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季宇,闫 婧,王红阳,张天生,郝重耀,2
(1.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 晋中 030619;2.山西省针灸医院,山西 太原 030006)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Hypothyroidism),简称甲减,是由于甲状腺激素合成、分泌不足,或生物效应不足或缺少而引起的以甲状腺功能减退为主要特征的疾病[1]。该病发病较隐匿,初期症状不明显,主要表现为乏力、畏寒、水肿、反应迟钝等;小儿则多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又称呆小症);病情严重者又称之为黏液性水肿,可累及内分泌、心血管、消化及生殖等多个系统[2]。临床甲减的患病率在1.1%左右,女性较男性多见,随着年龄增加,该病患病率逐渐上升[3]。现代医学认为,甲减的形成是由于各种原因破坏了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Hypothalamic-pituitary-thyroid axis,HPTA)的完整性,从而使HPTA的神经-内分泌正负反馈调节作用受损。临床治疗甲减常采用甲状腺激素替代疗法,如口服左旋甲状腺素钠片(又名优甲乐)和甲状腺片。但使用此疗法需定期检测甲状腺功能,且大部分患者需终身用药,若剂量使用不当或突然停药可导致病情反复,甚至出现严重的并发症[4]。而以针灸为代表的穴位疗法,则具有疗效确切、安全、无明显毒副作用的优点。因此,本研究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选穴规律,以期为临床治疗甲减提供参考。
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及PubMed等数据库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 2021 年5 月 12日,检索主题词为“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甲状腺功能低下”,并分别与“针刺”“针灸”“电针”“火针”“穴位”“艾灸”“灸”“温针灸”“穴位贴敷”“穴位注射”“穴位埋线”进行组合检索。英文检索词以“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与“hypothyroidism”进行检索。
①诊断明确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或并发症表现出甲状腺功能减退:②以穴位疗法(包括针刺、针灸、电针、火针、艾灸、温针灸、穴位注射、穴位贴敷、穴位埋线)为主要治疗方法,单独或结合其他治疗手段的中英文文献;③文献类型包括随机对照试验、临床疗效观察、个案报道;④有公认的疗效评价标准且针灸疗效明确;⑤有明确的穴位处方。
①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②重复发表的文献(仅保留 1 篇);③综述、动物实验研究、机制分析类研究;④治疗手段不含腧穴疗法(如单纯的耳穴、头皮针、腕踝针、腹针等)的文献研究;⑤未给出明确的穴位处方。
参考腧穴名称与定位的国家标准[5],对穴位名称和归经进行规范化处理,对文献中未列入经穴的治疗点、压痛点、甲状腺结节点,以及传统意义上的阿是穴均统一归为“阿是穴”。应用 Excel 建立穴位疗法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数据库。
对文献中明确提出辨证分型和伴随症状的文献,将主穴和配穴相加为一组处方,对主配穴处方进行拆分提取。使用 Excel 对文献记载的研究类型、例数、辨证分型、治疗方法、腧穴处方建立统计表;归纳总结所有纳入文献中的穴位使用频次、归经、特定穴种类、所在部位等。使用 SPSS Statistics 25.0 软件统计所纳入文献中腧穴使用频次。采用SPSS Modeler 18软件对频次≥5 次的穴位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应用Apriori 算法进行深度挖掘,采用支持度与置信度表示腧穴配伍关系的效用性,设置最低支持度为30%,最小置信度为80%,最大前项为 10,对穴位分别进行二阶、三阶关联规则分析。采用 SPSS Statistics 25.0软件对频次≥5的穴位进行聚类分析。
在数据库中共检索到相关文献449篇,最终纳入36篇文献,包含53个针刺处方,涉及 63个穴位,腧穴使用总频次 359次。文献筛选流程见图 1。
36篇纳入文献中包括随机对照试验25篇、临床疗效观察8篇、个案介绍2篇、医家经验介绍1篇。
图1 筛选流程
对甲状腺功能减退辨证分型明确的文献有28篇,共涉及9种证型(脾肾阳虚、气血不足、肝郁脾虚、气郁化火、心脾肾三脏虚损、肺脾肾三脏功能失司、肾阳虚、阳虚、阴阳两虚),其中涉及脾肾阳虚的文献有21篇,出现频率最高。
12篇文献采用单纯的穴位疗法,24 篇文献采用穴位疗法配合其他治疗方式(中药、西药)。在穴位疗法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文献中,运用艾灸治疗的文献有20篇 。见表1。
表1 穴位疗法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纳入文献基本情况
续表1
续表1
肾俞、足三里和脾俞的使用频次位列前3位,占比分别为9.749%、9.749%和7.799%。见表2。
表2 穴位疗法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高频腧穴(频次≥5)
经穴、阿是穴、经外奇穴使用占比分别为96.9359%、2.7855%和0.2786%。足太阳膀胱经穴使用频次最高,为95次,占26.4624%,其次为任脉、足阳明胃经、督脉。见表 3。
特定穴使用总频次达419次,其中使用频次最高的为背俞穴达93次,使用穴位11个;其次为五输穴(90次/16个),交会穴(75次/11个)。见表4。
将穴位所在部位按照头面部、颈项部、胸腹部、腰背部、四肢进行划分,统计其所占比例。由表5可见,穴位疗法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取穴频次依次为四肢、腰背和胸腹。
表3 穴位疗法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腧穴所属经络
根据 Apriori 算法,共产生 24条规则,其中,最小支持度为30.189%,最大支持度为66.038%,最小置信度为 80%,最大置信度为 100%。从二阶关联规则看,“肾俞-脾俞”支持度最高;从三阶关联规则看,“脾俞-肾俞-足三里”支持度最高。见图2、表6。
表4 穴位疗法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特定穴使用频次
表5 穴位疗法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腧穴分布部位及频次
采用SPSS Statistics 25.0 软件对频次≥5 的 22 个腧穴进行聚类分析。运用穴位疗法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高频选穴可分为4组聚类群:第一类为合谷、太冲、阳陵泉、三阴交、肝俞、百会、天突、关元、太溪、足三里、人迎、曲池和阿是穴;第二类为中脘、膻中、大椎、命门;第三类为肾俞、脾俞、心俞和气海;第四类为神阙。见图3。
综上,穴位疗法治疗甲减的选穴规律有以下特点:一是在治疗方式上,重视灸法。在检索出的文献中,治疗方式上用到艾灸疗法的文献最多。艾灸疗法历史悠久,治症甚广,有“灸治百病”之说。艾灸疗法尤善温经通络、回阳补虚、调畅气血。现代研究表明[42],灸法通过艾的燃烧生成物及其温热效应与光辐射效应产生作用。目前,临床上甲减患者治疗以口服补充甲状腺激素,改善症状和恢复指标为主,而艾灸疗法作为一种绿色疗法,可在改善甲减患者临床症状、调节激素水平的同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图2 穴位疗法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穴位关联精简演变网络
二是在治法上,注重温阳通络、温煦气血。在检索出的36篇文献中,有21篇指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病机为脾肾阳虚,另有3篇文献在讨论中也认为脾肾阳虚是甲减的本证,且通过针灸脾俞和肾俞,可缓解甲减症状。由文献数据挖掘可见,选取腧穴频次最高的为肾俞、足三里、脾俞、关元、气海和大椎,皆以温阳补气的腧穴为主。从穴位关联看,二阶关联规则“脾俞-肾俞”、三阶关联规则“脾俞-肾俞-足三里”的关联度最高。可见,甲减治疗主要通过辨证取穴,补脾益肾。肾俞和脾俞是肾、脾的脏腑之气聚集于背部的腧穴。肾和脾分别为先后天之本。《医门棒喝》言:“脾胃之能生化者,实由肾中元阳之鼓舞,而元阳以固密为贵,其所以能固密者,又赖脾胃生化阴精以涵育耳。”[43]足三里、关元、气海皆为强壮保健要穴,可配伍用于虚劳及伤损的康复治疗;大椎穴属督脉之会,《针灸甲乙经》称其为“三阳督脉之会”,其功能主要是督率阳气,统摄气血。由聚类分析结果可知,本次统计4组聚类群中除第一类为辨证分型取穴外,其余三类均总属温阳补气。这些高频选穴体现出中医治疗甲减的思路:温阳通络、温煦气血。
表6 穴位疗法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腧穴分布部位及频次
三是注重远端取穴,活用背俞穴。经络循行直接经过甲状腺的经络为手足阳明经和任脉,而经过颈项部的经络更为丰富。文献中所取腧穴频次最高的经脉为足太阳膀胱经。膀胱经取穴又以背俞穴为主。罗英华等[44]研究发现,艾灸背俞穴可通过抑制大鼠炎性细胞因子释放,降低细胞的炎性应激,拮抗免疫功能损伤。在特定穴选用上以背俞穴、五输穴和交会穴为主,五输穴中又以合穴选用最多。在腧穴分布上,以四肢和腰背部穴位为主;四肢部位穴位应用频次最高的为足三里、太溪和三阴交,分别对应于胃经、肾经和脾经。胃经、肾经“循喉咙”,脾经“挟咽”,经络循行均经过颈部,通过腧穴的远治作用可达到治疗效果。足三里为胃经五输穴中的合穴,“所入为合”,改善甲减症状可通过调节胃气实现。交会穴是两条及以上经络相交及会合处的腧穴,可同时调节多条经络。关元是足三阴经及冲任脉的交会穴,大椎为诸阳之会,三阴交是肝、脾、肾经的交会穴,可见治疗取穴均由肝、脾、肾入手,以改善甲减症状。
图3 聚类分析
四是巧用神阙穴。神阙穴为本研究聚类分析中单独一类,神阙穴居脐中,禁针,临床常采用隔物灸(姜、附子病、药饼等)。现代医学对神阙穴的脐全息影像研究显示,神阙穴可诊断和治疗五脏及全身多系统疾病[45]。隔药灸可将药物药力、艾灸温和力及穴位特性相结合,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中医外治方法[46]。
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穴位疗法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存在一定规律,相关数据也验证了该疗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但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可供数据挖掘的文献有限;有些文献存在根据个人经验选择纳入患者标准的情况;对于甲减的评判标准不一。因此,穴位疗法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还需进一步规范诊疗标准,以便更好发挥腧穴优势,服务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