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环境因素管理对低体重早产儿的影响

2022-12-20 12:59
黑龙江医药 2022年22期
关键词:环境因素监护室生理

王 妍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河南 洛阳 471300

随着新生儿急救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低体重早产儿的救治率得到了显著提升[1]。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是对危重患儿开展临床救治的科室,该科室存放着大量会发出噪声的医疗器械,对入住患儿的正常睡眠质量造成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2]。低体重早产儿在该监护室的时间相对较长,加之外界生活环境与其在母体子宫内熟悉的环境有所差别,使得新生儿处于一个高噪声干扰、光源强度明显、侵袭性操作多样的压力性空间中,这对低体重早产儿的病情转归将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3]。有文献[4]指出,光源的刺激会引发患儿出现视网膜脱落的可能,噪声的影响会影响耳蜗的发育,不恰当的触摸或者侵袭性操作会引起患儿血压升高。上述有关环境因素的不利影响,会使患儿出现生理与精神层面的不适感知[5]。因此,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环境开展管理,为患儿的病情休养提供一个安心、舒适的环境,具有重大的临床价值。所以,本研究旨在从随机、对照的科研视角,进一步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环境管理方案应用于低体重早产儿所产生的护理干预成效,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9年1月—2021年1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诊的110例低体重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5例。纳入标准:患儿出生时的体重低于2.0 kg;孕周小于或者等于35周;基础生命体征处于平稳状态;患儿的红细胞比容超过0.4。排除标准:自母体娩出后,存在窒息性抢救经历;伴有心、肝、肾等实质性器官异常;伴有先天性发育障碍;在住院期间病死或家属中止治疗。两组患儿各项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性护理干预。护士为患儿做好保温处理;对患儿呼吸道情况展开监测,一旦发现其伴有气道堵塞,及时为患儿吸痰清理呼吸道;对患儿生活的环境进行温度与湿度的调节;对患儿躯体症状展开观察,一旦出现症状异常,及时告知上级主管医师并做好对症处理。

研究组患儿接受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环境因素管理。(1)基于声音、光源等因素的管理:以床被及毛毯作为工具,对暖箱外部予以全方位覆盖。护士在实施各项护理操作中,拉上窗帘避免外界阳光直射。对监护室中的各项监测设备预警信息及时做出回应,尽可能降低声音与光源因素所致的不良影响。在19∶00~07∶00时间段内,护士尽可能将分散的护理操作集中处理,使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声响控制在50分贝以下。(2)对监护室实行人工白天与黑夜交替性呈现:在18∶00~06∶00时间段,将监护室的灯光光线调暗以及减少噪声的污染。在余下时间段内,拉开窗帘,使窗外的光线射入至监护室内,以烘托出白天的生活情境。在06∶00~18∶00期间,将覆盖在暖箱位置的床被及毛毯挪去,使暖箱暴露在相对明亮的空间中,从而营造出亮线—暗线交替的光照氛围。(3)“鸟巢式”抚触管理:护士将保暖箱的床头抬升15~30°,对暖箱开展预热处理,使暖箱温度维持在32℃。用带有卡通图案的棉毛巾作为早产包,在早产包周围处用4片毛巾向着中心进行翻滚式折叠,以形成类似于鸟巢样的结构,下层铺设柔软的棉毛巾。将患儿安放在鸟巢中,使患儿的四肢与面部与护圈相靠近,并在其头颈部下方放置一个小软枕,保证颈部处于相对拉伸的状态,使患儿双手、双脚与人体中轴线相靠近,保证人体处于相对卷曲的水平,该姿势与患儿在母体内的体位相接近。

1.3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患儿体质量增长幅度、入住重症监护室时间、吸氧时间和出生后第28 d睡眠时间。(2)对比两组患儿在干预后第7 d末的相关生理性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体质量增长幅度、入住重症监护室时间、吸氧时间、出生后第28 d睡眠时间情况

研究组患儿体质量增长幅度较对照组明显,出生后第28 d的睡眠时间较对照组长,入住重症监护室时间、吸氧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体质量增长幅度、入住重症监护室时间、吸氧时间、出生后第28 d睡眠时间情况(±s)

表1 两组患儿体质量增长幅度、入住重症监护室时间、吸氧时间、出生后第28 d睡眠时间情况(±s)

组别研究组(n=55)对照组(n=55)t值P值体质量增长幅度(g/d)18.3±2.6 11.2±1.6 17.821<0.05入住重症监护室时间(d)30.1±4.2 35.3±4.9 14.163<0.05吸氧时间(d)10.7±2.0 15.2±2.5 9.632<0.05出生后第28 d睡眠时间(h)20.8±2.9 16.7±2.3 10.162<0.05

2.2 两组患儿干预后的生理相关指标情况

研究组患儿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血压、平均动脉压、体温等指标均较对照组稳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干预后的生理相关指标情况(±s)

表2 两组患儿干预后的生理相关指标情况(±s)

1mmHg=0.133 kPa。

观察项目心率(次/min)呼吸频率(次/min)血氧饱和度(%)收缩压(mmHg)舒张压(mmHg)平均动脉压(mmHg)体温(℃)研究组(n=55)135.4±4.7 36.7±4.1 96.1±6.3 64.6±4.1 47.2±3.8 49.8±4.0 35.1±4.9对照组(n=55)145.9±5.8 46.2±4.8 86.2±5.1 70.1±5.0 41.7±3.1 58.3±4.7 37.2±5.1 t值P值13.816 12.104 14.673 15.162 13.671 9.146 8.640<0.05<0.05<0.05<0.05<0.05<0.05<0.05

3 讨论

新生儿对周围的生活环境要求较高,外界的环境因素将直接影响个体的生长发育[6]。环境因素控制得当与否,直接影响个体的睡眠质量。此外,小儿的睡眠质量又与大脑发育以及体格成长有着一定相关性[7]。对于低体重早产儿来说,充足的睡眠质量能有效改善个体的生理机能[8]。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文献[9]指出,噪声会诱发小儿出现情感层面的激惹行为,涉及呼吸频率变快、心率加快等不良生理症状。而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作为一个特殊的治疗空间,其中囊括大量的临床救治设备,所以患儿会接触到许多潜在的医疗性噪声刺激,对小儿的生长发育造成明显的不良影响[10]。若患儿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空间中,会激发个体产生应激表现,使人体合成及分泌大量的去甲肾上腺素[11]。这类生理激素会加快机体新陈代谢速率,促进新生儿体格发育[12]。因此,通过对监护室环境开展多元化因素管理,能提升患儿面对应激性事件时的生理耐受力,亦能强化患儿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力[13]。

对照组,出生后第28 d睡眠时间长于对照组,入住重症监护室时间、吸氧时间较对照组短,说明该项护理方案能促进患儿病情康复,也间接强调了监护室环境因素管理的必要性与重要性[14]。通过对监护室的声音、光线以及操作等因素的管理,使患儿逐步适应外界的昼夜规律,有利于其规律生物钟的建立[15]。当患儿有了相对规律且规范的睡眠质量后,能有效降低去甲肾上腺素的合成与分泌,减轻这类生理物质对胃肠道的不良刺激作用,以此促进机体消化[16]。当胃肠道的发育处于相对活跃状态时,能进一步促进胃肠道黏膜生长,从而提高患儿对奶量的摄入,并合成为人体生长发育所需要的优质蛋白,促进智力与体格的发育[17]。通过对声音、光线以及触摸等因素的多维度管理,能进一步刺激机体合成与分泌一定量的血清胰岛素生长因子-1,这类生理活性成分能进一步刺激患儿机体的发育[18]。通过鸟巢式触摸安抚,能使患儿重新感知到母体内熟悉的姿势,产生内在的安全感,并帮助个体以良好的身心舒适进入睡眠状态,以此降低患儿因哭闹等消耗性行为的发生[19]。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各项基础性生理指标均较对照组稳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于新生儿的大脑神经中枢尚未发育完善,其机体抵御能力相对低下,所以,极易发生呼吸衰竭或者呼吸性骤停等负面事件[20]。通过对声音因素的管理,能稳定患儿的脉搏与血压,使其血压、心跳频次、血氧饱和度均处于相对稳定的范围[21]。当重症监护室中的不良环境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后,亦能提高患儿对外界生活环境的适应性与亲和度,进而缓解患儿因陌生空间而产生的不安全感[22]。随着应激相关因子得到控制后,再借助光刺激因素的合理性营造,能帮助患儿逐步建立起生物钟睡眠习惯,以此协同改善患儿的生理状况,建立良性的睡眠模式[23]。患儿睡眠质量得到改善后,能使机体合成及分泌一定量的生长激素,进而促进机体处于正常代谢,保证生理机能处于良性发育水平[24-27]。

综上所述,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环境因素管理应用于低体重早产儿,能使患儿获得相对舒适的睡眠状态,并帮助其构建良性的生物钟模式,保证新生儿体格与智力发育,为其后续良好的生长发育提供了前提。

猜你喜欢
环境因素监护室生理
重症监护室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临床医学监护研究
重症监护室护理人文关怀在护患沟通中的作用
RANTES及其受体CCR5基因多态性及环境因素在昆明汉族T2DM发生中的交互作用
打破生理“平衡”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旋转血泵生理控制
床旁超声与移动DR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应用比较
重症监护室护士职业倦怠的研究进展
论庭院花卉种植的环境因素
妈妈们产后的生理烦恼
可靠性工程之环境因素分析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