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灼 谢 芳
(徐州医科大学,江苏 徐州 221004)
时代发展的脚步永不停歇,而技术和理念是支持时代发展的重要源动力,高校作为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基地,其发展必须与时俱进,无论是教育教学还是人事管理都不例外,从思想到形式的革新势在必行。大数据作为信息技术的高端产物,在高校人事管理工作中发挥巨大作用,对人事管理工作的高效率与信息化提供了有力支持,随着大数据技术的进步,人事管理的模式也会更加先进、更加多元化。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人事管理工作者必须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对人事管理的重要性,有效调整人事管理的内容和模式,充分利用信息化数据,创新高校人事管理途径,促进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1]。
人事工作是高校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新时代师资队伍的保障,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前提。高校人事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在传统人事管理模式下有许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高校人事管理工作存在观念滞后、模式僵化、制度不规范等一系列问题,阻碍了人事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高校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个性化服务的管理方式提供了技术支持。借助大数据技术,加大信息化应用,高校能够提高人事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管理措施,实现对人事管理体系的优化,激发教职工队伍发展活力。高校可通过重塑人事工作管理系统,构建人事管理整体智治体系,建立人事管理综合数据库,以更科学的人事管理模式发挥人力资源价值,提高高校管理有效性及教育服务水平,促进高校的整体发展[2]。
在高校管理工作中,人事管理主要有以下显著特点:第一,从管理对象上看,高校被管理对象大多都接受过高等教育,学历、素质较高且风气端正,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更符合高校教职工的文化认知,管理方式更容易在这一群体中被接受和实施,在工作之中发挥出作用。第二,从管理理念上看,高校人事管理已逐步实现从“把人作为工具”的传统人事管理向“视人力为资源”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转变,将高校教职工视为最重要宝贵的资源,突出人在管理中的地位。第三,从管理内容上看,高校人事管理包括对所有不同岗位教职工的统一管理,强调每个人都能在各自的岗位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为高校教学工作尽己所能,这与人本管理理念科学内涵是一致的。
大数据在给高校人事管理赋能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首先,原有的信息技术处理方式难以适应新型人事管理诉求。人事管理工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员信息的收集处理和数据信息录入,在过去的工作过程中,传统录入方式以单机为主,信息只能在一台电脑终端查看,信息的录入、查处和修改很难追溯到具体人员,数据的处理能力有限。在大数据背景下,人员信息的类别大幅增加,跨部门的复合数据增多,传统的信息处理方式已不能满足这种人事信息管理的需要。如果信息处理方式和流程方面不能落实大数据技术,人事信息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就难以保证,进而会影响决策的有效性。其次,互联网移动数据在高速增长,海量数据在与人事管理相结合后,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全面实时地掌握高校人事人才情况。与此同时,网络安全问题随着网络的更普及而变得日益严峻,高校人事管理所涉及的人事人才数据安全性和隐私保护也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最后,大数据的分析与运用需要信息基础设施的匹配与信息处理技术的掌握。前者可以为庞大的数据库提供数据存储和分析的平台,为大数据信息技术的展开使用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在软件环境和技能方面,信息处理技术的掌握能更好地使人事管理人员从海量数据库中调取有用的信息,开展分析工作。受人员素质的影响,大数据信息处理技术对人事管理人员要求较高,需具备相应的数据分析能力与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
目前,一些高校管理人员对人事管理大数据建设目标不明确,没有真正从战略高度认识其重要性和紧迫性,未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对大数据信息使用和建设进行深度挖掘和研究,忽略了高校利用所有师生的相关数据为高校招聘、培训、绩效考核等提供科学决策建议的依据,也忽视了大数据技术协助高校进行人才测评的价值。
人事管理体系软硬件建设都需要为投入和实施预留时间,若成熟的体系建设跟不上,人事管理的效率就难以提升。一方面缺少网络设施和管理软件配置,人事管理人员就难以高效应对大规模的数据处理;另一方面缺少人事管理与其他业务部门间的数字化信息共享平台,高校内部难以及时有效地进行信息沟通。有的单位人事管理工作力量薄弱,专职人员偏少,业务钻研不深;有的部门对上争取不够,政策了解不全面,对下指导不够,动员部署不到位;有的还停留在发文号召、坐等收集汇总阶段,没有从流程制度上调动起相关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在高校人事管理中,由于人员信息基数较大,人事管理程序相对传统,管理模式相对落后、运用的技术和信息的处理方式较粗糙,致使管理效率低下。有的高校人事管理还停留在简单的纸质档案管理、考勤记录上,缺乏完善的人事管理体系;有的高校虽然建立起了人事体系,但随着人才基数不断增长,缺乏对传统的管理方式进行更新,存在管理粗糙化和主观化的情况,无法从综合的角度对高校教职工的绩效和素质进行合理的评价,使得管理体系的效用大打折扣。
新的技术和平台要成功地推行和应用,需要摆脱传统思维局限,主动转变观念。高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主动学习,应用先进技术改进人事管理工作,重塑工作体系,对现有的人事管理模式进行调整,以信息化技术为基础,建立人事管理信息数据库,掌握人事管理信息相关数据,分析数据并利用好数据,整合人才建设管理方法,不再仅凭经验和直觉做判断,而是用人事管理的相关数据说话,把数据作为决策行为的重要依据,使学校的人事管理工作更科学、更精准、更高效、更有预见性,人事管理工作的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人力资源的价值得到进一步拓展,更好地为教职工服务,更好地为学校建设提供教职工队伍保障。
高校人事管理工作中涉及的内容比较复杂,对人事管理人员能力与素质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为了做好高校人事管理工作,利用大数据技术完成人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高校需要实行专人专岗措施,在人事管理中培养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让管理人员可以妥善完成人事管理工作。管理人员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熟悉管理制度内容、掌握专业的管理技巧与知识、能处理人事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项事务。这些能力可以帮助管理人员提升管理效率。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发展,人事管理人员还要具备信息化管理能力,要能对数据信息进行安全管理,以此来增强高校人事管理质量,让高校可以更加顺利的发展。高校利用大数据建立信息化人事管理模式的过程中,需要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引进符合发展标准的专业管理人才,对现有的管理人员进行强化训练,让管理人员可以掌握信息化技术,适应现代化的人事管理方式,从传统管理逐渐转变为信息化管理,增强数据的使用效果,做好高校人事管理工作。
在高校的发展中,人事管理信息化要取得发展,就必须要进行高质量的顶层设计,促进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分工协作。首先,学校要积极进行科学的整体规划,召集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对部门工作发展的需要进行统筹管理,从学校发展的整体层面上考虑学校的信息化建设需要,促进各个部门之间的深入交流和沟通。其次,学校要及时成立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由分管校领导和相关的职能部门共同进行工作规划,有序推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针对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进行深入的沟通,共同进行解决方案的制定。最后,高校人事部门要根据自身工作需要对各部门的信息化建设进行分析,从而保证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满足日常工作的开展,提升人事信息化管理的质量。
首先,做好战略规划。由于高校每年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无论是学科布局还是管理模式都在经历改革和调整,这对人事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战略设计的最终目标是使高校各部门和教职工的思想统一,共达使命。只要前期信息调研准确、讨论充分、各部门协调到位等因素的配合下完成战略设计才能有利于人事管理工作的开展。其次,构建科学、统一的人事操作体系。人事管理日常业务所需模块包括人力资源规划、岗位考核、决策分析等。目前一些高校大数据方法停留在人事、考勤、薪酬与绩效、招聘、培训等事务处理,而忽略了人事规划、工作分析、咨询服务、决策分析等战略性内容,对此,高校部门需要构建并不断完善人事信息化管理体系,实现管理环环相扣、科学高效。高校的管理者无论用哪种方法都需要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结合实际。此外,利用大数据进行人事管理工作需要管理人员意识到这方面工作的独特性和复杂性,要明确人事管理并非易事,需要在改进原有制度的基础上,稳扎稳打开展新形势下的工作。
人事管理是高校工作中的重要部分,要不断提升高校人事管理的效率,就需要积极地应用现代的信息化技术,为人事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载体。要保证人事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就必须要不断更新管理意识,增强相关人员对于信息化管理的理解,从而保证信息化建设的各项事务正常开展。要不断加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规划,积极协调学校各个部门加快信息化建设的实施。在人事信息化建设中,相关人员要及时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作用,对于高校发展来说,人事信息化不仅仅是人事部门的工作,同时也会为其他部门的工作开展带来一定的便利,从而不断优化学校发展的结构。因此,人事信息化建设需要高校的管理人员不断增强相关意识,学校要通过专家讲座等形式为学校管理人员分析当前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和具体意义,进一步解放工作人员的思想。
人事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高校人事管理部门应当增强资源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政策,运用大数据技术提升人事管理效果。高校人事管理不只是管理高校教职工的日常工作,还应当对教职工的综合能力进行数据管理与评估。高校需要制定完整的奖罚机制,对教职工的工作表现进行管理,这样才能真正做好人事管理工作,让高校可以顺利发展。在实际的人事管理过程中,高校需要根据现有的人才资源进行信息化管理,用数据形式分析现有教职工的潜力资质,做好之后的分配管理工作。还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不断拓宽资源,为高校建设提供帮助。
人本管理强调通过培训、激励、领导等方法来调动人的积极性,挖掘人的潜能。这其中的“激励”就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一方面,高校要健全激励机制,做好收入分配改革,通过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提高教职工的积极性,激发高校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要想达到这一目标,高校除了要教育和引导大家对收入分配制度有正确的认识,还要对教职工有充分的了解,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对不同情况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方式,比如在设计绩效工资时兼顾不同教职工的差异,同时也要兼顾学校的办学效益。另一方面,除了收入福利等物质方面的激励,高校也要重视对人的精神激励,要让教职工从内心中感受得到了认可。高校可以根据教职工的教学成绩和科研成果等贡献,合理向重点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保证公平的同时兼顾效率,拉开收入差距的同时又能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另外,高校还要重视对教师的培养和使用,要对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让教师除了主动钻研探索,也能获得高校提供的继续深造的机会,从而帮助教师开阔视野,提高教育教学和管理水平。
在新形势下,社会技术对于高校发展的影响不断加大,信息化建设在人事管理中的应用能够极大地提升学校人事管理的效率,同时还能够保障信息的安全,加强部门之间信息的交互与协同。随着国家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也将努力更上一层楼,对学校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