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沛文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图书馆,山西 太原 030006)
人口老龄化不仅是个世界性的问题,也是我国社会的重要特征。据2021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1年中国经济数据,60岁及以上人口2.67亿人,占总人口的18.9%。而且这种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是持续性的,会造成我国老年人口的不断增长。根据相关统计表示,我国老年人口数量会在2050年左右达到峰值。作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妥善解决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满足数量庞大的老龄人口的多方面需求,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而且国家也越来越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强了对老年人口养老的体系建设。针对文化养老体系的建设,也是老年人养老体系建设当中的重要内容,是近几年来针对老年人所提出的全新养老理念。所谓“文化养老”主要是在满足老年人基本物质养老需求之后,加强对老年人精神文化建设的需求,动用公共文化部门和相关组织机构提升老年人晚年精神生活质量,督促老年群体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1]。而且伴随我国老龄化人口数量的持续增多,国家和社会各界都加强了对老龄群体的生活质量保障。不仅仅要促进其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更是要注重对精神文化的建设,最为明显的就是在全国各地都诞生了各种老年活动中心、老年阅览室等服务性场所。而公共图书馆是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具有较强的优势,能够有效地促进“文化养老”的实施,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公益性,可以以更加便利、普惠的优势,为老年读者提供高品质的服务,成为促进文化养老的中坚力量。
我们党和国家在很早之前就加强了对终身教育体系的建设,努力实现学习型社会的构造。活到老,学到老,要把学习作为一种兴趣、习惯、精神需要、生活方式,任何社会角色都具备学习的权利,在建设社会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而且我国针对老年教育方面指出,老年人本身就享有受教育的权利,社会都需要保障老年人群的学习权利。公共图书馆作为重要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为老年读者提供免费、公开和满意的阅读服务,满足老年人对学习的精神需求,不仅有利于全民阅读型社会的构建,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也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老年人在公共图书馆中进行阅读,不仅提升了自身的知识水平,而且潜移默化中也会对周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周边人可能也会产生有一定的阅读兴趣;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我国家庭小型化已成主流,城乡的中老年夫妇空巢化增多,社会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针对老年人的赡养问题,不仅仅包括有基本的物质保障,还需要进行精神赡养,特别是随着年龄的日益增长,对精神赡养的需求会更加突出。但是现在大多数年轻人普遍没有时间,投入到对于老年人的陪伴当中,这也导致了老年人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阅读的过程中,通过阅读能够有效地促进老人们了解各种新闻资讯、奇闻趣事、养生保健、休闲娱乐的消息,是一种老年人与社会接轨的方式。而且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保持较高的思维活力等,对于健康长寿来讲具有较高的积极效果。除此之外,老年人可以通过阅读医疗类的书籍,学习相关的保健知识,避免疾病在自己身上的发生,对老年人身心健康来讲大有裨益。
大部分老年人从紧张的工作岗位中到退休在家,生活状态发生改变,与外界沟通逐渐减少,心理上会感到“不适应”,有与外界隔离、被社会“遗弃”的感觉,进而产生对自我价值的否定。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的重要服务部门,承担着文化传承、交流的重要使命和社会职责,针对老年读者组织开展的各项文化活动,如:书法绘画展、演讲比赛、诗歌朗诵会、歌曲大合唱、才艺展示等,这种文化活动能够有效地减轻老年人自身的孤寂感,而且还能够有效促进老年人与社会发展之间接轨。并且这种文化活动大多选取传统的文化进行弘扬,在举办活动的过程中,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也起到了一定的帮助,同时陶冶老年人情操,丰富精神生活层次。
我国早在2017年就有相关的规划要求公共图书馆助力文化养老的建设,更好地为老年群体提供阅读资源,并且还应该针对老年群体进行技术应用培训工作,帮助老年人通过互联网等形式进行阅读,更好地促进老年人融入社会发展中。而且还特别要求了各大高校和公共图书馆,加强对老年人的服务建设。
截至2020年,公共图书馆每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126平方米,同比增长4.1%,公共图书馆阅览室座席126.47万个,同比增长6.2%。公共图书馆还专为老年人建设或提供适合其需要的无障碍设施,如坡道、专用桌椅、轮椅等,放置了放大镜、老花镜等老年用品。
公共图书馆针对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经常举办读书交流会、培训讲座、书法绘画展、演讲比赛、诗歌朗诵会、歌曲大合唱、才艺展示等各类教育、文化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使老人在获得愉悦感的同时提升了自己的认知,还为他们提供了施展自身价值的平台,如有的老人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优势,担任科普讲座的主讲嘉宾,或为大家分享读书心得,在这些活动中,有效地发挥了老人自身的价值,改变了传统的老年人是弱势群体的观点。对于老年人自身来说,凭借自己的知识所获取的成就能够带来新的精神力量,形成一种“老有所为”的思想认知,而且通过阅读可以结合志同道合的朋友,为老年人孤独的晚年生活带来新的活力,缓解了退休综合症的情况。
虽然说目前实行了各种的“文化养老”制度,但是事实上,在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有一定的问题。最为明显的就是将老年读者服务依旧归类于“老弱病残”类的特殊群体服务中,并没有针对老年读者精神需求和相应服务的具体指南,详细的制度依然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在具体落实过程中也存在有一定的缺陷,影响了公共图书馆在“文化养老”中的助力效果。
现阶段我国虽然加强了对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但是事实上在一些中小型图书馆当中对老年读者的重视仍然不够,而且中小型图书馆本身资金就相对较少,通常会将大部分经费投入到了图书馆其他部分的建设中,而忽视了老年读者的需求。具体表现为:专用的硬件设施较少,未设置无障碍通道。而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退化,可能会存在有不良于行的情况,如果缺乏无障碍通道,那么将会为这些行动不便的老年读者进出图书馆造成较大的影响,而且不能为老年读者提供专用设备和贴心的服务。再加上许多图书馆的新馆建在远离居民区的新城,交通不便,使渴望读书的老年读者心有余而力不足。除此之外,图书馆当中缺乏老年读者适宜阅读的文献资源,特别是一些县级以下的图书馆当中,藏书结构尤其不合理。
目前,互联网技术发展较快,普及程度较高,互联网的诞生直接转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特别是现代电子技术的进步,为阅读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通过相应的互联网技术可以有效地实现对纸质资源的数字化转变,方便人们随时随地地进行阅读。但是老年人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能力十分有限,大多数老年人不能够有效地通过电子设备进行阅读,而目前图书馆当中提供的数字信息资源和信息化服务相对较多,但缺乏对老年人应用技术的培训,造成了这部分数字信息资源和信息化服务对老年群体的无效。
各级政府应做好顶层设计,加大对公共图书馆,特别是中小型公共图书馆的支持和经费投入力度,每年应调拨专项经费用于老年读者的消费经费和必要的公益活动经费,确保“文化养老”落地生根。同时,建立公益基金接受社会捐赠,寻找一些社会责任感强、热心公益事业的企业和个人,鼓励他们向图书馆,特别是中小型图书馆捐款,用于老年服务项目。这样即支持了国家的“文化养老”事业,又提升了企业形象。另外,图书馆行业还应学习并认真领会国家“文化养老”的文件精神,同时,可以参考西方国家的成功案例,与图书馆和适宜的地方政策相结合,将“文化养老”落到实处。而且还需要开展相应的制度管理工作,针对图书馆当中老年读者服务进行管理,通过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工作职责,使老年读者服务有据可依、有例可循。以确保老年人读书服务的有效展开[2]。
为了能让更多的老年读者了解并利用公共图书馆,图书馆应借助报刊等纸质媒介以及平面媒体、网络媒体、流动媒体等新技术方式,宣传图书馆的性质和功能,提高公共图书馆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提高工作人员与老年读者的联系频率,主动推介适合他们的馆藏资源、设备及服务活动。同时,公共图书馆可主动与老龄委、老年大学、养老院等政府机构和社会团体合作,根据老年读者的实际需求,以丰富的馆藏资源为依托,举办老年读书沙龙、名家讲座等贴心、有趣的阅读推广活动,使更多的老年读者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享受社会主义的文化福利。
老年群体是一个庞大异质性较强的群体,这主要是由于老年群体生理机能的退化以及精神需求的转变,导致了老年群体在阅读需求和阅读习惯方面与其他年龄读者的差异性。而且老年群体的生理机能退化也会造成其在行动上的不便,图书馆服务于老年人区域的设备要具备无障碍化特质。在具体的无障碍化服务建设过程中,重点需要建立老年人阅读专区,而且针对阅读专区的环境建设需要以舒适、隔音为主,硬件设施配备,需要考虑到老年读者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比如说老年读者本身行动不便,那么就需要设置各种无障碍设施,摆放高度适宜的书架、书桌、老年座椅;考虑到老年人视力因素,可在阅览桌上配置放大镜、不同度数的老花眼镜,采购部分图案清晰、字体较大的书籍,老年阅览区内的提示文字字号应放大。此外,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老年读者,需要加强对图书馆员的培训工作,如邀请心理专家指导馆员如何掌握老年读者的心理状态,从而与他们进行有效地沟通,培养馆员尊老、爱老的良好品质,规范馆员在服务老年读者过程中的管理行为,提供相应的咨询服务。为消弭代际间的“数字鸿沟”,公共图书馆应当针对老年群体进行信息技术的指导,促进老年人读者对馆内智能设施和数字资源的利用。针对住址较偏、行动不便或生病的老年读者,通过书面、电话和网上预约提出借书申请,图书馆可提供送书上门或邮寄服务,使老年读者获得均等、便捷的文化服务[3]。
公共图书馆各种服务开展离不开丰富的馆藏资源,而老年读者的阅读需求与其他年龄层次读者阅读需求之间有很大的差异性。为了更好地提高公共图书馆的老年读者服务质量,就需要针对老年读者的需求,选择合适的阅读内容与形式,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合理配置,满足老年读者阅读的需求。公共图书馆可以针对老年读者进行走访调查,选取老年读者关注的内容,并针对这些主题入手,增加相应的书籍、报纸刊物资源,同时还可以搭配一些便于使用的数字资源、有声读物等。而且,公共图书馆要根据老年人较为集中关注的主题类型,定期举办各种讲座、培训、展览等活动,为老年读者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服务。
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持续加剧,社会当中老年群体数量将会不断增加。为此社会需要建设起良好的老年人保障体系,不仅仅要做好对物质层次的保障,更需要加强对精神文化方面的建设。而公共图书馆在“文化养老”中具有较强的应用优势,能够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的需求,可以为老年读者提供更加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帮助老年群体享受幸福、快乐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