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明
(山东交通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艺术专业是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设置中不可或缺的门类。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工艺美术、绘画等艺术专业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当前我国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乡村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的当下,艺术人才在拉动地方经济、提升生活品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艺术教师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他们思维活跃、创造力旺盛,所掌握的专业技能具有较高的市场应用价值,在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对于艺术教师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尤其在工科院校,艺术专业边缘化的情况比较普遍,艺术教师的培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他们在课题评审、职称评聘、人才申报等方面都缺乏竞争力。当然,这其中既有教师的普遍性问题,也有艺术专业在高校转型过程中凸显的自身问题。目前有关艺术教师职业发展方面的研究多集中于整个应用型高校教师群体的职业发展规划研究、应用型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等方面,对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学科差异、教师知识结构差异等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尤其是对于艺术教师群体的研究还比较少,没有对艺术教师的优势与劣势做充分的考察,未形成系统的应用型高校艺术教师发展理论,在研究的针对性、系统性方面都还有深入拓展的空间。
首先,艺术教师需具备良好的理论知识结构。从近几年艺术专业的录取分数来看,学生的理论素养在不断提升,艺术视野逐渐开阔,作为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教师,也应随之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理论知识边界,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艺术理论,也要有较广的专业适应面。其次,艺术教师需具有扎实的实践动手能力。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掌握先进的教育技术、艺术技巧,实现艺术专业教学演示、示范等手段的科学运用。第三,艺术教师需要具备相关的专业研究能力。当今社会的快速化、一体化的发展形势要求艺术专业密切关注社会现实问题,要求艺术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科研工作,也需要艺术教师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参与到企业活动中,研究相关艺术行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社会需求,掌握相关艺术行业知识与实践技能,了解市场对艺术人才的基本要求。第四,艺术教师需要具备团队合作精神。构建教师团队可以有效弥补教师自身短板,实现优势互补,在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时,团队合作能够集中优势资源攻克难关,在相互交流中快速提升教师个人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在艺术教师职业发展过程中表现得越来越重要。
应用型本科高校艺术教师职业发展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善于打破常规。艺术教师对专业抱有极大的热情,对专业的热爱以及天马行空般的自由创作状态常常是艺术教师取得成果的重要前提。因而他们常常将这种“自由”带到工作中来。而学校制定的方针政策必然是综合考虑本科教学全面发展的,它必然具有普遍性与普适性特征。第二,教学形式相对灵活。艺术专业课程中技法指导课时要占到大部分,而且要根据学生的个人能力与特点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注重因材施教。课程大部分时间需要学生进行动手实践与教师“手把手”指导,否则很难实现教学目标。第三,对理论与实践的掌握不均衡。艺术教师大多具有硕士以上学历,但是除了专门的艺术理论专业外,大部分艺术专业偏重于艺术创作以及实践技能,不重视相关的艺术理论学习,因此形成了艺术教师群体实践经验丰富、专业理论单薄的局面。第四,科研成果与创作成果两极分化。从专业角度讲,作品获奖等次与数量可以说是衡量艺术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依据,但是往往这种衡量标准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考核标准不能完全统一。
应用型本科高校有着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师的职业晋升要求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十分具体。当艺术教师按照原有工作方法不能再进一步达成学校要求的目标时,便进入了职业发展的瓶颈期。艺术教师职业发展瓶颈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 高职称、高学历艺术教师比例相对偏低。在全国范围内艺术类学科博士点相对而言是比较少的,因此普通应用型本科高校艺术教师中以硕士人才为主。而且在高校职称晋升条件中往往要求教师取得博士学位才能获得晋升高级职称资格。这些都造成了艺术教育师资学历结构上博士层次人才相对缺乏,职称结构上教授、副教授等高职称人员不足的局面,这对艺术教师的职业发展道路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第二,艺术教师在现有考核评价体系中不占优势。艺术类学科偏重创作实践的训练方式造成这方面人才注重感性经验而疏于理性逻辑,缺乏问题意识,在论文撰写、课题申报方面不占优势,甚至部分教师有抵抗情绪。近年来的艺术专业教育在这方面有所改善,但是很难完全改变这种局面。论文发表与课题项目是现有考核评价体系中的重要内容,除了政府部门举办的重要艺术展赛外,其他非官方比赛很难与论文课题等量齐观、同等对待,所以艺术教师在现有考核评价体系中的劣势地位是很明显的。第三,艺术教师职业发展遇到“两难”困境。应用型本科高校有着完备的体系化管理规范与绩效考核要求。巨大的考核压力令艺术教师难以同时完成课题研究与艺术创作两方面工作。在此情形之下,若放弃艺术创作,那么艺术教师也就失去了自身存在的价值。若弃学校考核而不顾,那么他们也就失去了未来职业发展的机会。现实中,他们要么对职业发展采取消极态度而坚持自己的艺术理想,要么牺牲艺术创作时间来迎合学校考核要求,总之艺术教师在入职后很快就会进入到一种左右为难的困境。但是即使这一群体按照学校要求亦步亦趋地去完成规定的任务,实际上也很难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因为他们的理论基础普遍比较薄弱,需要花费许多精力和时间来弥补自己的弱项,等到他们有能力取得高水平成果的时候却不再有年轻时候的精力与热情。第四,对艺术教师的工作激励不足。高校青年教师在购房、组建家庭、抚养子女、赡养父母等较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方面经济压力一般比较大,是高消费群体。而艺术教师自身的职称、学历水平相对偏低,科研基础薄弱,在绩效考核中缺乏竞争力,他们的报酬因此也十分有限。第五,艺术教师“单打独斗”现象比较普遍。艺术教师普遍注重个人艺术才能的发挥,对于共同合作完成科研项目缺乏兴趣。这种创作热情与艺术实践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十分有益的,对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具有重要作用,但是这也造成了艺术教师“单打独斗”的现象比较普遍。对于其他学科知识不能够积极吸收,这样的状态很难完成一些重大项目的申报与实质性研究,不利于学科专业建设以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高质量完成,对于艺术教师的职业发展也会产生不利影响。
应用型本科高校艺术教师职业发展瓶颈的形成原因是双方面的,既有艺术教师自身的问题,也有高校发展机制方面的问题。完善应用型本科高校艺术教师培养机制,促进艺术教师职业健康发展,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 瞄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发挥艺术专业优势。艺术类学科本身就比较注重实践,在专业训练过程中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而且艺术教师思维活跃、富有创造力和感染力,应充分发挥艺术教师专业优势,为应用型人才培养贡献美育力量,凸显艺术教师自身价值。具体来讲,主要有3个方面。首先,加强美育理论学习,不断提升美育课程教学水平。美育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而艺术教师则是高校美育工作的主力军。其次,积极服务地方经济,促进产教融合。党的十九大发出了“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号召,这是国家首次将“美”置于政治纲领之中,而艺术正是以创造美为最终目的,可见艺术专业在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再次,充分利用自身专业特点,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艺术专业教学课程安排相对集中,教学形式灵活,师生在课堂教学中有充分的互动与交流,而且许多课程教学伴随着成果产出。应充分利用专业教学特点,调动学生专业学习热情,使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够学以致用。
第二,立足学科交叉优化自身知识结构。新文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专业的产教融合与学科交叉发展显得尤其重要。传统的艺术学科也在不断探索新的社会服务形式,在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中寻求专业壁垒的突破与自身价值的提升。艺术教师应拓展专业视野,借助学科交叉最大限度发挥专业价值。一方面,艺术教师应夯实艺术专业基础理论,在专业上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不仅要注重创作实践,而且要将专业理论搞清弄懂,学会从理论中发现问题,利用理论解决问题。积极探索艺术专业在服务社会经济方面的内在价值,在理论上不断深入挖掘其内在关联,阐述学科交叉的意义与价值,并形成自己的研究领域,实现专业价值的同时也实现自身价值的提升。另一方面,艺术教师应加强自身知识储备,建构“一专多面”的知识体系结构。在现代社会中,艺术专业的发展只有与其它学科发展相互结合才能得到最大价值的发挥。
第三,建立健全的科研管理体系。应用型本科高校艺术类科研成果相对较少的原因,一方面固然是由于自身学科发展较晚,学科研究还未全面、深入开展,艺术教师知识结构不完善所致;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科研管理体系并没有完全照顾到艺术学科发展特点,在成果认定、分类、评价等方面都有所偏颇,这也是导致艺术类科研成果较少的重要因素。因此,建立健全的科研管理体系,是有效引导艺术教师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首先,树立全局意识。艺术教育是应用型人才培养取得成功的重要途径。应用型本科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应牢固树立全局意识,实施整体推进、全面发展战略,实现应用型人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次,强化服务意识。彻底消除科研管理工作中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作风,积极服务于教师科研工作。例如,搭建青年教师学术交流平台,定期举办学术沙龙活动,邀请专家帮助教师完善论文撰写与课题申报书修改等。对于二级学院来讲,科研服务应围绕艺术教师的专业优势与社会发展需求进行展开。积极关注艺术教师的学术动态,构建艺术教师科研团队,不断引导艺术教师在社会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中寻求学术突破。邀请国内外优秀艺术教师分享科研经验,定期派送艺术教师到著名学府、大型企业访学调研,调动他们的科研热情。避免脱离实际的高要求、经济处罚、任务摊派等管理方法。再次,建立全面的科研激励机制。应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积极调研走访校内各专业,认真分析各学科专业成果的类型、构成及其获取路径,综合考虑各个学科专业特点,实施科研成果分类管理政策与全面激励机制。在各专业现有水平基础上制定科研奖励办法,鼓励青年教师开拓创新、勇于突破自身的知识局限,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而不是追求政绩、急于求成,只在重点专业上加大投入。同时也要避免科研管理办法的盲目照搬与“一刀切”的情况。最后,构建开放式科研信息交流平台。打破管理部门与教师之间的信息壁垒,保持科研信息交流便捷畅通,利用数字技术构建开放式信息平台,通过留言簿、电子邮箱、自媒体平台等及时了解教师科研工作需求,采纳有效建议与意见。
第四,拓展艺术专业发展空间。由于缺乏社会经济价值,传统艺术专业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中的边缘化地位较为明显。但是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生活中“美”的要求越来越迫切,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长,这些都为艺术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应抓住机遇积极拓展艺术专业的制度空间与资源投入,促进艺术教师快速成长。首先,要勇于打破学科“身份固化”现象,防止部分优势专业过多吸收优质办学资源,形成“营养过剩”现象,努力实现校内资源均衡分配,令艺术教师有机会获得更多资源投入与发展话语权。其次,积极拓展校外合作办学渠道,勇于吸纳校外资源进入教学与科研,探索文教融合、产教融合等办学模式,例如,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合办产业学院等。以生动的办学形式激活教师的艺术创造力与教学热情,避免教学形式陈旧、科研思维僵化等专业发展弊病。第三,不断探索艺术专业与其他专业的融合创新路径。善于发现艺术与医学、艺术与物理、艺术与化学等学科之间的内在关联,突破艺术专业的自我封闭状态,善于在学科交叉中寻求新的艺术趣味与科研创新路径。
第五, 加强艺术教师团队建设。新时代背景下,艺术专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传统艺术教育必须转变思路,紧跟时代步伐,只有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才能够将艺术专业价值提升至最大化。而艺术教师的"单打独斗"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日益复杂的多元化发展,艺术教师不仅需要构建"一专多面"的知识体系结构,更需要加强教师团队建设,实现团队教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提升。首先,应加强校内人文艺术类教师的互联互通与资源共享。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按照学科划分建立教师信息数据库与学校教科研成果数据库,并对教职工开放,实现校内教师之间的信息与资源共享。鼓励艺术教师自由联合,鼓励跨学科合作创新,对于教师团队取得的成果按照位次排序全部给予奖励。对于取得重要成果的教师团队给予场地、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其次,注重校外教科研人才与资源的引进。打破校内科研视野的局限性,鼓励艺术教师以专业项目为依托建立跨校教师团队,在艺术创作、公共文化服务、课题研究、学术交流等方面进行密切合作,拓展专业创新渠道,实现校内外优质资源的充分利用与共享,集中各高校优势资源解决社会热点问题。真正做到 “以联合促合作、以合作促科教”的发展模式。
艺术教育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而艺术教师是推动应用型本科高校艺术教育实施的主力军,他们的职业健康发展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全面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艺术教师职业发展中遇到的瓶颈是现代教育转型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必然现象,体现出传统教育与现代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之间的矛盾。艺术教师应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努力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不断拓展知识结构;发挥专业优势,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利用艺术专业教学特点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积极组建教师团队,集中优势资源解决社会热点问题,使个人价值与专业价值得到最大限度提升。同时,学校应以宽容态度,在相关政策调整、科研机制管理、资源分配、经费投入等方面对艺术教师给予帮助,对艺术专业的转型发展给予政策支持。总之,艺术教师职业发展急需走出单向模式,无论教师知识结构还是工作范围都应得到多维拓展,其中既包括教师自身专业的多维度延伸,也包括积极借助外部资源进行多维联动。只有艺术教师与学校双方共同努力,其职业发展中遇到的瓶颈问题才能够得以化解,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健康稳定发展才能够得以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