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高校多模式实践教育改革探究
——以西藏大学交通运输专业为例

2022-12-19 05:23程刚任锐西藏大学工学院西藏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珠峰研究院
西藏教育 2022年9期
关键词:西藏大学学时课程设计

程刚 任锐 西藏大学工学院 西藏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珠峰研究院)

工程教育作为西藏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西藏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西藏自治区实施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为依据,推动实践教育改革,对于完善西藏高等教育体系,有着积极的意义。西藏的工科教育起步晚,学者对西藏工科教育关注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基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西藏高原交通运输专业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将系统理论与实践技能兼顾,并实现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本文探讨对西藏大学交通运输专业的实践教育实施改革,可以更好地满足工程教育认证要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实践教育现状

(一)教学体系制约

面向高原交通发展的西藏大学交通运输专业涉及的实践教育主要包括课内实验、素质拓展和课外实习三个类别。课内实验特指电路与电子技术、交通控制和工程力学等课程相关实验;素质拓展是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目的的实践教育,由非课堂教育、系列讲座和社会实践等课程构成;课外实习指学生在课外进行的专业实践,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工程测量实习等。

在课内实验环节,融入智能化的教学发展理念,对计算机能力素养方面的养成提出了要求,程序软件(Matlab、Python)和画图软件(CAD、Origin)等均被纳入实训的范畴。素质拓展是进行实践教育的前期准备,在假期社会实践中可以学习如何处理紧急情况和强化专业技能。课外实习中对学生的要求更为具体,如在认识实习中,学生需要深入校企合作的公司(或单位)进行对岗位的初级认识;生产实习要求必须深入交通运输企业生产一线进行观察与实操;工程测量实习要求学生对一定范围内的建筑物、交通基础设施等进行测绘。根据执行的2018版交通运输专业培养方案,对三类实践教育涉及的学分、学时进行统计,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实践教育学分、学时分配

由表1可知,三种类型的实践教育学分(学时)在总学分(学时)中占比均偏少。其中在课内实验环节中,实验课程学时占总学时比例少且理论学时数与实践学时数不对等。比如《工程测量》的理论、实践学时分别为36、18,《线路勘测设计》的理论、实践学时分别为54、18。《工程测量》的理论学时数相对较少,影响理论知识的全面教学。其理论学时数为实践学时数两倍,影响课外实习中《工程测量实习》的进行。素质拓展的学分、课程学时设置少,学生缺少讲座教育和社会实践等拓展活动。课外实习环节中铁路运输与道路交通没有进行明显专业区分,学生缺少对专业方向具体岗位认知。实践教育体系不完善,实验与实习内容不丰富,使得实践教育具有局限性,影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进程。

(二)教学实施困境

1.实验室数量和设备模型少,受高原气候条件的影响,仪器设备的故障率较其他一般地区高,且得不到及时的维护和有效的保养。因此,在开展课内实验的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进行实操的实验需求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其次,还存在实验设备跟教学内容不能有效匹配的状况,特别部分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既有的实验设备无法满足实验要求的状况较为严峻。

2.学校的实践教学行为和方式与模范学校还有一定的差距,综合实践课程数量不多、实践基地规模不大。在开展假期社会实践时,学生实践情况没有进行具体跟踪,部分学生通过不良手段获得实践证明,导致社会实践落实不到位。企业在校开讲座的宣传力度不高、内容不够丰富,学生缺乏兴趣,导致参与度与互动程度不高。

3.校企合作是实践教育的重要环节,学校存在校企合作程度不深、合作模式单一、制度不完整和企业的参与度不大等问题。交通运输的铁路运输方向与西南交通大学进行联合教学,执行“1+2+1”培养方式,两校间交流不够,缺乏实践教育教研工作和实践教学评价。

二、实践教育需求分析

(一)高校发展要求分析

西藏大学利用课内实验、素质拓展和课外实习进行实践教育,推动交通运输专业的工程教育认证,促进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使得毕业生竞争优势显著。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的专业获得国际认可,可吸引全国各地乃至国际生源就读本专业,提高高校同专业竞争力,促进学校办学发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以整改和优化专业建设为起点,课堂教学为主力并深化实践教育。西藏大学地处高原,课堂理论与社会实践联系,学生与民族历史融合,开拓学生对交通运输专业知识的视野,对实践教育模式改革发展有明显的导向作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得到各高校的正面响应,驱动高校全方面教学理念的更新以及教育模式的改革。

(二)学生个体需求分析

西藏大学作为西藏自治区多学科高等学校,主要培养面向西藏高原地区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根据西藏大学就业信息网统计,选取2017届-2021届交通运输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分析。40%的毕业生从事交通运输业,15%的毕业生从事第二产业岗位,6%的毕业生从事管理业,4%的毕业生从事服务业,35%的毕业生还处于待业状态,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全方面综合能力的评价,培养目标围绕毕业后的职业标准与所需具备的岗位能力而制定。为进一步契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加强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教育,提升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并为毕业生解决就业问题打下基础。

(三)用人单位需求分析

西藏地势复杂、地广人稀,交通建设具有浓厚的高原特色,建设优质人才队伍是高原发展的难题,人才缺口大是制约西藏发展的重要因素。创新实践教育模式,可解决用人单位由于高原缺氧、跳板问题和收入问题等而造成的交通建设等技术型人才紧缺的问题。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以学生毕业成果为导向,学校加强毕业设计过程管理,严把“最后一关”,可提高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加强实践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服务企业,学校教学内容和企业需求与时俱进,积累足够的实践经验让学生毕业后直接就业,提高岗位匹配度和企业的稳定度。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要多设定实践学分、学时,以确保实践的实行和满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

三、多模式实践教育的类型

(一)课程设计推动模式

课程设计推动实践教育模式基于西藏高原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教育现状进行创新,以课程设计为主线,找到其中心问题,贯穿整个过程学生始终需要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1]该模式的特征是学生通过寻找完成课程设计的途径,围绕课程设计进行调查研究、文献查阅等相关的实践活动。可提高自身文献搜索能力,完成课程设计报告的同时增强对论文选题的严谨性和增加毕业论文的形式。

学校将课程设计推动实践教育模式融入课堂,尤其是核心课程,如图1和图2所示。在进行道路交通方向认识实践时,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研究拉萨市某路段的交通规划,让学生思考研究并提出相关的建议。在进行铁路运输方向认识实践时,可将西藏某站场运输问题作为课程设计项目,从车辆调度和运输成本等角度出发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思考。

图2 “课程设计推动”铁路运输方向设计过程

(二)素质拓展驱动模式

素质拓展驱动实践教育模式以“学生学到了什么”为中心思想,属于成果导向教育。基于欧美国家高校盛行的CDIO模式进行改进,把强化工程基础知识和提高个人与团队能力等作为落脚点,提出让学生把课堂与实践联系的教育理念。[2]素质拓展驱动模式是一种在工程教育背景下基于创思、制定、执行、汇报和评价的新型教育模式。运用素质拓展驱动实践教育模式,从课堂出发,深化课堂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再到素质拓展,让学生在各类讲座或实践活动中“学中做,做中学”。以开展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为例,有如下五个阶段。

1.创思阶段:学校根据专业性质发布实践活动,提供社会实践信息,学生选择感兴趣的活动参与并发挥创新思维相互交流;

2.制定阶段:划分实践小组,了解分析参与的实践活动并制定活动具体实施方案;

3.执行阶段:教师对社会实践策划方案进行优化,学生围绕活动写相关报告;

4.汇报阶段:活动后分小组进行汇报,教师依据实践活动整体完成度进行打分;

5.评价阶段:在实践团队中进行个人互评,比如参与度、贡献度以及完成度。

素质拓展驱动实践教育模式与传统模式相比,有着推动高等教育教学的作用。学生有机会参与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教师对于教学的投入能得到认可,评价方式得到创新,体现西藏教育特色。

(三)以岗导学模式

以岗导学是以岗位为导向,根据岗位性质、工作内容和对专业技能的要求确定学习内容,融入岗位内容与标准进行教学,是一种新型的实践教育模式。[3]该模式可以进行校企合作,按照市场要求以促进学生就业为目标选择合适的合作单位(或公司)。派专业教师到企业进修学习,应聘企业技术人员授课,让学生近距离了解社会岗位对专业的要求。建立学校与企业的“云”课堂,实现学校教师与企业导师结合的“双师”课堂。对进行校企合作的企业与技术人员进行评估,可有效增加校企合作的黏合度。

基于以岗导学进行教产融合,实行“3+1”模式进行顶岗实习,前三学年在学习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同时注重实践教育的实施,学校要鼓励学生考各类专业相关的资格证,强化专业技能。最后一学年,学校在开学初举办企业宣讲,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进行面试。双向选择后,学生开始为期一个学年的顶岗实习。学生在岗位实习期间可具备运用运输技术设备和合理组织运输生产等工作能力,毕业后可以直接进入企业进行技术工作。将以岗导学模式应用于实践教育体系,顺应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保持西藏高原交通运输专业教育活力。

四、实施多模式实践教育联动机制的对策

高校实践教育模式的联动机制是模式中各种要素、各个环节的本质联系,贯穿于各类高校实践教育全过程中的协调发展。搭建三种多模式实践教育类型的联动机制,为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强化学生实践能力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1.加强课程宣传力度。学校利用多种渠道和手段宣传“素质拓展”课程,提高学生参加“素质拓展”各项活动和课程的自觉性与主动性。满足学生的需求是学校实践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学生学习成果为目标导向。

2.完善实践评价制度。在课程设计推动实践教育模式中,实践团队进行个人互评,比如参与程度、贡献度以及完成度,有效促进团队合作。制度确保实践教育模式的成效,政策保障是深入实行实践教育模式的重要支撑。

3.优化教师主导作用。在以岗导学实践教育模式中起模范作用,以责任意识来提高学生参与实践教育的自觉性。学生是进行实践教育的主体,教师与学生要积极互动多提创新点,促进教师与学生进步。

学生需求与目标导向联动,制度完善与政策保障联动,教师为主导与学生为主体联动,形成实践教育共同体,为进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奠定稳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西藏大学学时课程设计
西藏大学2021 年度社会科学类项目一览表
《诗词写作》课程教学大纲(节选)
学时压缩下有机化学教学方法探讨
教学大纲国画(工笔花鸟)
探索学时积分制 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中秋明月
《西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总目录
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西藏高校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分析——以西藏大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