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影
郑州人民医院内镜中心,河南 郑州 450000
消化内镜是一种新型的微创诊断技术,可应用于门诊、住院患者及健康体检人群,适用范围较广,但交叉感染风险较高[1]。以往传统的护理模式较为单一,不利于控制消化内镜感染情况,出现交叉感染的情况较多,影响医疗服务质量[2]。护理质量层级管理模式是近年来出现的新的护理管理模式,根据实际需求设置不同层级管理组织结构,可以明确各组织结构的具体工作内容、职责及工作权限,责任划分明确,增强了医护人员的责任心及团队协作能力,提高了防范意识及护理水平[3]。基于此,本研究分析护理质量层级管理模式的临床应用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2021年3月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6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020年3―9月收治的310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将2020年10月―2021年3月收治的29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研究组:男性167例,女性143例;年龄19~69岁,平均年龄(43.86±8.59)岁。对照组:男性151例,女性139例;年龄20~72岁,平均年龄(48.87±9.23)岁。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1.2.1 纳入标准 (1)均为在样本医院进行消化内镜检查治疗。(2)病历资料完整,且年龄在18岁以上。(3)各项感染监测指标均在我院收集。
1.2.2 排除标准 (1)口腔感染以及消化道检查禁忌症。(2)有认知障碍、听力障碍以及不配合检查。(3)患有原发性高血压病。(4)妊娠期、哺乳期女性。
1.3.1 对照组 采用传统护理管理模式:(1)患者层面。嘱咐进入消化内镜室治疗的患者严格遵循消化内镜室注意事项。(2)护士层面。定期对护士进行消毒管理培训,使其熟练掌握内镜设备清洗、消毒、杀菌等工作内容,提高重视度、自律性、责任感,培训完成后考核,考核达标后,按规定分配任务,并落实各项职责。(3)消化内镜室消毒。及时对使用过的消化内镜等设备进行消毒,消毒后进行检测,确保杀菌合格,严格遵守医院规定合理使用多酶洗液急性器械清洗消毒。
1.3.2 研究组 采用护理质量层级管理模式,具体如下。(1)预防医院感染方法。①消毒设备配置。设立独立的内镜清洗消毒间(严格划分洁污区)、内镜储放间(放置可消毒、除湿、干燥功能的储镜柜2个);按《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配置3套5槽清洗消毒池、2套胃镜、1套肠镜,并配置配套的清洗刷、高压水枪及气枪、吹干机等设备。②消毒液及器械使用。内镜消毒液采用邻苯二甲醛浸泡,将需灭菌物品送至中心供应室灭菌,活检钳、圈套器、注射针、口垫等一次性用品保证1人1次使用。③内镜清洗步骤。六步操作,包括预清洗、初清洗、酶泡、漂洗、消毒浸泡、终末漂洗。④医护人员穿着。内镜室护理人员穿防水隔离衣,戴口罩帽子、橡胶手套、防护面罩进行标准防护。⑥备案记录。每日结束看诊后,给予检查室、消毒间、内镜储放间空气消毒2次,2 h/次;对每个患者检查时使用的内镜型号、检查时间、消毒时间及患者姓名进行记录,做到责任到人。⑦抽检检查。不定时对科室抽检,掌握消毒情况。(2)成立层级护理管理小组。设立内镜室护士、医院感染控制管理委员会、内镜中心感染质控小组和内镜室质控人员等行政层级。(3)设定各个层级质量控制职能及职责。①感染管理小组。以专项检查形式监控消毒情况,检查内镜中心的消毒问题、分析问题出现原因、落实整改措施并对整改后情况反馈。②内镜中心感染质控小组。根据内镜消毒要求,制定内镜消毒实施计划与方案、消毒评分标准,对内镜中心质量标准开展检查和督导,每月至少1次,整改存在的问题,完善内镜中心护理质控标准与消毒隔离措施,定期安排对护理人员的培训以及考核。③医院感染控制管理委员会。定期对内镜中心的消毒质量进行分析总结,根据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及方案,并持续跟踪和整改后的情况,同时定期开展生物监测。④内镜室质控人员。采取考核准入制,通过开展培训学习后,考核合格的人员可以从事内镜清洗消毒工作,严格按照消毒隔离制度以及洗消操作规程,开展临床操作。(4)医护人员层级考核培训。每周总结临床护理工作实施情况,分析问题,进行考核分等级,并定期培训,培训内容根据考核结果,制定不同层级护理专项计划,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确保所有护理人员均具备精湛的专科技能。
(1)消化内镜消毒合格率。记录对比两组患者胃镜内腔合格率、肠镜内腔合格率、胃镜水槽合格率、肠镜水槽合格率、胃镜消毒液合格率、肠镜消毒液合格率。(2)护理质量评分。记录对比两组患者研究组常规护理质量、环境管理、仪器管理评分。采用自制护理质量评分评分表进行评价,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明护理质量越好。(3)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护理纠纷发生率。记录对比两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护理纠纷发生率变化。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胃镜内腔合格率、肠镜内腔合格率、胃镜水槽合格率、肠镜水槽合格率、胃镜消毒液合格率、肠镜消毒液合格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消化内镜消毒合格情况 例(%)
研究组常规护理质量、环境管理、仪器管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情况(±s) 分
表2 两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情况(±s) 分
组别研究组(n=310)对照组(n=290)χ2值P值常规护理质量96.23±3.26 85.41±1.38 52.305 0.001环境管理95.89±3.17 87.75±1.46 39.943 0.001仪器管理97.15±3.48 83.37±1.29 63.381 0.001
研究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护理纠纷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和护理纠纷发生情况 例(%)
现今使用消化内镜进行微创手术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最常用的手段,该方式可以降低患者的创伤面积,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安全性[4]。消化内镜结构复杂,有较高的精密度,但是易受到消毒液腐蚀及高温影响,会增大患者交叉感染的风险[5]。以往虽然对消化内镜进行消毒管理,但由于感染控制情况主要由每月的随机采样监测,结果仅代表所采样的内镜是否达标,存在医院感染管理盲区,增大交叉感染的可能性,因此消化内镜的消毒质量控制工作尤为关键[6-7]。
护理质量层级管理模式是一种新兴护理模式,通过对临床实际需求及管理现状调查,设置的不同级别的层级管理结构,明确了管理结构的工作职能和管理权限,可以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提升专业水平,避免发生由于内镜消毒不规范引发的护理不安全事件,降低医患纠纷[8-9]。本研究结果表明,护理质量层级管理模式可以提高消化内镜消毒合格率。分析其原因在于,层级护理管理模式能够明确层级分工,让每名医护人员都能明确自身的工作任务,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热情、责任心及消毒护理工作中的管理意识,减少内镜消毒护理过程中的混乱消毒现象,对消毒质量控制工作进行问题的反思总结,对内镜消毒护理流程进行讨论,可以规范风险管理的专业行为,使消毒过程良性循环,提升消毒质量。本研究结果表明,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可以提升整体医护人员护理管理水平及风险防范意识,提升消毒质量,增强专业护理水平,从而提高护理质量。同时,护理质量层级管理模式提高了护理技能和水平,提高了消毒质量,降低交叉感染事件的发生率,从而降低了护理事件风险发生率,通过与患者的交流沟通,维护了医患关系,降低了护理纠纷事件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护理质量层级管理模式能够提高消化内镜消毒合格率,提升护理质量,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及纠纷事件发生率。