[摘 要]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如果具备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便能在解题过程中敏锐察觉问题所隐含的内在逻辑与联系。因此,提升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教学任务。这项任务的达成,需要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角度优化教学,并且针对数学的课堂教学、实践应用、解题技巧、课后拓展等方面持续发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思维能力;教学策略

在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小学数学教学逐渐偏离能力教学,注重考试技巧,以致课堂低沉死板、缺乏活力。因此,在我国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当下,首要的任务是正视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上述问题,重新审视我们的教学活动,并切实地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纠正。就小学数学这一门学科而言,可供选择的方案之一就是加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让他们积极主动思考,学会用逻辑思维灵活解题,从而逐步摆脱解题技巧依赖,进而实现课堂活力的回归和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变。

一、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一)课堂氛围沉闷

我国素质教育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而且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主体都有意识地在采取措施巩固已经取得的成果,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目前大部分地区仍旧无法接受素质教育的理念,教师仍旧是课堂的绝对主体,学生在课堂上仍旧无法主动参与,大多是在教师的威严下被迫学习。在如此教学方式下,学生只是死板地记忆老师讲解流程,课堂教学死板、氛围低沉。

(二)教学方式落后

所谓教学方式落后,是指课堂上仍然由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迫接受灌输,忽视了他们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这种传统教学方式,虽然能够完成课本知识点的讲解,但是对于学生而言则过于被动,很难在这个过程中进行独立思考,更不要提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灌输式教学是以往应试教育的产物,如今国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可见,教学方式方法并没有跟上国家教育改革步伐。

二、小学数学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

(一)联系生活,实现生活化教学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部分概念与实际生活有较大的距离,大部分都不易理解,导致学生积极性下降。我们已经知道,积极向上的氛围能够促进学生吸收课堂知识,但是数学学科本身的抽象性导致的积极性下降则形成了一种相反的作用,加之低沉的课堂氛围和灌输式教学方式,最终陷入恶性循环。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愿意积极主动思考,滋生消极畏难情绪,更不要提数学思维的培养了。生活化教学是改善教学氛围的重要途径。从日常生活的视角切入讲解,让授课内容接地气,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师生互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从而一步步改善课堂氛围。生活化教学代入感极强,课堂回应增多,课堂氛围生动有趣,学习过程不再负重。

例如,在“位置与方向”这一课时中,课程目标是教授各种方向,让学生能够准确表达事物之间的位置关系,具有辨别和表达位置的能力。该课时的内容属于空间概念理解,同时也是小学数学空间知识体系的一项基础内容。但此阶段的学生缺乏空间想象力,对空间还未形成具体的概念,按照传统方式由教师完成引导教学或知识灌输式教学,效果势必会大打折扣。采用生活化教学,从最接近教学的实际环境入手,利用教室内物体之间、教室与室外树木之间的位置关系导入课堂,引导学生理解位置和方向,这样便实现了从抽象的方位概念到具体的生活实例的转化,一切变得可见可触。再遇见相关问题时,学生便会进行联想,进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利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框架

小学阶段是一段跨度较长的时期,进入高年级后学生对于前期的一些碎片知识和细节已进入记忆模糊状态,因而在进行联想时,并不能有效利用知识之间的联系,在思维中再现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思维导图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首先,思维导图具有直观性,总的知识框架以及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思维过程通过图形与线条的方式形象化,便于学生根据这些关系展开深度思考;其次,思维导图本身的结构简单,学生能够根据教师所画的思维导图进行仿写,容易上手。显然,思维导图的运用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此外,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同时也是在对整章知识进行回顾,从中能够反馈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

例如,在教学“比与比例”这一课时,教师在讲解结束后,不妨尝试引导学生共同绘制思维导图,展现该课时的教学重难点,让学生清楚地看到该课时的核心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自主绘制旧知识与新知识的思维导图,这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将大有裨益。

(三)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

提问是任何教学课堂中都经常出现的教学环节。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来判断学生是否掌握核心知识。有教学经验的教师会发现,提问还能吸引学生继续学习或探究。在教学中,教师利用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能够推动学生建立知识联系,锻炼逻辑思维能力。鉴于数学学科本身逻辑性强的特点,在数学课堂中有意识地进行提问引导,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教师还可以巧妙地设置提问,让提问具有逻辑性,通过多个问题连续提问引导学生完成推理过程,从而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问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鼓励学生将数学思维表达出来,让其他学生也能理解其解题思路,可以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在这个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作为思维能力的外化也会得到有效提升。

例如,在教學“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一课时,教师需要讲解相离、相切、相交三种位置关系,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可以利用太阳和地平线的关系来讲解,提问:“太阳从即将日落到最终完全天黑,太阳射向地球的某一束平行光与地平线有几种位置关系?”相离和相交是最明显的,学生大多会忽视相切。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先讲解前两种概念,随后教师再次提问:“在两个过程之间有没有一瞬间我们所考察的这一束平行光是和地平线是紧挨着呢?”引出“相切”,并且还可以拓展出相切只有一种形式,相交与相离则有多种形式。

(四)增强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兴趣

活跃的课堂气氛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为了缓解死板的课堂气氛,需要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首先,激发学习兴趣是为了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动机,有了学习的动机就能够驱动学生进行学习,提高学生在课堂的投入度。这个动机可以是学生自主产生的,也可以是教师激发出来。学习兴趣既可以是教师激发的,又可以是学生自主产生的。站在教师教学角度,为了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就要增强课堂或者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小学生有强烈的探究心理和好奇心,对一些新奇事物都会表现出较强的兴趣,那么就不妨利用起来,使之成为学习的内驱力。当然,愉快的环境能够影响学生产生积极心理,沉闷的课堂环境则会使学生产生消极心理,因此课堂的氛围也不能毫无变化,要建立和谐友善的课堂环境,带动学生积极投入。

以“因数和倍数”教学为例,学生经常会混淆这两个概念,究其原因是学生不能正确表达。在2、4、8三个数中,2是因数,8是倍数,4既是2的倍数,也是8的因数,但学生在表达时却忽视了谁是谁的因数和倍数这种说法,因此导致混淆概念。为纠正其错误表达,教师可以采用上面已经提到的生活化教学方法,通过日常案例来说明,既让课堂增添趣味性,又有效纠正了学生的错误表达,有助于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另外,为有效改善环境,还可以尝试将课堂变为多种游戏和活动的组合,弱化教师的主导地位,强调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多样化的数学课堂能够充分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继续学习的热情。

(五)注意应用题结构的掌握

在数学学科中,应用题的解答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逻辑思维。以往,教师容易忽视应用题的结构问题。倘若教师注重结构问题,并不断加强结构训练,学生便能准确分辨题干中的有效信息和混淆信息,及时提取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为此,可以对应用题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针对应用题结构做专项训练,如不改变原意的缩题训练、根据题干找寻所需条件的训练、审题训练,等等。这些提取主干信息和条件的训练,可以实现对问题本质特征的抽象,从而实现对问题透彻的理解,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在经过这些训练以后,学生在解题时就有章可循:先是对表面问题和材料进行解读,获取可用信息,再根据基本的逻辑关系判断真假,结合多方分析筛选出有效信息,最终实现问题的抽象或建模处理。

(六)从教学方式入手,深化思维教学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往往只看得到问题的表面,在课堂以及实践中缺乏更深一层的思考。因此,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提高综合思维能力。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教学方式入手,借助类比的数学思想展开教学。类比教学一般会将两种类型相同、意义相近的知识点放在同一视角下,通过对比将两者的异同点进行比较。

例如,在学习“增加到几倍”的问题时,教师需要讲解“增加”和“增加到”的内涵,两者虽然只有一字之差,意思上却有着本质的不同。为了避免学生混淆,教师往往会在课堂上进行对比讲解,对二者进行区分,同时探究二者的联系——“增加”只是表明了数量的增减状况,“增加到”则必须与准确的数量相联系,“增加到”几倍,最终的数量就是原来的几倍。

(七)做好课后拓展,使思维更敏捷

敏捷的思维可以充分展现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捷性,能使学生逻辑思维更加灵活发散,解题时能从多个点进行突破,举一反三,快速反应,提高解题速度。因此,有必要针对学生的思维敏捷性进行训练。在数学计算中,在基本计算原则讲解结束后,学生都要持续锻炼计算能力以提高其思维敏捷性。具体的标准就是算得又快又准,既保证计算速度又保证计算质量,必要时还应拓展学生的口算能力。另外,课后进行拓展学习,尝试各种简算方法、计算技巧以提高计算速度,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使学生思维更加敏捷。

(八)专题专练,实现思维实践双向提升

数学是一门非常抽象的学科,课后不可避免地要做大量数学题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题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来布置,不能过于笼统,无视题目难度和题目类型。因为这样会导致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不清晰。题目在精不在多,教师要根据明确的目标来设置题目,可以通过两种题目的对比来帮助学生区分知识概念,还可以筛选出一题多解的题目,用不同逻辑思路和角度解答,看似答一题,实则胜过答多题。

例如,在学习“综合运算”时,就是先讲解规则,在此基础上学会利用综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学生需要根据应用题的题干联系,建立所求目标与已知条件的逻辑关系,列出具体的综合算式,解答问题。思考的角度不同,建立的逻辑联系不同,所得的算式也不同。例如,3台玉米种植机3天种90亩地,问12台玉米种植机6天种植多少?根据单一的逻辑,先求解出一台机器一天种地多少,随即再进行乘法计算,列出综合算式90÷3÷3×12×6;而根据倍数的逻辑,12台是3台的4倍,6天是3天的2倍,所以应该是90×4×2。两种方法最终结果都相同,但是运算逻辑是不同的,第一种最常见,第二种新颖而且简便。诸如此类的方法若能以专题专练的形式在课后练习中保证一定的比例,就能充分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采取思维导图建立框架、巧妙设置问题情境、增强课堂趣味性、生活化教学、掌握应用题结构、優化教学方式、做好课后拓展、精题精练等举措。相关方式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已经得到推广和验证,需要广大教师予以重视和采纳。

参考文献

[1]李华.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赤子(上中旬),2016(21):185.

[2]摆宏兰.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读写算,2020(13):73.

[3]黄正坤.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J].新课程(小学),2015(12):80.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教学思维能力教学策略
培养思维能力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培养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任务驱动, 启发学生自学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