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昆
周口市妇幼保健院(周口市儿童医院)儿童康复科,河南 周口 466000
小儿瘫痪是儿科常见神经系统疾病,是由于脑部细胞受损或发育不全所导致发育障碍综合征,具有肌肉张力异常、运动发育落后、姿势异常等特性[1]。目前,临床对于脑瘫患儿多采用手术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由于手术会给患儿造成较大创伤,不利于患儿预后恢复,且上述治疗方案仅可改善患儿部分症状,康复效果仍不够理想[2]。针灸、推拿等中医治疗手法历史悠久,在加快人体肢体功能恢复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研究探讨对脑瘫患儿实施运动发育推拿法联合针灸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选择周口市妇幼保健院2018年9月—2020年9月收治的88例脑瘫患儿,按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儿分为两组,每组各44例。本研究获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观察组:男23例,女21例;年龄4~49个月,平均年龄(26.50±3.59)个月;病程1~19个月,平均病程(10.12±2.23)个月;疾病类型:痉挛型14例、混合型13例、共济失调型9例、其他8例。对照组:男25例,女19例;年龄4~48月,平均年龄(26.08±3.64)个月;病程2~17个月,平均病程(9.50±2.34)个月;疾病类型:痉挛型15例、混合型14例、共济失调型8例、其他7例。两组患儿年龄、病程等相关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符合《脑瘫指南及定义、分型、诊断标准修订》[3]中相关诊断,经颅脑CT检查为脑瘫,患儿存在持续中枢运动障碍,运动功能障碍,骨骼肌肉发育异常等。中医诊断标准符合《中医儿科脑性瘫痪诊疗指南》[4]中脑瘫诊断标准,舌质淡,舌苔少,脉沉细无力,指纹淡红,舌苔少,舌较胖,脉细弱且缓慢,指纹淡红等。纳入标准:符合中医及西医中诊断标准;年龄均<5岁;近一个月未接受其他药物治疗;获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对本研究知情且签订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免疫系统疾病;心脏手术史;伴有神经系统疾病;存在语言、听力障碍;无法完成本次研究。
对照组采用针灸治疗法,具体如下。采用头皮针法治疗,(1)取穴:选择患儿四神聪穴、委中穴、承山穴、环跳穴、昆仑穴、肩髑穴、足三里穴、解溪穴、人中穴、太溪穴、太冲穴、曲池穴及合谷穴等,根据患儿病情另加穴位,上肢瘫患儿加曲池穴、手三里穴、后溪穴、外关穴;下肢瘫痪儿加绝骨穴、环跳穴、阳陵泉穴、腰阳关穴等。(2)针灸方法:采用靳氏头针,选择长度为25 mm,直径为0.35 mm毫针,快速刺入帽状腱膜下,针体与头皮角度保持成15°~30°,并捻转2~5次,根据患儿病情留针30~60 min,1次/d,一个疗程为30次,持续治疗3个月。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运动发育推拿法治疗,根据患儿不同病情、体质选择不同按摩手法,推拿手法要求持久、均匀、有力、平稳、渗透等。以患儿肝经和督脉为主,在肌肉走形方向或经络循行部位,以推为主,使用复合推法加按法手法,根据患者部位的不同,可选择推法、掌推法,调节患儿机体阴阳平衡。使用点揉、对按压复合手法按摩患儿机体重要穴位,可有效刺激腧穴,具有活血止痛、调整脏腑的作用。采用揉、按、拍、滚等手法按摩患儿异常部位肌肉,可有效缓解痉挛发生;对肌力低下人群,采用重着手法,可提高肌力。为促进脑瘫患儿肢体肌关节活动,可采用扳法、拔伸法等按摩手法,恢复患儿正常运动。依据患儿病情发展、体质、年龄等1~2次/d,20~50 min/次,持续治疗3个月。
比较两组患儿中医证候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发育情况、并发症。(1)中医症候疗效:①患儿经治疗后各发育指标、症状均获得显著改善,中医症候积分减少>75%视为显效。②患儿经治疗后各发育指标、症状均有所改善,35%≤中医症候积分减少≤75%视为有效。③患儿经治疗后各发育指标、症状无改善并恶化,中医症候积分减少<35%视为无效。显效、有效均视为有效。(2)中医症候积分:采用《中医症候积分量表》[5]评估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主要症状积分评分范围为0~6分,包括发育迟缓、筋脉拘痉等;次症积分主采用0~3分,包括言语迟缓、反应迟钝、口角流涎等,得分越低表明治疗效果越好。(3)发育情况:治疗前、治疗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量表(CMFM-66)评分,包括患儿翻身、爬、站、跳等88个项目进行评估,采用1~4评分法,总分162分,得分越高,表明患儿运动能力越好。采用首都儿科研究所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检查表,满分100分,轻度智力低下为51~69分,中度为35~50分,中度为35分以下。(4)并发症:统计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癫痫、发育迟缓、脏器损伤、肌力异常等。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中医症候总有效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中医症候疗效情况 例(%)
治疗前,两组患儿中医证候积分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情况(±s) 分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情况(±s) 分
组别对照组(n=44)观察组(n=44)t值9.247 5.090治疗前12.48±3.78 12.82±3.53 0.436 0.664治疗后5.54±3.24 9.21±3.11 5.421 0 P值00 χ2值P值
治疗前,两组患儿发育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GMFM-66评分、智力评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发育情况(±s) 分
表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发育情况(±s) 分
组别对照组(n=39)观察组(n=39)t值P值GMFM-66评分治疗前39.48±9.78 39.82±8.53 0.174 0.862治疗后46.54±10.24 42.21±10.11 1.996 0.049智力评分治疗前39.89±8.78 40.54±8.66 0.350 0.728治疗后70.37±10.86 61.85±8.54 4.091 0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情况 例(%)
小儿脑瘫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脑部是其主要病变部位,患儿常表现为认知、癫痫或行为障碍等[6]。小儿脑瘫属中医中的“五硬”“五迟”“五软”等范畴,脑瘫患儿先天不足,后期调养不当,致使气血失调,从而出现五脏六腑功能衰弱情况,导致疾病发生,若不及时治疗,会严重影响生长发育[7-8]。因此,临床需采取安全有效方案改善患儿脑瘫症状。
中医认为,脑部与其肝经和督脉阻塞密切相关,连接机体五脏六腑,对脏腑均有不同程度调节作用,肝经作为阴脉之海,可通过交会穴与任脉相连。督脉作为阳脉之海,能够调节患儿机体阴阳平衡[9-10]。本研究结果表明,运动发育推拿法联合针灸能有效改善脑瘫患儿各肢体功能,加快智力发育,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张姝妤等[11]研究结果显示,在中医针灸基础上联合运动发育推拿法能够有效改善患儿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与本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分析其原因为,中医针灸通过对患儿四神聪穴、承山穴、足三里穴、太冲穴、合谷穴等进行刺激,有利于疏通经络、补肝益肾和开窍醒脑;同时,对患儿脑部各穴位刺激,可增加脑部血液流动量,增加脑部供氧,修复受损脑细胞,改善脑瘫症状,使患儿粗大运动功能获得提高[12]。此外,针灸疗法具有疏通经络、调节阴阳、运行气血的作用,能改善患儿脑部血液循环,促进脑细胞的代谢,有效改善患儿四肢肌肉张力及关节活动度,还可促进患儿智力发育,改善患儿语言和听力能力[13]。运动发育推拿法通过不同按摩手法对患儿肝经和督脉进行推拿,调节患儿阴阳平衡,增加肌肉张力,减少痉挛及肌肉萎缩发生,促进患儿机体正常发育,减缓病情发展,利于加速改善患儿运动功能[14-15]。同时,运动发育推拿法能够刺激患儿感觉神经,增强神经兴奋性,减轻运动障碍,并可调节气血、疏通经络等。脑瘫患儿会出现较多并发症,常见的有发育迟缓、癫痫等,针灸疗法配合运动推拿疗法能够有效刺激患儿肢体感觉神经,提升神经对肌肉支配力,并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运动发育推拿法联合针灸疗法,两者相辅相成,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进一步改善患儿肌张力,促进智力发育,提升治疗效果。本研究仍存在样本容量不足、研究时间较短等局限性,临床仍需继续加大样本量,将观察随访时间延长,深入分析针灸联合运动推拿法在脑瘫患儿中的长期应用效果。
综上所述,运动发育推拿法联合针灸能够提升脑瘫患儿中医症候疗效,改善患儿粗大运动能力,促进智力发育,减少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