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妮,李 浪,王玉珠,高渐飞,吴应海,陈 宵
(贵州科学院山地资源研究所,贵州 贵阳 550002)
冬小包脚菇(VolvariellabrumalisHe sp.)俗称低温草菇、谷桩菌,隶属担子菌纲(Basidiomycetes)、伞菌目(Agaricales)、光柄菇科(Pluteaceae)、包脚菇(Volvariella)属,是草菇属中目前发现的唯一低温型品种,其口感及外观和同属著名品种草菇(Volariellavolvacea)较为相似,但该菇子实体形成温度在15 ℃左右,与喜高温高湿环境的草菇有明显区别。冬小包脚菇的发现填补了现有草菇属均为中高温型的缺陷,对草菇种群理论、生物遗传学理论等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且对弥补草菇冬季市场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冬小包仅在贵州省有分布报道,是贵州特有食用菌品种。冬小包脚菇其菇肉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富含多种氨基酸及无机元素,具有很好的开发利用价值。野生冬小包脚菇在贵州发生于每年低温季节11月份至翌年4月份,在收割水稻后,生长于种植小麦、油菜、蚕豆、马铃薯、豌豆等作物地里[1~3]。有关冬小包脚菇的研究,虽然前人进行了一些探索,但主要集中在形态特征、野外生境、营养成分及栽培等方面[4~11],有关培养基配方对冬小包脚菇菌丝生长的影响还未见报道。食用菌的培养基是保藏菌种的关键,同时也是生产上获得高产稳产的重要前提[12~14]。目前,食用菌常使用的培养基主要为土豆葡萄糖培养基(PDA培养基),同时也存在其他少数类型的培养基,例如用胡萝卜、玉米、大米、小麦、黄豆芽等制作的培养基[15~21],由于不同培养基的营养成分和理化性质存在一定差异,对食用菌菌丝生长影响也不尽相同[22~25]。因此,为了有效地开发利用冬小包脚菇,笔者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了冬小包脚菇菌丝培养基筛选试验,探讨了不同的培养基对冬小包脚菇菌丝生长的影响,旨在筛选出最适宜培养基,为冬小包脚菇人工规模化栽培奠定理论基础,助推贵州特色冬小包脚菇产业规模化发展,填补我国草菇的冬季市场。
2.1.1 冬小包脚菇
野生冬小包脚菇子实体采集于贵州省龙里县油菜、小麦、蚕豆、豌豆、马铃薯等作物地里,经组织分离、纯化、培养获得冬小包脚菇菌种,现保存于贵州省山地资源研究所实验室。菌种转接到PDA培养基上,活化后使用。
菌种活化:制备冬小包脚菇活化培养基平板数个,无菌环境下将试管母种接种到冬小包脚菇PDA培养基上,15 ℃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0 d左右。
2.1.2 培养基
(1)胡萝卜培养基:称取 200 g 去皮胡萝卜,切片,加水 1 L 煮熟,纱布过滤,再加 20 g 葡萄糖、20 g 琼脂粉和水定容至 1 L,搅拌溶解后分装至锥形瓶,120 ℃,0.13 kPa高温高压灭菌30 min左右,待其冷却后在无菌环境下转移至直径为9cm 的培养皿中备用。
(2)土豆培养基:称取 200 g 去皮土豆,切片,加水 1 L 煮熟,纱布过滤,再加 20 g 葡萄糖、20 g 琼脂粉和水定容至 1 L,搅拌溶解后分装至锥形瓶,120 ℃,0.13 kPa高温高压灭菌30 min左右,待其冷却后在无菌环境下转移至直径为9 cm 的培养皿中备用。
(3)大米培养基:称取 200 g 大米,加水 1 L 煮熟,纱布过滤,再加 20 g 葡萄糖、20 g琼脂粉和水定容至 1 L,搅拌溶解后分装至锥形瓶,120 ℃,0.13 kPa高温高压灭菌30 min左右,待其冷却后在无菌环境下转移至直径为9 cm 的培养皿中备用。
(4)玉米培养基:称取 50 g 玉米粉,加水 1 L 煮熟,纱布过滤,再加 20 g 葡萄糖、20 g琼脂粉和水定容至 1 L,搅拌溶解后分装至锥形瓶,120 ℃,0.13 kPa高温高压灭菌30 min左右,待其冷却后在无菌环境下转移至直径为9 cm 的培养皿中备用。
培养方法:在超净工作台内按无菌操作要求,将活化好的冬小包脚菇菌种分别接入胡萝卜、土豆、玉米、大米四种培养基的中央,并做好标记,用封口膜封好培养皿边缘。平板接种后置于15 ℃的培养箱中避光培养,每种处理3个重复。
观察方法:观察菌种生长情况,菌丝萌发8 d后每隔7 d进行拍照记录,对其菌落形态特征进行宏观观察,同时采用划线法测量菌落直径,记录菌丝生长情况,直至满皿。菌丝生长速率:按菌丝生长速率=菌落平均直径(mm)/培养时间(d)[26],计算各菌株在供试培养基上的菌丝生长速度。
将活化好的冬小包脚菇菌种分别接入胡萝卜、土豆、玉米、大米4种培养基上,在15 ℃黑暗条件下进行培养,菌丝萌发8 d后每隔7 d定时观察菌丝的生长形态,记录菌丝颜色、菌丝致密程度、分布情况、老化变黑程度以及满皿天数,并进行拍照记录,结果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冬小包脚菇菌丝在胡萝卜、土豆、大米和玉米4种培养基上均能正常生长,说明4种培养基都能基本保障冬小包脚菇菌丝的生长所需,但菌落形态及生长速度存在差异。其具体不同生长阶段形态特征见表1。
图1 冬小包脚菇菌丝在不同培养基上的菌落特征
表1 冬小包脚菇菌丝不同生长阶段形态特征
冬小包脚菇菌丝在胡萝卜培养基上菌落比较浓密厚实,但分布不太均匀,菌丝颜色呈浓白色,随着培养天数的增加,菌落在不断向外延伸扩大,与此同时菌丝中部有逐渐老化变黑现象;在土豆培养基上菌落浓密厚实,分布均匀,菌丝颜色呈浓白色,随着培养天数的增加,菌落在不断向外延伸扩大,直至36 d时菌丝老化;在大米培养基上菌落稀疏单薄,分布均匀,菌丝颜色呈洁白色,随着培养天数的增加,菌落在不断向外延伸扩大,直至36 d满皿;在玉米培养基上菌落稀疏单薄,分布均匀,菌丝颜色呈白色,随着培养天数的增加,菌落在不断向外延伸扩大,直至29 d满皿,与此同时菌丝中部伴有逐渐老化变黑现象。
对比可以发现,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冬小包脚菇菌丝在不同的培养基上生长速度不一,所以菌株长满平皿的时间也不尽相同,胡萝卜和土豆培养基上菌丝浓白,菌落相对比较浓密厚实,但分布不太均匀,菌丝体直径小,生长速度较慢;在大米和玉米培养基上菌落稀疏单薄,分布均匀,菌丝体直径大,生长速度较快,菌丝颜色呈洁白色,此外随着培养天数的增加,胡萝卜和玉米培养基上菌丝老化变黑程度较为严重。因此,从菌丝生长的整体水平来看,在大米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效果最好,菌落分布均匀,生长速度较快,而且不容易老化,有利于冬小包脚菇菌丝的生长。
在不同培养基上,相同培养条件下,冬小包脚菇的生长速度略有差异。菌丝萌发8 d后采用划线法每隔7 d定时测量菌落直径,按菌丝生长速率=菌落平均直径(mm)/培养时间(d),计算出各菌株在供试培养基上的菌丝生长速度,最终计算得出其平均生长速度,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可知,在胡萝卜、土豆、大米和玉米培养基上菌丝平均生长速度分别为0.24 cm/d、0.26 cm/d,0.27 cm/d、0.32 cm/d,其中菌丝生长速度较快的是玉米培养基,其次是大米、土豆培养基,胡萝卜培养基上菌丝生长速度相对较为缓慢。冬小包脚菇菌丝在29 d、36 d时分别在玉米和大米培养基上达到满皿,菌丝生长长度达到9 cm,而在胡萝卜和土豆培养基上36 d时仍一直没有达到满皿。
表2 冬小包脚菇菌丝在不同培养基上的菌丝生长速度
不同培养基对冬小包脚菇菌丝的生长有一定的作用,由于不同培养基的营养成分和理化性质存在一定差异,对冬小包脚菇菌丝生长影响也不尽相同。研究结果表明:冬小包脚菇菌丝在不同的培养基上冬小包脚菇菌丝均能正常生长,说明4种培养基都能基本保障冬小包脚菇菌丝的生长所需,但菌落形态及生长速度存在差异。在胡萝卜和土豆培养基上冬小包脚菇菌丝浓白,菌落相对比较浓密厚实,但分布不太均匀,菌丝体直径小,生长速度较为缓慢;在大米和玉米培养基上冬小包脚菇菌落稀疏单薄,分布均匀,菌丝体直径大,生长速度较快,菌丝颜色呈洁白色,此外随着培养天数的增加,胡萝卜和玉米培养基上冬小包脚菇菌丝老化变黑程度较为严重。总的来说,在大米培养基上冬小包脚菇菌丝生长效果最好,菌落分布均
匀,生长速度较快,而且不容易老化,有利于冬小包脚
菇菌丝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