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长善救失”思想对新时代随班就读的启示

2022-12-22 15:05刘钰娇
绥化学院学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学记随班差异

刘钰娇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学院 重庆 400700)

“长善救失”思想是《学记》六大教育教学原则之一,同时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出的璀璨硕果。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强调文化自信,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思想内涵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意义。在随班就读工作的实践中,教学质量一直受到质疑,相当一部分特殊儿童虽然在普通教室上课,实际却被正常教学活动所排斥[1][2]。近年来针对随班就读学生“回流”现象的研究发现,特殊学生的难以适应融合教育环境与我国随班就读教师因材施教、尊重差异等融合理念缺乏、学校支持资源供给不足以及大环境下的应试升学压力等因素有关[3][4]。随班就读教师缺乏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差异教学的能力,认为特殊儿童难以进行教育,从而存在排斥和忽视特殊儿童的情况[5]。随班就读的教育教学尤其需要尊重个体差异,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长善救失”思想真正蕴含了这种以人为本、尊重差异的教育理念。

一、“长善救失”思想的起源

“长善救失”最早出自《学记》,“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在教育教学中,教师须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差异,才能够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矫正弥补。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扬学生的优点,克服学生的不足。这与孔子的“因材施教”以及孟子的“教亦多术”的教育主张十分契合,都提倡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特长和不足采取不同方式进行教育。据郭沫若考证,《学记》是由孟子的弟子乐正克所写[6],那么“长善救失”思想中自然有孔孟思想的影子,正是在孔孟思想的基础上创新,才让“长善救失”思想得以成型。

《论语》十二章中并没有直接写出“因材施教”这句话,但是在《论语》中随处都能体现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如《论语·先进》记载:“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孔子将每个弟子的特长优势牢记于心,并且从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方面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地点拨和评价,由此得见孔子对于弟子的教导会因其所长而有所不同。孔子这种“寻善长善”的做法有利于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定位和空间,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再比如孔子《论语·述而》,“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里的“择善而从”强调的是发掘他人的“善”来增强自身的“善”,虽与“长善救失”中“长”自身的“善”略有不同,但孔子“择善”所强调挖掘每个人的优点、特长的含义已经与“长善救失”中的“长善”十分相近了。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孟子·尽心章句上》:“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即需根据所教授对象的差异选择不同的教法,也就是常说的“教亦多术”。在《孟子·告子下》中还提到过一种独特的方法,“不屑之教”,这种教育方式的特别之处在于“不教亦教”,看似没有对学生进行教育,实际却激发学生的羞耻心,充分利用人复杂的心理特征,考虑到不同儿童的个性差异,哪怕是屡教难改的学生,仍然把握住人的个性心理弱点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施教,可以说孟子在孔子“择善”的基础上补充了“救失”的思想。

二、“长善救失”思想的内涵

《学记》指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这句话准确并深刻地指出学生学习中容易出现的“贪多不得、狭隘片面、轻率浮躁、畏难而止”四种缺点。因此,对于教育者来说,必须先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才能“救其失”,达到育人目的。“长善救失”思想自正式提出到现在已历经两千多年,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中,其内涵和表现形式不断扩展和更新,使得以“长善救失”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教育思想与世界主流教育理念接轨。

(一)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辩证法——“长善救失”中庸辩证法的思想内核。在《学记》六大教育性教学原则中,“长善救失”最能体现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善”即长处、优点,“失”即不足、缺点。发扬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和缺点,通过教育由劣势转化为优势,这样“善”与“失”就形成了一种相互转化、辩证统一的关系。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法集大成者王夫之以全面辩证的角度诠释了“长善救失”的思想内涵,“多寡易止,虽各有失,而多者便于博,寡者易以专,易者勇于行,止者安其序,亦各有善焉。救其失则善长矣”,辩证地看待“善”与“失”,“多”与“寡”,“易”与“止”这三对矛盾。

在一定条件下,学生的“失”不一定完全代表缺点,也可以转化为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关键在于教育者是如何看待学生的“失”,并通过自己的教育机智帮助学生将“失”转化为“善”。《指导意见》指出,随班就读工作要进一步体现教育尊重差异,因材施教的教育精神。在新时代,随班就读教育应该要积极挖掘“长善救失”思想蕴含的深刻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精神,辩证看待随班就读学生的“失”与“善”,不能仅看到“善”,忽视“失”或者只看到“失”,忽视“善”。

(二)多元智力理论——“长善救失”差异教学观的理论支撑。在当今提倡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下,“长善救失”中“知其心,救其失”提倡的尊重差异,加强优势,包容弱势,因材施教的思想显得尤为重要。20世纪8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多元智力论,人的智力是由八种不同智力组成,且有各自的结构和组合。这打破了以语言、数理以及逻辑推理等为核心的传统智力理论,为个体智能差异提供了理论支撑。也就是说,学生的智力组成发展是不均衡的,有某一方面较优异的智力,也有相对而言薄弱的智力。

因此对于随班就读学生的教育教学而言,对所有学生整齐划一提出相同教学目标是违背教育规律的。目前我国随班就读课堂中,普通学生占大多数,背负升学压力的教师很容易忽略作为少数群体的特殊儿童的需要,无视学生不同智力能力在认知活动和方式上的差异,这也是随班就读质量跟不上的重要原因之一[7]。多元智力理论引入随班就读课堂,要求教师要全方面了解学生的优、劣势,以此扬长避短,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合理开发,以“长善救失”思想内涵来说就是教师要“知其心”,才能“救其失”。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长善救失”以生为本学生观的价值理念。人本主义理论的学生观和教学观中也包含“长善救失”思想中主张的教学必须了解和掌握学生的个性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的内涵。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及动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最终达到自我实现[8]。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区别于过去以教师为中心对学生不加区分的填鸭式教学,强调教育要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这样的教育理念可以用“长善救失”思想中“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来阐释,作为教师必须清楚认识随班就读学生的差异,并以其为中心开展教育教学,根据他们的特殊需要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发掘其未知的潜能。教育的作用应该体现在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抹杀差异,压抑个性,否则便不能称之为教育,而是驯化。

(四)个性全面和谐发展——“长善救失”个性教育的实施原理。苏霍姆林斯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思想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基础,进一步强调教育要因人而异,关注人的才能、天资、爱好、兴趣等个性特点,教师在基于了解学生的前提下进行教育,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无限潜力。在教育教学中要明确“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全面发展是对所有学生的要求,也就是我们的所说的共性教育,但个性发展则要根据每个学生的能力、天资、特长、爱好进行选择性地开发,从这一点来讲,每个学生的个性教育都不相同。

“长善救失”和“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思想,都强调教学要在承认学生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上展开,关注差异,包容差异,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发展空间。“唯分数论”盛行的当下,普通教育变成了整齐划一、批量产出的“生产机器”,随班就读的学生进入这个预设参数的“机器”里,按照既定标准“发展”,在当他们被断定无法成为合格标准的“产品”时,会被无情地当作“残次品”移出规划好的生产线。在这个“生产过程”中,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变成了个性平均发展,忽略掉了学生内在本质上的差异,特别是对于随班就读学生来讲,这种差异更加突出。

三、“长善救失”思想对新时代随班就读教学的启示

“长善救失”思想在不断传播发展过程中,获得了丰富的内涵和意义,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代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如何利用“长善救失”思想蕴含的教育内涵和价值,提升随班就读工作的质量,转变教师对特殊儿童的刻板观念,破解随班就读形式大于内容的棘手问题,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一)差异教学,优化课程。“长善救失”思想强调教育者必须在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施教才能发挥教育的作用。随班就读自1986年开展以来经历三十多年的发展,虽然在残疾儿童入学率等方面上取得巨大成绩,但是随班就读的教学质量一直难以令人满意。很大部分原因是教师对随班就读学生了解不全面,重视程度不够,制定的个别化教育计划针对性不强,预期教学目标过于空泛,最终导致教学难以切实开展[9]。与以往的个别化教学相比,差异教学优势在于立足于集体,教学设计更易操作,教师负担相对降低,更加符合我国普通教育学龄人口较多、班额较大、升学压力过重的现实情况。实施差异教学,关键在于教师要对随班就读学生的“材”做到心中有数,不然何谈因“材”施教,充分发展。

其次,目前随班就读学生课程一般以普通教育现有的课程为主,仍有大部分教师没有根据随班就读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特别需求进行相应课程调整,这就导致在学校层面难以实现普特融合的课程构架,无法根据学生障碍程度和类别进行分层教学设计,随班就读教育质量也难以提升。新时代教育背景下,要落实《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的随班就读的总体要求和发展方向,就必须建构随班就读课程,探索随班就读课程的多样态设计和实施原则。在日常课程中,教师根据随班就读学生的能力和需要调整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和考核标准,如对于有视力障碍的低年级学生,教师除使用新媒体课件或动画、视频等方式进行新课导入外,还应该为学生准备大字课本,助视器,更多的实物教学,让学生真正能够有效接触课堂,感受学习的乐趣和魅力。此外,如果随班就读学生由于自身障碍和学习能力有限等原因参与普通学生课程学习有困难,可以根据原有课程的内容程度和掌握强度进行分层,如可以使用简化教材,或参考特殊学校的相关课程和教学材料进行适当调整。总之,随班就读不仅是教育安置方式的改变,更是教育理念和文化氛围的蜕变。普通学校需要根据随班就读学生的学习程度和接受水平进行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的调整,同时和特殊教育学校、康复医疗机构展开密切合作,共同开发特殊课程,做好普通课程和特殊课程之间的衔接和融合。

(二)潜能开发,缺陷补偿。随班就读教学既要强调因材施教,更要注重对随班就读学生的潜能开发。要实现《指导意见》提出的促进随班就读学生更好融入社会,仅仅依靠传统的缺陷补偿是不足够的,要让随班就读学生有立足社会、独立生活的能力必须让其有自己的优势。根据多元智力理论,随班就读学生某一方面存在的客观缺陷,即使通过后天补偿后也难以与普通儿童相比,但如发现随班就读学生在其他方面有可开发的潜能时便能将其转化为随班就读学生自有优势。潜能开发区别于缺陷补偿,它着眼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扬长避短,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过度强调缺陷给随班就读学生造成自卑、胆小等心理伤害,又能让随班就读学生在自己感兴趣、可掌握的领域上“长善”[10]。

“长善”与“救失”的辩证关系同样适用于“缺陷补偿”和“潜能开发”,在随班就读学生的学科课程中渗透功能训练和缺陷补偿,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例如,在日常与普通学生一起进行学习的日常课程中,应该积极为随班就读学生寻找开发潜能的切入点和缺陷功能补偿点,按照个别化原则和补偿性原则为学生开设康复治疗和有助于社会适应能力提升的相关课程。如针对语言发育迟缓学生可以开设言语训练课程;针对轻度智力障碍学生可以开设思维训练和社会适应课程;针对视力障碍学生开设定向行走和视觉相关功能训练课程。此外,在科技日新月异和教育技术更新换代迅速的新时代,随班就读工作要更多思考如何利用时代发展带来的科技福利将缺陷补偿与潜能开发更好地结合,促进随班就读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11]。

(三)因势利导,随机应变。“长善救失”同时也强调认识每个学生的特殊性。随班就读学生由于自身障碍的原因,知识和能力水平有限,注意力容易分散难以集中,情绪或行为不稳定的突发情况时有发生,这就使得课堂情境瞬息万变,教学计划常常偏离预定轨道,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育机智。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充分肯定了教育机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没有教育机智,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目前,大多数普通学校虽然容纳了特殊学生入学,但普通学校现有的物理环境、教育方式以及随班就读教师素养并不能充分满足随班就读学生的教育和成长需要。随班就读学生的障碍程度和特征表现的特殊性和差异性都是普通学校开展正常教育活动面临的巨大压力和重要挑战。例如,孤独症学生课堂上发脾气、自言自语、敲打课桌、攻击同桌等突发问题行为,将给不了解孤独症表现形式和教育方式的随班就读教师带来极大困扰。

因此,面对随班就读学生,教师必须以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洞察他们的学习情况,发现跟不上课程节奏或出现突发情况时,需要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和身心特点随机应变创造性地调整课程教学计划,顺着学生当时心理、思想行为的发展趋势,审时度势加以有效地引导,使学生主动积极地进入新的教学情境。如,对于孤独症学生课堂、课间中的突然发脾气、推搡吵闹等某些特定问题行为,教师可以尝试使用ABC行为观察记录表,观察学生每个问题行为的前因后果以及具体表现形式,以分析学生问题行为指向的具体功能,有时学生的暂时失控可能只是光线、声音打扰引起。对随班就读学生的长期观察、悉心关爱,才是教师成功发挥教育机智预防和解决突发情况的关键。

(四)人人发展,合理期望。“知其心,救其失”,教师基于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展开教学,立足于学生的自身能力和个性差异,相信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教育发展自身优势,向随班就读学生传递合理的教师期望,并为提升其能力创造更多机会。大多数随班就读教师不知道如何妥善教育和管理特殊学生,容易对其报以低期待,在课堂教学和班级活动中常常选择忽视或放弃他们。“罗森塔尔”效应显示教师期望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行为,并传递给学生影响其学习效果。实证研究也表明教师期望对特殊儿童成败归因、学业成就、身心健康、问题行为等方面有着重要影响[12]。

因此,随班就读教师要积极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着眼于最近发展区预测未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形成对每一个随班就读学生的合理期望。《指导意见》要求各地不断提高对随班就读学生教育的适宜性和有效性。从政策指导层面要求新时代随班就读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其优势和不足,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有身心障碍的学生,给予随班就读学生更高的教育期望和更多的成长空间。“长善救失”立足于差异的教学观,坚信每一个儿童不论其障碍程度和能力水平都可以通过教育获得发展,使教师能够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潜能,对随班就读学生维持较高的期望,在生活上对随班就读学生给予更多的关爱,照顾他们的情绪情感需要,在学习上根据他们的个体差异和特殊需要不断调适教学目标和达成标准,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公平且有质量的教育。

猜你喜欢
学记随班差异
JT/T 782的2020版与2010版的差异分析
相似与差异
积极利用数学实践活动 促进随班就读学生成长
游园学记——北京君谊中学国际部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我国随班就读支持体系研究综述
保障残疾儿童随班就读
浅议《学记》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读懂《学记》,读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