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德铸
“唤醒儿童的语文”基于语文学科的优秀文化内涵,通过主体与客体间有意义的对话和活动,激活儿童沉睡的自我意识,促进其认知反应、生命意识、价值观念和精神需求的全面觉醒,从心灵深处产生一种自发觉醒的力量,从而实现最优化的发展。
“唤醒儿童的语文”既是一种课程观,也是一种教学观,是笔者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过程中,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种个性化的教学主张。
“唤醒儿童的语文”首先是一种课程观,是对小学语文学科课程属性的深度思考。小学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根本特点,以及传承中华文化的根本属性,决定了语文学科不仅要成为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融入生活和社会的有效工具,还要能够在审美、文化层面上,给予学生更多精神上的熏陶,这是基于语文学科本位的思考。
“唤醒儿童的语文”还是一种教学观。语文学科要充分凸显“儿童本位”的教学观,就要将学生作为学习的真正主体,从儿童内在需求的角度出发,通过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活动的设计以及教学评价的变革等多重手段,使语文学科的教学能够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适应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的需求,走进儿童的内心深处,培养儿童的积极学科情感,使语文教学的过程变成唤醒儿童的过程。
总体来看,“唤醒儿童的语文”是儿童本位的教学观与学科本位的课程观的有机融合,这两者最终都统一在语文课程“学科育人”的总目标框架之内。
我国古代对“教育”一词的解释为:教者,“上所施下所效”“先觉觉后觉也”;育者,“长也”“养子使作善也”。对“学”的解释为:“学,觉悟也。”由此可见,无论是从造字法还是从原初本义来看,“学”“教”同源,“学,教也”,“学”就是“教”,“教”就是“学”,其本义都在于“觉”,即“使人觉醒”“唤醒”。《中庸》进一步指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强调依据人的天然本性,用教育去启发人的天赋自觉之心。
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苏格拉底有教育名言:“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一万次的灌输,不如一次真正的唤醒。”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也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德国文化教育学派的斯普朗格认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东西方教育虽然有差异,但是在教育的基本理念上是一致的,都强调教育的内发性,强调教育的主要功能是促进主体发展。因此,从本体论上来说,教育即唤醒。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引导学生从原有经验出发,生长(建构)起新的经验,学习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形成、丰富和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而学生完成自主建构,离不开学习内驱力。因此,教育的本质就是唤醒儿童自主学习的内驱力。
新课程强调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观。以儿童为中心,不仅仅是尊重儿童、依靠儿童,还要培养儿童和发展儿童。语文教学同样如此,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还要让学生“要学习”,从学生观的角度来说,“要学习”比“会学习”更重要。基于此,我们可以说“儿童需要唤醒”。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不同于一般学科,它的人文性特点决定了语文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文化底蕴和审美元素。这种基于审美、文化以及情感的传承,不仅需要语言文字的实践应用能力支撑,更需要学生内在心灵的觉醒和解放,才能让这种文化和审美融入学生心灵深处。因此,这种“以文化人”的教育方式,决定了语文学科也需要“唤醒”教育。
良好的学习兴趣,积极的学习情感,主动的学习动机,以及持之以恒的学习毅力,是构成学习内驱力的核心要素。语文学科教学,要想真正实现学科育人的目的,就得从唤醒学生学习的内驱力着手。
唤醒学习的内驱力,可以从情感入手。李吉林老师提出的情境教育,就是通过创设优美的情境,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按照李老师的“情境教育理论”,语文教学就是要创设优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以此培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从而让学生在美的学习氛围中寻找自我、发展自我、主动建构。
语文学科是培养小学生情感最重要的基础学科,只有用真情和博爱去感染学生,才能让学生开启自我觉醒之路,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觉醒之路。
汉语言文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审美因素,与人的生命具有同构性,本身对学生有着强烈的唤醒作用。
(1)发掘审美因子。
语文学科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读书是审美愉悦与精神享受的重要途径:记叙文的情感之美、说明文的科学之美、议论文的思辨之美、小说的形象之美、戏剧的冲突之美……无不给读者的心灵以极大的撞击。文本的本体构成是一个多层次的审美结构:语音节奏层、语象画面层和语义内蕴层,每个层次都给人以不同程度的审美感受。鲁迅先生也认为汉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这段话比较全面地概括了汉字给人带来的美感。
因此,对于儿童的语文学习来说,“美”的感知和熏陶也具有无与伦比的魅力。语文教学实践要重视发掘教材和教学资源当中的审美因子,从而达到从审美和艺术的角度,唤醒儿童对语言的审美积极感受。
(2)建构精神家园。
语文学科还是帮助学生建构“精神家园”的必要途径。语文学科要承担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要帮助学生从小建构起充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家园”,就要引导学生学会读书、热爱读书,从课内读到课外,要把代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优秀读物推荐给学生,通过“整本书阅读”任务群,从课内到课外,不断激活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在丰富厚实的阅读过程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启蒙养正、立德铸魂,帮助小学生建构积极的、充满正能量的精神世界。
唤醒儿童,还要从解除儿童的精神枷锁开始。唤醒儿童,就要减轻儿童过重的学业负担,为儿童的心灵“减负”,释放出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学习空间。让语文回归到自然淳朴的学习状态,让儿童得到顺性发展的契机,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本真需求,也是基本起点。
于永正老师在他的《我怎样教语文》一书中写道:“语文教学,要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语文教学要‘少做题,多读书’。有远见、有良知的语文老师,要把学生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救出来,应试教育是扼杀兴趣、扼杀天才的教育!是摧残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任何天才都是从小根据兴趣学习的人。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有充足的睡眠,有健康的身体吧!”
课堂管理是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课堂管理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课堂时间利用的效率至关重要。
正向管理是通过积极有效的方式激发和调动学生,使学生乐于上进。唤醒儿童的语文课堂,可以利用三种方式来激活学生情感,构建氛围浓厚的学习情境。
(1)口令调动。
这是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开发一系列约定俗成的口令体系,在课堂内加以利用,针对不同类型的学习活动,教师都能通过口令与学生形成有效互动。这样的口令师生共享,形成默契,特别有利于形成浓厚的课堂学习氛围,用以支持课堂学习管理,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2)时间管理。
时间管理是唤醒儿童的语文课堂的必备因素。有效的时间管理,不仅面向学生,也面向教师,督促教师在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时都要心中有时间,高效率利用课堂的每一秒时间。同时,通过严格的时间管理,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从而提高学习的专注度和紧迫感,教会学生管理时间、利用时间。
(3)积极评价。
基于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激发和调动,表现在课堂里就是各种积极评价以及学习情境创设和激励性分层学习安排的设计,增强学生的学习获得感和体验感,激活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总之,“唤醒儿童的语文”,就是基于儿童特点的学生观、课程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唤醒儿童的语文”,适应2022 年版课标的教学理念和定位,是“让语文真正走入儿童心灵”的教育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