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现代化的推手*对日本国立工艺指导所早期特点的考察

2022-12-20 02:33陈永怡施双胜
新美术 2022年5期
关键词:日本工艺设计

陈永怡 施双胜

众所周知,日本设计于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已获得世界设计的前沿地位,它几乎与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成长相伴而成,都在战后短短十几年间,从一片废墟崛起为世界的高楼大厦。经济的快速成长或许是助推设计进步的重要原因,但“日本设计”在战后的迅速崛起,也跟20 世纪上半叶所打下的基础密不可分,尤其是1945 年之前在国立工艺指导所领导下所开展的各类设计活动,为战后日本设计的迅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而工艺指导所也被当今的日本学者称为20 世纪日本工业设计的出发点(图1) 。1[日]日高真吾,〈受け継fuxvtf用の美〉,载《月刊ttf(ix)(ⅳ)ffk》2018 年第42 卷第9 号通卷第492 号,第2—3 页。

一 工艺指导所的历史影响

工艺指导所的诞生,发源于20 世纪前三十年日本经济社会的若干迫切需求。首先,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奉行“殖产兴业”政策,将“出口换外汇”作为发展国家经济的基本方针,谋求一切方法扩大出口贸易,实现经济振兴;其次,一战后兴起的生活改善运动和20 世纪20 年代初突发的关东大地震,使得改善大众物质生活环境的意识深入人心;再者,日本当时用于出口的许多实用工艺品,设计水平低下且产品质量不佳,朝野上下希望迫切改变现状,以提升实用工艺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2施双胜、陈永怡,〈经济的工艺:20 世纪前三十年日本国立工艺指导所创立背景及动因的考察〉,载《装饰》2021 年第6 期,第103—107 页。该论文有两处需要勘误:其一,文章中的一个字用错了,可能会给读者带来误解。问题在第104 页的“直接事件是1914 年东京高等工艺学校废除‘工业图案科’,将原图案科学生合并到了东京美术学校(东京艺术大学前身)”。应将“东京高等工艺学校”的“工艺”改为“工业”二字。因为1914 年是“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废除“工业图案科”,而“东京高等工艺学校”是1921 年才成立的;其二,有一个引注标错了。第103 页的引注[6]是指图一“工艺指导所总部”那张照片的出处。这两处错误给读者造成的困扰,笔者深感抱歉。

当时的日本朝野,逐渐达成了用“工艺振兴”的方式来解决以上问题的共识,并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开展了多维度的工艺振兴活动:如1913 年开始定期举办全国性的工艺设计展,鼓励设计创新(农商务省图案及应用作品展,后改称“商工展”);3[日]日野永一,〈日本近代(Ⅷ)ザイas史〉,载《技術と文明》1986 年3 月第2 卷第2 号,第67 页。1922 年创办专门的工艺学校,培养专业的设计人才(东京高等工艺学校,后改制为千叶大学工学部);4[日]长田谦一、樋田丰郎、森任史,《近代日本(Ⅷ)ザイas史》,美学出版社,2006 年,第158—159 页。1926年推动全国性工艺协会的创办,以期形成德国工业同盟那样的行业力量(帝国工艺会);5同注4,第70 页。同时向各国开展市场调查以掌握海外市场需求,收集海外优秀工艺品以作为本国工艺品设计改良的参考等等;61912 年手岛精一向农商务大臣提出许多工艺振兴建议,这些建议后来基本都被落实。其中就有对海外进行市场调查,并收集国内外各类优秀工艺品进行展出的建议。1928 年后,工艺指导所又系统对这些行动做进一步落实。参见[日]井上祐里,〈商工省工芸指導所と輸出工芸〉,载《藝叢:筑波大学芸術学研究誌》2015 年第30 卷,第45—54 页。1928 年,为指导全国的工艺设计和工艺生产,并配合日本政府统筹全国工艺振兴活动,国立工艺指导所创立。7[日]国井喜太郎,〈工芸の指導に直面して〉,载《工芸指導》1929 年第1 卷第1 号,第2—4 页。由此,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8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随着日本大量消费社会的到来,日本民间设计开始繁荣,当时已改组为“产业工艺试验所”的国立工艺指导所逐渐退居幕后。工艺指导所逐渐成为日本工艺界(设计界)的领导者,开展着许多具有指导、示范性质的工艺振兴活动。

工艺指导所从创立开始,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工艺指导方略。首先,它以推动本国实用工艺品的产业化、商品化、大众化为工艺指导的目标;9[日]国井喜太郎,〈記念展所感〉,载《工芸指導》1931 年第1 卷第7 号,第1 页。然后,以所内最新工艺研究成果、国外先进技术、先进设计理念、先进设计方法、工艺调查成果、市场调查成果作为工艺指导的内容;以工艺展览举办、工艺杂志发行、工艺讲演与实地指导、工艺传习生与研究生培养、工艺实验成果借出、工艺审查与工艺答疑等作为工艺指导的方式,10商工省工芸指導所,〈本所の業務一般〉,载《工芸指導》1932 年第1 卷第8 号,第1 页。长期在日本工艺界,以自上而下的形式,传播先进的知识与技术。

工艺指导所的行动,广泛地促进了日本工艺界对实用工艺品的设计改进,并通过多种对外展览改善了当时他国对日本产品的粗劣印象。11井上祐里,〈商工省工芸指導所と輸出工芸〉,载《藝叢:筑波大学芸術学研究誌》2015 年第30 卷,第47—49 页。在此期间,国际上的许多具有前沿性的设计理念、设计方法、设计实践、设计教育、先进技术等,因工艺指导所的一系列活动,而在日本各地广泛传播、普及、试验,并培养了一批战后日本设计界的领军人物。12竹原ffffi子、森山明子,《カfflー版 日本(Ⅷ)ザイas史》,美术出版社,2003 年,第52、70 页。可见工艺指导所在20 世纪日本设计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然,与国立工艺指导所同时代,并在日本工艺界(设计界)发生重要影响的,还有许多工艺机构、工艺组织、工艺展览等。如上文所提到的“商工展”“东京高等工艺学校”“帝国工艺会”,以及日本各地的地区性工艺指导机构等,它们在先进的设计理念、设计教育、设计方法的传播和普及上,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为什么唯独国立工艺指导所,在日本设计发展过程中,能发挥出更加广泛、深远的影响呢?它是否具有特殊性?对于这个问题,笔者从工艺指导所在1928—1936 年建所早期的一些活动中,131937 年起因日本全面侵华,日本举国进入“战时体制”,工艺指导所的活动由此受到了很大影响。发现了几个比较明显的特点:

其一,政府强援下建立起的稳固的工艺指导体制和雄厚的基础设施,基本奠定了国立工艺指导所在当时日本工艺界(设计界)的领导地位,使其具备了开展全国性工艺指导的基础;其二,将所内的工艺研究作为工艺指导的前提,使得工艺指导所将大量精力投入到新工艺、新设计的研究与试验中,并逐渐使自身成为当时日本国内首屈一指的“设计研发中心”。这使得工艺指导所具备了长期指导、促进日本工艺界发展进步的实际能力,并为战后日本设计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理论方法、研究材料,和开展前沿设计研究的信心。

二 政府强援下建立起的领导地位

1927 年,对于日本政府而言是极具挑战性的一年。当年发生的“金融恐慌”,使得日本的纺织业和出口工艺品大受打击。14同注13,第48 页。全年的出口总额仅为19 亿9232 万日元,而进口额为21 亿7916 万日元,贸易逆差达到1 亿8684 万日元。次年,这种贸易逆差继续扩大到2 亿2435 万日元。15商工省工艺指导所,〈昭和三年中に於けtf本邦貿易〉,载《工芸指導》1929 年第1卷第1 号,第28—29 页。逆差的持续扩大,让日本的海外贸易面临着巨大压力,尤其让刚刚成立不久的商工省(1925 年刚从农商务省独立出来)直接坐到了火山口上。

为应对逐渐严厉起来的经济困境,商工省将目光再次投到工艺品的出口振兴上,并谋求通过设立全国性工艺指导机构的方式,来提升本国工艺品的市场竞争力(参照了德国工业同盟)。1927 年,商工省牵头制定了工艺指导所的创建方案,并从该部门的预算中,直接拨出二十七万日元作为筹建经费。16[日]庄子晃子,〈商工省工芸指導所の仙台本所時代の東北工芸産業振興策〉,载《(Ⅷ)ザイas学研究特集号》1994 年第2 卷第1 号,第6 页。这一举措虽经波折,但最后还是得到了日本议会和其他部门的一致认同,于次年3 月正式以中央法令的形式(敕令第47 号),颁布了国立工艺指导所的官制,并将工艺指导所定位为直属于商工省的国立工艺指导机构。17商工省工艺指导所,〈工芸指導所要覧〉,载《工芸指導》1929 年第1 卷第1 号,第51—55 页。由于这种特殊的地位,使得工艺指导所能够针对国家重大工艺课题和经济生产方面的事务进行建议建言,进而影响国家工艺振兴政策和经济贸易方针的制定。这种体制的确立,无疑使得工艺指导所确立起了对日本工艺界“法理”上的领导地位,为其日后能“自上而下”地进行全国性的工艺指导,奠定了制度上的基础。

当时的日本社会,政治权力高度集中,各行业皆奉“国立”“官立”为权威,其中政府官员备受尊崇。对于即将指导日本工艺界的工艺指导所,权威的树立除了本身作为国立机构之外,其内部的人员也需有一定的“政治地位”。因而,日本政府也将工艺指导所的一些重要领导岗位和关键技术岗位,纳入国家编制内,并给定官阶。如所长、技师为“奏任”,属政府中级职员;文职为“判任”,属政府基层职员。这些举措,除了进一步树立起工艺指导所的政治权威之外,同时也大大地吸引了当时工艺界许多优秀人才的不断加盟,使得工艺指导所逐渐成为工艺界精英集聚的高地。18[日]竹原ffffi子、森山明子,《カfflー版 日本(Ⅷ)ザイas史》,美术出版社,2003 年,第70 页。

从全国吸引而来的优秀工艺人才,绝大部分被分配到所内构建的三个主要部门中:如“木工部”“金工部”“图案部”。前两个部门是专门针对木工品、漆工品、金工品进行工艺研究的部门,19图案部:负责设计方案的构思和草图的绘制。并对应建立了三座实验工厂:木工厂、漆工厂、金工厂。20同注17。工艺指导所构建这样的组织架构,其实是有意对应当时日本国内的三项传统优势工艺:木工、漆工、金工。当时此三类工艺在日本国内已拥有非常丰厚的工艺基础,积累了许多精湛的工艺技术,在日本各地还分布着各类相关的工艺材料,同时也有着一个庞大的工艺从业群体。明治时期,日本国内生产的木工品、漆工品、金工品还作为高级美术工艺品,曾大量出口国外。21同注13,第22 页。工艺指导所有意紧密结合当时日本国内的工艺发展情况,率先对国内原有优势的工艺技术进行再利用和改良,以促进日本工艺的现代化。

当然,要开展现代化的改良,并将工艺品出口到欧美市场,就不得不采用西方的标准来进行设计和生产。在当时东西方还存在巨大发展差异的现实情况下,这意味着工艺指导所还需要向国外学习先进的知识与技术,同时本身也需具备与国外设计研究机构、生产机构同等的基础设施,以便开展前沿的工艺研究。由此,在日本政府的大力支援下,工艺指导所首先在总部所在地仙台市建成了面积达12771 平方米的办公场地(含工厂),然后由此逐渐构建起了当时日本堪称条件最为完备的工艺研究设施(图2)。22商工省工艺指导所,〈開所記念展鳥瞰〉,载《工芸ニュース》1932 年第1 卷第6 号,第4 页。其突出特点是,在每个部门之下构建起一个系统化的“工作室群”,来开展日常的工艺研究活动。如当时的“木工部”,就设立了十多个工作室,有材料研究室、木材加工室、机械室、组装室、玩具室、雕刻室、上漆室、漆画室、研磨室、洋漆室等(图3—5)。23商工省工艺指导所,〈木工場の陳列〉,载《工芸指導》1931 年第1 卷第7 号,第25 页。商工省工艺指导所,〈塗工場の陳列〉,载《工芸指導》1931 年第1 卷第7 号,第20 页。商工省工艺指导所,〈金工場の陳列〉,载《工芸指導》1931 年第1 卷第7 号,第18 页。这种工作室群分工明确,能针对各种工艺研究活动,进行深度的试验研究。为了提高工艺研究的效率,并以现代大工业生产(批量化、机械化)为试验目标,工艺指导所还引入了各类先进机器设备,配备到各类工作环境中。如木工部配备了木雕机、排气式装置、自动铇机械、穿孔机械、万能圆锯机械、砂纸研磨机械、除尘装置、电热银接合机、电动机、高温干燥装置、喷雾机等。24同注17。如此雄厚的基础设施,基本保障了工艺指导所能针对各类工艺问题,开展具有前沿性的设计改良和设计创新活动。

图2 工艺指导所平面图,1932 年

图3 木工机械室,1931 年(左)

图4 漆工实习室,1931 年(中)

图5 金工机械室,1931 年(右)

可见,在建所之初日本政府为了让工艺指导所能够担当起长期指导全国工艺设计和工艺生产的重任,在经费、制度、人才、土地、设备等多个方面,都提供了强力的支援。这不仅确保了工艺指导所能够长期、稳定地开展各项工艺研究和工艺指导活动,也为其奠定了日后在日本工艺界(设计界)的领导地位,使其具备了开展全国性工艺指导的基础。

三 工艺研究作为工艺指导的前提

20世纪前三十年,日本工艺产业的现代化程度还不是很高,产业革命的开展只限于基干产业,并未渗透到工艺领域。25同注3,第65 页。尽管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努力学习欧美的工业文明,但本国的工艺产业依然贫弱。26同注4,第262 页。当时生产出来的工艺产品,很难应用于现代的大众生活,在现代产业中(尤其是商品出口)也处于较低的地位。当时的国井喜太郎感叹:具有艺术性的工艺品往往忽略了大众之用,一般日用商品则缺乏艺术性(现代审美品位)。27同注9,第2 页。出现这种困境的原因,国井列举了几点:一是工艺从业者自身的问题。对科学的生产和经营不关心,习惯于墨守旧法,踌躇于狭小的世界,不能活用新材料和新技术,并试验生成新型有效的工艺手段;二是国内缺乏强有力的工艺指导。没能及时将能应用于工艺生产和工艺设计的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传播给工艺从业者。28国井喜太郎,〈本所試験研究号発刊に際し〉,载《工芸指導》1931 年第1 卷第4 号,第1 页。

后来,工艺指导所的创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解决国井所列举的这些问题,一在“启蒙创新”,二在“指导行动”。国井也由此提出了改变日本工艺现状的基本主张:“工艺的民众化”“工艺的产业化”“工艺的商品化”,这些理念也随着国井就任国立工艺指导所首任所长,成为工艺指导所往后推进工艺振兴事业的基本方针。29同注28,第1 页。工艺指导所依此方针,也开展了许多的工艺研究活动,并通过定期举办成果展、定期在机关杂志上发表等方式,将最新的工艺研究成果传播给全国的工艺从业者,这即调动了全国工艺从业者进行工艺创新的热情,又告诉了他们如何开展工艺研究,有哪些方法、技术、理念,等等。由此可见,工艺指导所的这种工艺指导方式,其实是首先将所内的工艺研究,作为了开展全国性工艺指导的前提或基础。因而,工艺研究也成为了工艺指导所在建所早期最为重要的活动之一。

从1931 年至1936 年约六年时间里,工艺指导所定期将所内取得的重要工艺研究成果,刊载在机关杂志《工艺指导》和《工艺新闻》上(图6)。30该表内容由笔者整理自工艺指导所的机关杂志《工艺指导》第1 卷第4—8 期,和《工艺新闻》第1 卷第1 期至第5 卷第12 期。从中可见,工艺指导所对工艺研究活动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并且其工艺研究的内容和层次也相当丰富,涵盖了工艺设计研究、工艺材料应用研究、工艺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工艺设计标准研究等四个方面。从这些工艺研究中,能发现几个特点:一是,工艺指导所的工艺研究,重视对民族工艺的再利用和现代化改良;二是,工艺研究中有追求产业化、商品化、大众化的明显倾向,力图创造出符合现代市场和现代生活的工艺产品。

图6 工艺指导所刊载在机关杂志上的主要工艺研究成果统计表,1931-1936 年

图8 “玉虫涂”与纳米复合材料技术相结合设计的职业棒球队赛用头盔,2020年(右)

(一)重视对民族工艺的再利用和现代化改良

根据上表,C 类工艺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的第二十九项:“玉蟲塗と其の施工法”。这项工艺研究,是工艺指导所通过改良静冈县固有的染箔法,所发明的新型漆工艺“玉虫涂”。工艺指导所认为日本自古以来的漆器在色调上比较阴郁,不太符合现代的审美品位。认为要促进日本漆工艺对海外的出口,应赋予漆器更为丰丽的色彩。因而工艺指导所尝试通过改良日本固有的漆工艺,并结合其他工艺方法,发明出了新型的“玉虫涂”工艺。其工艺特点是,通过在器体表面喷上银粉,然后涂上加了染料的透明漆,使漆器产生出鲜艳的色彩和光泽。漆器还会因光照的多少,表面能产生出微妙的色彩变化。因这种漆器有着丰满艳丽的色调,与玉虫(学名“吉丁虫”)的羽毛相似,故被称为“玉虫涂”。31[日]小岩峻,〈玉蟲塗と其の施工法〉,载《工芸ニュース》1932年第1卷第1号,第9—10 页。这项改良工艺在20 世纪30 年代作为日本的漆器新涂饰法获得了国家专利,并在出口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促进了日本漆工艺进一步打开世界市场。半个世纪后(1985 年),“玉虫涂”又被指定为日本宫城县的传统工艺品。现今在日本工艺界、设计界依然保持着相当的活力,尤其是结合现代技术开发出许多适应当代生活的新产品,如棒球头盔、餐具、文具等(图7—8)。32東北工芸製作所[EВ/OL],网址:http://www.t—kogei.co.jp/。国立研究開発法人産業技術総合研究所東北fjas(IX)ー[EB/OL],网址:https://www.aist.go.jp/aist_j/press_release/pr2020/pr20200124/pr20200124.html#a_1。

图7 “玉虫涂”工艺品,2022 年(左)

可见“玉虫涂”工艺的改良,对20 世纪日本漆工艺的现代化和出口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这得益于工艺指导所在工艺研究中,对传统工艺资源进行再利用和改良的积极态度。这种的态度,来自当时日本朝野对民族工艺与现代经济之间关系的正确认识与把握。正如当时的国井喜太郎所认为的:日本的工艺,已有悠久的传统和天赋的才能,若能进行适当的指导奖励,必能作为国际性商品活跃于海外市场,并形成燎原之势。33同注7,第3 页。另外,随着科学的进步,日本人口年年增加,城市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341880 年代日本人口约4000 万,半世纪后的1930 年代已超过了7000 万,这半个世纪被称为日本“人口爆发的世纪”。参见[日]竹原ffffi子、森山明子,《カfflー版 日本(Ⅷ)ザイas史》,美术出版社,2003 年,第48 页。为了消化和利用这些劳动力,将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工艺生产方面,对于社会政策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是有利的。35同注34。况且在当时的国际竞争中,对民族工艺的活化,也有利于形成本民族的产品特点,客观上达到与他国产品相互区别的效果,从而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由此可见,当时的日本,选择积极地活用本国的传统工艺,也是一种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等若干因素之后的客观、理性的判断,具有明显的实利特点。当然,这种方式既能以比较少的发展成本,带动本国工艺产业的现代化,又能消化掉社会过多的剩余劳动力以化解社会矛盾,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本民族的产品特点。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看,可以说是一种比较高效且适应本国国情的发展方式。

工艺指导所作为这种发展方式的“带头人”和“示范者”,同时也肩负着一项相关的重要任务,就是首先要了解清楚日本国内究竟有什么工艺可利用、改良和推广。这样即有利于工艺指导所对各地区、各工艺类别做针对性的工艺研究和工艺指导,也有利于给日本工艺界吸收本国优秀工艺,并进行现代化改良创造前提基础。因而,工艺指导所从建所开始,就积极地在全国各地开展广泛的工艺调查,以全面掌握全国的工艺现状、工艺资源和工艺技术等。

1930 年至1936 年的七年时间里,工艺指导所一共调查了全国约四十五个府县(当时日本有四十七个府县),36数据统计于1930—1936 年工艺指导所在机关杂志《工芸指導》和《工芸ニュース》上披露的工艺调查活动和工艺调查报告。并定期将这些工艺调查成果发表在机关杂志上,以供全国工艺从业者使用。以岩手县工艺调查报告为例,其特点有几个:一是开篇先做全局性工艺情况介绍。如该地区的工艺发展情况、工艺分布、工艺产值等;二是分类进行介绍。将工艺调查结果分为金属工艺、漆工艺、木工艺、陶瓷工艺、玩具工艺等几大类进行介绍;三是对当地重要工艺品进行详细介绍。一般为产值较高、影响较大的工艺品,如岩手县的盛冈铁瓶、秀衡涂、岩手烧、土制人偶等,会逐个介绍其发展历史、工艺特点、工艺技术、制作方法、材料使用、生产情况、从业情况、销售情况等(图9)。37商工省工艺指导所,〈岩手県の工芸〉,载《工芸指導》1930 年第1 卷第3 号,第24—38 页。由此可见,工艺指导所的工艺调查是做得比较全面详细的,可以说基本掌握了当时日本各地的工艺现状、工艺资源和工艺技术等。这些举措也为工艺指导所乃至日本工艺界对民族工艺进行再利用和现代化改良创造了丰厚的基础条件。

图9 爱媛县工艺物产地图:根据工艺调查情况制作的工艺品分布地图,并附工艺品产值,1935 年(图片出自商工省工艺指导所,〈地方工芸産業情況:暖海織耕·愛媛県〉,载《工芸ニュース》1935 年第4 卷第12 号,第32 页)

(二)工艺研究中有追求产业化、商品化、大众化的明显倾向

工艺指导所的重要使命之一是促进本国工艺品的出口,因而在工艺的产业化、商品化、大众化上的诉求比较强烈。这种特点也明显体现在它的工艺研究活动中,如上表A 类工艺设计研究的第十项“椅子の規範原型の研究·木製仕事椅子”,这是工艺指导所针对日本国内市场所开展的标准办公椅子的设计研究。

在这项设计研究中,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有几个:一是标准化。工艺指导所先进行日本人标准体格的调查和实验,然后遵从大多数人使用时能感到舒适的标准尺寸,来设计椅子各部位的尺寸和曲面形状(图10);38商工省工艺指导所,〈椅子の標準寸法に関ⅩⅢtf研究1:家具の規範原型製作研究の傍系的調査として〉,载《工芸ニュース》1934年第3 卷第6 号,第8 页。二是功能化。以满足使用功能为核心,造型设计上省去多余的装饰,追求简练结构。遮蔽手工艺、雕刻的痕迹,使用螺丝和增强金属(图11);39商工省工艺指导所,〈椅子の規範原型の研究·木製仕事椅子〉,载《工芸ニュース》1935 年第4 卷第10 号,第14—17 页。三是使用易得、价廉材料。椅子的主要构架,都使用日本国内的丰富原材料,如栎木、山毛榉、樱木等。椅子坐面,靠背面等身体接触部位,则使用价廉的藤、合板、革布等材料,由此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四是以批量生产为目标。在大量生产的预想下,从生产技术上整体考虑造型、材料、结构等问题;五是多样化设计。分析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形态,设计适用于不同使用场合的椅子,使商品多样化(图12)。40同注38。这些设计特点,使得产品拥有了产业化、商品化、大众化的极大潜力,非常符合当时的现代生活和现代市场。这也是工艺指导所力图带给当时日本工艺界的一个发展方向,即工艺(设计)现代化的方向。

图10 工艺指导所进行日本人标准体格的调查和分析,1934 年(右)

图11 工艺指导所设计制作的标准办公椅子,1935 年

图12 分析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形态,以设计适用于不同使用场合的椅子,1934 年(左)

工艺指导所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20 世纪30 年代初),之所以能掌握到这样前沿的工艺发展理念和设计方法,并熟练应用到工艺研究中,跟它对欧美先进的及时学习、引进、试验是分不开的,尤其在以下五个渠道上:其一,是前文所提到的在建所初期,工艺指导所积极引进了一批先进的工艺研究设备,作为开展前沿性工艺研究的基础;其二,是通过收集、阅读海外的工艺、技术等杂志资料,关注最新的设计理念、设计方法、工艺技术、工艺材料、工艺机械等,并积极进行学习和试验;41斋藤信治,〈外誌PH通(xii)て見ft最近の独奥工芸〉,载《工芸ニュース》1933 年第2卷第1 号,第2 页;商工省工艺指导所,〈新機械の紹介:gjィーFI·(Ⅲ)ーgjィカFI·シェーerー〉,载《工芸ニュース》1932 年第1卷第4 号,第11 页;商工省工艺指导所,〈新工芸材料·新工芸技術の紹介〉,载《工芸ニュース》1933 年第2 卷第4 号,第16—17 页。其三,为了研究和学习欧美先进工艺产品的优点,工艺指导所还从海外市场大量收集各国的商品型录,并将其作为本国工艺品设计改良的参考资料;42商工省工艺指导所,〈海外蒐集工芸商品型録〉,载《工芸指導》1931 年第1 卷第7 号,第32—33 页;商工省工艺指导所,〈海外蒐集工芸商品型録〉,载《工芸指導》1931 年第1 卷第8 号,第69 页。其四,是当时的日本政府与工艺指导所制定了《海外市场调查员派遣计划》,选派国内的专业人才赴出口对象国开展市场调查。研究各国市场的需求情况、交易情况、商品嗜好、发展趋势等,然后根据这些信息来研究适应各国市场的产品设计、生产、销售策略(图13);43商工省工艺指导所,〈海外市場調査員派遣の計画〉,载《工芸指導》1930 年第1 卷第3 号,第81 页。其五,是聘请外国著名设计师指导。如30 年代初,工艺指导所聘请了德国建筑师布鲁诺·陶特[Bruno Taut, 1880—1938]作为顾问(图14)。44[日]日高真吾,〈受け継fuxvtf用の美〉,载《月刊ttf(ix)(ⅳ)ffk》2018 年第42 卷第9 号通卷第492 号,第2—3 页。他给工艺指导所带来了德国工业同盟的许多理念和方法,并提出了“规范原型论”:倡导工艺指导所在学习西方现代的同时,应发挥本民族工艺优势,从而创造出具有日本特色的现代工艺典范(“日本传统”和“西方现代”相融合的工艺品),以此来指导国内生产,促进工艺品的出口振兴。45[日]庄子晃子,〈(Ⅴ)FIーノ·(IX)ウトの商工省工芸指導所への提言書:10 編の原典の検討〉,载《(Ⅷ)ザイas学研究》1996 年第43 卷第 5 号,第31—36 页。因陶特作为外国著名设计师的特殊身份,他的主张在当时的日本工艺界造成了很大反响,这也进一步坚定了日本工艺界改良、发展本民族工艺的信心,并为其明确了打造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设计现代化之路的决心,影响了战后“日本设计”特点的形成。当时工艺指导所里的许多青年设计师,在陶特的直接带领或启发下,也开展了许多相关的设计实验,并创造出了许多具有现代主义特点的工艺产品,上文所提到的标准办公椅子,就是其中的典型一项(图15)。46商工省工艺指导所,〈卓上照明器具の規範原型製作研究〉,载《工芸ニュース》1934年第3 卷第8 号,第7 页。工艺指导所的这些工艺研究成果,一般很快就发表在当年的机关杂志上,其实物也会通过工艺指导所在当年举办的工艺展(或参加全国各类工艺展),及时传播给日本工艺界,并获得业界的重点关注(图16)。47商工省工艺指导所,〈研究試作品展覧会出品〉,载《工芸ニュース》1933 年第2 卷第9 号,第2—8 页。可见,工艺指导所在当时所开展的一系列工艺研究、工艺指导活动,对日本工艺界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图13 工艺指导所在机关杂志上发布的《海外市场调查员派遣计划》,1930 年

图14 陶特在工艺指导所时期的纪念照,左7 为陶特、左8 为所长国井喜太郎,1933 年

图15 在陶特的指导下工艺指导所设计的标准台灯,1934 年

图16 工艺指导所在东京举办的“研究试作品展览会”,及日本商工大臣到现场参观,1933 年

四 总结

建所早期的工艺指导所,在日本政府的强力支持下,所确立起的制度优势和基础优势,基本奠定它在日本工艺界的领导地位。之后工艺指导所积极开展的一系列工艺研究活动,也使它具备了指导日本工艺界的实际能力,并给日本工艺界(设计界)进一步明确了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同时也为战后日本设计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方法。可以说,工艺指导所是当时日本当之无愧的“设计研发中心”和“设计指导中心”,对20 世纪日本设计的发展有着非常广泛、深远的影响。当然这种影响的形成,除了笔者在文中所谈的几点之外,或许还有其他因素。如日本学者将工艺指导所称为“像学校一样的地方”,48同注13,第51 页。想必其在工艺(设计)教育方面对日本设计的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这些还有待国内同仁继续研究讨论。

猜你喜欢
日本工艺设计
日本元旦是新年
探寻日本
转炉高效复合吹炼工艺的开发与应用
5-氯-1-茚酮合成工艺改进
《黄金时代》日本版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一段锌氧压浸出与焙烧浸出工艺的比较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